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B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阐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阐述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143-02
  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杂,学科应用范围较广,加上大多数学生是从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自身的化学知识积累不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限。在面对高中化学中繁杂的知识时,很多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化学知识以应付考试。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死记硬背只会导致学生无法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学习渐渐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合理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高中化学知识。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思考,构建知识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积极自主、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究。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能力。“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与反思。
  二、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一)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新版教材中包含了很多问题教学素材,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了《思考与讨论》《问题探讨》等栏目,目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问题通常来自理论与现实的碰撞,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浓硫酸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新闻视频:某大学的学生为验证熊的嗅觉有多灵敏,前后两次将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撒在动物园的黑熊身上,导致五只黑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向学生展示网络搜索“硫酸”二字显示的结果。学生除了看到与硫酸有关的产品信息,还会看到很多关于硫酸毁容、伤人的新闻事件。教师可点开网页给学生展示情境,如,某硫酸厂员工在切割储运硫酸的槽罐车时,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标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槽罐车发生爆炸。通过这些直观的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的是浓硫酸而不是稀硫酸?为什么硫酸会对人和动物造成伤害?为什么浓硫酸会伤人而稀硫酸不会?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铁罐装运浓硫酸?为什么硫酸会发生爆炸?等等。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给学生演示硫酸的性质:分别在装有浓硫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放入铁片,进行对比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由易到难地进行提问。如上面这些问题,先提问学生浓硫酸为什么会伤人,再追问学生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差异,最后问学生硫酸发生爆炸的原理,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二)分析问题
  “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来分析问题。高中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要尽量将问题直观化、具象化,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从而实现“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绿色化学知识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这些实验方案中,符合绿色化学实验标准的有哪些?
  (1)用铜丝代替铜片进行浓硝酸与铜的反应实验;
  (2)用 CCl4 萃取碘水代替 CCl4 萃取溴水;
  (3)对实验产生的废弃酸液和碱液进行中和反应后再排放。
  问题提出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溴水的性质、浓硝酸与铜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溴水挥发性强,且溴蒸气有毒;铜丝与浓硝酸反应的速率更高,更节省资源,且反应可控性更好;经过中和反应,可以减少酸碱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这三个实验方案都符合绿色化学的标准。
  从这个问题分析来看,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方法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解决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求得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时,教师要充分挥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领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将问题与自己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
  例如,在教学氨气与酸反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提问:“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反应也会产生白烟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的性质来思考问题,分析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三者的性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酸的挥发性。让学生明白,浓氨水只有和挥发性酸反应才能够产生白烟。从而得出问题答案: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硝酸反应能够产生白烟,和浓硫酸反应不会产生白烟,因为浓硫酸难挥发。这时,教师顺势要求学生写出氨气与硝酸及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加强学生对铵盐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由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与反思
  问题得到解决不等于教学可以画上句号,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得到的答案进行评价和反思。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则应该通过评价和反思形成一定的结论,并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解决过程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如果答案不正确或不全面,则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错误的根源,并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直至得出正确答案。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来主导这一过程,教师从旁指导,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旧知、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大涛.探究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解决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旬刊,2017(6)
  [2]袁彥玲.探究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J].高中数理化于,2016(10)
  [3]曹世凯.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0)
  [4]袁彦玲.探究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J].高中数理化,2016(10)
  (责编 卢建龙)
其他文献
We report here high-pressure investigations on Piplia Kalan eucrite—a member of HED(Howardite-Eucrite-Diogenite) family from asteroid 4-Vesta based on synchrotro
《回族民间故事集》,广泛地收集了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200余篇,内容丰富、详实,有较强的资料性。本书生动的再现了平凡淳朴的城乡百姓和风流千古的英雄人物,如农民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高等院校对视频点播的需求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校园视频点播系统的架构,并对架构中模块的功能和用到的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校建设自己的视频点播
对于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来说,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也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所以更需要学生的协同合作,才能互相进步。尤其对于职院学生来说,这种与人
<正> 大革命后期,亦即武汉时期,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鲍罗廷,放弃了他原来极力主张的土地革命思想。关于大革命后期,有无实行土地革命的条件,学术界有争议。笔者拾遗补缺,就
缅怀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一生的光辉业绩,我们会发现,热情地关注、无私地扶植和培育中国现代女作家,为中国现代女作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倾注心血、指引和开辟道路,是茅盾一生
属性规范化和属性集结是多属性决策问题的两个关键环节,首先研究了属性规范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投影寻踪方法构建了主客观组合赋权模型。该模型以综合属性值的标准差与局部密
王灼的《碧鸡漫志》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音乐文学的历史文献 ,作者旨在探索唐宋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虽然王灼在观念上具有复古意识和儒家雅正美学观念 ,但他更注重音乐文学发展
<正> 戈悟觉的小说《静悄悄的银幕》写的是一般的故事,但却从人物的心理深层进行挖掘和剖析,使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它使你不能不相信这样一种冷酷的存在,即当着一个人操有某
<正>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