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和县属于干旱、半干旱为主的农业生态类型的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2 0 0 0—2 4 o o米的地区,光照条件好,年平均气温4.2℃一6.6℃,≥0℃积温2 4 0 0℃一34 00℃,≥10℃2 00 0℃一2 4 0 0℃,全年日照时数2 4 0 0—2 5 0 0小时,年辐射量1 3 0—1 35千卡/厘米2,年降水量3 O 0—4 0 0毫米,年蒸发量1 68 0毫米。而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一般冬春少,夏秋多。冬春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30%,因而冬春旱发生频繁,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全年7 o%的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份,夏天作物不能直接利用,与作物需水期不相适应,导致浅山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修梯田、挖水窖、覆地膜、选用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等措施和技术,使旱作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旱作农业区作物缺水的问题,年年抗旱、年年受旱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始终没有走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天时左右形势,雨水决定丰欠,农民增收缓慢,生活困难。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自然降水,提高水份利用率缓解旱作农业区作物缺水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耕地和有效的降雨及光热和劳动资源,发展可控、高效的旱作农业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2 008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在转导乡前坪村的成功推广,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一、成功的实践 2 0 08年在民和县转导乡前坪村,首次推广全膜双垄玉米和马铃薯1 7 00亩,玉米平均产量650公斤,最高产量820.2公斤,马铃薯平均产量2 2 0 0斤,最高产量2 7 1 0公斤。被干部和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的“铁杆庄稼”,从而改写了浅山地区不种玉米的历史。2 009年完成推广面积7.6 7万亩,2 01 0年全县完成推广面积2 O万亩,推广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据测算2 0万亩全膜种植实现纯收入1.9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 3 3元。2 011年完成推广面积3 0万亩,其中玉米2 8万亩,马铃薯2万亩,预计全膜玉米亩产可达6 0 0公斤,总产量达到1 68 00万公斤,马铃薯亩产可达2 300公斤,总产量达到4600万公斤,可实现净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 00元。通过大面积种植全膜玉米,有效推动了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的实施。
  (一)宣传动员,提高认识
  民和县转导乡前坪村属典型的浅山干旱地区,有4个社,4 2 7户农户,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处于年年抗旱,年年遭灾的被动局面。2 007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大胆尝试,在转导乡前坪村试验、示范l 7 00亩全膜双垄玉米和马铃薯的栽培获得成功。省、地、县领导对此项技术的成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组织省、地、县农口部门的领导、农业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示范点多次实地观摩,使大家在第一时间亲眼看到了全膜双垄玉米和马铃薯的巨大抗旱性能,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旱作农业增收致富的巨大潜力和希望。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季民和县农业技术人员在转导乡前坪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算账对比等办法引导群众预留地块,准备物资,种植全膜玉米和马铃薯。为了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还在县电视台利用“农广天地》专栏,让专家讲技术,并制作专题片,多次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到9镇、村、社、农户和田间地头,亲自给群众宣讲,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二)理清思路、明确任务
  2 008年8月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民和县先后在前坪村召开全县各乡镇领导、基层农科人员及村社干部参加的全膜双垄玉米和马铃薯现场培訓班,进行现场讲解、现场观摩、现场演示等活动,并召开全县各乡镇领导参加的全膜双垄玉米和马铃薯栽培技术观摩动员大会,县委书记赵雄参加并讲了话,专题研究部署了全膜双垄玉米和马铃薯推广工作,并提出了在区域定位上,湟水河流域要以精细蔬菜和优质果品为主导品种,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黄河流域要以马铃薯套种玉米,核桃套种线辣椒为主要模式继续发展立体农业;在浅山地区要以全膜马铃薯和全膜玉米为主推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脑山地区要以优质杂交油菜和马铃薯制种为主导作物,发展高效农业。(三)部门联动,强化服务县上把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问题来对待,加强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协作配合,较好地形成了工作的合力。建立了严格地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按照包乡蹲点联户责任制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吃在农家,干在示范点,从面积落实,物资调运,覆膜起垄,点播种植到田问管理,病虫防治,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农业技术部门针对不同海拔和地域选定品种,制定了详细的种植操作规程,给每户农户送达了明白卡。(四)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把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种植纳入目标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罚办法。县上领导带动县包乡部门同志靠前指挥,进驻所联系乡镇协调帮助.督促、检查全膜双垄种植工作。各乡镇、衣口部门建立完善了干部责任制和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二、有益的启示
  (4)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抵御自然能力的关键措施。民和县发展旱作农业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如土地面积宽广,全县总耕地面积64万亩,而浅山面积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 3%,而且大部分耕地土层深厚,土质熟松,光照,热量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2 00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达1 7.2万人,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业等,但劣势也相当突出,主要是干旱,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率80%,连发率为40%,群众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几乎年年要遭受“卡脖子”旱,产量低而不稳,甚至绝收,致使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变半覆膜为全覆膜,变播种时覆膜为秋季覆膜,变平铺穴播为沟垄种植,其集雨、保墒、增温的功能十分明显,特别是把秋季大量的雨水贮存下来在春季供农作物生长,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利用这一项技术种植玉米,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抵御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
  (二)利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种植玉米,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长期以来,民和县浅山地区,以农业为主导,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油菜,一般年景因干旱减产1 5-2 0%,种植小麦在不计劳动力的情况下,正常年景投入产出比为1:2.4,亩收益不到2 00元。从几年的实践看,全膜玉米亩产650公斤,每亩全膜玉米的收成相当于3_7亩小麦的收成。因此,全膜玉米可以变绝收田为稳产田,低产田为高产田,是今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唯一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出路。(三)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有效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民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一直没有突破‘‘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的小农经济意识和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处于种什么吃什么,剩什么卖什么的提篮小卖水平,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淡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接受最快,效益最明显的一项农业实用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刻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切实增强了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自觉性。三、今后的打算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逐年扩大全膜玉米种植面积,努力打造全省玉米种植大县,逐年发展与玉米种植相关的地膜生产,玉米淀粉加工,玉米秸秆饲料加工营销大户相伴而生,催生了一个产业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分析县情,认真总结全膜玉米种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要进一步加大规划指导,宣传培训,物资帮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把全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抓好落实,仅仅四年时间推广面积累计达到6 0.1 3 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也成为当前最受群众欢迎普惠面最广的一项实践成果。
  
  
其他文献
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的是实用,以便于将来进入社会能够更好地就业,而旅游服务英语专业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和外国游客进行交流,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
为进一步推进烟草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湖南烟草商业“四有”服务品牌,学习省外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省局(公司)经济运行处组织10名全省部分市、州局(公司)烟草服务中心人员赴浙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