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世纪,当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大幕后,沉寂多年的海盗也随之重新活跃起来。
无论是由葡萄牙人从东亚运回的香料,还是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的金银,这些价值连城的物品,无不让海盗垂涎欲滴。然而,新的航海时代也给海盗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前,船只多在近海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船的航线大大拓展,海盗们也必须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才能追得上猎物的脚步。这显然需要更大的船只、更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更雄厚的财力保证。于是,具备这些要素的海盗最先在大海上活跃起来,他们就是背后有着国家支持的私掠船。
在2019年1-2月号的“大航海时代”栏目中,我们已经初窥私掠船的身影,结识了私掠船长中的“明星”——英格兰人弗朗西斯·德雷克。这些私掠船以个人的名义,背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在大海上劫掠敌国(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船,甚至袭击敌国的陆地目标。
在大航海时代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展开海上争霸。在相互较量中,两国逐渐发展成实力一等一的军事强国。为了缓和两国关系,罗马教皇亲自出面,在大西洋中部划定了一条被称为“教皇子午线”的界线,将地球上的非基督教区域一分为二,东边归葡萄牙,西边归西班牙,从而从法理上赋予葡西两国垄断海上贸易的权力。
为了避免和罗马教廷的直接冲突,更为了避免遭受葡西两个强国发动的军事打击,英、法、荷等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暂时只能暗中鼓励私掠行为,用这样不太光彩的方式来分享航海红利。
以德雷克为首的私掠船队是英格兰在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重要力量。在荷兰也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私掠船队,它们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16世纪中期,西班牙统治下的荷兰地区开始爆发独立运动。这期间,一支被西班牙人蔑称为“海上丐军”的荷兰私掠船队开始劫掠西班牙在海上和陆上的目标,然后将战利品带到英国销赃。1572年,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突然拒绝让丐军继续停靠英国的港口。失去避风港的丐军决定铤而走险,向荷兰地区的西班牙据点发起攻击,并接连获胜。在丐军的激励下,荷兰各地的起义掀起高潮,荷兰独立运动由此进入全新的阶段。
1581年,荷兰宣布独立后,这支“海上丐军”随之成为荷兰正规的国家海上力量。
与私掠行为不同,真正的海盗虽然没有国家的支持,但也正好少了限制,因此比私掠船更加肆无忌惮。海盗们驾驶着形形色色的海盗船游走在大洋中,极大地威胁着商船的安全。那么,这些海盗船从何而来呢?
对于愈演愈烈的私掠行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始终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更无法抓住证据直接拿其背后的国家问罪。为了自保,商船不得不腾出大量的甲板空间来安装火炮,变身为武装商船。而正是这些武装商船,成为海盗船诞生的摇篮。
在大航海时代,商船上的水手们既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带来的各种航海问题,又要对付神出鬼没的私掠船和海盗,可谓以命相搏。但当水手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一船船的财富运回祖国后,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拿着微薄的收入,总有一些心怀不满的水手,会叛变甚至抢夺船只,摇身一变成为海盗。
除此之外,即使将商船武装到牙齿,在穷凶极恶的海盗面前,也往往不堪一击,说不定会连船带人一起被迫加入海盗的行列。
因此,大航海时代的海盗船,类型非常复杂,从几十吨的小型商船到几百吨的四桅杆大船都有,甚至还有哗变(huábiàn,军队突然叛变)后的海军战列舰。
在大航海时代的海盗中,英国的“黑色准男爵”巴沙洛缪·罗伯茨和“黑胡子”爱德华·蒂奇是名头最响的两个大海盗。他们的海盗船,就都是劫掠而来的战利品。
巴沙洛缪·罗伯茨的海盗船“皇家幸福”号本是一艘法国战舰,装备有28门火炮。凭借这艘火力超强的战舰,巴沙洛缪·罗伯茨纵横海上,甚至战胜过一艘拥有42门火炮的荷兰战舰。
爱德华·蒂奇的海盗船“安妮女王的复仇”号更加厉害。它由一艘法国的大型贩奴船改装而来,拥有40门火炮,是一艘令人望而生畏的超级战舰。
拥有了足以在大洋中自由穿梭的海盗船后,海盗们又是怎么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搜寻猎物的呢?其实,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和今天的船只不同,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们没有雷达和GPS定位系统,经常连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都很难判断。为了确保不迷航,当时的船只总是沿着固定的航线行驶,比如从亚洲返回欧洲的商船,几乎都是沿着海岸航行的;而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只,只能行驶到和欧洲处于同一纬度的加勒比地区之后,再径直向东行驶。
海盗自然懂得这些商船的打算,他们或是潜伏在商船的必经之路上,或是沿着商船的固定航线一路搜索。
前面提到过,大航海时代的商船也拥有不俗的火力。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海盗们在发现目标后会尽快靠近,然后通过爪钩和跳板冲到对方的船上。商船的船员毕竟不是战士,而且人数有限(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装载货物),因此,海盗们凭借近身搏斗的能力和人数优势,很容易就能控制住商船,将其俘获。
随着海盗活动日益猖獗,航海大国开始派遣军舰为商船护航,但这也难不倒海盗。他们利用大海的掩护,一旦发现军舰就往大海深处逃窜。军舰往往不敢抛弃商船贸然追击。甩掉追兵后,海盗船再大摇大摆地重新回到航线上寻找下一个猎物。因此,海盗成为让对手捉摸不定的“海上鬼魅”。
事实上,在大海上四处逃窜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一旦迷失航向,等待海盗们的可能只有死路一条。因此,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成为最受海盗欢迎的人。海盗甚至会专门去俘虏有经验的领航员,强迫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
这些领航员会依靠风速、洋流、太阳和星月的位置以及陆地参照物等信息来判断船只所处的大致位置和航向。另外,他们还会使用航速法和测深法来判断方位。 航速法需要经验丰富的水手才能操作。水手将一块绑在绳子上的三角形木板扔入海中,一边放绳一边计时。随着船只的航行,绳子越放越长。等到船长喊“停”后,水手停止计时,并将绳子收回。绳子上等距离打着结,通过统计入水绳节的数量,水手就能大致知道航行的距离,然后用距离除以时间,得出航行的速度。船长再根据航行总时长和航行的方向,就能在海图上大致推算出船只所处的位置。
测深法相对更加简单。水手将绑有重物的绳子放入海中,测量海水的深度。如果海水变得越来越浅,说明船只正驶往陆地的方向。
不过,再适应海洋的人,也无法一直生活在海上。
木质的船只在海水中浸泡太久后,很容易被一种叫“船蛆”的寄生生物破坏。而船底滋生的海藻、牡蛎(也就是生蚝)等海洋生物,也会增加船的重量和阻力,让逃跑和追击都变得吃力。因此,海盗船需要定期返回港口修整。
更重要的是,海盗们自己也需要补给。在冷藏技术还没发明的时代,长期远航的水手只能以腌肉为食,易腐烂的水果和蔬菜是难得的珍馐。可如果不及时补充果蔬,人就很容易患上坏血病。饮水也是一个大问题。纯净的水无法在木桶里保存太久,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海盗们只能依靠不容易变质的朗姆酒解渴。
再说,海盗可是陆地上最不受欢迎的人。航海沿线的各个海港城市里,海盗的悬赏画像被贴满了大街小巷。于是,大洋腹地的岛屿就成了海盗们赖以生存的避风港。
在中美洲的加勒比地区和东南亚的香料群岛,有的岛屿甚至因为海盗的聚集而发展为城镇。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在大航海时代就曾是海盗最喜欢的避难所,甚至被称为“海盗之都”。
相比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海盗,太平洋海盗所面临的困境还要大得多。
自从西班牙人开通了从南美洲西海岸前往东亚的航路之后,这条航线上运输的大量白银就吸引了海盗们的目光。但太平洋太过辽阔,大洋腹地中可供补给的岛屿更是凤毛麟角。最终,距离南美洲西海岸1000多千米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成为太平洋上的海盗基地。
这里人迹罕至,几乎不用担心海军的围剿。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火山岛上物产丰富,不仅有充足的木材可供修船,岛上还生长着一些巨大的象龟。这种两三百千克重的陆龟生命力旺盛,即便不吃不喝也可以存活大半年时间,这让吃够了腌肉的海盗们喜出望外。
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衰落,英国逐渐成为大海上新的霸主。然而,英国人发现,当西班牙的船只逐渐减少后,私掠船和海盗都开始把枪口对准逐渐增多的英国船只。
到17世纪末,海盗势力越来越强,对正常航海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大。1691年至1723年期间,海盗甚至迎来了“黄金时代”,成千上万的海盗活跃在各条航线上,让商船不堪其扰。
于是,各国海军开始加强对海盗的打击,并且对海盗根据地进行清剿。1723年,随着大海盗巴沙洛缪·罗伯茨被英军击杀,海盗的“黄金时代”就此落下帷幕。随后,在各国海军的持续打击下,在19世纪初,海盗的末日降临了。
在這个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发明也加速了海盗的覆灭,那就是航海钟。
很早之前,人类就知道通过观察太阳或星星的位置来测算船只所处的纬度,但计算经度却始终是一项难题。
后来,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时间来计算经度。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一周为360度,也就是每小时旋转15度。如果以出发点为参照,那么通过计算船只所处位置和出发点的时间差,就能知道船只在大海上所处的经度位置。
例如,一艘船从英国出发往西航行抵达A地。此时,当地时间为晚上9点。如果知道这个时候出发点的时间为午夜12点,就能计算出两地的时差为3个小时,也就能推算出船只在经度上位于出发点以西45度的位置。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根本无法制造出走时准确的钟表。这个困局,终于在18世纪20年代被一位名叫约翰·哈里森的英国钟表匠打破。他设计出的钟表走时准确,误差极小。以此为基础,人们终于设计出在颠簸的大海上也能准确走时的航海钟。
有了航海钟的支持,人们不但能知道船只在大海上的准确位置,而且能绘制出更加精确的航海图,海军要寻找海盗的据点也就变得更加容易。
在大航海时代,除了活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航线上的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北非沿海,同样有海盗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我们下期接着聊。
无论是由葡萄牙人从东亚运回的香料,还是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的金银,这些价值连城的物品,无不让海盗垂涎欲滴。然而,新的航海时代也给海盗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前,船只多在近海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船的航线大大拓展,海盗们也必须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才能追得上猎物的脚步。这显然需要更大的船只、更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更雄厚的财力保证。于是,具备这些要素的海盗最先在大海上活跃起来,他们就是背后有着国家支持的私掠船。
再谈私掠船
在2019年1-2月号的“大航海时代”栏目中,我们已经初窥私掠船的身影,结识了私掠船长中的“明星”——英格兰人弗朗西斯·德雷克。这些私掠船以个人的名义,背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在大海上劫掠敌国(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船,甚至袭击敌国的陆地目标。
在大航海时代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展开海上争霸。在相互较量中,两国逐渐发展成实力一等一的军事强国。为了缓和两国关系,罗马教皇亲自出面,在大西洋中部划定了一条被称为“教皇子午线”的界线,将地球上的非基督教区域一分为二,东边归葡萄牙,西边归西班牙,从而从法理上赋予葡西两国垄断海上贸易的权力。
为了避免和罗马教廷的直接冲突,更为了避免遭受葡西两个强国发动的军事打击,英、法、荷等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暂时只能暗中鼓励私掠行为,用这样不太光彩的方式来分享航海红利。
荷兰“丐军”
以德雷克为首的私掠船队是英格兰在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重要力量。在荷兰也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私掠船队,它们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16世纪中期,西班牙统治下的荷兰地区开始爆发独立运动。这期间,一支被西班牙人蔑称为“海上丐军”的荷兰私掠船队开始劫掠西班牙在海上和陆上的目标,然后将战利品带到英国销赃。1572年,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突然拒绝让丐军继续停靠英国的港口。失去避风港的丐军决定铤而走险,向荷兰地区的西班牙据点发起攻击,并接连获胜。在丐军的激励下,荷兰各地的起义掀起高潮,荷兰独立运动由此进入全新的阶段。
1581年,荷兰宣布独立后,这支“海上丐军”随之成为荷兰正规的国家海上力量。
海盗船从哪儿来
与私掠行为不同,真正的海盗虽然没有国家的支持,但也正好少了限制,因此比私掠船更加肆无忌惮。海盗们驾驶着形形色色的海盗船游走在大洋中,极大地威胁着商船的安全。那么,这些海盗船从何而来呢?
对于愈演愈烈的私掠行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始终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更无法抓住证据直接拿其背后的国家问罪。为了自保,商船不得不腾出大量的甲板空间来安装火炮,变身为武装商船。而正是这些武装商船,成为海盗船诞生的摇篮。
在大航海时代,商船上的水手们既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带来的各种航海问题,又要对付神出鬼没的私掠船和海盗,可谓以命相搏。但当水手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一船船的财富运回祖国后,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拿着微薄的收入,总有一些心怀不满的水手,会叛变甚至抢夺船只,摇身一变成为海盗。
除此之外,即使将商船武装到牙齿,在穷凶极恶的海盗面前,也往往不堪一击,说不定会连船带人一起被迫加入海盗的行列。
因此,大航海时代的海盗船,类型非常复杂,从几十吨的小型商船到几百吨的四桅杆大船都有,甚至还有哗变(huábiàn,军队突然叛变)后的海军战列舰。
“海盗王”和他们的战舰
在大航海时代的海盗中,英国的“黑色准男爵”巴沙洛缪·罗伯茨和“黑胡子”爱德华·蒂奇是名头最响的两个大海盗。他们的海盗船,就都是劫掠而来的战利品。
巴沙洛缪·罗伯茨的海盗船“皇家幸福”号本是一艘法国战舰,装备有28门火炮。凭借这艘火力超强的战舰,巴沙洛缪·罗伯茨纵横海上,甚至战胜过一艘拥有42门火炮的荷兰战舰。
爱德华·蒂奇的海盗船“安妮女王的复仇”号更加厉害。它由一艘法国的大型贩奴船改装而来,拥有40门火炮,是一艘令人望而生畏的超级战舰。
海盗的“幸福时代”
拥有了足以在大洋中自由穿梭的海盗船后,海盗们又是怎么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搜寻猎物的呢?其实,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和今天的船只不同,大航海时代的水手们没有雷达和GPS定位系统,经常连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都很难判断。为了确保不迷航,当时的船只总是沿着固定的航线行驶,比如从亚洲返回欧洲的商船,几乎都是沿着海岸航行的;而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只,只能行驶到和欧洲处于同一纬度的加勒比地区之后,再径直向东行驶。
海盗自然懂得这些商船的打算,他们或是潜伏在商船的必经之路上,或是沿着商船的固定航线一路搜索。
前面提到过,大航海时代的商船也拥有不俗的火力。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海盗们在发现目标后会尽快靠近,然后通过爪钩和跳板冲到对方的船上。商船的船员毕竟不是战士,而且人数有限(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装载货物),因此,海盗们凭借近身搏斗的能力和人数优势,很容易就能控制住商船,将其俘获。
随着海盗活动日益猖獗,航海大国开始派遣军舰为商船护航,但这也难不倒海盗。他们利用大海的掩护,一旦发现军舰就往大海深处逃窜。军舰往往不敢抛弃商船贸然追击。甩掉追兵后,海盗船再大摇大摆地重新回到航线上寻找下一个猎物。因此,海盗成为让对手捉摸不定的“海上鬼魅”。
海盗迷航
事实上,在大海上四处逃窜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一旦迷失航向,等待海盗们的可能只有死路一条。因此,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成为最受海盗欢迎的人。海盗甚至会专门去俘虏有经验的领航员,强迫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
这些领航员会依靠风速、洋流、太阳和星月的位置以及陆地参照物等信息来判断船只所处的大致位置和航向。另外,他们还会使用航速法和测深法来判断方位。 航速法需要经验丰富的水手才能操作。水手将一块绑在绳子上的三角形木板扔入海中,一边放绳一边计时。随着船只的航行,绳子越放越长。等到船长喊“停”后,水手停止计时,并将绳子收回。绳子上等距离打着结,通过统计入水绳节的数量,水手就能大致知道航行的距离,然后用距离除以时间,得出航行的速度。船长再根据航行总时长和航行的方向,就能在海图上大致推算出船只所处的位置。
测深法相对更加简单。水手将绑有重物的绳子放入海中,测量海水的深度。如果海水变得越来越浅,说明船只正驶往陆地的方向。
海盗的巢穴
不过,再适应海洋的人,也无法一直生活在海上。
木质的船只在海水中浸泡太久后,很容易被一种叫“船蛆”的寄生生物破坏。而船底滋生的海藻、牡蛎(也就是生蚝)等海洋生物,也会增加船的重量和阻力,让逃跑和追击都变得吃力。因此,海盗船需要定期返回港口修整。
更重要的是,海盗们自己也需要补给。在冷藏技术还没发明的时代,长期远航的水手只能以腌肉为食,易腐烂的水果和蔬菜是难得的珍馐。可如果不及时补充果蔬,人就很容易患上坏血病。饮水也是一个大问题。纯净的水无法在木桶里保存太久,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海盗们只能依靠不容易变质的朗姆酒解渴。
再说,海盗可是陆地上最不受欢迎的人。航海沿线的各个海港城市里,海盗的悬赏画像被贴满了大街小巷。于是,大洋腹地的岛屿就成了海盗们赖以生存的避风港。
在中美洲的加勒比地区和东南亚的香料群岛,有的岛屿甚至因为海盗的聚集而发展为城镇。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在大航海时代就曾是海盗最喜欢的避难所,甚至被称为“海盗之都”。
相比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海盗,太平洋海盗所面临的困境还要大得多。
自从西班牙人开通了从南美洲西海岸前往东亚的航路之后,这条航线上运输的大量白银就吸引了海盗们的目光。但太平洋太过辽阔,大洋腹地中可供补给的岛屿更是凤毛麟角。最终,距离南美洲西海岸1000多千米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成为太平洋上的海盗基地。
这里人迹罕至,几乎不用担心海军的围剿。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火山岛上物产丰富,不仅有充足的木材可供修船,岛上还生长着一些巨大的象龟。这种两三百千克重的陆龟生命力旺盛,即便不吃不喝也可以存活大半年时间,这让吃够了腌肉的海盗们喜出望外。
海盗的末日
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衰落,英国逐渐成为大海上新的霸主。然而,英国人发现,当西班牙的船只逐渐减少后,私掠船和海盗都开始把枪口对准逐渐增多的英国船只。
到17世纪末,海盗势力越来越强,对正常航海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大。1691年至1723年期间,海盗甚至迎来了“黄金时代”,成千上万的海盗活跃在各条航线上,让商船不堪其扰。
于是,各国海军开始加强对海盗的打击,并且对海盗根据地进行清剿。1723年,随着大海盗巴沙洛缪·罗伯茨被英军击杀,海盗的“黄金时代”就此落下帷幕。随后,在各国海军的持续打击下,在19世纪初,海盗的末日降临了。
在這个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发明也加速了海盗的覆灭,那就是航海钟。
航海钟
很早之前,人类就知道通过观察太阳或星星的位置来测算船只所处的纬度,但计算经度却始终是一项难题。
后来,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时间来计算经度。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一周为360度,也就是每小时旋转15度。如果以出发点为参照,那么通过计算船只所处位置和出发点的时间差,就能知道船只在大海上所处的经度位置。
例如,一艘船从英国出发往西航行抵达A地。此时,当地时间为晚上9点。如果知道这个时候出发点的时间为午夜12点,就能计算出两地的时差为3个小时,也就能推算出船只在经度上位于出发点以西45度的位置。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根本无法制造出走时准确的钟表。这个困局,终于在18世纪20年代被一位名叫约翰·哈里森的英国钟表匠打破。他设计出的钟表走时准确,误差极小。以此为基础,人们终于设计出在颠簸的大海上也能准确走时的航海钟。
有了航海钟的支持,人们不但能知道船只在大海上的准确位置,而且能绘制出更加精确的航海图,海军要寻找海盗的据点也就变得更加容易。
在大航海时代,除了活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航线上的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北非沿海,同样有海盗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我们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