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激活课堂 游戏活动 因势利导 多就少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4-01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呢?
一、设置情境,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化难为易、避深就浅,用通俗的、有趣的方式去启发、引导,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完成习作任务。
例如,采取游戏活动提供或生成写作素材,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鲜活的教材,促成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情可抒,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如,我校郑老师设计的《铁锤锤蛋》这节习作指导课,老师首先以诙谐的语言、神秘的道具吊足学生的好奇心。当教师出示课题时,学生早已从各自角度进行了特别细致地观察;然后,分步进行游戏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全心投入体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交流游戏的细节、游戏的体验。期间,教师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关注游戏,关注同学们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这次游戏,也自然而然生成了许多独特的作文素材。在之后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有写游戏过程的,有写游戏启示的,还有直接写“我上当了”等多样角度的习作呈现,真可谓是高效的课堂;我们还从学生的习作语言中感受到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情境设置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动手实验操作、场景模仿再现、图片引导回忆、故事引入、回忆事件交流等都能激发并打开学生思维闸门的灵感,使学生思想互相灵动起来。情境设置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让学生滔滔不绝地把各自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把习作之畏难情趣抛之脑后,让文字如泉水从笔尖汩汩涌出的目的。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是不知道作文该怎样写。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把这些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习作教学指导和训练。
一方面,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给个冰冷的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情况出现。如,在开展春秋游活动后,与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和体验,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感受和体验就是作文的好素材,若能从中选个角度把它写下来,该是多么美好的纪念啊!通过这样鼓励学生,学生大多十分轻松地把自己想写的事和想说的话写出来。
另一方面,教师应尽量避免在学生习作前或习作过程中灌输篇章的谋篇布局,也不必过早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素材、如何深化主题等理论性强的内容。老师要把表达什么、交流什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写作材料,选择表达方法或表达形式,写出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应做到及时反馈,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说,习作的技能指导往后移至反馈阶段。因此,在交流反馈阶段,教师要结合习作的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地进行细致评点:对语句中存在的标点、用词等细微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及时尝试修改;对能写出自己实际感受和体验的,教师应给予肯定、赞赏,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真写实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也为后面的修改加点动力;针对习作中的表达顺序、结构安排、细节描写等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一至两个修改建议和要求,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为准则,避免过高的要求。
三、“多就少改”,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时,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和培养;当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时,要想方设法去保护和引导发展。我以为,老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实行“多就少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所谓“多就少改”就是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依照学生的思路和语言,尽可能地保留学生的原文、原意;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偶然成功,给以充分的肯定,以保护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会完全一样,思维方法、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困惑,苦恼处,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方式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他们释疑解惑。比如,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才能紧扣主题?如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让习作的布局谋篇更合理等习作方面的技巧问题,最好采用个别辅导和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眉批、总评、面向全班同学总结等评价方式过于笼统。教师要提高个体面批、评价的次数和比例,才能提高学生二次作文以及今后习作的动力。
四、引导交流,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不像课文写得那么好,但总有它的长处。这种长处或表现在取材方面,或表现在结构层次方面,或表现在语言风格方面……每次,我都注意寻找有闪光点的习作,让这些小作者誊写工整,写上姓名,在班级习作展示栏上张贴。在选择作品时,我坚持“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认识到本次作文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功。“班级习作展示栏”成了同学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成了鞭策和鼓励同学们写出“精品”的源泉,也对班级其他同学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身边的模范就是克服困难的动力。
“展示栏”也是学生习作的交流平台,彼此了解的生活经历,共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取得的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参与热情高,学习氛围浓。这样,学生对作文的自评、互评形成了一种经常性地、自觉地研究和探讨,不断从他人的经验中体会“语言的魔力”。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也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班级习作展示栏”对激发广大同学的兴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多是短期的,是横向的,不够深入。而通过“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引导学生自己遴选,一定时期范围内的习作,进行编辑、誊写,配图,取名……是纵向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的;由于,学生在编辑过程中始终与自己交流、比较,有时还修改,甚至再创作,反而兴趣盎然,乐此不彼。
习作兴趣的培养要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始终。教师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常能感受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领略到创造的愉快,以达到充分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4-01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呢?
一、设置情境,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化难为易、避深就浅,用通俗的、有趣的方式去启发、引导,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完成习作任务。
例如,采取游戏活动提供或生成写作素材,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鲜活的教材,促成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情可抒,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如,我校郑老师设计的《铁锤锤蛋》这节习作指导课,老师首先以诙谐的语言、神秘的道具吊足学生的好奇心。当教师出示课题时,学生早已从各自角度进行了特别细致地观察;然后,分步进行游戏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全心投入体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交流游戏的细节、游戏的体验。期间,教师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关注游戏,关注同学们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这次游戏,也自然而然生成了许多独特的作文素材。在之后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有写游戏过程的,有写游戏启示的,还有直接写“我上当了”等多样角度的习作呈现,真可谓是高效的课堂;我们还从学生的习作语言中感受到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情境设置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动手实验操作、场景模仿再现、图片引导回忆、故事引入、回忆事件交流等都能激发并打开学生思维闸门的灵感,使学生思想互相灵动起来。情境设置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让学生滔滔不绝地把各自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把习作之畏难情趣抛之脑后,让文字如泉水从笔尖汩汩涌出的目的。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是不知道作文该怎样写。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把这些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习作教学指导和训练。
一方面,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给个冰冷的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情况出现。如,在开展春秋游活动后,与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和体验,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感受和体验就是作文的好素材,若能从中选个角度把它写下来,该是多么美好的纪念啊!通过这样鼓励学生,学生大多十分轻松地把自己想写的事和想说的话写出来。
另一方面,教师应尽量避免在学生习作前或习作过程中灌输篇章的谋篇布局,也不必过早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素材、如何深化主题等理论性强的内容。老师要把表达什么、交流什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写作材料,选择表达方法或表达形式,写出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应做到及时反馈,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说,习作的技能指导往后移至反馈阶段。因此,在交流反馈阶段,教师要结合习作的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地进行细致评点:对语句中存在的标点、用词等细微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及时尝试修改;对能写出自己实际感受和体验的,教师应给予肯定、赞赏,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真写实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也为后面的修改加点动力;针对习作中的表达顺序、结构安排、细节描写等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一至两个修改建议和要求,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为准则,避免过高的要求。
三、“多就少改”,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时,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和培养;当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时,要想方设法去保护和引导发展。我以为,老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实行“多就少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所谓“多就少改”就是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依照学生的思路和语言,尽可能地保留学生的原文、原意;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偶然成功,给以充分的肯定,以保护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会完全一样,思维方法、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困惑,苦恼处,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方式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他们释疑解惑。比如,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才能紧扣主题?如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让习作的布局谋篇更合理等习作方面的技巧问题,最好采用个别辅导和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眉批、总评、面向全班同学总结等评价方式过于笼统。教师要提高个体面批、评价的次数和比例,才能提高学生二次作文以及今后习作的动力。
四、引导交流,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不像课文写得那么好,但总有它的长处。这种长处或表现在取材方面,或表现在结构层次方面,或表现在语言风格方面……每次,我都注意寻找有闪光点的习作,让这些小作者誊写工整,写上姓名,在班级习作展示栏上张贴。在选择作品时,我坚持“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认识到本次作文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功。“班级习作展示栏”成了同学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成了鞭策和鼓励同学们写出“精品”的源泉,也对班级其他同学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身边的模范就是克服困难的动力。
“展示栏”也是学生习作的交流平台,彼此了解的生活经历,共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取得的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参与热情高,学习氛围浓。这样,学生对作文的自评、互评形成了一种经常性地、自觉地研究和探讨,不断从他人的经验中体会“语言的魔力”。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也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班级习作展示栏”对激发广大同学的兴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多是短期的,是横向的,不够深入。而通过“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引导学生自己遴选,一定时期范围内的习作,进行编辑、誊写,配图,取名……是纵向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的;由于,学生在编辑过程中始终与自己交流、比较,有时还修改,甚至再创作,反而兴趣盎然,乐此不彼。
习作兴趣的培养要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始终。教师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常能感受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领略到创造的愉快,以达到充分调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的成功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