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司机说:做夜班我尽量送她们回家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的士司机跟我说,开夜班,有点冒险,有点刺激。
  夜间,总有一些人,属于非正常出行。
  有醉酒的,有失意的,有流泪的,有不知道想去哪儿的。
  有一天,还不算晚,9点左右,一个少女上车:“绕西湖一圈。”
  他看少女脸色不佳,问怎么了。少女很呛地说:“让你绕一圈,你就绕一圈!我有钱!”
  湖滨路,南山路,杨公堤,刚拐上北山路时,女孩哭了。
  孩子,叔叔可以帮到你吗?女孩说:“爸爸妈妈吵架,比赛着砸家里的东西,我绕西湖一圈,如果他们打电话来找我,我就回家,如果没有,我就跳西湖算了。”
  司机说,时间不晚,你别忙下车,就坐叔叔车上等电话好不好,不耽误我做生意的,啥时候电话来了,我送你回家。
  一邊开车,一边聊天。有乘客说,这父女俩,这么聊得来。女孩慢慢高兴起来。
  女孩父母终于打电话来时,已经过了零点,女孩让叔叔听电话。“喂”一声,父母差点崩溃。当司机把女孩送到家,父母庆幸,女儿真好运。
  另一次,更晚一些,上车的是个中年妇女,报出地址,是个高档住宅区。
  一上车她就说,司机,关空调,我晕车。
  司机知道这样的客人比较难带,加油,换挡,转弯,并线,每做一个动作,都要求自己稳点再稳点。客人说:“奇怪,坐你的车,我一点都不晕,司机,你车开得真好,谢谢你。”
  快到目的地,妇女忽然抽泣起来,司机递上纸巾,妇女哭得更凶了:“司机,我不去某某地了,我要去某某地,我要去那里跟她拼了,打死那个臭婊子!”
  原来她老公是开工厂的,包养了女秘书。以前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想逼太紧没意思,希望老公玩腻了自动歇手。现在男人变本加厉,公然与二奶住在一起,还生下了小孩。
  司机只好掉头,从城东驶向城西,一边跟女人聊天。
  晚上道路通畅,车子很快到了一个花园住宅门口。女人刚刚有点平静,这会儿又冲动起来,司机怕她做什么傻事出来,问她,是否想好怎么做?这样贸然冲进去,会不会更加吃亏?司机建议,还是另择时间地点好好谈,或者诉诸法律。
  女人默默坐了片刻,终于说:“司机,谢谢你,送我回自己家。”
  司机跟我说:“做夜班,我有个准则,尽可能,送她们回家。”
其他文献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并非否定纲领的作用,而是强调行动的重要。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纲领要通过行动才能变现,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再多的纲领也只是一纸空文。这与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干部是群众带头人,“实干兴邦”,首先要求干部“干”字当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切切实实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面对矛盾
期刊
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岂止小说,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在写语言。  有的作家一上来,就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的作家写了一辈子,语言没过关。  有三个问题最突出。  一种是装,装腔作势。一提笔就做出架势:我要像某某某那样写作啦!某某某就是他学习模仿的对象,也就是偶像,或中国作家,或外国作家。一个字没写,先把架势端足,然后开始一个字接一个字地捏腔拿调。写出来的,不是文艺腔、翻译腔,就是学院腔、
期刊
子产是春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很自然的,子产就成了各路段子手的最爱。  战国诸子都是自视极高的人,既然社会上的普通人,已经把子产当作了仁德和聪明的代表,他们就喜欢拿子产来给自己的观点做陪衬,证明还是我更高明。  孟子讲过一个故事:子产做郑国执政的时候,有个地方,民众过河比较困难,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别人渡河,大家当然都很感动。  可是孟子说,这叫“惠而不知为政”。子产对民众很好,但怎么做执政者,他还根
期刊
一位朋友近日从乡村中学退休,遇见两件事感觉颇不舒服:一次是某部门比其年轻许多的负责人到他家,进门即大声直呼其名姓;一次是乡政府一年轻女子电话通知他开会,开口即问你是某某某吗?  不得不说,“连个称呼都没有”,并不是指无名无姓招呼,而是怪其轻薄无礼。老师之谓听闻久了,忽一日被人直白地称名道姓,有种斯文扫地的失落,更有“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况味。  前一带衔负责人,未以老师之谓相称,似有其托大的资
期刊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阮简喜欢下棋,任开封令时,有次正与人对弈,县里出现抢劫的贼人,县吏向他报告“劫急”,阮简却回答说:“局上有劫,亦甚急。”堂堂一个县令,为了棋盘上的“劫”,竟不顾现实中的“劫”了。  这样的事看似荒诞不经,却发人深省。当下,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只顾自己的“小棋局”,不顾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局”。他们看似每天也没闲着,但忙的不是本职工作,而是个人私事;图的不是公众福祉,而是一己
期刊
而今很多人,过着一种被社交媒体捆绑的生活。比如发了微信朋友圈,就期待被他人点赞,一旦没被关注,便怅然若失。  这些被社交媒体小心翼翼维护起来的交往,其實大多是无根之浮萍,转瞬就会飘去。  一个人对赞美的态度,一般取决于他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人大多是虚荣的动物,一不小心,很容易掉进赞美的陷阱里。不合体的赞美,就是糖衣炮弹,好比布下的鱼饵,先让你上瘾,最后让你乖乖上钩,还欲罢不能。  老乔是一个特
期刊
有出差经验的人大抵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国内城市最堂皇的去处是高级宾馆、会展中心、大型超市、高端饭店、豪华写字楼、游客中心,而不是最能唤醒我们记忆和灵魂的书店。我刚踏入现在生活的这座小城时,不足十万人的城市,书店至少有30家,如今城区人口发展到50万,书店却只剩下五六家,有的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我有时不禁想:实体书店何时重焕生机呢?  “高颜值”书店的应时而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  不久前,著名
期刊
签售越来越像卖拳头了。  请来一群大咖站台,叫上一帮兄弟助阵,或侧漏消息,有奖参会,鼓动粉丝追捧;或正面邀请,亲友团一个突击连,拉出荧光字幕墙,抬出长方签名桌,甚至彩灯闪烁,激光飞扬,———作者签名售书开始了!  如果是作家,签售据说是检验自己文学成就的试金石,群情是否“汹涌”,人头是否“攒动”,排队是否“长龙”……一言蔽之,是否“实力型”,是否“现象级”,签售现场见真章矣,其逻辑是:惟“实力型”
期刊
乔迁新居,寝室和客厅的面积是大了,但我的书房却“缩水”了。原来容得下六个书橱的书房,现在只得摆放三个,这意味着有一半的书籍将忍痛割爱,被“清门出户”。  面对累累的书堆,我陡然焦虑、犹豫,不知取谁留谁。但清除一部分是毫无疑义的,恰如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词:“断舍离”,舍弃那些并不需要的书籍,正是为了使那些亟需的书籍得以保存,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是印证了佛家所言:“有舍才有得。”  检视我的藏书,
期刊
《古今譚概》中有个故事。唐代时,一个叫夏侯彪的人,被派到益州新昌县担任县令。一下车,他就问来迎接他的里正:“你们这个地方,一文钱能买几个鸡蛋?”里正回答:“能买三个。”夏侯彪听了后说:“我给你一万文钱,帮我买三万个鸡蛋。”里正赶紧答应:“没问题,我这就去办。”  夏侯彪把他叫住,又说:“我不是现在就要这三万个鸡蛋,而是先寄放在母鸡那里孵抱。”里正一愣,但没有多问,只是挨家嘱咐卖鸡蛋的农户照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