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博士所遭遇的美国式教育访谈录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叙述受访者所接触到的美国教育状况,并联系我国教育实际,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访谈;美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2-0006-03
  
  黄全愈,生于柳州,壮族,老三届,插过队;1977年考入大学,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讲学,第二年获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已在中、美、英等国出版了许多中、英文论著。近年,在美国办了“HCK”公司,主要从事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笔者近日有幸对其作了访谈,以下为实录。
  
  一堂绘画课
  
  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我儿子矿矿刚到美国,学习非常不适应。
  我们夫妇通过“走后门”,把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的绘画班学习。矿矿在中国学过绘画,但在美国学画却老是抱怨: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完了就知道问“好不好”,从不问“像不像”;旁边的美国孩子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我也慢慢发现美国老师教孩子绘画,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这日,我找了个借口想去看个究竟。达琳女士正在出一个叫“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作画。达琳发现中国孩子都在画同一个事物——圣诞树!达琳以为是这些中国孩子出于希奇,但又发现他们画的圣诞树都一模一样;再仔细观察,又发现这些孩子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原来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中国孩子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结果令她深感失望和吃惊:这些在画技超群的中国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无从下笔!
  这一幕让我深深震惊:儿子喜欢老师问“像不像”,主要是习惯于中国老师“模仿式”的教学方式;而美国老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只问“好不好”。由此观之,中国孩子的“克隆”水平都不低,但创造性发挥却显不足。难怪当今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却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
  
  请不要伤害我的感情
  
  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而美国人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美国,如果家里来了一位平辈或长辈,孩子不用称呼“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什么的,只需笑笑,问候一声“Hi”或“How are you”,对方就都会认真地回复问候,并主动与你握手;甚至对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孩子说:“你好,年轻人!”比我年长的博士导师塔克曼先生,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奎茨先生和他的妻子——牛津市市长等等,都是这样把我儿子矿矿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的。当然,孩子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己看成与成年人一样平等的人了。
  美国孩子的少年老成会让你常常忘了他们的实际年龄;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伤害了我的感情”;大人只要有一点事做得不合孩子的意,孩子就会用这句话抗议。言下之意就是:“我也是一个同你一样的人!”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美国人也崇尚这句话,不过含义不一样。美国人的理解是,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其次要知道自己的义务;而且贵在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等同的。据说,1951年日本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就制定了“儿童宪章”,其中头两条就是:1.儿童的人格应受尊重;2.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尊重。难怪,我的妻子刚到美国时,家庭英语教师芯西亚就建议我们与儿子建立“朋友”关系。开始,我们很不理解:父母就是父母,儿子就是儿子,怎么能建立朋友关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渲染,我们也渐渐接受了美国人的教育态度。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人习惯于给问题做答案,是非必须分明;老师上课如果没有答案,那在学生中的威信就大受影响。可这一套在美国行不通。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话,就必须要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第一,老师绝对不允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第二,老师也绝不允许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除非那个问题的答案是绝对唯一的。
  原因很简单。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包括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如果我们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首先要有判断标准。由于不同的老师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等可能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共和党认为是对的,民主党可能会认为是错的;基督教认为是对的,伊斯兰教可能就有相反的看法;西方文化崇尚的,可能正是东方文化反对的。比如,在中国几乎没有人反对“进化论”,可在美国就有非常多的老师相信“创造论”,他们相信人是上帝弹指一挥间“造”出来的。我初到美国,因为不了解这个“国情”,就遭遇了尴尬:我试图用进化论“教育”我的学生,但我的学生立即反驳说:“如果人类是猴子变的,那为什么我们是人,猴子还是猴子?为什么那么多的猴子没有变成人?”所以在美国,许多东西感觉到“没法教”。
  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校园一般都很热闹、很活跃: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更重视师生间平等的争论。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
  
  中国人可能都有一个观念:“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因而,中国中学生学习负担极其沉重,甚至不惜为一些学习有天赋的孩子设“重点班”,以开发所谓的“智力”,实际目的是促使孩子尽快地完成学习过程。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也有类似的“天赋班”,但它的教育活动并不以“早成大器”为目的。所以,中国教育中提到的天才与美国天赋教育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形象地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像给性能良好的汽车尽可能多地添加货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是时刻注意给车子加油,想让车子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美国的教育相信孩子同成年人一样有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因此尽量为孩子在这方面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而中国人所指望的“高级教育做学问”,结果并不如愿,那些“少年大学生”如今存在许多问题就是明证。因为他们失去了初级教育中最宝贵的创造性研究训练!
  矿矿在美国五年级的时候也上了天赋教育班。这时候,他的研究兴趣已非常浓厚。其实还在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搞“研究”了——是关于蓝鲸的,参考了不少资料后写出的“论文”还真是那么回事!五年级写的是一篇关于卡通画和漫画的研究报告。与以前比较起来,这篇研究论文就非常专业化了。老师不仅把它展出来,还建议家长与CREST公司联系发表。总之,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
  
  上大学走“康庄大道”
  
  有人形容中国目前的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恐怕是造成很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要原因。为此,我早在1988年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有关方面对“高考”制度进行历史性的重新认识和壮士断臂般的反思。十几年来,我在美国的教育实践中更感觉到当初的呼吁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在美国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与中国正好相反。美国的教育机制,基本没有“分配”一说。至于招生,各高等院校依据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决定自己的招生名额;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入学后,要历经数不胜数的小测、中试、大考,过五关斩六将修足学分才能毕业。所以,美国的高等院校叫开放起跑线,严把终点关;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运作,就像一座“大进小出”的冶炼炉。
  另外,与中国“高考”一锤定音不同的是,美国有许多经审定的考试机构。众多的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或测试重点,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至于参加何种考试,由各个学校或者其上级机构决定。其中SAT是美国大多数大学对想入学学生的考试。这有点像我们的“高考”,所不同的是它每年举办多次,而且资格合格的话还可以提前。这样,美国学生考试一般都不怕失败,因为年年有许多机会总不会次次失手吧;只要不失手,考试成绩就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的考量标准;除此之外,平时成绩(GPA)也是重要的参考,特别是那些比较有名的学校的毕业生,GPA的分量就更重。
  
  条条大路通罗马
  
  美国教育的又一个特点是想方设法开拓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尽早同社会接轨,感受“职业”的快乐。而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职业”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甚至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美国很注重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来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而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主要是让孩子们从中了解什么工作能赚多少钱,而重要的是懂得怎样过生活,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社会。学校还不时地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亲身体验社会生存机制的运作状况,目的是为将来立足社会打基础。在进入高中之前,很多学校还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这似乎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美国有不少公司,设定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据说,这一活动最初用意是要鼓励女孩参加工作,后来变成要让孩子知道和学习其父母的生存之道。如此一来,美国孩子老早就对各种“职业”不陌生,对将来找工作也不惧怕,因为他们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技能,就能有工作、有饭吃。美国人很少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从业状态,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还有不少美国人,高中毕业就找工作或创业,等有钱后再上大学。比尔·.盖茨就是不等大学毕业就闯入社会创业的典型。
  我有个朋友在克里夫兰市政府工作,他妻子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独生子迈克正上高中,同时又在一家录像带出租店上夜班。朋友每提起这件事都很自豪。在美国,像这位朋友这样,家里不缺钱却让孩子外出打工的还有很多。受此感染,我对儿子矿矿做有关自食其力的事也不反对了。比如,矿矿曾与一孩子成立了一家绘画“公司”,竟对外卖自己的画,最后还赚了50美元;五年级要结束的时候,矿矿所在天赋教育班别出心裁地搞了一次拍卖活动;再大一点的时候,有一个周末,邻居老头劳伦斯来敲门,说他家的割草机坏了,想请矿矿用自家的割草机去帮他修剪草坪,矿矿问:“多少钱?”劳伦斯说:“25美元,怎么样?”终于成交。像这一类事,在美国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 韩立鹏】
其他文献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创建于1986年。校园位于市区中华街南段滏阳河畔,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
目的了解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2009年112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一、节约符号 在123456789中添上加号,使得数为225。
摘 要:创新意识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新的学习评价观。  关键词:课程标准;创新意识;教育观念;师生关系;评价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5-02  创新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
摘 要: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读、写训练,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要加强预习和课后延伸,养成自学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训练;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38-02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创
虽然每周都能有两天的放假时间,可是这两天的时间全都被作业和各种辅导班占用了,留给我自己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有些时候,我感觉双休比上学的时候还要累,弄得我都有些害怕周末放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ICU2009年7月2010年8月发生VAP患者的目标性监测资料进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为进一步了解晕厥的病因,探讨晕厥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对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3月间就诊的31例心源性晕厥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结果进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现患率。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临床监控医生组成调查组,对2010年6月8日0:00—24:00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和社区
摘 要:“和谐教育”下管理者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人格魅力、业务素养、廉政勤政、组织协调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管理好一所学校。  关键词:和谐教育;管理者的素养;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22-02    和谐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尽快转型,进入状态,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政治过硬,立场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