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唯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现有教材所选的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质资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发文本资源,善于挖掘教材的本身语言因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章语言的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朗读体悟、观察描述、想象说话、实践活动等训练中积累语言,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材;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一、 善用教材语句,在朗读体悟中提升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中有不少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特别的句式,有的甚至整篇都是经典美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范本。而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朗读训练,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内化文本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依据教材特点、学段特点灵活运用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部分进行反复朗读、品味,在不断地直接感受、体悟语言中,循序渐进地接触、理解、消化、吸收文本语言,自然而然地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如何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等。如教学《夹竹桃》一文,在感悟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可贵韧性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在……里”“从……一直到……”“無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自然感受到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之可贵。同时也自然认识到这段话中双重否定及反问的这些句式的表情达意的妙处。因此,通过持之以恒的朗读体悟训练,那些可资借鉴的语句、可供参考的表达方式,就在学生习作、说话时或招之即来,或妙手偶得,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感情更丰富,思维更缜密,语言也更准确、生动、规范,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 巧用教材插图,在观察描述中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小学生尤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直观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灵活地创设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学生自主的观察描述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郑成功》一文: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瞭望。我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中插图,在学生捕捉到人物的衣着、神情、动作、姿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此时将领在对郑成功说些什么?郑成功又会说些什么?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环环相扣的看、想、说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也活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验与理解,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多做“有心”人,悉心揣摩教材中配套的插图,创造性地挖掘、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教学资源,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素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让阅读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 妙用教材“空白”,在想象交流中提升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苏教版教材的很多课文中,作者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时,有意地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白”,让人意犹未尽,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不确定性,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独具慧眼,深入解读文本,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巧用“空白”,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体验。如《爱之链》一文,老妇人开着乔伊修好的车来到了一个小餐馆,当她看到极度疲劳的女店主为自己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伊”。而此时老妇人会对女店主说些什么呢?女店主又会怎样说呢?她们在说话的过程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这些正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于此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撞击,心智被开启。平白无奇的文字本无悬念可言,但教者如果挖掘并填补教材中这些“空白”,不但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突出,而且能激活课堂,生成异样的精彩,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润物无声地得以提升。
四、 智用教材习题,在实践活动中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这些练习内容丰富,紧扣教材特点,知识点、能力点的训练意图明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并根据学段目标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既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给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创造了诸多机会。如教材中有《嫦娥奔月》《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等故事性强的一类课文,它们后面都会有“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将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的习题。教学时,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复(讲)述”的方法指导,继而采取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复(讲)述”中充分发挥想象,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将课文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学生在“复(讲)述”中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发展。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游记”“演讲稿”“说明事理文”“课本剧”等一类课文,这些也是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好资源。教师应机智地引导学生去“当导游介绍”“上讲台演讲”“角色表演”等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容量与空间,促进学生把学到的句式、布局谋篇等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中,从而规范学生自己的表达语言。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后习题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智地紧扣课后习题,有效整合文本和生活资源,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善于挖掘教材中“发展语言”的有利因素,找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切入点,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与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徐宏军,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材;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一、 善用教材语句,在朗读体悟中提升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中有不少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特别的句式,有的甚至整篇都是经典美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范本。而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朗读训练,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内化文本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依据教材特点、学段特点灵活运用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重点部分进行反复朗读、品味,在不断地直接感受、体悟语言中,循序渐进地接触、理解、消化、吸收文本语言,自然而然地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如何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等。如教学《夹竹桃》一文,在感悟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可贵韧性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在……里”“从……一直到……”“無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自然感受到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之可贵。同时也自然认识到这段话中双重否定及反问的这些句式的表情达意的妙处。因此,通过持之以恒的朗读体悟训练,那些可资借鉴的语句、可供参考的表达方式,就在学生习作、说话时或招之即来,或妙手偶得,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感情更丰富,思维更缜密,语言也更准确、生动、规范,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 巧用教材插图,在观察描述中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小学生尤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直观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灵活地创设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学生自主的观察描述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郑成功》一文: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瞭望。我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中插图,在学生捕捉到人物的衣着、神情、动作、姿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此时将领在对郑成功说些什么?郑成功又会说些什么?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环环相扣的看、想、说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也活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验与理解,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多做“有心”人,悉心揣摩教材中配套的插图,创造性地挖掘、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教学资源,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素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让阅读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 妙用教材“空白”,在想象交流中提升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苏教版教材的很多课文中,作者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时,有意地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白”,让人意犹未尽,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不确定性,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独具慧眼,深入解读文本,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巧用“空白”,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体验。如《爱之链》一文,老妇人开着乔伊修好的车来到了一个小餐馆,当她看到极度疲劳的女店主为自己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伊”。而此时老妇人会对女店主说些什么呢?女店主又会怎样说呢?她们在说话的过程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这些正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于此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撞击,心智被开启。平白无奇的文字本无悬念可言,但教者如果挖掘并填补教材中这些“空白”,不但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突出,而且能激活课堂,生成异样的精彩,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润物无声地得以提升。
四、 智用教材习题,在实践活动中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这些练习内容丰富,紧扣教材特点,知识点、能力点的训练意图明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并根据学段目标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既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给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创造了诸多机会。如教材中有《嫦娥奔月》《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等故事性强的一类课文,它们后面都会有“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将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的习题。教学时,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复(讲)述”的方法指导,继而采取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复(讲)述”中充分发挥想象,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将课文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学生在“复(讲)述”中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发展。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游记”“演讲稿”“说明事理文”“课本剧”等一类课文,这些也是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好资源。教师应机智地引导学生去“当导游介绍”“上讲台演讲”“角色表演”等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容量与空间,促进学生把学到的句式、布局谋篇等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中,从而规范学生自己的表达语言。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后习题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智地紧扣课后习题,有效整合文本和生活资源,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善于挖掘教材中“发展语言”的有利因素,找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切入点,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与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徐宏军,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