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先锋力量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扬 建筑归于生活


  赵扬的建筑既现代也抽象,既理智也感性,它不是对过去形式的模仿,而是对当下的洞见,也是一种回应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方式。2016年赵扬为画家蒙中夫妇设计的竹庵位于大理喜洲镇某个古村的边缘。方案以九个大小不同的院子缩小了传统院落住宅的庭院尺度,并把院落与一系列的功能房间联系起来。潜藏于庭院深处的古老观念以形式、运动和节奏赋予建筑全新的秩序。既下山酒店是赵扬“在地建筑实践”探索之旅的另一个重要节点。项目的独特之美源于对一系列复杂条件提出的简单解决方案。
  “优秀的建筑师要从‘为建筑而建筑’的自娱自乐中解放出来。建筑不是从建筑学来的,建筑从生活中来,要回到生活世界中去。”赵扬主张建筑归于生活,他认为好的建筑要回答这个时代下中国人和房子的关系问题,而建筑师更需要从安排生活的角度来安排空间。


孟凡浩 文化与商业缝隙中的摆渡者


  gad设计集团平台化后,以已有团队为班底,新创立一家设计事务所—gad·line+studio,主持建筑师孟凡浩致力于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双线并行的创作实践,团队以建筑设计为基点实现跨界领域的整合,以多样化的策略,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当代设计的价值共享平台。
  孟凡浩长积极探索并思考现有体制与社会发展现状下城市环境改善和乡村激活振兴的可能性,营建根植于地域和文脉特征的设计作品,回应并诠释当代文化的多样内涵。在保证高品质完成度的前提下,团队积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高端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实践、文化度假旅游等多种项目领域,深入挖掘商业逻辑下的潜在价值,致力于成为文化与商业缝隙中的摆渡者。






WAY STUDIO 探索藝术与科技之桥


  WAy STUDIO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事务所。Fernie黎紫翎、郑涛、洪勤哲的设计组合相信,在知识进步、人们纷纷在集体或自我中寻求更高层次体验的今天,建筑师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解决单纯的功能、结构和材料的问题。正因为这样,三人一直在关注建筑设计与艺术和科技领域的融合——以艺术体验为出发点,通过跨界合作探索新的可能性。
  2018年建成的Dreaming Someone即是通过对空间的塑造,创造出的一个“只有在想象中才存在的现实”。除了满足功能性,建筑师认为建筑更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这里时间的节奏被折叠了,空间被设计成一种诱导体验。2014年的古根海姆赫尔辛基博物馆项目中,WAy则将设计概念概括为“时空幻像”,空间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边缘,介于艺术区、周边城市与自然区域之间。在WAy的理解中,正是这些虚幻的体验使人们从真实的世界中被剥离,沉浸在“艺术”对于真实世界的影响中。




刘阳 找回朴素的情感


  2012年创立大料建筑(DL Atlier)时,刘阳30岁。生于80年代,长于北京的背景使他成为中国大城市发展速度飙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刘阳说,现在自己每年都有几次会和家人朋友一起从争分夺秒的节奏里抽离。基于对逃跑的需求和理解,他在2017年设计了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一舍山居。5个独院套房有的面山,有的近水,有圆有方。没有宏大叙事的建筑空间,而是以北方农村常见的砖木材料对建筑进行了尺度和形式的调整,引导使用者围拢聚集,创造人和自然勾连的可能。刘阳始终希望自己的建筑拥有舒缓而朴素温和的空间氛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再怀揣那么多目的性,唤醒人对于周遭的真实感知。




goa大象设计 在时空中超越形式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建筑无疑最为坚固而耐久。因此,当大象设计谈及理想建筑时,会将它置于更大的时空中来探讨。一座建筑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一次人工建造的完成,同时也改变了它所处的空间,重新定义了那片场所的精神,这种影响会随着建筑的矗立而长久存在。大象设计对建筑设计的追求,也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设计,不只为所处的时代,而是寻求其超越时间的、长久的生命力,创造建筑真实的完整性。大象设计追求建筑本体与其环境的融合,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渗透和互动。同时,尊重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当地文化内涵的追溯,从而获得超越时代和风格的表达,实现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完整性。

MONOARCHI度向建筑 建筑赋予责任感




  2015年创始于荷兰鹿特丹的Monoarchi度向建筑,创始人宋小超和王克明在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求学,从专注于建造美丽的房子,转变到先从社会性角度去考量。他们思考公共建筑及城市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也能把握从建筑形态到建构的细节。在浙江余姚四明山麓的一片竹林密布的山坳间,从远古人类的树巢以及干栏式建筑获得的形式灵感,树蛙部落十三栋独立房屋利用现代成熟的材料和结构技术,点缀在竹海间,形成离散的聚落,仅以几个支点与土地轻触。二十年租期满后,树蛙的部件可以被一一拆除,甚至异地重建,不对自然造成负担。无论是当下的存在,还是以后消失在时光长河之中,都只对这片宁静的山谷施以最小的影响。一如度向建筑在任何项目开始前都持有的态度:建筑需富有社会责任感。






DEEP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从来不只是一个房子


  抽象、自然、流动、未来感——dEEP建筑事務所创办人李道德的设计语言与他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将诺曼·福斯特的“高技派”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语境,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数字建筑,极富生命力和活力。作品“牛背山志愿者之家”是2015年为志愿者在大山里盖的房子,起伏的屋顶与背后的大山及远方的云海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关联。李道德擅长以诗意的人工自然打造精神的栖身之地,以蕴含着自然生长力的建筑延续人们对乡土的记忆。去年启幕的凤凰谷山顶艺术馆是他通过“势”这一概念,对中国古典精神的反思。他用建筑的语言去演绎“势”,依山就势,顺势而为,产生出一个与群山相得益彰的形体,并与之融为一体。
  “在我们经历了文化断层和西方艺术文化思潮的洗礼之后,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是否可以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有自己独特的、属于东方的思考和建筑实践,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DEVOIUTION退化建筑 多元反思与重构


  带着对城市化的反思,DevolutioN退化建筑于2016年成立,完成建筑、艺术以及广告创意的综合方案。三名成员汤建松、杨鹿童、王琦的专业背景分别是建筑、平面设计、艺术策展,尝试将建筑与不同媒介对接,去输出商业以外的观点。带着些许实验性,退化建筑擅长在空间里制造事件性、冲突感、话题性。他们用直径一米的气球去测量300米的高楼,将一平方米体积的地毯放在厦门六个不同的区并附上房价,把一立方米的立方体放置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在空置的毛坯公寓里做了“退化公园”,非公寓住户可通过网络进入与SeeekLab合作的线上公园,与“退化公园”实时相连,由此讨论公共空间私有化的问题......退化建筑不断围绕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做实验性的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商业项目中去。


ATLAS工作室 挖掘建筑的文化根基


  ATLAS工作室由生于台北的周贞徵(Jenny Chou)和来自美国的Catherine McMahon共同建立于北京。植根于建筑空间,但不局限于物理空间,ATLAS工作室希望通过对文化、历史和地方演变的研究挖掘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细节或被忽视的材料和技术。完成于2018年的包间及The Bake Shop就藏身在北京的宝钞胡同。作为胡同老居民Orchid Hotel的全新餐饮概念,这个90平米左右的空间白天作为The Bake Shop咖啡馆运作,晚上则变成神秘的包间鸡尾酒吧。当然,ATLAS的眼光不仅局限在话语权强大的大城市,在贵州黔东南大利村,Jenny和Catherine设计建造了大利社区和文化中心。关注到少数民族区域所面临的传统文化被侵蚀的困境。2019年,ATLAS在上海为klee klee 2019秋冬发布会打造了200平米的“回收花园”,通过对可循环使用材料的选择性使用,加入了对“可持续”的思考与实践。在Jenny和Catherine看来,设计师最先需要关注的是人文环境和文化身份的认知。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在限制之中寻找突破


  “建筑的作用除了满足使用功能,还承载着人的记忆和情感。”建筑营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韩文强有着为人师表的文雅气,也拥有作为建筑师的探索欲。他一直关注着空间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所主持的大部分项目都在构建建筑与自然、文化、历史的联系,并不断激活着使用者的空间体验。韩文强的代表作之一水岸佛堂远离浮华,以流动的内部空间彰显出自然的神性气质,塑造了树、水、佛、人共存的场所。“从目前中国建筑圈的热点话题来看,无论是城市建筑更新改造还是乡村建设,建筑正在与传统、记忆、情感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当谈及在当下与未来语境中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时,韩文强说道:“相信在未来,建筑还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在人、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作用,让人们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心灵的归属。”他认为今天的建筑师更像是一个协调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条件下,综合判断场地、规范、不同人群、地域文化、造价工期等等变量,在限制之中寻找突破,在矛盾之中寻找共性,努力创造精彩的未来。
其他文献
四面的玻璃外墙让墨西哥城的神奇阳光可以自由进入,顶层露台将活力四射的墨西哥城尽收眼底。墨西哥酒店巨头Carlos Couturier成功建造了一个能够反映他自身爱好的住宅,彰显出他对于艺术、建筑和自然的热情。我们会情不自禁好奇,一个擅长打造时尚酒店的人会如何打造自己的家?  在这里生活真的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在为这座城市的变革做着自己的贡献。  从就餐区域可以看到外部的泳池,那里被热带植物包围,增
期刊
1.“飘椅”,用多层板数据化切割组成,每一片都有不一样的曲率,整体造型具有丘陵上梯田般的韵律,像一条舞动的飘带。THEDESIGNER  任鸿飞,家具设计师,吾舍品牌主理人,JOYS DESIGN品牌联合创始人,“RED再展上海”策展人,DOD设计展联合策展人。  兼顾行业痛点和设计专业性,R.E.Design展在今年选择聚焦“板材&设计”,作为策展人之一的任鸿飞,同时也作为参与设计师,一次次对以
期刊
1.“隱形-不可见的沉船,2017”,装置艺术作品。2.“海洋深处”影像作品现场图片,森美术馆。3.“沙子,阳光与温暖”,摄影作品。图片感谢艺术家以及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北京/穆琳/哈瓦那)。THE ARTIST  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艺术家,1982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现工作与生活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作品实践涉及架上绘画,影像,装置等等。  乔瓦尼·欧祖拉(Gi
期刊
阿那亚艺术中心,如恩在建筑内部设计了一个环形庭院,作为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1.如恩設计创始人胡如珊(左)和郭锡恩(右)。2.如恩于2018年创作的Elle Décor精品大酒店,尝试在设计中运用叙事性的手法来激发一个酒店在其本身不同功能之上的新的可能,灵感来自《看不见的城市》。3.位于阳澄湖畔的苏州礼堂,礼堂的建筑语言源自项目中出现的相似元素,例如起伏砌筑的砖墙和漂浮感的白色建筑体—这些元素都
期刊
有故事的建筑总是可以将历史与当下完美结合,而这座始建于20世纪初的住宅正在用全新的样貌讲述自身的历史发展,并重现往昔荣光。  2016年,当Jerry Hooker和Jacob Sudhoff买下这座住宅的时候,这幢充满殖民时期风格的建筑早已破损失修。然而他们想要恢复其往日辉煌的意愿并没有就此打住,反而花费了2倍的预算以及2年多的时间竭尽全力去修复并且赋予其崭新的生命。  原有的装饰特色,包括石膏
期刊
THEOWNERS  设计师夫妇Nipa Doshi与Jonathan Levien,两人在2000年共同创立了Doshi Levien工作室,多次获得ELLE DECORATION英国设计师大奖。Nipa深受印度视觉文化和材料的影响。Jonathan的设计植根于工业设计。他们的作品一起展现了文化幻想,探索了技术、叙事、工业和工艺设计的结合。  多元、奇特、厚重的传统,鲜活的创新……你似乎无法只用
期刊
金点奖评委(从左至右):中国当代水墨代表性艺术家王天德先生,著名设计历史学家及作家Peter Fiell先生,中国家具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宝光先生,品物流形、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主设计师张雷先生和Jovana Zhang女士,《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编辑总监孙信喜先生,梁志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梁志天先生,ICSID议员、红点奖主席Prof.Dr.Peter Zec先生,AB
期刊
利用进院门的天井上方形成的二楼露台,也是这个小院独特的室外自然空间。贾莲娜在2009年第一版院子的规划中,就种下了这棵樱桃树,春天会开出满树的樱花,夏天会给小院洒下浓淡疏落的花阴凉。二楼卧室的屋顶,采用了大斜面的设计,完全杜绝了屋顶漏水的后顾之忧。THEOWNER  贾莲娜,1995-2003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求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就职于非常建筑。2006年,贾莲娜和陈龙、
期刊
折纸实验  薄如纸张的金属板被折成精美的壁炉,很难想象这个从天花板上垂落的白色异形折纸是一个如此有实用价值的美观装置。很多建筑师从学习设计开始,都会用一张纸来激发自己的无限造型创意,所以几何空间的折叠训练也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之一。但想要实现这种设计并不容易,设计师要先用纸做成两个相同缩放比例的模型,用来核对形状,再对薄钢板进行加工,然后涂上金属漆,才能完成这件耗时耗力的作品。繁简有秩  想要家中的空
期刊
THE DESIGNER  Ricardo Bofill被誉为继高迪之后的又一位鬼才建筑设计师。他所领导的Taller de Arquitectura泰勒建筑事务所以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打造出众多体现不同文化基因的特色建筑,包括巴塞罗那的Walden 7和巴黎的LesEspaces d’Abraxas等充满乌托邦气质的建筑均出自他之手。在开阔的空间中,把天外来客般的设想与建筑进行巧妙结合,带有强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