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建构与欲望补偿的关系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0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井俊二是中国影迷最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残酷青春题材导演”的标签深入人心,《情书》中藤井树(女)和“自己”展开深刻的回忆昔日恋人之旅,在收到莫名其妙的不知名的信时,对别人的爱恋和欲望一贯视而不见的树(女)产生了一窥究竟的欲望。本文借助精神分析相关理论解读树(女)与“自己”渡边博子之间的自我与他我产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共同追忆树(男)。
  正是国中的同名同姓的树(女)与树(男)所产生的纠缠让博子恍悟自己只是他人的影子,也正是他者对自我投射出强烈欲望的开始,“藤井树爱藤井树”“藤井树爱‘藤井树’(博子)”,双影与双影的双影展开千丝万缕的欲望补偿关系。树把博子当成替代品何尝不是一种匮乏情感下抓住的欲望补偿,树(男)对博子何尝不是没有爱情的他恋,隐藏的情愫实则是对旧日与树(女)感情的哀悼。博子寄了一封“死信”却收到回信,在发现昔日恋人藤井树与树(女)同名同姓,发现自己与树(女)长得一模一样时,博子与树(女)共同展开对树(男)的回忆,我和“另一个我”建构关系,同时建立起博子的欲望,凝视的匮乏引入补償。此片引起对人本我的思考,体现镜像阶段情感的变化和人这种镜恋动物的自恋动机。
  一、镜像和情感的暧昧关系
  博子小心翼翼把树毕业册上的地址写在手臂,这一动作让博子心中逃离着不愿相信树死去的事实,随后寄出了那一封“再次验证死亡证据”的信。秋叶看来,这都是不会有回复的信,但收到回信时,现实而理智的秋叶觉得一定不可能,应该有着同姓名的人住在那所谓的“高速公路上”。博子的内心是惊喜同时忐忑疑惑的,她与树(男)是昔日的恋人,她的情愫在回信出现时已经有所呈现,欲望的缺席让博子在收到回信时发出了对生活说出“我很好”的呐喊,写信的来往没有间断。博子在收到“我很好,只是有点感冒”的回信时,同时完成镜中自我的满足:如果不是藤井树即使不是在高速公路上也是不会有回信的,为什么婆婆所说的高速公路上会住着人?为什么正好也是没有否认自己的藤井树?“感冒”这一再也家常不过的词怎会出现在寄往天国的回信中呢?
  此时,博子欲望的匮乏在回信中找到了支撑点,她在秋叶的迫使下决定来到小樽一睹究竟。她在树(女)家门口等了许久不愿再等,在整个书信往来中小心翼翼而喜悦,这一刻她害怕了。用不碰面的方式在门口写下一封信,在到达理想自我的镜像过程中,她似乎也不愿意正面打破自己的幻想,即使真相已经摆在眼前。有评价这封寄给天国的信说,“寄给情人的信是为了否认他的死亡,但也是为印证他的死亡”。死亡的情人竟出现了回音,那么关于生和死的哲学问题在博子这变成了到达理想自我的唯美故事。
  而后,在博子遇见与自己容貌一样的树(女)时,她没有思考地叫出了树的名字,而习惯对别人的关注视而不见的树(女)在人海里也没有望见声源,这一景象让全知者观众看在眼里,博子愣在原地。博子从寄出“死信”开始到这里,博子的理想自我告一段落,她发现了“自己”,她发现了“他者”,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体现了“自恋的印证”,恋人已逝的现实也让博子回过神来。博子印证了精神分析的意义,她这个苦楚的镜像似乎也印证了秋叶的话,“第一次看到你就想接近你,这家伙对异性从不感兴趣,这次却不同”。博子的容貌不用经过了解就走进树(男)的视野,而直接影射到树的初恋情人树(女)上,博子在看到“自己”时,才深知为什么被爱。
  二、表象的沉迷:欲望的补偿
  离开小樽后,博子收到树(女)的来信,她告诉了博子国中与藤井树(男)同名同姓还闹出一系列糗事的小秘密。原本已经接受恋人已逝的现实,短短的只字片语又唤起博子的凝视,随之产生欲望并投射在给树(女)的回信“要是你还记得与他有关的事情,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之中。经过时间不短的书信往来,博子已经沉迷于这一与藤井树书信的表象之中,共同追忆树(男),“自我”与“他者”逐渐建构某一共同的关系构架,博子对树(男)的情感也投射在树(女)身上,在树(女)回忆国中“藤井树爱藤井树”的糗事中,似乎博子就是树(女)本身。
  凝视,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逃离了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关系之中。博子的欲望在凝视着当事人树(女)不自知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替代品永远无法真切地感受到恋人的真情,她只是在替代品身上投射自己昔日的情感。岩井俊二的电影致力在阐释青春的残酷和遗憾,而看完回头张望,还能感受到自己被深爱过,这是最奇妙的叙事结构。对于国中树(男)的回忆,博子听着这些故事,旁观者深知树(男)是如何隐藏得密不透风而又深爱着树(女)的。
  在博子要求打开这些回忆的过程中,树(女)也在一点点揭开往事的薄纱,她对于事物、对情感真的视而不见吗?少女树总是给上帝视角的观众一种不为所动、小心翼翼的感觉。存在于树(女)回忆中的都是同学们起哄和尴尬的青春,孰不知这种被同名同姓牵连的尴尬盖过了内心的青春萌动。她清晰地回忆起国中时代种种藤井树与藤井树的故事。树(女)口中“我想你能明白,那并不是什么美好的记忆”,看似不尽如人意的青春却在她的回忆中显得格格不入。看似对所有事都轻描淡写不为所动的树(女),不自觉地沉迷在一次次对树(男)的回忆中,那段青春被失去父亲的疼痛埋藏起来,再次掀开的时候,她在未完成的理想状态中希望得到欲望的补偿。
  树(女)在路边是没有发现与自己容貌一样的博子的存在的,而这一切都基于博子的请求。在树(女)回忆的过程中,她不知博子与树(男)的恋爱缘起。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在这共同追忆中,树(女)补偿了博子没有享受的被爱过程,而博子也再次让树(女)回忆起那段青春,这次回忆是抛开所有不好感受的,是真实存在的,“自我”与“他者”在这一回忆的想象空间互相得到欲望的补偿和再满足。
  三、爱情界限的模糊化
  关于“藤井树爱藤井树”这一玩笑,每个人在中学时代似乎都有相似的感受。例如,谐音字的姓“朱”与“猪”字甚至都会是中学时代同学们嬉笑的笑资。同名同姓而又不善言辞的两位“藤井树”更是给同学们提供了无限放大误会的空间。第三方总是把两个人纠缠在一起,那么当事人某种程度上会不自主地关注对方,在第三人称的他们“推波助澜”下,当事人共处同一空间,面对面的机会变得尤其多。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就是镜像阶段“自我和他我”的主体建构过程。树(男)的生活牵扯得上树(女),同样树(女)也如此,而哄笑打闹中的配对也在不自觉的时间中完成了证实,树(男)从未表现自己的情感,甚至在树(女)看来都是恶作剧,那是习惯视而不见困窘的少女树的内心想法。
  拉康理论中,6~18个月,婴儿“认出”自己的时刻,伴随着极大的狂喜,并开始迷恋自己的镜像。同名同姓同班级的藤井树和藤井树,自然地对对方产生兴趣,在同学们的“举荐”下共同担任图书管理员,一系列的“成双入对”中,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产生迷恋。在对树(男)的回忆中,刚经历丧父之痛的树(女)也经历了树(男)的转学,面对放在昔日树(男)课桌上的带有“祭奠”象征意味的菊花盆栽,树(女)在同学们的嬉笑哄闹中狠狠地把菊花摔在地上,这一画面冲破了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冲破了镜像和自我的界限,藤井树和藤井树互相牵扯。
  树(女)和博子的交集产生于容貌“孪生型”的开始,博子和树(女)书信来往的开始,双影的双影就已经建立。藤井树和藤井树、藤井树(女)和“自己”,博子对树(男)的爱、树(男)对树(女)隐藏的深深的爱,镜像关系重重,从欲望匮乏到主体建构中一层层的欲望满足,自我与他者建构出一张巨大的情感网络。那是他,也是我;那是她,也是我。在追求主体地位的重要能指的破灭中,其不断地重新建立补偿性欲望帝国。最后,爷爷告诉树(女)院中有一棵树与自己同名同时生长,这又是另一种影射,树与“树”置身同一世界,爱人在天堂也罢,至少拥有过,只是知道得晚了些。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在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找到问题所在,提出有效策略进行教学改革对高职语文教师来说迫切而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语文课程是人文
期刊
彼得·凯里是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最有独创性、最具才华和最具哲理的小说家之一,他曾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三次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一次获得英联邦作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无疑是对他文学创作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彼得·凯里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出版了2部短篇小说集、8部长篇小说和多部非小说著作,他的作品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作品将黑色幽默、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融合在一起,展现
期刊
肯尼亚著名的剧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与情怀的战士。在剧本《黑隐士》中,恩古吉塑造了两类“他者”角色,自我异化的“他者”和文化杂交的“他者”。他们在与本族人相处时,必定会产生一些摩擦和困境。剧作家借此想要表明,在受到外来文化侵入时,本族人民必须坚定自己的民族立场,才能捍卫自己的文化身份。  作为肯尼亚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以及文学评论家,恩古吉·瓦·提安哥于1965年和1973年
期刊
阿来的《尘埃落定》体现出鲜明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色彩。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依附其他男性角色而生存,是男权主义社会中的他者,体现出阿来的“普适性关怀”中对于女性群体的缺失。  一、菲勒斯中心主义与《尘埃落定》  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菲勒斯”是一个隐喻的男权符号,也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男权中心主义。菲勒斯中心主义是继精神分析后对于创造力起源的重新探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他认为创造力的源泉来自成年男子的生命
期刊
胡助(1278-1355),字履信,号纯白道人,今浙江人,早年读书,三十举荐茂才,是一位比较长寿的诗人,与当时元诗四大家的袁桷、虞集等都有唱和。他的儿子帮他编成《纯白斋类稿》,四库全书集部《纯白斋类稿》十八卷有一篇《纯白道人赞》提到他:“好老庄,因取庄子汉阴丈人论抱瓮灌园语以为号焉。”《纯白先生自传》也提到胡助“诚实无伪,见人有善即称之。素薄世利,故与人无怨,若释老二氏之学亦知其而不惑也”。  胡
期刊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珍品,不仅在文学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包含一定的科学价值。一直以来,人们都注重探究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依据,如诗歌内涵、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如气候信息。当前,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气候信息研究古代区域气候,服务农业生产。因此,本文探究了古代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  研究古代的人文、历史和气候时,人们要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资料。数千年前,人们就
期刊
《老实人》为伏尔泰代表作之一,极具哲理讽刺意味。本文主要探究小说中的哲学思想,以期补充对于该作品的研究解读,从哲学层面启迪人们对于悲观和乐观的认知。  作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他的作品针砭时弊,讽刺批判意味强烈。短篇小说《老实人》为伏尔泰哲理性讽刺小说的力作,其富有哲学意味,乃至于它的影响在今日依旧不容忽视。该作品被伯恩斯坦改编创作成同名音乐剧《坎迪德》
期刊
女性主义理论及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引发国内作家的剧烈震动,由90年代末的“她们”文丛、“红罂粟”文丛等可以看出女性意识强烈地觉醒,然而真正摆脱社会对女性传统小女人的身份期待,成为“大”女人,还需假以时日。  发表于2005年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女性作家迟子建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描写鄂温克族某部落近100年历史的长篇小说,作品以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
期刊
受萧军创作倾向和上海文坛左翼思潮的影响,萧红在《生死场》中有意识地引入了启蒙主义的相关视角。但丰富的童年经历与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让萧红在批判民间文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顽强的生命力。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巨大冲击,让民间话语在与启蒙主义的对决中展现了强大的隐性力量。  一、女性的双重人生苦难  也许是在创作《生死场》之前经历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痛苦,萧红在《生死场》中借“五姑姑”对一个新生命从娘胎里诞
期刊
星期六上午十点,丁忍穷沿着一条熟悉的人行道,来到一家大型超市,当他走进大厅的时候,只见宽敞豁亮的商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丁忍穷推起一辆购物车,往蔬菜区走去,忽然,他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于是赶忙停下脚步,扭头循声望去。不远处,一位男士高举胳膊,手里拿着一只黑色小皮包,向他打招呼,另一只手则推着一辆购物车,朝他走来,这个人身穿一套藏青色西装,白衬衫的领口处系着一条红领带。这个人分明刚从理发店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