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井俊二是中国影迷最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残酷青春题材导演”的标签深入人心,《情书》中藤井树(女)和“自己”展开深刻的回忆昔日恋人之旅,在收到莫名其妙的不知名的信时,对别人的爱恋和欲望一贯视而不见的树(女)产生了一窥究竟的欲望。本文借助精神分析相关理论解读树(女)与“自己”渡边博子之间的自我与他我产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共同追忆树(男)。
正是国中的同名同姓的树(女)与树(男)所产生的纠缠让博子恍悟自己只是他人的影子,也正是他者对自我投射出强烈欲望的开始,“藤井树爱藤井树”“藤井树爱‘藤井树’(博子)”,双影与双影的双影展开千丝万缕的欲望补偿关系。树把博子当成替代品何尝不是一种匮乏情感下抓住的欲望补偿,树(男)对博子何尝不是没有爱情的他恋,隐藏的情愫实则是对旧日与树(女)感情的哀悼。博子寄了一封“死信”却收到回信,在发现昔日恋人藤井树与树(女)同名同姓,发现自己与树(女)长得一模一样时,博子与树(女)共同展开对树(男)的回忆,我和“另一个我”建构关系,同时建立起博子的欲望,凝视的匮乏引入补償。此片引起对人本我的思考,体现镜像阶段情感的变化和人这种镜恋动物的自恋动机。
一、镜像和情感的暧昧关系
博子小心翼翼把树毕业册上的地址写在手臂,这一动作让博子心中逃离着不愿相信树死去的事实,随后寄出了那一封“再次验证死亡证据”的信。秋叶看来,这都是不会有回复的信,但收到回信时,现实而理智的秋叶觉得一定不可能,应该有着同姓名的人住在那所谓的“高速公路上”。博子的内心是惊喜同时忐忑疑惑的,她与树(男)是昔日的恋人,她的情愫在回信出现时已经有所呈现,欲望的缺席让博子在收到回信时发出了对生活说出“我很好”的呐喊,写信的来往没有间断。博子在收到“我很好,只是有点感冒”的回信时,同时完成镜中自我的满足:如果不是藤井树即使不是在高速公路上也是不会有回信的,为什么婆婆所说的高速公路上会住着人?为什么正好也是没有否认自己的藤井树?“感冒”这一再也家常不过的词怎会出现在寄往天国的回信中呢?
此时,博子欲望的匮乏在回信中找到了支撑点,她在秋叶的迫使下决定来到小樽一睹究竟。她在树(女)家门口等了许久不愿再等,在整个书信往来中小心翼翼而喜悦,这一刻她害怕了。用不碰面的方式在门口写下一封信,在到达理想自我的镜像过程中,她似乎也不愿意正面打破自己的幻想,即使真相已经摆在眼前。有评价这封寄给天国的信说,“寄给情人的信是为了否认他的死亡,但也是为印证他的死亡”。死亡的情人竟出现了回音,那么关于生和死的哲学问题在博子这变成了到达理想自我的唯美故事。
而后,在博子遇见与自己容貌一样的树(女)时,她没有思考地叫出了树的名字,而习惯对别人的关注视而不见的树(女)在人海里也没有望见声源,这一景象让全知者观众看在眼里,博子愣在原地。博子从寄出“死信”开始到这里,博子的理想自我告一段落,她发现了“自己”,她发现了“他者”,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体现了“自恋的印证”,恋人已逝的现实也让博子回过神来。博子印证了精神分析的意义,她这个苦楚的镜像似乎也印证了秋叶的话,“第一次看到你就想接近你,这家伙对异性从不感兴趣,这次却不同”。博子的容貌不用经过了解就走进树(男)的视野,而直接影射到树的初恋情人树(女)上,博子在看到“自己”时,才深知为什么被爱。
二、表象的沉迷:欲望的补偿
离开小樽后,博子收到树(女)的来信,她告诉了博子国中与藤井树(男)同名同姓还闹出一系列糗事的小秘密。原本已经接受恋人已逝的现实,短短的只字片语又唤起博子的凝视,随之产生欲望并投射在给树(女)的回信“要是你还记得与他有关的事情,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之中。经过时间不短的书信往来,博子已经沉迷于这一与藤井树书信的表象之中,共同追忆树(男),“自我”与“他者”逐渐建构某一共同的关系构架,博子对树(男)的情感也投射在树(女)身上,在树(女)回忆国中“藤井树爱藤井树”的糗事中,似乎博子就是树(女)本身。
凝视,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逃离了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关系之中。博子的欲望在凝视着当事人树(女)不自知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替代品永远无法真切地感受到恋人的真情,她只是在替代品身上投射自己昔日的情感。岩井俊二的电影致力在阐释青春的残酷和遗憾,而看完回头张望,还能感受到自己被深爱过,这是最奇妙的叙事结构。对于国中树(男)的回忆,博子听着这些故事,旁观者深知树(男)是如何隐藏得密不透风而又深爱着树(女)的。
在博子要求打开这些回忆的过程中,树(女)也在一点点揭开往事的薄纱,她对于事物、对情感真的视而不见吗?少女树总是给上帝视角的观众一种不为所动、小心翼翼的感觉。存在于树(女)回忆中的都是同学们起哄和尴尬的青春,孰不知这种被同名同姓牵连的尴尬盖过了内心的青春萌动。她清晰地回忆起国中时代种种藤井树与藤井树的故事。树(女)口中“我想你能明白,那并不是什么美好的记忆”,看似不尽如人意的青春却在她的回忆中显得格格不入。看似对所有事都轻描淡写不为所动的树(女),不自觉地沉迷在一次次对树(男)的回忆中,那段青春被失去父亲的疼痛埋藏起来,再次掀开的时候,她在未完成的理想状态中希望得到欲望的补偿。
树(女)在路边是没有发现与自己容貌一样的博子的存在的,而这一切都基于博子的请求。在树(女)回忆的过程中,她不知博子与树(男)的恋爱缘起。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在这共同追忆中,树(女)补偿了博子没有享受的被爱过程,而博子也再次让树(女)回忆起那段青春,这次回忆是抛开所有不好感受的,是真实存在的,“自我”与“他者”在这一回忆的想象空间互相得到欲望的补偿和再满足。
三、爱情界限的模糊化
关于“藤井树爱藤井树”这一玩笑,每个人在中学时代似乎都有相似的感受。例如,谐音字的姓“朱”与“猪”字甚至都会是中学时代同学们嬉笑的笑资。同名同姓而又不善言辞的两位“藤井树”更是给同学们提供了无限放大误会的空间。第三方总是把两个人纠缠在一起,那么当事人某种程度上会不自主地关注对方,在第三人称的他们“推波助澜”下,当事人共处同一空间,面对面的机会变得尤其多。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就是镜像阶段“自我和他我”的主体建构过程。树(男)的生活牵扯得上树(女),同样树(女)也如此,而哄笑打闹中的配对也在不自觉的时间中完成了证实,树(男)从未表现自己的情感,甚至在树(女)看来都是恶作剧,那是习惯视而不见困窘的少女树的内心想法。
拉康理论中,6~18个月,婴儿“认出”自己的时刻,伴随着极大的狂喜,并开始迷恋自己的镜像。同名同姓同班级的藤井树和藤井树,自然地对对方产生兴趣,在同学们的“举荐”下共同担任图书管理员,一系列的“成双入对”中,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产生迷恋。在对树(男)的回忆中,刚经历丧父之痛的树(女)也经历了树(男)的转学,面对放在昔日树(男)课桌上的带有“祭奠”象征意味的菊花盆栽,树(女)在同学们的嬉笑哄闹中狠狠地把菊花摔在地上,这一画面冲破了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冲破了镜像和自我的界限,藤井树和藤井树互相牵扯。
树(女)和博子的交集产生于容貌“孪生型”的开始,博子和树(女)书信来往的开始,双影的双影就已经建立。藤井树和藤井树、藤井树(女)和“自己”,博子对树(男)的爱、树(男)对树(女)隐藏的深深的爱,镜像关系重重,从欲望匮乏到主体建构中一层层的欲望满足,自我与他者建构出一张巨大的情感网络。那是他,也是我;那是她,也是我。在追求主体地位的重要能指的破灭中,其不断地重新建立补偿性欲望帝国。最后,爷爷告诉树(女)院中有一棵树与自己同名同时生长,这又是另一种影射,树与“树”置身同一世界,爱人在天堂也罢,至少拥有过,只是知道得晚了些。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正是国中的同名同姓的树(女)与树(男)所产生的纠缠让博子恍悟自己只是他人的影子,也正是他者对自我投射出强烈欲望的开始,“藤井树爱藤井树”“藤井树爱‘藤井树’(博子)”,双影与双影的双影展开千丝万缕的欲望补偿关系。树把博子当成替代品何尝不是一种匮乏情感下抓住的欲望补偿,树(男)对博子何尝不是没有爱情的他恋,隐藏的情愫实则是对旧日与树(女)感情的哀悼。博子寄了一封“死信”却收到回信,在发现昔日恋人藤井树与树(女)同名同姓,发现自己与树(女)长得一模一样时,博子与树(女)共同展开对树(男)的回忆,我和“另一个我”建构关系,同时建立起博子的欲望,凝视的匮乏引入补償。此片引起对人本我的思考,体现镜像阶段情感的变化和人这种镜恋动物的自恋动机。
一、镜像和情感的暧昧关系
博子小心翼翼把树毕业册上的地址写在手臂,这一动作让博子心中逃离着不愿相信树死去的事实,随后寄出了那一封“再次验证死亡证据”的信。秋叶看来,这都是不会有回复的信,但收到回信时,现实而理智的秋叶觉得一定不可能,应该有着同姓名的人住在那所谓的“高速公路上”。博子的内心是惊喜同时忐忑疑惑的,她与树(男)是昔日的恋人,她的情愫在回信出现时已经有所呈现,欲望的缺席让博子在收到回信时发出了对生活说出“我很好”的呐喊,写信的来往没有间断。博子在收到“我很好,只是有点感冒”的回信时,同时完成镜中自我的满足:如果不是藤井树即使不是在高速公路上也是不会有回信的,为什么婆婆所说的高速公路上会住着人?为什么正好也是没有否认自己的藤井树?“感冒”这一再也家常不过的词怎会出现在寄往天国的回信中呢?
此时,博子欲望的匮乏在回信中找到了支撑点,她在秋叶的迫使下决定来到小樽一睹究竟。她在树(女)家门口等了许久不愿再等,在整个书信往来中小心翼翼而喜悦,这一刻她害怕了。用不碰面的方式在门口写下一封信,在到达理想自我的镜像过程中,她似乎也不愿意正面打破自己的幻想,即使真相已经摆在眼前。有评价这封寄给天国的信说,“寄给情人的信是为了否认他的死亡,但也是为印证他的死亡”。死亡的情人竟出现了回音,那么关于生和死的哲学问题在博子这变成了到达理想自我的唯美故事。
而后,在博子遇见与自己容貌一样的树(女)时,她没有思考地叫出了树的名字,而习惯对别人的关注视而不见的树(女)在人海里也没有望见声源,这一景象让全知者观众看在眼里,博子愣在原地。博子从寄出“死信”开始到这里,博子的理想自我告一段落,她发现了“自己”,她发现了“他者”,在书信往来的过程中体现了“自恋的印证”,恋人已逝的现实也让博子回过神来。博子印证了精神分析的意义,她这个苦楚的镜像似乎也印证了秋叶的话,“第一次看到你就想接近你,这家伙对异性从不感兴趣,这次却不同”。博子的容貌不用经过了解就走进树(男)的视野,而直接影射到树的初恋情人树(女)上,博子在看到“自己”时,才深知为什么被爱。
二、表象的沉迷:欲望的补偿
离开小樽后,博子收到树(女)的来信,她告诉了博子国中与藤井树(男)同名同姓还闹出一系列糗事的小秘密。原本已经接受恋人已逝的现实,短短的只字片语又唤起博子的凝视,随之产生欲望并投射在给树(女)的回信“要是你还记得与他有关的事情,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之中。经过时间不短的书信往来,博子已经沉迷于这一与藤井树书信的表象之中,共同追忆树(男),“自我”与“他者”逐渐建构某一共同的关系构架,博子对树(男)的情感也投射在树(女)身上,在树(女)回忆国中“藤井树爱藤井树”的糗事中,似乎博子就是树(女)本身。
凝视,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逃离了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关系之中。博子的欲望在凝视着当事人树(女)不自知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替代品永远无法真切地感受到恋人的真情,她只是在替代品身上投射自己昔日的情感。岩井俊二的电影致力在阐释青春的残酷和遗憾,而看完回头张望,还能感受到自己被深爱过,这是最奇妙的叙事结构。对于国中树(男)的回忆,博子听着这些故事,旁观者深知树(男)是如何隐藏得密不透风而又深爱着树(女)的。
在博子要求打开这些回忆的过程中,树(女)也在一点点揭开往事的薄纱,她对于事物、对情感真的视而不见吗?少女树总是给上帝视角的观众一种不为所动、小心翼翼的感觉。存在于树(女)回忆中的都是同学们起哄和尴尬的青春,孰不知这种被同名同姓牵连的尴尬盖过了内心的青春萌动。她清晰地回忆起国中时代种种藤井树与藤井树的故事。树(女)口中“我想你能明白,那并不是什么美好的记忆”,看似不尽如人意的青春却在她的回忆中显得格格不入。看似对所有事都轻描淡写不为所动的树(女),不自觉地沉迷在一次次对树(男)的回忆中,那段青春被失去父亲的疼痛埋藏起来,再次掀开的时候,她在未完成的理想状态中希望得到欲望的补偿。
树(女)在路边是没有发现与自己容貌一样的博子的存在的,而这一切都基于博子的请求。在树(女)回忆的过程中,她不知博子与树(男)的恋爱缘起。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在这共同追忆中,树(女)补偿了博子没有享受的被爱过程,而博子也再次让树(女)回忆起那段青春,这次回忆是抛开所有不好感受的,是真实存在的,“自我”与“他者”在这一回忆的想象空间互相得到欲望的补偿和再满足。
三、爱情界限的模糊化
关于“藤井树爱藤井树”这一玩笑,每个人在中学时代似乎都有相似的感受。例如,谐音字的姓“朱”与“猪”字甚至都会是中学时代同学们嬉笑的笑资。同名同姓而又不善言辞的两位“藤井树”更是给同学们提供了无限放大误会的空间。第三方总是把两个人纠缠在一起,那么当事人某种程度上会不自主地关注对方,在第三人称的他们“推波助澜”下,当事人共处同一空间,面对面的机会变得尤其多。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就是镜像阶段“自我和他我”的主体建构过程。树(男)的生活牵扯得上树(女),同样树(女)也如此,而哄笑打闹中的配对也在不自觉的时间中完成了证实,树(男)从未表现自己的情感,甚至在树(女)看来都是恶作剧,那是习惯视而不见困窘的少女树的内心想法。
拉康理论中,6~18个月,婴儿“认出”自己的时刻,伴随着极大的狂喜,并开始迷恋自己的镜像。同名同姓同班级的藤井树和藤井树,自然地对对方产生兴趣,在同学们的“举荐”下共同担任图书管理员,一系列的“成双入对”中,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产生迷恋。在对树(男)的回忆中,刚经历丧父之痛的树(女)也经历了树(男)的转学,面对放在昔日树(男)课桌上的带有“祭奠”象征意味的菊花盆栽,树(女)在同学们的嬉笑哄闹中狠狠地把菊花摔在地上,这一画面冲破了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冲破了镜像和自我的界限,藤井树和藤井树互相牵扯。
树(女)和博子的交集产生于容貌“孪生型”的开始,博子和树(女)书信来往的开始,双影的双影就已经建立。藤井树和藤井树、藤井树(女)和“自己”,博子对树(男)的爱、树(男)对树(女)隐藏的深深的爱,镜像关系重重,从欲望匮乏到主体建构中一层层的欲望满足,自我与他者建构出一张巨大的情感网络。那是他,也是我;那是她,也是我。在追求主体地位的重要能指的破灭中,其不断地重新建立补偿性欲望帝国。最后,爷爷告诉树(女)院中有一棵树与自己同名同时生长,这又是另一种影射,树与“树”置身同一世界,爱人在天堂也罢,至少拥有过,只是知道得晚了些。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