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作品、艺术产品的展览、经营活动都已经与以往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而我国艺术管理工作没能紧跟市场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本文主要通过探讨艺术管理的主要意义,分析我国现阶段艺术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几点做好艺术管理工作的建议,为文化产业、艺术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艺术管理;意义;普遍问题;建议
一、理解艺术管理的意义
所谓艺术管理,涉及艺术和管理两个领域,艺术管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艺术经营、艺术营销等活动,将艺术家、艺术作品同市场联系起来,进而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及机遇,为艺术作品提供更好的展示及销售渠道。艺术管理在整个艺术产业链条、各类艺术机构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艺术家、艺术产品到艺术经营销售,整个链条都需要合理、有序的规划,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真正发挥其作用。而这种规划就是我们本文所讨论的艺术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艺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在艺术经营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开拓新思路,进而实现艺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二、我国艺术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一)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体制性障碍
文化艺术管理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是近些年来才开始注重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开展的。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艺术产业工作者多是在旧体制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因此难免会在其工作行为中存在诸多旧体制的痕迹。例如,注重行政指令,轻视实际市场开展中消费者的反应;注重固有经验,缺乏创新意识,多是依靠经验行事,艺术作品和艺术管理上都千篇一律;在艺术营销过程中更注重传者意图,但是轻视受者需求。
(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跟不上
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就十分注重艺术管理专业素质的培养,其艺术管理专业早已在高校开展半个多世纪之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化艺术管理体系,相比较之下,我国的文化艺术管理作为大学本科的一个单独专业,是在1993年才设立的,直到2003年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高校拥有艺术管理专业,起步远远晚于很多发达国家。而且高校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也大不相同,有的将其设置于艺术学院,而有的则设置在管理学院,导致招生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偏差,艺术学院中的注重培养艺术素养,但是缺乏对其管理素质的培养,而管理学院则是注重学生管理才能的培养,却缺少对艺术的了解。总之,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适应艺术市场的需求,很多学生在学校中艺术素养或者管理能力较好,但是一接触实际艺术经营则无法适应。
三、做好艺术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人才环境
文化政策引导我国整体文化产业、艺术事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时代变化、消费者需求改变,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工作也应突破传统思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政策的引领,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吸引并留住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大环境;开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引导现有艺术企事业单位转变传统工作思维,更新艺术管理人才观念,逐步树立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意识,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用人制度;鼓励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艺术管理工作从业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艺术类企事业单位特点的薪酬制度、奖励机制,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艺术创新、艺术管理工作创新。
(二)大力培养艺术管理人才
如果说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那必然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针对艺术管理的具体特点来培养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统一高校中艺术管理专业的招生要求,不再单纯是按照艺术生或者是管理人才来培養,而是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培养艺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在了解艺术、有基本艺术创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做到切实抓住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个艺术作品的特点,来进行艺术家、艺术产品的销售、经营。在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管理能力时可以尝试着突破校园内授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将课堂拓展到市场中去,培养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也可以定期同高校开展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市场,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在单位内开展讲座、授课等方式,及时了解最新理论研究动态,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再教育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艺术管理能力和水平。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做好艺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艺术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萍,艺术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
[2]何猛,浅谈如何做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张倩,出生年月日:1972.8.1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省,现有职称:二级艺术监督,学历:大专,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艺术管理;意义;普遍问题;建议
一、理解艺术管理的意义
所谓艺术管理,涉及艺术和管理两个领域,艺术管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艺术经营、艺术营销等活动,将艺术家、艺术作品同市场联系起来,进而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及机遇,为艺术作品提供更好的展示及销售渠道。艺术管理在整个艺术产业链条、各类艺术机构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艺术家、艺术产品到艺术经营销售,整个链条都需要合理、有序的规划,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真正发挥其作用。而这种规划就是我们本文所讨论的艺术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艺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在艺术经营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开拓新思路,进而实现艺术管理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二、我国艺术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一)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体制性障碍
文化艺术管理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是近些年来才开始注重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开展的。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艺术产业工作者多是在旧体制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因此难免会在其工作行为中存在诸多旧体制的痕迹。例如,注重行政指令,轻视实际市场开展中消费者的反应;注重固有经验,缺乏创新意识,多是依靠经验行事,艺术作品和艺术管理上都千篇一律;在艺术营销过程中更注重传者意图,但是轻视受者需求。
(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跟不上
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就十分注重艺术管理专业素质的培养,其艺术管理专业早已在高校开展半个多世纪之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化艺术管理体系,相比较之下,我国的文化艺术管理作为大学本科的一个单独专业,是在1993年才设立的,直到2003年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高校拥有艺术管理专业,起步远远晚于很多发达国家。而且高校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也大不相同,有的将其设置于艺术学院,而有的则设置在管理学院,导致招生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有偏差,艺术学院中的注重培养艺术素养,但是缺乏对其管理素质的培养,而管理学院则是注重学生管理才能的培养,却缺少对艺术的了解。总之,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完全适应艺术市场的需求,很多学生在学校中艺术素养或者管理能力较好,但是一接触实际艺术经营则无法适应。
三、做好艺术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人才环境
文化政策引导我国整体文化产业、艺术事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时代变化、消费者需求改变,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工作也应突破传统思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政策的引领,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吸引并留住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大环境;开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引导现有艺术企事业单位转变传统工作思维,更新艺术管理人才观念,逐步树立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意识,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用人制度;鼓励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艺术管理工作从业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艺术类企事业单位特点的薪酬制度、奖励机制,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艺术创新、艺术管理工作创新。
(二)大力培养艺术管理人才
如果说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那必然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针对艺术管理的具体特点来培养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统一高校中艺术管理专业的招生要求,不再单纯是按照艺术生或者是管理人才来培養,而是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培养艺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在了解艺术、有基本艺术创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做到切实抓住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个艺术作品的特点,来进行艺术家、艺术产品的销售、经营。在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管理能力时可以尝试着突破校园内授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将课堂拓展到市场中去,培养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也可以定期同高校开展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市场,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在单位内开展讲座、授课等方式,及时了解最新理论研究动态,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再教育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艺术管理能力和水平。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做好艺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艺术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萍,艺术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
[2]何猛,浅谈如何做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张倩,出生年月日:1972.8.1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安徽省,现有职称:二级艺术监督,学历:大专,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