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即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内容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作为依托,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不断感悟生活,从而获取鲜活的语文知识,使得情操得以陶冶,情智得以愉悦。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本文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合理安排,注重引导,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价值
生活犹如海洋,其中包含着各种知识和学问,关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的慧眼,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每天拿出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自己的一日见闻,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语文。记得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家里看电视剧《士兵突击》时竟然发现了剧中字幕有很多错别字,如将“几率”错成“机率”,“泄露”错成了“泄漏”等等。学生在看电视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其实除了电视作品中存在语文知识,平时遍布大街小巷的优秀广告词和标语,无不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息息相关。如果教师对这些语文资源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往往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而教师只需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主动的去发现,不断感受语文知识的存在,不断体会语文学习的价值。
总之,生活是一片广袤的知识海洋,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将语文学习置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里,不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营造氛围,合理迁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其遴选的课文大多鲜活生动,来自于生活。教学中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品读,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常的生活感受,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如在教沈从文的《端午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端午的习俗和气氛,我先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老百姓在端午节这一天吃什么,玩什么。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让学生列举,说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期,并且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在家里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并且还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设想,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本领。
三、巧设情境,重现生活,拓展文本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怀,背负着时代的印记。有些课文,其内容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很难感受到文章的内在,从而给他们理解文本带来了思维上的障碍,学习起来自然也就觉得抽象,晦涩难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情境,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记得在观摩一次评优课时,听了这样一堂课,课题是曹操的《观沧海》。该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虽然诗的篇幅较短,容量也很有限,但教师对这节课的演绎却很充实,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兴致热烈。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教师善于构建生活化情境:上课伊始,他并不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场景,接着教师又借助音乐进行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诗词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诗歌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那博大的胸怀,面对挫折乐观豪放的个性,并且去对照反省自己,让学生思考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面对的,怎样才能达到曹操的那种旷达的境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
四、瞄准时机,适时引导,让学生将语文运用在生活中
语文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运用语文,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内外的有效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的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了一点小事就睚眦必究,甚至闹出不小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利用一些好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事情。如我在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述了宽容是一种美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相互体谅、相互包容,懂得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在此基础上,再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与同学友善相处。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开导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让生活浸润课堂,将教学寓于生活中,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而且更能贴近学生心理,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体现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不断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境界,从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杨庄九年制学校)
一、合理安排,注重引导,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价值
生活犹如海洋,其中包含着各种知识和学问,关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的慧眼,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上每天拿出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自己的一日见闻,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语文。记得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家里看电视剧《士兵突击》时竟然发现了剧中字幕有很多错别字,如将“几率”错成“机率”,“泄露”错成了“泄漏”等等。学生在看电视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其实除了电视作品中存在语文知识,平时遍布大街小巷的优秀广告词和标语,无不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息息相关。如果教师对这些语文资源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往往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而教师只需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主动的去发现,不断感受语文知识的存在,不断体会语文学习的价值。
总之,生活是一片广袤的知识海洋,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将语文学习置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里,不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营造氛围,合理迁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其遴选的课文大多鲜活生动,来自于生活。教学中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品读,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常的生活感受,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如在教沈从文的《端午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端午的习俗和气氛,我先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老百姓在端午节这一天吃什么,玩什么。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让学生列举,说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期,并且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在家里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并且还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设想,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本领。
三、巧设情境,重现生活,拓展文本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怀,背负着时代的印记。有些课文,其内容距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很难感受到文章的内在,从而给他们理解文本带来了思维上的障碍,学习起来自然也就觉得抽象,晦涩难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情境,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记得在观摩一次评优课时,听了这样一堂课,课题是曹操的《观沧海》。该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虽然诗的篇幅较短,容量也很有限,但教师对这节课的演绎却很充实,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兴致热烈。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教师善于构建生活化情境:上课伊始,他并不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场景,接着教师又借助音乐进行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诗词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诗歌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那博大的胸怀,面对挫折乐观豪放的个性,并且去对照反省自己,让学生思考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面对的,怎样才能达到曹操的那种旷达的境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
四、瞄准时机,适时引导,让学生将语文运用在生活中
语文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运用语文,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内外的有效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的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了一点小事就睚眦必究,甚至闹出不小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利用一些好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事情。如我在教学《多一些宽容》一文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述了宽容是一种美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相互体谅、相互包容,懂得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在此基础上,再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与同学友善相处。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开导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让生活浸润课堂,将教学寓于生活中,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而且更能贴近学生心理,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体现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不断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境界,从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杨庄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