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围绕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进行教学,是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就新课改中的实践谈了体会和感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能力培养;实践;感悟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世界、未来是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因而决定了教育也必须是时时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从古至今,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探索高效的方式方法。而今课改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课改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都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进行教学。工作多年来,我经历了多次课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蜕变成课改模式,当中经历过困惑、迷茫,也遭遇过困难和挫折。通过各种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和不断实践,坚信了课改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课改应该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关于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转变观念,接受课改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而,新课程强调教育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合作去先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再和教师一起解惑。其目标都是使学生获取知识、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不过课改更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这是符合全面发展的理念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念,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当今世界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也容易接受许多新鲜事物,但对一些事物却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他们希望课堂学习中能更多地融入这些新鲜元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去甄别它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教师应多接受新鲜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应深入钻研,加深知识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新鲜事物。其次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之间的融合变得非常普遍,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平时要多学习,多注意知识的积累。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师创设课堂情境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课堂活动的目标设置在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在实施中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提高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师也将渐渐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
四、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转化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因而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订的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引发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学生自发投入学习的活动中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分享与学生活动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师生一起超越,提升自我。
五、重视学生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而今新课改的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业成绩,更看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要求学生做到身心、人格都健康成长。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方位的综合评价,多用发展的、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上述五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的,需要教师不断历练自己,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
(作者单位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能力培养;实践;感悟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世界、未来是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因而决定了教育也必须是时时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从古至今,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探索高效的方式方法。而今课改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课改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都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进行教学。工作多年来,我经历了多次课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蜕变成课改模式,当中经历过困惑、迷茫,也遭遇过困难和挫折。通过各种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和不断实践,坚信了课改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课改应该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关于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转变观念,接受课改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而,新课程强调教育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合作去先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再和教师一起解惑。其目标都是使学生获取知识、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不过课改更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这是符合全面发展的理念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念,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当今世界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也容易接受许多新鲜事物,但对一些事物却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他们希望课堂学习中能更多地融入这些新鲜元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去甄别它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教师应多接受新鲜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应深入钻研,加深知识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新鲜事物。其次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之间的融合变得非常普遍,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平时要多学习,多注意知识的积累。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师创设课堂情境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课堂活动的目标设置在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在实施中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提高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师也将渐渐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
四、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转化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因而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订的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引发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学生自发投入学习的活动中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分享与学生活动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师生一起超越,提升自我。
五、重视学生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而今新课改的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业成绩,更看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要求学生做到身心、人格都健康成长。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方位的综合评价,多用发展的、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上述五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的,需要教师不断历练自己,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
(作者单位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