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文化的历史因缘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模现象是中国现代史上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新中国成立前后,是英模文化蓬勃兴起的重要时期。研究英模文化的形成,首先要考察其历史因缘,着重考虑英雄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本文意在通过历史的追溯与考察,以期解析英模文化的历史因缘,管窥英模文化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英模文化;历史因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们常常标榜那些为人类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塑造英雄形象、倡导英雄精神,使之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信念,凸显社会主流意识的正义性和崇高性。
  英雄,以及其他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代表,站在时代的前沿,高举理想主义旗帜,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引路人。
  一、“英雄”一词的语意
  1、历史上的“英雄”认知
  “英雄”一词最初是相对于动植物的品种而言。“英”,即百草之英华,指花朵,《诗经》中就有“颜如舜(即木槿)英”的比喻,《离骚》中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词句;后来“英”字被用来喻指才能超群的人物,在诸子作品中广为应用,《文子.上礼》中就有“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杰,十人者谓之豪”的界定。“雄”,即百兽之雄杰,是雌性的反义。《说文》解释“雄”为“鸟之父也”。人们将雄性的有力强壮喻指勇武胆力的人物。《墨子.修身》就有言“雄而不修者,其情必惰”,即含此意。
  “英”和“雄”的本义是指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强大、精明善变的生灵。将“英”与“雄”合在一起称呼那些有作为的人物,最早见于先秦兵书《六韬》和《三略》,主要指代当时的文武兼备的士人阶层;后来又有东汉方望的《辞谢隗嚣书》和班彪的《王命论》中使用了英雄一词;此后人们开始对英雄的定义进行界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刘劭,在其《人物志·英雄》中刘劭解释:“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1>刘劭接着对“英雄”作了进一步引申:“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最后,刘劭将“英”与“雄”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作了深刻剖析,“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2>刘劭有关英雄的注解被后世的人们广为征引。与刘劭同时代的曹操以其政治家的视野诠释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3>他认为那些能够顺时应势、叱吒风云、定国安邦、建功立业的经世之才,方可称为英雄。
  2、现代社会的“英雄”解读
  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宽泛。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词条的解释有三:“一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二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三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4>按照这种阐释理解,英雄必定是具有超乎一般人的才力、业绩或品行,且为大众所接受或公认的人;而事实上,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英雄的语意似乎更注重英雄在精神或道德层面的影响。
  在希腊文中,英雄一词是“Hero”,意思是统治者,主人。古希腊人眼中的英雄,介于人、神之间,他们救助人们的苦难和不幸,保护人们免受灾害和祸患的侵扰。在现代社会,西方人对“hero”一词的理解是是那些因为勇敢的业绩或高尚的意图而闻名的人,特别是那些以生命为代价作出努力的人。西方人一方面肯定英雄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也强调英雄要有所牺牲。《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为:“A person, especially a man,who is admired by many people for doing something brave or good.”。<5>由此看,西方人的英雄概念要宽泛很多,凡是勇敢和作出了有益贡献的人均可称之为英雄。在这里,我们借用一个似乎确实超越历史或意识形态的定义,所谓“英雄与偶像”意指那些“向我们展示了勇气、忘我、超人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优雅”的人们。<6>
  3、“英模”一词的现实指代
  “模”的本义是铸造器物的模子;按《说文》中的解释:“模,法也。”“模”逐渐引申为可为规范和法则的标准。后来“模”用来喻指值得学习的先进人物;左思《咏史》诗有言:“可为达士模”即为此意。
  所谓英模,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其基本语意是英雄和模范的合称,因而概括英模的定义,理应包含英雄和模范两个范畴,而在现实的指代意义上也更突出二者的紧密关系。英雄,即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英雄与模范的差别在于模范是被树立为典型学习对象,而英雄是人们自然认可的杰出代表。
  对于英模的定义,我们理应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作出阐释。其基本的价值判断,是符合大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敢于牺牲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英模概指由党和政府的认可、树立和宣传的,在革命和建设中,忠于职守、贡献突出、具有全国性影响、且具有道德或精神引领功能的典型人物或团体。
  4、英雄观和英模文化
  英雄观作为人们对英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源于英雄人物的实践活动,以英雄的概念为核心,表现在从实际鼓励到哲学思辨等多个层面,并因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不同而有差异。
  英模文化,是指以英模崇拜功业理想为基础,以英模人物为主要构成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文化精神。主要内容包括:英模人物的事迹、故事、传说、有关遗迹,时人和后代围绕英模人物的演义、小说、戏剧等文艺文化,以及无形的英模精神,人民大众的趋从、仰慕和崇尚情感等。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英雄文化
  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肇始阶段,那些具有英雄主义情节的神话传说成为文明传承的最初思想载体。盘古、夸父、伏羲、神农等一些传说中的英雄形象,逐渐演化为原始社会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在现实中寻找这种理想的代表,英雄逐渐脱离神话,开始回归人本身。
  在古代史书记载中,人们常常将那些于乱世中拯民,或者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作为英雄朝拜。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英雄,大都崛起于乱世之中,成就于危难之际,传统史书中的“本纪”、“世家”、“传”、“表”、“书”等,承载了这种英雄文化的书写模式,无数的英雄共同写就了一部彪炳史册的中华英雄谱,形成了熠熠生辉的中华英雄文化。
  先秦时期,“英雄”一词开始在兵书中出现,借以指代那些文武兼备的人才,而在先秦群雄争霸的时代背景下,英雄并未形成独立的角色定位,实际是等同于“士”阶层。《三略》有言:“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7>秦朝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后“秦失其鹿,群雄并起”;刘邦“总揽英雄”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汉朝将政治和伦理价值紧密结合,通过道德和政治伦理来规范和约束英雄,为帝王和封建统治所用,这一时期的英雄主要就指那些具有政治或军事才能的杰出人物。三国时期,英雄的涵盖范围有所拓展,豪强、霸主、谋臣、良将和勇士,均可称为英雄,其标准也涉及才智、勇武、性情等多方面因素,而尤为注重的是英雄的政治气魄和谋略。隋末乱世,英雄豪杰纷攘不息,于是有了“隋失天下,英雄竞逐”的说法。到了唐初,李世民“设四科而罗俊彦,提二柄而御英雄”,把英雄境界推上了时代的顶峰。宋代英雄的主要特征是对于祖国无比忠诚,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一时期最有名也最为文学化的,为民间偶像崇拜化的是岳飞。到了明清时期,通过《水浒》、《说岳》两个系列的小说戏曲作品,展示英雄世界,构成这一时期英雄文化的独特景观。
  潘天强在考察中国古代的英雄群体后,将其分为四类:民族英雄、帝王英雄、民间英雄和武侠英雄。在其《论英雄主义》一文中,潘天强作了进一步阐述:“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英雄是中国长期战乱造就的结果,国土的分分合合,为了维护中国大一统的家国理念,每一次与外族的抗争都会造就一批英雄,但凡是维护中国大一统地位,反抗分裂的英雄都将留名千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帝王英雄是维系大一统中国的象征,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对纣王、隋炀帝这些暴君和昏君的批判,但是丧失国土是帝王最大的罪孽,维系统一是帝王最大的功绩,这是中国历来划分英雄的标准。民间英雄在《水浒》中表现得最出色,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是这些民间英雄的共同本色,但是无论是刺秦王的荆轲还是砍贪官的李逵,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系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武侠英雄实际上是民间英雄理想化的结果,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民间英雄具有了中国特有的武功,便具有了超人的特点。”<8>
  中国古代英雄观的主要理念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著作倡导的仁、礼、信、义、智、忠等,成为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核心价值观。相较于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中国古代社会一直缺乏为寻求真理和社会进步殉道的英雄。顾准评价中国传统的英雄们,很少具备“社会上升进步中的殉道精神与自我实现”;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缺少“像布鲁诺那样宁肯烧死在火刑柱上也不愿放弃太阳中心说”的追求真理的英雄。
  三、英模文化的革命历史渊源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众多的英雄志士谱写了一部抗争与探索的悲壮历史,也讲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可以说,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和抗争史,是促使革命英雄主义在近代中国盛行的心理诱因。而革命英雄主义的盛行又为英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
  所谓革命英雄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他革命者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魄和人格特质,是一种伟大而坚强的意志力。其主要特征是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而英勇顽强、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气魄。革命英雄主义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对革命事业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心;在实践中,革命英雄主义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杰出的个人不过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同时,革命英雄主义肯定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个人必须为了革命利益作出牺牲。
  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毛泽东、朱德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有着诸多论述。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9>1939年,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通过联名发出了《关于注意收集各部民族英雄事迹的通知》;1943年3月朱德、陈毅撰文称赞“刘老庄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44年7月朱德撰文专门论述了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朱德认为:“革命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而忧,以革命之乐而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战争事业奋斗,而不斤斤于作个人打算,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已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10>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论述:“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11>1947年12月25日,为鼓舞人民军队的战斗士气,毛泽东号召人民军队“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12>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及全国人民中,积极倡导革命英雄主义,并要求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在为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进作的战斗中,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不怕任何困难,任何艰险的大无畏革命勇气和战胜任何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具体地说,在革命斗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生死壮举;在和平建设时期,勇挑重担,努力开拓,奋发进取,表现为一种勤劳奉献的模范行为。革命英雄主义得以延续的原因就在于它表达了主流社会和大多数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需求。   2、中国共产党的平民英雄观
  革命英雄主义是“群众英雄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革命英雄主义产生于人民的支持,集体的帮助。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模主体,可以发现,基层官兵和平民英雄形象占据了舞台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人民史观”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把群众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之后,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号召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建立功勋、争取荣誉。众多的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有儿童团员王二小、有农民群众中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有乡村民兵中的“地雷大王”于化虎、有工人群众中的节振国、有普通士兵张思德和“狼牙山五壮士”、有基层连队“刘老庄”和“马定夫连”、有游击区的“铁道游击队”;在巾帼英雄中有刘胡兰和赵一曼、在少数民族英雄中有马本斋;还有“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等。从英模的群体特征来看,具有鲜明的民本主义特色。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包括武工队及地方武装)共授予183人英模称号,其中150人属于军队序列,而在军队序列中,获得英模称号的连以下指战员占了146人,营职干部有2人,而团以上领导干部就只有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王宗槐和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2人。此外,英模称号还被授予30名民兵和3名普通群众,占抗战英模总人数的18%。<13>大量表彰民兵和群众中的抗战英模,也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仅此一条,就开创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英模在事迹类型上,不仅包括战场上的“战斗英雄”、“侦察英雄”、“孤胆英雄”、“刺杀英雄”、“杀敌英雄”、“爆破英雄”、“爆炸模范”、“地雷大王”、“登城英雄”、“救护英雄”等;还包括反映军队和根据地建设工作中的“模范共产党员”、“模范指导员”、“爱兵模范”、“青年英雄”、“劳动英雄”、“生产模范”、“群众工作模范”、“模范医务工作者”、“战邮模范”等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项工作,只要干出成绩,就能获得荣誉,就能博得大家的尊敬。”<14>
  结语
  中国古代社会,历来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无怪乎张贤亮在其《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一书中感叹:“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英雄”这个概念,可是中国人是把英雄和做大事业的人与领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崇拜圣人、皇帝、国家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具有高度文化权势、社会权势和政治权势的人物。不管什么人一旦取得这样的地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他们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英雄了。尽管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数不胜数的英雄行为,也会被有权势的英雄发射的光辉所淹没。”<15>
  而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受到了猛烈批判,旧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草根”英模形象开天辟地逐渐占据了英雄舞台。“中国广大民众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愚弄,受等封建级秩序的压迫,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宣传平民英雄的做法,即便基于西方学者‘人性论’的角度,也无可否认其解构旧中国等级秩序和等级观念方面的启蒙意义”。<16>
  参考文献:
  [1]俞祖华、王国洪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新时代的英模:全军英模代表大会集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3]刘德明、裘兴棠:《当代军魂——建国以来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事迹选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共和国英模谱》,本书编写组编,中国人事出版社.
  [5]《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党建》杂志社编,学习出版社出版.
  [6]赵庆环:《军魂:解放军著名英模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出版.
  [7]雷京娜、汪鹤林:《英烈千古——解放战争英雄谱》,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8]《热血颂:解放军英模事迹》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编,新华出版社.
  [9]镡德山、熊华源:《共和国的象征》,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7月.
  注 释:
  <1><2>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英雄》.
  <3>明代小说家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曹操语.
  <4>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书局,1983年版,第1384页.
  <5>《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美国1999年6月14日《时代》周刊在1999年评选最具影响的世纪百人时对“英雄与偶像”一栏的定义.
  <7>《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传说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
  <8>潘天强:《论英雄主义》,《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9>《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6页.
  <10>朱德:《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延安文萃》(上卷)第192一19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室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11>《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9页.
  <1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47页.
  <13><14><16>高戈里:《国共两军抗战英雄之比较》.
  <15>张贤亮:《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中国海关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呈现复杂化、多样化。面对市场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诱惑,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企业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下简称“惩防体系”)的理论和制度发展却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系统的惩防体系制度指引。本文以COSO内部控制框架为指导,以济南市新融典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融典当”)的惩防体系建设为实例,将内部控制理论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阶段,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增强制度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定型,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等方面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期刊
摘 要: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我军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工三原则,其在战争年代成为胜利的重要保障,是我军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在当下我军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与强军目标主题教育中,政工三原则仍显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工三原则;主题教育  一、三大原则的提出及内涵  1.三大原则的提出  政治工作三大原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军政军民关系和敌对势力关
期刊
一、提出问题——冷冻胚胎能否继承  胎儿作为特殊的生命主体,我国法律对此研究尚浅,对于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冷冻胚胎的研究和立法更是缺乏,因此引发了人们在生命伦理、社会道德领域的诸多争论。2014年5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审理的国内首例因争夺冷冻胚胎处置权引发的继承权纠纷一案就引发了法学界、医学界及广大民众的巨大争论。  2012年8月,小沈与小刘因自然生育困难来到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建设环保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污水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环境保护。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污水处理的任务日益繁重。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其与城市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着力破解污水处理问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提出探讨,促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污水处理
期刊
摘 要: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涌现出一大批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鲁本斯是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作品,堪称巴洛克艺术的典型。本文在分析《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的过程中,利用图像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通过解构作品的形式语言,着重分析画家在作品中对形式语言和意蕴的表达,进而探索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洛克;意蕴;审美趣味;缩短法;透明  一、《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背景分析 
期刊
摘 要:贵州从江县民族风情浓厚,城市化率低, 森林覆盖率高,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9%,县域青山绿水,大多还处原生态环境中,原本此地的森林资源应该得到保护,然而经济发展渠道没有得到拓展,民众为了谋生,直接砍伐林木然后变卖木材,却成了不法分子们发财致富的捷径,导致涉及林业的盗伐林木和滥发林木犯罪率不断增加,召开十八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贵州省代表团时也明确指出要保住贵州的青山绿水,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
期刊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了股东禁止行为,即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适用法律
期刊
公司法人的人格独立,是当代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严格遵循这项制度对发展社会经济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中的经济活动中,有人却利用公司的独立法律人格这一特性,从事不法经营,获取非法利益,逃避其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从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秩序,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法律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对公司人格予以否认,以便追
期刊
一、执行复议制度的概念  执行复议是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不服执行法院对执行异议的裁定,依法向作出该裁定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该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法律救济制度。执行复议制度实现了执行救济的程序公正,更是执行复议制度是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制度。执行异议复议制度是当今执行工作改革中执行权分离运作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执行复议制度的意义  (一)执行复议制度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