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行走在春天里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萍老师是我的签约弟子,因此,对她的成长和发展我尤为关注。今天手拿朱萍老师《儿童习作探秘》书稿,看到朱老师在儿童习作教学研究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感到特别欣慰和喜悦。读着书稿上浸满朱老师心血和智慧的文字,过去那些和朱老师一起学习、研究、工作的情景,像放电影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
  大概是2004年吧,我调入北京东路小学任校长的第二年,为了提升北小教师群体的形象,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在征求工会的意见后,我决定为北小教师设计两套新校服。做怎样的新校服呢?为此,我广泛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和副校长、工会干部遍寻南京商厦。我们找了好几套服装带回学校让老师们试穿。让谁做“模特”呢?有人提议,让朱萍老师来试穿。不曾想,我们为教师做新校服的消息让灵通的报社记者了解到了,他们也赶到现场为我们出谋划策,拍照发文宣传。
  第二天,《南京日报》以《北京东路小学为教师做唐装校服》为题报导了此事,并且刊登了朱萍老师身着唐装的彩色照片:只见朱老师身着红色唐装,笑意盈盈地站在鲜花丛中。她中等个子,身材匀称,中式唐装配上朱老师甜美的中国式笑容,显得端庄、清秀、气质不凡。仔细端详,朱老师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挺立在百花丛中,好一个新时代年轻女教师的典雅形象!我心想:新校服不正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既要衬托出女教师高雅的气质,又要富有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服饰。
  当年的照片一晃已过去七年多了,但朱老师身着唐装的美好形象仍然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正像她的弟子许菊红老师所描述的那样:“年轻、漂亮、亲切、干练,用上所有能形容朱萍老师的词语都不为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微笑时微微下弯的双眸,总透着清澈与宁静,肯定与执著。朱老师就像隆冬季节里的一缕春风,温暖人心,沁人心脾。朱老师就像春天里温暖的春风,时时带给人温馨、舒适与美好。”“如沐春风”这是朱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
  二
  有一次,李昕老师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学校要求40岁以下年轻教师暑假期间每人撰写一篇论文,参加《江苏教育》“教海探航”论文竞赛。李昕老师不敢怠慢,精心撰写了一篇低年级教学方面的文章。文章初稿写好后,心里不很踏实,准备请朱萍老师帮忙修改。此时,离学校规定的交稿日子已经很近了。那天晚上十一点多钟,李老师把文章电子稿发给朱萍后,以为要过一两天才能收到朱老师的修改意见。哪知第二天7点多钟起床打开电脑,发现朱老师的修改稿已发给她了,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修改的指导意见。李老师仔细一看,邮件是凌晨2点多钟发来的。也就是说朱老师收到稿件后,立即做了认真阅读和悉心推敲,朱老师在半夜时分整整修改了三个小时左右。事后一打听,那几天,朱老师的女儿正发高烧,朱老师白天还要照顾女儿啊!当李昕老师说到这里时,我看到她的眼睛里噙满了泪花。我心里一阵感动,多好的老师,多好的教科室主任,为了同事的论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我为有这么好的老师而骄傲。
  朱老师用赤诚之心对待同事,朱老师的师生之情又是怎样呢?我这里引用一篇她已毕业的学生蔡易轩的文章,能够窥见一斑:
  我和你
  前几天,我的钢笔丢了,感觉心慌慌的,六神无主。
  用钢笔的这个习惯,从我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被同学嘲笑。钢笔在他们眼里是过时的东西,而于我,却是至高无上的宝贝。那一年,大家都已经换上了圆珠笔,我知道他们把各种新奇的圆珠笔放在铅笔盒里,时不时打开采望一眼,像是穿着糖衣的模特,已经占据她们心灵的橱窗。
  圆珠笔是好看的,可我却总也用不习惯。那时班主任姓朱,她常常翻看我的本子,然后对我说:“丫头,你的字真好看。”我欣喜若狂,却不敢喜形。于色。朱老师也喜欢用钢笔,她常常告诉我们:只有用钢笔才能把硬笔字练好。但是班上不少同学都不听,大家早就想扔掉老土又不方便的钢笔了。
  朱老师用像对知已的眼神告诉我:“坚持用钢笔,字才不会坏,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这是朱老师对我一个人的叮嘱,我时刻记着。无论写什么,我都用钢笔。我喜欢钢笔在纸上飞舞后延伸开来的细若游丝,喜欢纸与墨混为一体的文字的香气。然而朱老师不知道,我最喜欢的是她,希望她看到我的作业后赏心悦目,我心里才会觉得欣慰。
  于是我们的默契跃然纸上。我的字小巧整齐,她的字刚劲有力,我一次次用钢笔写作业,她也一次次用钢笔给我回应。那些日子,我的作业本在我心中形成一道奇妙的风景线,我把我和朱老师用文字对话的喜悦认真地装在心里。同学们依然笑我用着老土而丑陋的钢笔,我笑笑,他们不懂。
  进入中学之后,我依然用钢笔写字,而周围的同学几乎不再使用钢笔,我打开作业本,语文老师居然也不用钢笔。强大的陌生感袭来,我开始怀念过去,怀念曾经的作业本,怀念和朱老师共用钢笔的日子。墨水在纸上蔓延开来,与我的泪水溶成一圈蓝色的湖。
  在那些与陌生人相处的日子,钢笔是我对朱老师的全部记忆,我也一直认真写字,因为这是朱老师的嘱咐。新教师的一句:你的字很好看。让我欣喜万分,幸好我没有辜负朱老师。
  我的习惯开始被同学们笑,我总是回答:习惯了,改不了。我习惯于钢笔朴素的美,就像朱老师一样,恬静,纯朴……后来我的朋友也买了钢笔,并为之狂热了一段时间,不过不久她们就厌烦于钢笔的麻烦,重新换上了漂亮的圆珠笔或水笔。
  谁如我一样的喜欢和爱惜它们呢?那是我对朱老师深切的爱啊!
  一天夜里,我居然在琴房找到了我的钢笔,我顿然开朗起来。我小心翼翼地旋开笔套,轻轻地在纸上写着,那滋味,如同和久别的旧友重逢。我又想起了你,我亲爱的朱老师,我和我的钢笔的那般亲密,如同我和你。
  我和你,必能等到重逢时的欢欣!
  蔡易轩
  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哪里?我们从蔡易轩同学对一支小小的钢笔感情,深深地感受到了。师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从一次修改文稿,从一支普通钢笔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老师“春风化雨”的师爱力量。
  三
  2007年6月,江苏省名校名师活动在我们学校隆重举行。会上,朱萍老师的一节习作课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请看这节课《聊聊发型》开头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上课,怎么同学们的表情跟以往不一样?看,那几个同学还忍不住窃窃私语,那边几个女生捂着嘴在笑,更多的同学眼神都不同寻常,是什么使你们惊讶呢?是我有什么变化吗?
  生:老师,您的头发一夜之间变成了直直的了。
  师:爱美之心人人有嘛!还记得朱老师的头发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
  生:原来您留着一头卷发,现在直直的还短了。
  师:是的,最大的变化就在此了。 我的发型与过去到底有哪些不同?比如,刘海、侧面、后面、头顶、颜色、光泽……大家还记得吗?
  生:老师的刘海很整齐……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对老师的关心,谢谢!看看我的旧发型吧。(课件映示)嗯,变化的确大!新旧两种发型给人感觉不同,你觉得老师的新发型漂亮吗?给我的发型打个分吧,原来多少分,现在呢?
  生:老师,我给您过去的发型打满分十分,现在的发型只能得一分。
  师:啊,怎么两种发型得分悬殊这么大?说说理由吧!比如,老师的发型给你什么感觉。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过去,您留着一头卷发,看起来很稳重,很像老师的样子。今天,您的头发更像卡通片里人物的发型。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不过,我改变发型也是再三思虑的,我上网查看了今年国际最新流行的发型,并请发型设计师综合这两个发式创造了现在你们看到的我的发型……
  生:我给您的头发打五分,因为我觉得这种发型不适合您。
  师:适合自已的才最美!你揭示了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那么,今天朱老师的新发型到底是怎样的?能说说吗?
  生:今天一上课,我的眼球就被朱老师的新发型吸引住了,从我第一眼看到朱老师发型时。就感到很酷!帅呆了!简直“所向披靡”,无人能比嘛!可是又觉得这发型很不符合朱老师的年龄与职业,但又感觉朱老师现在很可爱,很亲切。从上往下看,朱老师的头发柔韧而有光泽,但又很有层次感。第一层到鼻子,第二层到下巴,第三层到脖子那儿。朱老师在走路时。风一吹,层次感就能吹来了,远远看上去挺像sD娃娃,显得朱老师是一个阳光活泼开朗。充满时代气息的女士。
  参加本次活动有很多省内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萍老师,现场对朱老师的课作如下即兴评价:
  本人有幸在江苏省名师名校活动暨北京东路小学60周年校庆的活动中担任评课嘉宾,亲眼目睹了朱萍老师的这节习作课,感受到了她高超的教学艺术,忘我的教学激情。教学目标的步步落实,反映出朱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的层次清楚,反映朱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教学流程不着痕迹,折射出朱老师指导的匠心独运;师生之间生动真实的对话,透射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节课朱老师将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由自己发型的变化引发话题,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去观察、评价;再由此延展开去,品评别的发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自主选择写作的话题,激发创作的激情;交流品评同学的作品,分享智慧,共同成长。这节课写作话题源于生活,写作指导不着痕迹,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写得精彩,评得到位,充满情趣,洋溢智慧,真是一节情智习作的佳课。坐在朱老师的课堂里,我不由自主地在听课笔记上写下“朱萍就是语文”。
  “朱萍就是语文”。这是对朱萍老师高度的肯定!我作为参与朱老师本次课的研究者,见证了她为了这一成功的范例,付出了太多太多。
  朱老师本来的设想是为了迎接奥运,激发孩子们热爱奥运的情怀,写一篇《我是奥运小导游》的命题作文。但几次试教,孩子们兴致不浓,对这一命题缺乏兴趣,缺少切身体验。朱老师敢于自我否定,重砌炉灶。在和同事们探讨、碰撞中,闪现了要寻找更贴近孩子生活选题的念头。一位老师的新颖发型打开了朱老师的思路。“对,让孩子们聊聊老师新颖的发型”。朱老师兴奋得有了好的主意,为了特别出彩,朱老师不怕自我“毁容”,特地到假发商店买了一套和自己平时有巨大反差的发型,以期达到上课的一出场就吸引所有孩子眼神的奇特效果。事实证明,朱老师成功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的,有播种就有希望,就有收获。朱老师从事着春天播种的事业,她播撒的是希望,播撒的是未来,她是人间最美丽的“春姑娘”。
  四
  我曾问过朱老师:“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坚持走在习作教学的研究路上?因为在一般人眼里,习作教学比阅读教学研究的难度大多了。”
  朱老师笑着回答我:“因为我喜欢习作,当我看到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写出一篇篇充满真情的文章时,当我的学生不再为怕习作而苦恼时,当我的学生习作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她又补充说:“我喜欢将一口井掘深的研究方法。工作以来,坚持走在习作教学研究的道路上,希望在这条路上一直探索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习作成为儿童的一种快乐的、有尊严的生活,让儿童享受幸福美好的童年。”
  我没有想到,在她娇柔的身躯里竟然有一颗坚定的心。
  我知道朱老师的成功路上有导师袁浩老校长的指引和帮助,我更知道在她成功的路程上有她的锲而不舍,有她的坚持不懈。
  在朱老师的书稿中,既有朱老师对儿童习作与习作教学的理性思考,她在《走进儿童习作的“秘密花园”》中,提出习作教学重点解决的三大问题,一是写什么?朱老师认为要“遵循儿童的天籁之声”;二是怎么写?朱老师认为要“遵循儿童的心理旅程”;三是为什么写?朱老师认为“要培养儿童的读者意识”。在《驱动内力:培育儿童习作的积极情感》一文中,朱老师提出的三条途径,我特别认可:构建情感共鸣的通道;创设开启心扉的情境;诱发儿童习作的多重需要。另外在《教师使命:释放儿童的习作潜能》一文中提出的“引导儿童的悉心体验”;“鼓励儿童放飞心灵”等主张都极有见地,它揭示了儿童情感心理和儿童言语倾吐之间的内在关系。古人早有阐述:“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发乎于外”。只有激发起儿童的表达欲望,才能让儿童诉真情于笔端。这也是我们“情智语文”十分重要的规律。
  本书既有对习作教学的理性探索,也有充满灵动的课堂实录及专家评述。绘本作文《活了100万次的猫》曾让在读大学生和高校语文教师眼前一亮,引出颇多感触;《快乐碰碰车》曾多次在省、市公开课上亮相,受到作文教学专家高度评价;《森林超市招聘会》一度曾作为品牌课走向全国……这些鲜活的课例,生动地展示了朱老师多年行走在习作教学改革征途上的轨迹。我们从中读到了她的大爱,读’到了她的睿智,读到了她的执著,更读到了她对小学习作教学的痴迷。
  在阅读文稿的过程中,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美丽的春姑娘正在充满希望的大地上播撒种子,她步态轻盈,她笑意盈盈,她与春风共舞,她与小鸟齐鸣,她是春天的使者,是生命的希望。朱萍老师不正像春姑娘一样从事着春天的事业,歌唱着春天的希望吗?
  她’,正行走在春天里。她,将谱写更美好的春天的故事。
  (孙双金,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开平煤矿,即现今尽人皆知的开滦煤矿的前身。它创办于1878年,是我国大陆首家成功的近代大煤矿,也是洋务运动中为数甚少的盈利丰厚的大企业。然而20年后,正当开平煤矿事业如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语言文化培训中心是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清华大学外语系合办,专门从事语言文化培训与研究的机构。中心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师资、丰富的教育资源,秉
和合十女子遭受的凌辱韦月英口述梁春田整理1943年 ,日本侵略军遭到我抗日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顽强抗击后 ,对我抗日军民恨之入骨。为了摧毁抗日军民的反侵略意志 ,对我抗日村庄实行
上期,本刊以《政府放权,绣球抛给商会》就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移外出,商会作为社会组织如何承接进行了讨论。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只是商会功能的一项,而商会自身能力建设在新
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想做好业务指导工作,首先必须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分别类型进行不同的具体指导。如不深入调查,就不能掌握指导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
进京前后 1948年秋,随着我军战略反攻的节节胜利,晋察冀解放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成立了华北解放区。于是,以上两大解放区的公安保卫部门也相应地合并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社
江西省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县。据1934年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载:当时兴国全县人口为23万,其中80%以上的青壮年当了红军,8万余人参军参战。又据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副主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党中央2001年9月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衡
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它传播知识,启迪文明,促进人类的发展。而读一本好书就是对知识的一次更新,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世界的大门,看到外面的鸟语花香;读一本好书,也是一
辛亥广州起义史实考略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孙中山先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教材、《教参》介绍是役有关史实对学习原文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