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一个花瓶呢”,拍照时黄渤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林志玲式的语气配上他的扭捏表情,笑得摄影师手直晃,不过把全屋人逗翻的是他后半句话:“这花瓶得有多抽象啊!毕加索那种。”
黄渤是那种把逗乐大家视为己任的人,自带“包袱”,抖响了他有满足感,有他在工作气氛就轻松。编辑指着他穿的复古风衣说特别“90”,他回了句:“你说的是90港片范儿吧?我还以为你说我像90后呢,白美了。”
他的幽默感源于自嘲,敢拿自己开涮,这既是他起家的本事,也是他在名利场里自保的金钟罩儿。很多星路坎坷的艺人一旦得势就爱玩“寻找回来的世界”,加倍偿还自己受的委屈,把精力耗在争夺红毯排位上,如果再遇到起伏基本就沦落了。黄渤没有,按他自己的话说:
“我不是醒得早,是基本没睡过去。”
不过仔细想想,他对自己这个“抽象花瓶”的描述,也不无道理。花瓶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固定形象,永远以—种面貌示人,不需要改变,收获固定快感。大家对志玲姐的心理预期其实和对黄渤是一样的,等着看他耍宝出洋相。很多制片人拿着剧本来找他时都爱说:“这剧本就是给你量身定做的。”黄渤就特烦这话,心说你了解我什么啊就量身定做。
导演管虎曾经这么评价他:“黄渤是我这辈子遇到的几个最聪明的人之一,而且你认为他是个喜剧演员,我特别知道他心里那种所谓的悲情感,他要演悲剧会演得很好,只是没机会。”
也不是一点儿机会没有,去年在陈可辛的《亲爱的》中,他就完全脱离了喜剧形象,应该说这部戏给了大家—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我特别欣赏的一段表演就是剧中他千辛万苦找到孩子后,从公安局的楼梯上走下来,突然就崩溃了,身体颤抖着弓成90度,最后瘫坐在楼梯上泣不成声,几年来的愧疚和委屈一下释放出来,层次和火候特别好,成了我对这部戏印象最深的桥段。
比起之前在村子里激烈地抢孩子的场面和一群失独父母相互鼓励的煽情戏码,这只是个很小的片段,下楼,分量却很足,让观众对那种悲伤感同身受。黄渤提到这场戏也饶有兴致,他说这个画面没出现在剧本里,形体语言是自己组织的,他是之前看了原型人物的纪录片,那个父亲在火车站找到孩子后给家里人打电话,一边说一边眼泪就喷出来,手在脸上来回擦。这个隋景比之前看他在路上奔波、在家里哭诉对自己的震撼都大,就琢磨如何在最恰当的位置,用适合的方式把感受传递出来,他相信自己感受最多的部分也是观众的痛点。
“电影里需要一些这样的点,把你所要表达的或者说这个人物最根本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个细节展示出来。我们回想以前看的一些经典电影,可能让你复述具体隋节都困难了,但你会记住其中一个小桥段或者哪个人的一句话,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也是表演的价值,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大话西游》中‘爱你一万年’那一段。”
黄渤生活中的“小而美”
在我的印象中,黄渤似乎总在奔跑,《疯狂》系列里被追打,《泰囧》里追别人,《心花路放》里在狂奔,最近的《寻龙诀》里还是被追杀,老是那副瞪着眼珠子、龇牙咧嘴的样子,就连正剧《亲爱的》里也被追,他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那么粗粝、喧闹,但是在银幕之外,他比我想象的要“小清新”得多。
都说处女座爱纠结,有选择障碍症,其实就是在为细节纠结,在别人眼里差不多的事物,他们看着就有很大区别,所以容易举棋不定。不过他们在自我表达时也会更加细腻,因为观察更到位,处女座不搞艺术都可惜了。同样是处女座的宁浩说跟黄渤就特别默契,什么事—句就明白,比如宁浩描述—个土豪形象,大金表链子舍不得截短,就老在腕子上逛荡,不停地看时间,黄渤马上接:而且说话之前要把手扬起来抖—抖,既是炫耀,又让表往小臂上套牢—些,免得甩掉了。
朋友说黄渤很有童趣,拍戏间歇时,他会拿着手机蹲在地上拍那些小花小草,不亦乐乎。在拍《西游降魔篇》之前,周星驰曾经给黄渤打电话,问如果他来演孙悟空,大概会如何塑造。黄渤说孙悟空在山下压了500年,应该是孤独而神经质的,同时又有猴子的顽皮,就像个老小孩。他看见唐僧时可能会说:“嘘……别动,你刚才看见没有?小强刚从这儿过去!他已经三个星期没出来了,我以为他生气了,再也不来了,没想到他竟然来了!”然后很高兴地趴在地上跟这个蟑螂聊,跟那个蜘蛛聊……周星驰觉得这个主意比自己想得高,当即确定了这种表现形式。
每个敏感的艺术家眼中都有一个宏大的微观世界,性格决定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就与众不同。其实黄渤塑造的孙悟空有他自己的影子,顽皮、神经质,又带点儿悲情色彩,他能想出跟虫子对话的情节可能就是自己的经历。
黄渤早年混迹于市井,在戏里又老演丑角,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美感的追求。他喜欢收集各色精致小工艺品,光冰箱贴就够装饰四五个冰箱的。每次去国外工作,只要有时间,他最爱逛的就是当地跳蚤市场,觉得那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另一个窗口,而且能买到上乘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年收集的玩意儿堆满了一个20平米的仓库。买的时候都有小期许,想好了这个挂哪儿,那个怎么摆,只是带回来又觉得与家里感觉不对。他对视觉f艮挑剔,属于乔布斯那种没有心仪的家具就睡半年床垫的人,想大改造,过几天剧组又开工了,所以至今大量宝贝都打着包躺在仓库里,很多都忘了里面是什么。
“你能买却没时间享受,这是个问题。去年歇了—年,总算有那么几天坐在仓库里,拆开盒子把玩一下,回忆当时是在哪儿买的,挺好玩儿的。前段时间去俄罗斯拍戏,也抽空逛了家古董铺子,七七八八什么都有,得仔细挑,有些大件不错,但是想到家里那满满一仓库,算了,最后发现几份冷战时期的彩色漫画报纸,画得特好玩儿,就都给收了。”
最近黄渤新添了个爱好,画画。他觉得表演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形式,参与人多,一个演员左右不了一部戏,但是画画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想怎么表达都行,这过程就像自己和自己聊天,很享受。
虽然他嘴上说是瞎玩儿、瞎画,不过还是专门去美术商店买了纸笔,店员问他要生宣还是熟宣,他问画国画一般用哪种,店员说用生宣的多,他就抱一堆生宣回来。拍《寻龙诀》期间,备场时间比较长,夏雨在旁边房间练魔术,他就画画,还真画上瘾了。 他用手机展示了几幅作品,有临摹徐悲鸿的雄鸡图,还有些风景,一棵松树旁站个小人儿,虽然是外行笔法,但能看出来他完全体会了国画的意境,就是那种空灵和孤寂。问他这些画面怎么组织的,他说有时候下笔还不知要画什么,让手由着性子走,最后一幅画可能就一个局部比较满意。兴致来了,手边有什么工具就用什么,可能是碳素笔在剧本上划拉个芦苇丛,也许就用针在香蕉上刺青,一会儿针孔氧化变黑就形成风景画,玩儿得小有成就感。
在半空中看自己
黄渤有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能力,就是可以身外分身,悬到半空中审视自己。比如他当年结束歌手生涯回老家做生意,整天和客户喝大酒,被司机扛出来躺在后座上时,看着窗外婆娑的树影,他会问自己:我特么这干什么呢?
后来成为了大家口中所谓的大明星,越来越多的戏,时间也越来越宝贵,已不是那种为一小角色头天晚上想10个备选方案、现场憋足劲儿要给导演献宝的状态。经常是到片场就拍,过了就走,驾轻就熟同样让他焦虑,问自己干吗呢?
几年前他怕自己离下里巴人的生活太远了,就努力尝试再走回去。比如坐地铁,为了不让人认出来,他会用双手抓住吊环,这样两只胳膊会挡住侧脸,只有正面—个人能看清他,此时的表演命题是《若无其事及伪装》。不过装了一阵他又问自己:我特么这干什么呢?
“后来也不坐了,发现没有用,上学时那种叫观察生活练习,现在坐地铁就是防止别人看出你来,各种挡、各种低头、各种伪装,你没有处在里边,不是感同身受,整个过程成了—场行为艺术,没必要。生活又给了你一些其他的养分,干吗非得把着以前那一块,境遇也在改变你,谁都一样,一路走—路丢一路捡,你说你永远保持青涩,这怎么可能?”
“这种自省的习惯,老在半空中看自己是演员的职业特征吗?”
“有时候会有,拍戏的时候多一些,这跟对表演的认识一样,最早你认为表演全情投入是最牛逼的,后来觉得人戏合一是最牛逼的,再到后来你觉得也不够,你会从戏里边拿出lO%到20%的精力,把它放在半空中控制自己,但是这个度又不好掌握,有时候你拿到30%,发现不对了,剩下全是控制、全是技术。跟生活中一样,你说拿出来一些精力控制自己是OK的,但是你拿50%出来以后,还活什么劲啊,已经完全没有随性、随意的部分,就成装逼了。这都是此消彼长,一直都在变化的东西,时间长了又觉得偶尔傻投入一下也挺好的,那是一个循环,每个阶段,对于生活、表演、自己的认识都会有变化。”
隔了一会儿他又说:“活太清醒了也累心,前两天和一个女演员聊,她说我们那个新戏太牛了,我在里边演得太好了,我就觉得挺羡慕的,人家就敢于承认自己,活得特别正能量。”
Q
黄渤是那种把逗乐大家视为己任的人,自带“包袱”,抖响了他有满足感,有他在工作气氛就轻松。编辑指着他穿的复古风衣说特别“90”,他回了句:“你说的是90港片范儿吧?我还以为你说我像90后呢,白美了。”
他的幽默感源于自嘲,敢拿自己开涮,这既是他起家的本事,也是他在名利场里自保的金钟罩儿。很多星路坎坷的艺人一旦得势就爱玩“寻找回来的世界”,加倍偿还自己受的委屈,把精力耗在争夺红毯排位上,如果再遇到起伏基本就沦落了。黄渤没有,按他自己的话说:
“我不是醒得早,是基本没睡过去。”
不过仔细想想,他对自己这个“抽象花瓶”的描述,也不无道理。花瓶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固定形象,永远以—种面貌示人,不需要改变,收获固定快感。大家对志玲姐的心理预期其实和对黄渤是一样的,等着看他耍宝出洋相。很多制片人拿着剧本来找他时都爱说:“这剧本就是给你量身定做的。”黄渤就特烦这话,心说你了解我什么啊就量身定做。
导演管虎曾经这么评价他:“黄渤是我这辈子遇到的几个最聪明的人之一,而且你认为他是个喜剧演员,我特别知道他心里那种所谓的悲情感,他要演悲剧会演得很好,只是没机会。”
也不是一点儿机会没有,去年在陈可辛的《亲爱的》中,他就完全脱离了喜剧形象,应该说这部戏给了大家—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我特别欣赏的一段表演就是剧中他千辛万苦找到孩子后,从公安局的楼梯上走下来,突然就崩溃了,身体颤抖着弓成90度,最后瘫坐在楼梯上泣不成声,几年来的愧疚和委屈一下释放出来,层次和火候特别好,成了我对这部戏印象最深的桥段。
比起之前在村子里激烈地抢孩子的场面和一群失独父母相互鼓励的煽情戏码,这只是个很小的片段,下楼,分量却很足,让观众对那种悲伤感同身受。黄渤提到这场戏也饶有兴致,他说这个画面没出现在剧本里,形体语言是自己组织的,他是之前看了原型人物的纪录片,那个父亲在火车站找到孩子后给家里人打电话,一边说一边眼泪就喷出来,手在脸上来回擦。这个隋景比之前看他在路上奔波、在家里哭诉对自己的震撼都大,就琢磨如何在最恰当的位置,用适合的方式把感受传递出来,他相信自己感受最多的部分也是观众的痛点。
“电影里需要一些这样的点,把你所要表达的或者说这个人物最根本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个细节展示出来。我们回想以前看的一些经典电影,可能让你复述具体隋节都困难了,但你会记住其中一个小桥段或者哪个人的一句话,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也是表演的价值,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大话西游》中‘爱你一万年’那一段。”
黄渤生活中的“小而美”
在我的印象中,黄渤似乎总在奔跑,《疯狂》系列里被追打,《泰囧》里追别人,《心花路放》里在狂奔,最近的《寻龙诀》里还是被追杀,老是那副瞪着眼珠子、龇牙咧嘴的样子,就连正剧《亲爱的》里也被追,他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那么粗粝、喧闹,但是在银幕之外,他比我想象的要“小清新”得多。
都说处女座爱纠结,有选择障碍症,其实就是在为细节纠结,在别人眼里差不多的事物,他们看着就有很大区别,所以容易举棋不定。不过他们在自我表达时也会更加细腻,因为观察更到位,处女座不搞艺术都可惜了。同样是处女座的宁浩说跟黄渤就特别默契,什么事—句就明白,比如宁浩描述—个土豪形象,大金表链子舍不得截短,就老在腕子上逛荡,不停地看时间,黄渤马上接:而且说话之前要把手扬起来抖—抖,既是炫耀,又让表往小臂上套牢—些,免得甩掉了。
朋友说黄渤很有童趣,拍戏间歇时,他会拿着手机蹲在地上拍那些小花小草,不亦乐乎。在拍《西游降魔篇》之前,周星驰曾经给黄渤打电话,问如果他来演孙悟空,大概会如何塑造。黄渤说孙悟空在山下压了500年,应该是孤独而神经质的,同时又有猴子的顽皮,就像个老小孩。他看见唐僧时可能会说:“嘘……别动,你刚才看见没有?小强刚从这儿过去!他已经三个星期没出来了,我以为他生气了,再也不来了,没想到他竟然来了!”然后很高兴地趴在地上跟这个蟑螂聊,跟那个蜘蛛聊……周星驰觉得这个主意比自己想得高,当即确定了这种表现形式。
每个敏感的艺术家眼中都有一个宏大的微观世界,性格决定他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就与众不同。其实黄渤塑造的孙悟空有他自己的影子,顽皮、神经质,又带点儿悲情色彩,他能想出跟虫子对话的情节可能就是自己的经历。
黄渤早年混迹于市井,在戏里又老演丑角,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美感的追求。他喜欢收集各色精致小工艺品,光冰箱贴就够装饰四五个冰箱的。每次去国外工作,只要有时间,他最爱逛的就是当地跳蚤市场,觉得那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另一个窗口,而且能买到上乘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年收集的玩意儿堆满了一个20平米的仓库。买的时候都有小期许,想好了这个挂哪儿,那个怎么摆,只是带回来又觉得与家里感觉不对。他对视觉f艮挑剔,属于乔布斯那种没有心仪的家具就睡半年床垫的人,想大改造,过几天剧组又开工了,所以至今大量宝贝都打着包躺在仓库里,很多都忘了里面是什么。
“你能买却没时间享受,这是个问题。去年歇了—年,总算有那么几天坐在仓库里,拆开盒子把玩一下,回忆当时是在哪儿买的,挺好玩儿的。前段时间去俄罗斯拍戏,也抽空逛了家古董铺子,七七八八什么都有,得仔细挑,有些大件不错,但是想到家里那满满一仓库,算了,最后发现几份冷战时期的彩色漫画报纸,画得特好玩儿,就都给收了。”
最近黄渤新添了个爱好,画画。他觉得表演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形式,参与人多,一个演员左右不了一部戏,但是画画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想怎么表达都行,这过程就像自己和自己聊天,很享受。
虽然他嘴上说是瞎玩儿、瞎画,不过还是专门去美术商店买了纸笔,店员问他要生宣还是熟宣,他问画国画一般用哪种,店员说用生宣的多,他就抱一堆生宣回来。拍《寻龙诀》期间,备场时间比较长,夏雨在旁边房间练魔术,他就画画,还真画上瘾了。 他用手机展示了几幅作品,有临摹徐悲鸿的雄鸡图,还有些风景,一棵松树旁站个小人儿,虽然是外行笔法,但能看出来他完全体会了国画的意境,就是那种空灵和孤寂。问他这些画面怎么组织的,他说有时候下笔还不知要画什么,让手由着性子走,最后一幅画可能就一个局部比较满意。兴致来了,手边有什么工具就用什么,可能是碳素笔在剧本上划拉个芦苇丛,也许就用针在香蕉上刺青,一会儿针孔氧化变黑就形成风景画,玩儿得小有成就感。
在半空中看自己
黄渤有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能力,就是可以身外分身,悬到半空中审视自己。比如他当年结束歌手生涯回老家做生意,整天和客户喝大酒,被司机扛出来躺在后座上时,看着窗外婆娑的树影,他会问自己:我特么这干什么呢?
后来成为了大家口中所谓的大明星,越来越多的戏,时间也越来越宝贵,已不是那种为一小角色头天晚上想10个备选方案、现场憋足劲儿要给导演献宝的状态。经常是到片场就拍,过了就走,驾轻就熟同样让他焦虑,问自己干吗呢?
几年前他怕自己离下里巴人的生活太远了,就努力尝试再走回去。比如坐地铁,为了不让人认出来,他会用双手抓住吊环,这样两只胳膊会挡住侧脸,只有正面—个人能看清他,此时的表演命题是《若无其事及伪装》。不过装了一阵他又问自己:我特么这干什么呢?
“后来也不坐了,发现没有用,上学时那种叫观察生活练习,现在坐地铁就是防止别人看出你来,各种挡、各种低头、各种伪装,你没有处在里边,不是感同身受,整个过程成了—场行为艺术,没必要。生活又给了你一些其他的养分,干吗非得把着以前那一块,境遇也在改变你,谁都一样,一路走—路丢一路捡,你说你永远保持青涩,这怎么可能?”
“这种自省的习惯,老在半空中看自己是演员的职业特征吗?”
“有时候会有,拍戏的时候多一些,这跟对表演的认识一样,最早你认为表演全情投入是最牛逼的,后来觉得人戏合一是最牛逼的,再到后来你觉得也不够,你会从戏里边拿出lO%到20%的精力,把它放在半空中控制自己,但是这个度又不好掌握,有时候你拿到30%,发现不对了,剩下全是控制、全是技术。跟生活中一样,你说拿出来一些精力控制自己是OK的,但是你拿50%出来以后,还活什么劲啊,已经完全没有随性、随意的部分,就成装逼了。这都是此消彼长,一直都在变化的东西,时间长了又觉得偶尔傻投入一下也挺好的,那是一个循环,每个阶段,对于生活、表演、自己的认识都会有变化。”
隔了一会儿他又说:“活太清醒了也累心,前两天和一个女演员聊,她说我们那个新戏太牛了,我在里边演得太好了,我就觉得挺羡慕的,人家就敢于承认自己,活得特别正能量。”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