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1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在“留”与“不留”的问题上交出了漂亮答卷: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
冬夜,踏着老旧的青石板,秦岭深处一条老街两侧的木质老屋纷纷掌灯,咖啡的阵阵香气从书吧里溢出。
杂货店里,居民李叔悠闲地看着电视。老供销社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样子,但里面已改造成风尚简约的青年旅社。拐出老街,穿城而过的北栈河两岸灯火阑珊,一旁的电影博物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下的老电影院。
“留坝,留下吧!”温州人谢国林真的留下了。“来这里数星星、看月亮!”号称已是“留坝人”的谢国林仰头说道。只见一轮明月挂在老城墙的门楼上,纯净、美好。
“留”什么“不留”什么,留坝的选择题
被山间明月映照的,更有花海、民宿、菌菇大棚、散养的鸡场、漫山的蜂箱以及紫柏山高山滑雪场、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木工学堂研学基地、山间骑行训练营地……
在秦岭深处的这个小县,谢国林是留下来追梦的众多外来者之一。
用谢国林自己的话说,他“在最美丽、最幽静的地方休息,诗意地栖居在老街”。作为留坝老街书吧项目的负责人,谢国林还合伙经营着留坝的多个文旅、民宿项目。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用一个关键字形容这个背秦川、面巴蜀的古县,首选的就是“留”——
留坝,得名于“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在这里功成身退,并给这里留下一座张良祠;留坝,有一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寒溪河,留下一段“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留人”佳话。如今,这个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绿肺”和“夏宫”,这个以“22℃夏天”闻名的地方,每到夏季,会留下众多消暑的度假客。
事实上,作为陕西脱贫攻坚主战场秦巴山区贫困县之一,“留”什么“不留”什么,始终是留坝谋发展的必答题:是留下绿水青山?还是留下采矿企业?
从2011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在“留”与“不留”的问题上交出了漂亮答卷: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
经过几年的努力,留坝把矿山都关了,把风电、生物质发电、小水电都停了。除了农产品加工,留坝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围绕“旅游一业突破”战略,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和绿色种养业,让百姓共享绿色发展红利,这个秦岭深处的“零工业”县走出了脱贫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把总投资10億的项目“挡在门外”
“绿水青山是我们必须永远留住的宝贵财富。凡是有污染的企业,包括水电等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入留坝。”说起留坝的“留”与“不留”,县委书记许秋雯的回答干脆利落。
20世纪80年代,留坝靠“伐木头、挖石头”,也曾有过短暂的繁荣。很快,林被砍秃了,山被挖烂了,水被搅浑了,搞丢了自己的最大资本,留下满目疮痍,留坝却贫困依旧。
痛定思痛,留坝人渐渐醒悟:毁生态卖木头和石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仅换不来富民强县,还遗祸子孙。
一方面是生态自觉,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留坝作为水源地,面临严格的水质要求,谋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作为前置条件。为此,留坝建立“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把生态保护作为各镇和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首要指标。
2012年,留坝拒绝了这个山区小县空前的“天价”大项目——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那可是一个总投资10个亿的项目啊!当年留坝全县的GDP也不过8.78亿。”许秋雯说。
风景秀丽的紫柏山,是与华山、骊山齐名的陕西名山。山顶的天坦群落,风力强劲,是发展风电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一开始,不少人以为这是个清洁能源项目,但也有人提醒“清洁能源”与“生态环保”不能简单画等号。于是,“风力发电项目”的现场调研会开到了紫柏山顶。
一听介绍,与会者意见惊人一致:“这个项目不能做!”
原来,这个项目要在每个山包上竖一个风机,每个风机都要开挖一个占地两亩且能装下混凝土基座的大坑,还要在紫柏山顶修一条宽8米的路,将风机整体运送上山。先不说对海拔2200米以上亚高山草甸的景观破坏,仅紫柏山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土层最厚100厘米,最薄不过60厘米,一旦破坏根本不可能再恢复。
想在留坝搞电的项目还真不少。在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论证的同时,另一个生物发电项目也在论证,一家发电企业看上了留坝满山遍野的树木。
带着“生物发电”未必“生态”的疑虑,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研。有群众反映,如果这个电厂投产,每天要收购80辆大卡车的木材做燃料,“几天就把我们的山砍秃了!”大家一听,又是一致反对。
就这样,凡与“生态立县”不符的项目,都被留坝坚决拒之门外。同时,留坝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从源头上限制企业在留坝境内探矿采矿行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上百家淘金、采砂采石和开矿等企业,从源头上根治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实现了“零工业、零排放”。同时,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和绿色长廊建设,森林覆盖率达91%,空气、地表水等多项指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使留坝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连续3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
旅游带动全产业融合发展
常言道“无工不富”,留坝选择了“零工业”,岂不是选择受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零工业”留下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引来游人激活旅游业,旅游业又带旺特色种养业,串起一条脱贫富民的全产业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留坝找到了转化媒介。
清晨,踏着冬日的薄雾,从县城出发,汽车在山间拐了两个弯,停在一处吊索桥旁,留坝县紫柏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牛立,指着河对面一处灰白的老屋提醒记者:“看,这是其中的一栋老屋,在这条沟里,这样的老屋还有10套。” 牛立说的老屋,是小留坝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留下的老房子,由村扶贫社收回的集体资产。
只见,一栋栋独立的院落融于青绿山谷中,古朴简约,与森林山溪相得益彰。这是小留坝村扶贫社与国内知名民宿团队合作经营的“隐居乡里”精品民宿项目。
马路对面不远处是村民漂亮的新居,旁边一大片难得的平地是扶贫社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牛立说,这是留坝县城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了留坝县城一直以来百姓“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这里的蔬菜只要一上市,就立刻拉低留坝的菜价”。
“民宿项目采取村扶贫社投资,民宿企业管理经营的分红模式。”牛立说,“这些都是扶贫社的集体资产经营项目,村民们除了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还可以到民宿打工、做服务,更能享受到村集体的分红。”
在留坝,高端特色民宿、家庭宾馆、农家乐等多层次度假产品已遍布城乡。即便这样,由于来这个“深呼吸小城”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夏季经常一房难求。2018年,留坝把部分预留扶贫安置房临时改造成度假公寓,缓解了爆棚局面。
以前,不少干部提起做旅游总说“不能做”。如今,如果谁说“留坝不能做旅游”,百姓都不能答应,因为几乎每个留坝人说起旅游都一套一套的。
2017年,留坝把全县400多名村干部送到浙江旅游学院进修,从县领导到村支书,从村主任到农家乐老板。回来后,各个村除了比拼环境治理,更是玩创意、晒照片。有的农家乐老板甚至把自己新修的客房拆了重建。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留坝专门把村民送进“民宿学院”进行培训,教大婶大嫂们蒸馒头花卷,学客房清洁、礼仪服务。
“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留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是关键的一环。“旅游+”,旅游不仅带旺了民宿餐饮,更让这里的绿色特产实现“直销”。
“我家的蜂蜜、土鸡和鸡蛋,游客买起来都不讲价!每一拨游客回到西安等大城市,我都会接到很多电商订单!”在一家民宿,一位养蜂、养鸡的农户说起自己的“财路”,不禁眉飞色舞。
留坝将全县的富民产业细分为“短中长”三种形式,许秋雯解释,“鸡猪菌蜜的‘四养’四五个月可变现,是短产业;‘一林’是林上的板栗林、林下的特色中药材,用四五年的时间建设30万亩优质板栗林,一亩优质板栗的纯利是3000元,30万亩就是10个亿,这还不包括一万亩的林下中药材。这些产业都要靠长产业的旅游去带动,把全县老百姓都带到这个全产业融合的大发展中来。”目前,留坝已获得香菇、木耳、土蜂蜜、银杏、板栗、西洋参等7个农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申报注册地标集体商标5个。
为打造旅游强县,留坝仅在2016年和2017年,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516亿元。2018年,留坝又掀起以“清五堆、改六小、美化四旁”为主题的环境专项整治,对116个整治示范点逐一改造,实现示范片内村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90%、自然村污水处理全覆盖、连村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95%。
绿水青山加上整体环境之变,让留坝成了“留人”的大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3500人以上,带动转移劳动力1.03万人。2017年,留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5元,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其中70%来自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而旅游业则占到了GDP的5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3306元,占比达34.5%。
“我们要把旅游业当成几代人的事业来做。”许秋雯说,尝到富民甜头的留坝,更加坚定了走“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子。
“零工业”让留坝“小而美、偏而富”
几年前,营盘村52岁的搬迁户高兴明还是个靠放羊维持生计的贫困户。2013年,村里建起了滑雪场,他穿上了崭新的工作服,说起了普通话,“没想到我也成了体面的滑雪场工作人员。”他说自己一个冬季就能有2万元的收入。
留坝海拔1700余米,年平均气温11.5℃,作为“旅游+”的一环,山地运动得天独厚。近年来,留坝悉心打造“山地运动之城”,进而推进山地度假示范区建设,形成以足球、滑雪、山地骑行、户外拓展等为主的“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完善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
留坝累计投入9亿元,落地200多个覆盖留坝全境、贯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了紫柏山国际滑雪场、4A级景区栈道水世界、青少年自然成长营、木工学堂等一批门类齐全的游客体验产品,使紫柏山风景区逐渐形成以足球、滑雪、攀岩、探险为一体的山地运动特色小镇。
“我们有海拔1600米亚高原最好的体育训练基地,有同时可接待600人的青少年运动营地。”许秋雯介绍,近年来,留坝先后培养出青少年国脚5名,省脚19人。投资新建了留坝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以及4个标准化足球场,并申报了国家级体育运动学校。
“苍翠群山重重叠叠,一条清澈的河流叮咚穿过……让爱书的人去最美的地方读书。”2014年,留坝政府找到西安万邦书城老板魏红建,希望引入书城。
魏红建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爱上了留坝,并提出政府给予支持。政府的态度是“只要你干的是我们想要的事,一切都可以谈,直到你满意落地”。2015年7月,留坝书吧正式開业,书吧的后院建成了阅读式民宿。随后,老供销社、老电影院、木工学堂等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用,而且每个项目的合作模式都不一样。
如今,除了游古祠仙山幽水,揽自然生态奇观,品两汉三国文化,更有深呼吸小城、22℃的夏天、醉氧留坝的金字招牌,招揽着游客走进留坝。
“为了发展旅游,不少地方将旅游产业开发项目转手卖给私营企业,留坝不仅没有卖,而且还把以前的项目陆续收回,现在全县核心旅游资源99.9%都在政府手里掌控。”许秋雯说,留坝在旅游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留坝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为100%的国有控股公司,按照市场主体模式运营。
以生态打底,换百业兴旺。现在,留坝不仅荣获中国县域旅游之星,还是陕西省地标认证产品最多的县。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旅游和农业产业收入。2017年,留坝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西北唯一。念“山水经”、打“休闲牌”、走“特色路”,“零工业”让留坝变得“小而美、偏而富”。
在书吧老屋后院民宿的老建筑里,随处可见一些如今早已难觅的各种票据、老物件,粮票、布票、肉票……甚至还有当年收听广播的“喇叭票”,令不少游客驻足一探究竟。谢国林说,“这些曾经失去的记忆已成为留坝的一个亮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留下吧’。”
“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县委书记许秋雯说,留坝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冬夜,踏着老旧的青石板,秦岭深处一条老街两侧的木质老屋纷纷掌灯,咖啡的阵阵香气从书吧里溢出。
杂货店里,居民李叔悠闲地看着电视。老供销社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样子,但里面已改造成风尚简约的青年旅社。拐出老街,穿城而过的北栈河两岸灯火阑珊,一旁的电影博物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下的老电影院。
“留坝,留下吧!”温州人谢国林真的留下了。“来这里数星星、看月亮!”号称已是“留坝人”的谢国林仰头说道。只见一轮明月挂在老城墙的门楼上,纯净、美好。
“留”什么“不留”什么,留坝的选择题
被山间明月映照的,更有花海、民宿、菌菇大棚、散养的鸡场、漫山的蜂箱以及紫柏山高山滑雪场、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木工学堂研学基地、山间骑行训练营地……
在秦岭深处的这个小县,谢国林是留下来追梦的众多外来者之一。
用谢国林自己的话说,他“在最美丽、最幽静的地方休息,诗意地栖居在老街”。作为留坝老街书吧项目的负责人,谢国林还合伙经营着留坝的多个文旅、民宿项目。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用一个关键字形容这个背秦川、面巴蜀的古县,首选的就是“留”——
留坝,得名于“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在这里功成身退,并给这里留下一座张良祠;留坝,有一条“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寒溪河,留下一段“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留人”佳话。如今,这个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绿肺”和“夏宫”,这个以“22℃夏天”闻名的地方,每到夏季,会留下众多消暑的度假客。
事实上,作为陕西脱贫攻坚主战场秦巴山区贫困县之一,“留”什么“不留”什么,始终是留坝谋发展的必答题:是留下绿水青山?还是留下采矿企业?
从2011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在“留”与“不留”的问题上交出了漂亮答卷: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
经过几年的努力,留坝把矿山都关了,把风电、生物质发电、小水电都停了。除了农产品加工,留坝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围绕“旅游一业突破”战略,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和绿色种养业,让百姓共享绿色发展红利,这个秦岭深处的“零工业”县走出了脱贫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把总投资10億的项目“挡在门外”
“绿水青山是我们必须永远留住的宝贵财富。凡是有污染的企业,包括水电等可能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入留坝。”说起留坝的“留”与“不留”,县委书记许秋雯的回答干脆利落。
20世纪80年代,留坝靠“伐木头、挖石头”,也曾有过短暂的繁荣。很快,林被砍秃了,山被挖烂了,水被搅浑了,搞丢了自己的最大资本,留下满目疮痍,留坝却贫困依旧。
痛定思痛,留坝人渐渐醒悟:毁生态卖木头和石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仅换不来富民强县,还遗祸子孙。
一方面是生态自觉,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留坝作为水源地,面临严格的水质要求,谋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作为前置条件。为此,留坝建立“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把生态保护作为各镇和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首要指标。
2012年,留坝拒绝了这个山区小县空前的“天价”大项目——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那可是一个总投资10个亿的项目啊!当年留坝全县的GDP也不过8.78亿。”许秋雯说。
风景秀丽的紫柏山,是与华山、骊山齐名的陕西名山。山顶的天坦群落,风力强劲,是发展风电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一开始,不少人以为这是个清洁能源项目,但也有人提醒“清洁能源”与“生态环保”不能简单画等号。于是,“风力发电项目”的现场调研会开到了紫柏山顶。
一听介绍,与会者意见惊人一致:“这个项目不能做!”
原来,这个项目要在每个山包上竖一个风机,每个风机都要开挖一个占地两亩且能装下混凝土基座的大坑,还要在紫柏山顶修一条宽8米的路,将风机整体运送上山。先不说对海拔2200米以上亚高山草甸的景观破坏,仅紫柏山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土层最厚100厘米,最薄不过60厘米,一旦破坏根本不可能再恢复。
想在留坝搞电的项目还真不少。在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论证的同时,另一个生物发电项目也在论证,一家发电企业看上了留坝满山遍野的树木。
带着“生物发电”未必“生态”的疑虑,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研。有群众反映,如果这个电厂投产,每天要收购80辆大卡车的木材做燃料,“几天就把我们的山砍秃了!”大家一听,又是一致反对。
就这样,凡与“生态立县”不符的项目,都被留坝坚决拒之门外。同时,留坝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从源头上限制企业在留坝境内探矿采矿行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上百家淘金、采砂采石和开矿等企业,从源头上根治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实现了“零工业、零排放”。同时,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和绿色长廊建设,森林覆盖率达91%,空气、地表水等多项指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使留坝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连续3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
旅游带动全产业融合发展
常言道“无工不富”,留坝选择了“零工业”,岂不是选择受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零工业”留下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引来游人激活旅游业,旅游业又带旺特色种养业,串起一条脱贫富民的全产业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留坝找到了转化媒介。
清晨,踏着冬日的薄雾,从县城出发,汽车在山间拐了两个弯,停在一处吊索桥旁,留坝县紫柏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牛立,指着河对面一处灰白的老屋提醒记者:“看,这是其中的一栋老屋,在这条沟里,这样的老屋还有10套。” 牛立说的老屋,是小留坝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留下的老房子,由村扶贫社收回的集体资产。
只见,一栋栋独立的院落融于青绿山谷中,古朴简约,与森林山溪相得益彰。这是小留坝村扶贫社与国内知名民宿团队合作经营的“隐居乡里”精品民宿项目。
马路对面不远处是村民漂亮的新居,旁边一大片难得的平地是扶贫社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牛立说,这是留坝县城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了留坝县城一直以来百姓“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这里的蔬菜只要一上市,就立刻拉低留坝的菜价”。
“民宿项目采取村扶贫社投资,民宿企业管理经营的分红模式。”牛立说,“这些都是扶贫社的集体资产经营项目,村民们除了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还可以到民宿打工、做服务,更能享受到村集体的分红。”
在留坝,高端特色民宿、家庭宾馆、农家乐等多层次度假产品已遍布城乡。即便这样,由于来这个“深呼吸小城”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夏季经常一房难求。2018年,留坝把部分预留扶贫安置房临时改造成度假公寓,缓解了爆棚局面。
以前,不少干部提起做旅游总说“不能做”。如今,如果谁说“留坝不能做旅游”,百姓都不能答应,因为几乎每个留坝人说起旅游都一套一套的。
2017年,留坝把全县400多名村干部送到浙江旅游学院进修,从县领导到村支书,从村主任到农家乐老板。回来后,各个村除了比拼环境治理,更是玩创意、晒照片。有的农家乐老板甚至把自己新修的客房拆了重建。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留坝专门把村民送进“民宿学院”进行培训,教大婶大嫂们蒸馒头花卷,学客房清洁、礼仪服务。
“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留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是关键的一环。“旅游+”,旅游不仅带旺了民宿餐饮,更让这里的绿色特产实现“直销”。
“我家的蜂蜜、土鸡和鸡蛋,游客买起来都不讲价!每一拨游客回到西安等大城市,我都会接到很多电商订单!”在一家民宿,一位养蜂、养鸡的农户说起自己的“财路”,不禁眉飞色舞。
留坝将全县的富民产业细分为“短中长”三种形式,许秋雯解释,“鸡猪菌蜜的‘四养’四五个月可变现,是短产业;‘一林’是林上的板栗林、林下的特色中药材,用四五年的时间建设30万亩优质板栗林,一亩优质板栗的纯利是3000元,30万亩就是10个亿,这还不包括一万亩的林下中药材。这些产业都要靠长产业的旅游去带动,把全县老百姓都带到这个全产业融合的大发展中来。”目前,留坝已获得香菇、木耳、土蜂蜜、银杏、板栗、西洋参等7个农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申报注册地标集体商标5个。
为打造旅游强县,留坝仅在2016年和2017年,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516亿元。2018年,留坝又掀起以“清五堆、改六小、美化四旁”为主题的环境专项整治,对116个整治示范点逐一改造,实现示范片内村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90%、自然村污水处理全覆盖、连村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95%。
绿水青山加上整体环境之变,让留坝成了“留人”的大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3500人以上,带动转移劳动力1.03万人。2017年,留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5元,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其中70%来自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而旅游业则占到了GDP的5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为3306元,占比达34.5%。
“我们要把旅游业当成几代人的事业来做。”许秋雯说,尝到富民甜头的留坝,更加坚定了走“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子。
“零工业”让留坝“小而美、偏而富”
几年前,营盘村52岁的搬迁户高兴明还是个靠放羊维持生计的贫困户。2013年,村里建起了滑雪场,他穿上了崭新的工作服,说起了普通话,“没想到我也成了体面的滑雪场工作人员。”他说自己一个冬季就能有2万元的收入。
留坝海拔1700余米,年平均气温11.5℃,作为“旅游+”的一环,山地运动得天独厚。近年来,留坝悉心打造“山地运动之城”,进而推进山地度假示范区建设,形成以足球、滑雪、山地骑行、户外拓展等为主的“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完善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
留坝累计投入9亿元,落地200多个覆盖留坝全境、贯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了紫柏山国际滑雪场、4A级景区栈道水世界、青少年自然成长营、木工学堂等一批门类齐全的游客体验产品,使紫柏山风景区逐渐形成以足球、滑雪、攀岩、探险为一体的山地运动特色小镇。
“我们有海拔1600米亚高原最好的体育训练基地,有同时可接待600人的青少年运动营地。”许秋雯介绍,近年来,留坝先后培养出青少年国脚5名,省脚19人。投资新建了留坝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以及4个标准化足球场,并申报了国家级体育运动学校。
“苍翠群山重重叠叠,一条清澈的河流叮咚穿过……让爱书的人去最美的地方读书。”2014年,留坝政府找到西安万邦书城老板魏红建,希望引入书城。
魏红建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爱上了留坝,并提出政府给予支持。政府的态度是“只要你干的是我们想要的事,一切都可以谈,直到你满意落地”。2015年7月,留坝书吧正式開业,书吧的后院建成了阅读式民宿。随后,老供销社、老电影院、木工学堂等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用,而且每个项目的合作模式都不一样。
如今,除了游古祠仙山幽水,揽自然生态奇观,品两汉三国文化,更有深呼吸小城、22℃的夏天、醉氧留坝的金字招牌,招揽着游客走进留坝。
“为了发展旅游,不少地方将旅游产业开发项目转手卖给私营企业,留坝不仅没有卖,而且还把以前的项目陆续收回,现在全县核心旅游资源99.9%都在政府手里掌控。”许秋雯说,留坝在旅游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留坝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为100%的国有控股公司,按照市场主体模式运营。
以生态打底,换百业兴旺。现在,留坝不仅荣获中国县域旅游之星,还是陕西省地标认证产品最多的县。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旅游和农业产业收入。2017年,留坝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西北唯一。念“山水经”、打“休闲牌”、走“特色路”,“零工业”让留坝变得“小而美、偏而富”。
在书吧老屋后院民宿的老建筑里,随处可见一些如今早已难觅的各种票据、老物件,粮票、布票、肉票……甚至还有当年收听广播的“喇叭票”,令不少游客驻足一探究竟。谢国林说,“这些曾经失去的记忆已成为留坝的一个亮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留下吧’。”
“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才能带来金山银山。”县委书记许秋雯说,留坝要“一张蓝图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