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季度: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行情
2016年3季度,市场指数呈现横盘小幅震荡的走势。2季度末时,我们对3季度市场及策略配置的整体判断是:以震荡为主,寻找确定性增长。我们认为当前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已大部分释放,但整体估值仍然偏高,决定了市场以震荡为主。部分标的在震荡中会逐步进入可投资区间,催生一些结构性行情。
宏观层面,7月末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政策,明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8月各项宏观数据显示出经济在总量上短期有好转的迹象,但结构上的改善仍乏善可陈。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仍然低迷,而货币宽松和房地产粗暴上涨相互强化。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去杠杆、去泡沫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筑底还需等待。
市场层面,整体参与度不高,9月以来频现千股横盘,指数单日振幅创新低的局面。3季度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净减持约360亿,产业资本延续流出;深港通开通在即叠加港股估值低位,使得A股资金持续南下;新股上市提速对资金抽水等等。综合来看,市场增量资金缺乏,甚至是资本撤离。这背后有基本面的因素,也有金融监管去杠杆的影响。9月证监会主席公开强调资本市场要从严、全面监管,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宗旨,表明金融去杠杆化、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将是未来金融政策的主要方向。
四季度:展望新常态,优选新机会
1、大势研判:新常态下的资本市场绿洲
2016年已悄然度过第三个季度,目前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已然清晰:1,货币环境:利率下行与企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共同作用下的资产荒延续;2,价格体系:货币超发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相互强化;3,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与价格干预共存下的国企改革困境;4,资本市场:监管加强去杠杆化。
回顾今年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年初的若干主要预期已经出现显著的切换。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的博弈框架也形成了新的格局。
其一,全球大宽松步入末程。在全球经济低迷、英国退欧等因素影响下,维稳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经济体贯穿全年的政策主线。负利率使得日、欧货币宽松政策临近极限,国内企业高杠杆、人民币贬值压力等问题也同样让货币政策两难。从近期美联储、日本央行相继表态看,全球货币协同性正在提高,回归政策中性已提上日程。
其二,全球竞争低门槛化下新变量涌现。在当前资讯开放且泛滥的时代下,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购房团恐慌式买房,诸多新的变量正在更快速的兴起,并足以影响未来各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
其三,中国经济政策面临两难。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正在经历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曾有的困局,改革与维稳此消彼长。轮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下,“头痛割头”式的举措可能正在磨灭市场的代谢机能。从房地产、国企改革、汇率及信用市场等几个视角看,此轮周期的结果有可能将决定性地终结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如何处理上述问题将决定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值得欣慰的是,从推出债转股、中国版CDS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正在从单纯“堵”向有堵有疏转变。
其四,去杠杆后的股票市场,或是下一阶段国内资产价格体系的一片绿洲。从国内资产配置价格体系看,相较于不断加杠杆的房地产,我们的判断是,在目前3000点附近的股票市场,下行风险在去杠杆后已经大幅释放,且下方还有中国特色的维稳力量,因此整体下行空间不大。
2、研究方向:淡化指数,布局中长期趋势性增长机会
2016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在资金宽松、供给侧改革、资本市场去杠杆多种因素和力量的交织下,指数行情或淡化,板块和个股的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将积极挖掘二级市场分化行情,同时运用选股能力,积极参与定增市场投资机会。
分化行情中,我们布局中长期趋势的增长机会,主要在两个维度:一是消费侧需求的中长期增长趋势,重点如年幼人群的教育娱乐的高端化消费趋势,主力人群的个性化、娱乐化、智能化、网络化、阶梯升级的消费趋势,老年人群健康养老的平民化自助化的消费趋势。二是生产侧供给的长期趋势,重点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技术升级和渗透实体经济的趋势,新能源领域快速普及的趋势、高端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和国产替代的趋势。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价格”动向的机会。如资金价格的下降,资产荒压力下,银行端资金的参与使得PPP商业模式发生了质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钢铁等周期品价格企稳使得龙头企业优势加大,如维生素、光纤光缆涨价带来相关个股的爆发性行情,茅台等强势消费品的涨价带动行业毛利率逐步回升,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推动了生产服务自动化等。未来一段时间,CPI总体平稳、PPI下降逐步收窄可以预期,我们将继续关注此方面“价格”变动的投资机会。
2016年3季度,市场指数呈现横盘小幅震荡的走势。2季度末时,我们对3季度市场及策略配置的整体判断是:以震荡为主,寻找确定性增长。我们认为当前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已大部分释放,但整体估值仍然偏高,决定了市场以震荡为主。部分标的在震荡中会逐步进入可投资区间,催生一些结构性行情。
宏观层面,7月末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政策,明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8月各项宏观数据显示出经济在总量上短期有好转的迹象,但结构上的改善仍乏善可陈。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仍然低迷,而货币宽松和房地产粗暴上涨相互强化。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去杠杆、去泡沫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筑底还需等待。
市场层面,整体参与度不高,9月以来频现千股横盘,指数单日振幅创新低的局面。3季度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净减持约360亿,产业资本延续流出;深港通开通在即叠加港股估值低位,使得A股资金持续南下;新股上市提速对资金抽水等等。综合来看,市场增量资金缺乏,甚至是资本撤离。这背后有基本面的因素,也有金融监管去杠杆的影响。9月证监会主席公开强调资本市场要从严、全面监管,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宗旨,表明金融去杠杆化、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将是未来金融政策的主要方向。
四季度:展望新常态,优选新机会
1、大势研判:新常态下的资本市场绿洲
2016年已悄然度过第三个季度,目前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已然清晰:1,货币环境:利率下行与企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共同作用下的资产荒延续;2,价格体系:货币超发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相互强化;3,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与价格干预共存下的国企改革困境;4,资本市场:监管加强去杠杆化。
回顾今年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年初的若干主要预期已经出现显著的切换。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的博弈框架也形成了新的格局。
其一,全球大宽松步入末程。在全球经济低迷、英国退欧等因素影响下,维稳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经济体贯穿全年的政策主线。负利率使得日、欧货币宽松政策临近极限,国内企业高杠杆、人民币贬值压力等问题也同样让货币政策两难。从近期美联储、日本央行相继表态看,全球货币协同性正在提高,回归政策中性已提上日程。
其二,全球竞争低门槛化下新变量涌现。在当前资讯开放且泛滥的时代下,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购房团恐慌式买房,诸多新的变量正在更快速的兴起,并足以影响未来各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
其三,中国经济政策面临两难。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正在经历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曾有的困局,改革与维稳此消彼长。轮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下,“头痛割头”式的举措可能正在磨灭市场的代谢机能。从房地产、国企改革、汇率及信用市场等几个视角看,此轮周期的结果有可能将决定性地终结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如何处理上述问题将决定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值得欣慰的是,从推出债转股、中国版CDS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正在从单纯“堵”向有堵有疏转变。
其四,去杠杆后的股票市场,或是下一阶段国内资产价格体系的一片绿洲。从国内资产配置价格体系看,相较于不断加杠杆的房地产,我们的判断是,在目前3000点附近的股票市场,下行风险在去杠杆后已经大幅释放,且下方还有中国特色的维稳力量,因此整体下行空间不大。
2、研究方向:淡化指数,布局中长期趋势性增长机会
2016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在资金宽松、供给侧改革、资本市场去杠杆多种因素和力量的交织下,指数行情或淡化,板块和个股的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将积极挖掘二级市场分化行情,同时运用选股能力,积极参与定增市场投资机会。
分化行情中,我们布局中长期趋势的增长机会,主要在两个维度:一是消费侧需求的中长期增长趋势,重点如年幼人群的教育娱乐的高端化消费趋势,主力人群的个性化、娱乐化、智能化、网络化、阶梯升级的消费趋势,老年人群健康养老的平民化自助化的消费趋势。二是生产侧供给的长期趋势,重点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技术升级和渗透实体经济的趋势,新能源领域快速普及的趋势、高端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和国产替代的趋势。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价格”动向的机会。如资金价格的下降,资产荒压力下,银行端资金的参与使得PPP商业模式发生了质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钢铁等周期品价格企稳使得龙头企业优势加大,如维生素、光纤光缆涨价带来相关个股的爆发性行情,茅台等强势消费品的涨价带动行业毛利率逐步回升,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推动了生产服务自动化等。未来一段时间,CPI总体平稳、PPI下降逐步收窄可以预期,我们将继续关注此方面“价格”变动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