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2 1”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9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 1”培养模式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原本以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主导、以课堂教学及陈旧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培养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我校在“2 1”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坚持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步发展的原则,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产生较好的实施效果,但“2 1”模式也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急待解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2 1”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10)11-0018-04
  
  一、实施“2 1”培养模式的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2 1”培养模式(以下简称“2 1”模式),就是在三年学制中,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意识。
  “2 1”模式在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首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中职教育在经历世纪之交的低迷期之后,从 2002~2005 年短短几年时间里,国务院连续召开了3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颁布了3个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年 )、《国务院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4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年)。如此高层级、高频度的会议是中国职教史上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2)有效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高速扩张,一所只能容纳在校生数为3000人的学校,原来每年只能招1000名学生,而实行“2 1”模式后可以腾出一个年级的校舍容量,每年可以招生1500人,扩招量达到50%。(3)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热情。职业学校不仅因为规模的扩张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且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所占用的教学资源很少,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学校乐见其成。(4)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2 1”模式缩短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迎合了学生提前就业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能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5)为企业提前输送大量的“准技术工人”,有效缓解企业的“用工荒”问题。(6)“2 1”模式更有利于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我校推进“2 1”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其实在2005年之前,一些地方职校和民办职校就已经在第三学年将学生分散到社会上进行实习,由于管理不善,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被戏称为“放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校作为一所老牌中专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直坚持“5 1”的培养模式,就是5个学期在校内学习,最后1个学期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都较扎实,但学生的岗位意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相对不足。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我们开始大胆推进“2 1”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5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效和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
  1.统一思想认识,推进观念转变
  “2 1”模式的改革伊始遇到了不少阻力,因为普通中专的学制从之前的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又从三年制的“5 1”模式改为“2 1”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越来越短,而生源素质却一年不如一年,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这是大家最担忧的问题。为此,我校制定了稳步推进的工作方案。第一,成立教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学习教育部的重要文件,深刻领会中央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充分认识推行“2 1”改革的必要性。第二,组织教学部门开展可行性研究,按不同的专业模块,将调研任务分解到各专业科和教研组,集思广益,征求各方面对实施“2 1”模式的意见,初步建立教学改革的框架和实施方案。第三,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与动员,分析利弊,排除师生认为“2 1”等同于“放羊”的思想顾虑。
  2.制定“2 1”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2 1”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必须先做好“2”的部分,重新制定学生在校2年内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要将5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压缩成4个学期来完成,不只是简单地将原来的课程课时减少而已,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教学资源的相应配套,师资队伍的配置,教材的选用以及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等相关问题,因此我们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动这项工作。
  第一阶段,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原则:(1)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必须均衡发展,不能重专业轻文化;(2)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应同步发展,不能重能力轻品德。第二阶段,确立用 “新三段式”替代 “旧三段式”的改革思路。旧的课程体系沿用以前的学科型体系,就是“公共文化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而新三段式是“德育和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第一年) 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第二年) 顶岗实习(第三年)”,着重体现“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方向。第三阶段,制定新的专业教学计划。由教务部门统一制定第一学年的课程方案,主要开设“德育课程”和“公共文化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二学年由专业教学部负责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训练”的开设方案,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对原来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岗位能力的分析为基础,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精炼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
  3.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专业教学计划就像“树干’,必须有树根和枝叶的支持,才能结出丰硕果实,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比喻:专业硬件设施和教学保障体系就像“树根”,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就像“枝叶”,“果实”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一方面组织全校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包括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和实训指导书等,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文件;另一方面精心选用教材,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而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比较多样化,鼓励教师编写针对性强和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特别是那些经过高度整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经过半年的努力,我校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2 1”模式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校的“2 1”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在2005年的某次全省职教教改交流会上曾招来非议,在其他学校都在大量压缩文化课课时的情况(部分学校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每周只开设2节课)下,我校却坚持开设一年的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被认为课时太多,改革力度不够。而事实证明,我校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在2008至2009年的两年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成职[2008]6号、[2008]7号、[2008]8号、[2009]2号和[2009]3号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提出了统一要求,纠正弱化学生品德和文化素养的不合理现象,我校的改革方案和文件的要求不谋而合,而在2008年的“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评估中,专家组对我校的教学改革用“掷地有声”给予高度评价。
  4.建立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加强实习质量监控
  “2 1”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之二,就是如何做好“1”这部分,即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管理。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的延伸与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劳动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但由于学生分散到社会上的不同行业和岗位,可控性差,管理难度很大,要保证实习质量,必须建章立制和加强实习过程的监控,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一整套实习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与要求。根据教职成〔2007〕4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2 1”实习管理规程》、《毕业实习联系函和回执》、《学生实习协议书》、《学生实习情况反馈卡》、《学生实习期间德育记录卡》等管理文件和材料。
  (2)成立由教学部门、学生部门和就业部门联合组成的实习管理机构,每个班级指派两名专业教师和一名班主任负责实习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必须围绕专业培养的目标精心制定“实习计划书”,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延伸到实习岗位,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的各种问题,关注学生的实习安全和维护学生的权益。
  (3)加强实习过程的监控。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必须通过电话、QQ群、邮箱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与学生密切保持联系,及时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必须做好“实习记录”,并定期寄回由实习单位负责人签名的“实习情况反馈卡”和“德育情况记录卡”;每年的“元旦”和“五一节”前后分别组织两次返校交流活动,进行实习检查和汇报,学生实习期满必须提交“实习记录和总结”、“专题报告”和实习单位评价表等材料。
  (4)实习成绩评定。有评价才会有约束,有约束才能督促学生去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两部分组成,学校评价是根据学生所提交的各类实习材料和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以及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实习认真程度而定,而实习单位评价是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具体表现而定,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文明礼貌表现”、“专业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工作主动性”、“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组织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5.多渠道帮助学生落实实习单位,建立学生实习风险管理机制
  学生如果没有合适的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就成了一句空话,中职学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浅,完全靠他们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有很大难度,所以,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的就业办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措施有:(1)每年精心组织一届大型的“就业节”,主动联系那些资质和信用好、用工数量多、岗位相对稳定的企业到学校举行现场招聘会,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30家企业和48家企业到学校招聘,而2010年来校招聘的企业达到65家,有超过60%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2)安排学生到“福建化工职教集团”的合作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3)通过“订单培养”和“半工半读”等形式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4)由就业办推荐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
  我校自从实施“2 1”模式以来,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学生的实习安全保障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学生实习风险管理机制,免费为学生购买实习期间的保险,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减低学校的办学风险,也消除实习单位对接收实习生的顾虑。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顶岗实习的质量难于保证
  (1)实习岗位质量不高,专业对口率只有50%左右,专业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少,相当部分的学生从事简单的技术劳动,“顶岗实习”成了“顶岗劳动”,企业也没有指派技术人员给予有效指导,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很有限,实习质量与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2)岗位流动性大,一些学生吃不了苦,就干脆回家待岗,实习材料弄虚作假,没有认真完成实习任务。(3)学生实习单位相当分散,岗位差异性大,质量监控难度很大。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加大订单培养的力度,开办实习工厂,为学生提供相对集中的实习岗位,并且有专门的实习师傅和企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2.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
  中职生本来素质就不高,不仅入学成绩差,而且又存在厌学、学习能力低、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差等问题,采用“2 1”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模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学校在第一学年里都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德育方面,所以,第一学年的文化基础课教育只能让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勉强达到高一的水平,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能达到初三、甚至初二的水平,这种状况不利于对那些需要坚实文化知识支撑的工科类专业的学习;而在第二学年,学生必须学习十几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而其中50%的时间必须用于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这样分配给每门专业课的课时就很少,所以只能以“够用为原则”,大幅降低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甚至删除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这种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
  3.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为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企业,而且相当部分还未达到法定的用工年龄,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还不能算“劳动者”,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因此一些企业就利用法律“真空”,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安排学生从事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工作,却没有做到同工同酬,而学生的实习机会是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对这种不平等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也不懂去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即使企业有劳动违法行为,劳动部门要管也依法无据。甚至当学生实习期满要求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一些企业以种种理由拒绝,然后又到学校招收下一届实习生,乐此不疲,从中牟利。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的是严格的生产管理,从实质上看与其他劳动者并无不同,企业是不折不扣的用工行为,实习生即使不算“劳动者”,也应部分享受到作为“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要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法令以限制企业的行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顶岗实习”变成“顶岗劳役”的现象。
  
  四、小结
  
  “2 1”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也有弊,但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为目标,并且必须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2 1”教学模式不管是为了在短期内扩大招生规模的权宜之计,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关键在于“2 1”模式能否确实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这不仅需要职业学校自身要不断努力地探索与创新之外,也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强调职业教育必须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必须强调社会必须为教育服务,毕竟教育是立国之本,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绝对比产品的生产更重要。因此,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搭建校企合作的各种平台,完善学生实习保障制度,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也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服务教育为己任,尽可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福建化工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逐渐得到了人们对认可。而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方法和相关知识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在介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从而导致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
吴榜华,1936年生,安徽合肥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原吉林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学时期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童雪鸿先生学习篆书、篆刻、版画。坚持不辍,博采众长,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传递信息和思想交流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网络技术借助网络语言传播政治理论的能力也日益加强。本文通过介绍网络语言的多样性特点,进而分析网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十八中学明确提出“没有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对教育的深思与研究,就不可能成就真正的教育者”的创新理念,积极通过示范引领、教学实践、业务进修、校本培训,使教师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结构模式,发展成为具有多种业务知识、职业情感、教学技能的智力结构模式。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坚持实施“全员育人导师
《贞观政要》劝放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王维的诗空灵宁静,但是实际上,职场上的王维做的却是一项非常繁杂一总不得清
2011年1月在上海、重庆两市开展对个人住房开征房产税的试点工作.使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房产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开展房产税的改革.能够更好地完善现有税制.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
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节约用水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近几年,建筑室内给排水的能源浪费较为严重,进行节能措施刻不容缓。本论文侧重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
当你成为美国总统时,你会时时刻刻被助手、媒体、特工、群众,等等,各种各样的人群以及事务包围,而且你妄想从这些人与事里逃脱出去。这就使你在极少的私人时间里,身边的人变得更加
干部作风在贯彻落实党的政治主张,实现党的目标任务,密切党群千群关系中确实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狠抓干部作风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不可绕过的关键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