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学的原理、定理是在总结大量的物理实验事实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成效地进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正确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目的.所以物理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
规律的环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可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但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多来自于复杂的运动形态,力、热、光、电等现象交织在一起,本质、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学生在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时常会遇到很大困难,运用实验则可以提供简化和纯化的素材,能让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力”的概念对学生构建整个力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前,学生头脑中已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等概念,这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前期意识.引入“力”的概念时,先做“手推桌子”的体验,这时的手、桌子将被“物质”同化,“推”又能被“作用”同化.而手推桌子,桌子又有一个力作用于手,这种相互的关系要通过大量事实和实验的支持转化为对“相互”的理解.如两段弹簧相连接,自两端拉伸或压缩弹簧时,分别观察两弹簧的形变;固定在小车上的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时,观察小车的运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内涵就丰富了,从而形成正确的“力”的概念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当首先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学生对做实验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进行实验,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验能力.
1.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
教师应重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及兴奋感,尤其对初中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
2.实验是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操作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又可以发展学生对探究知识和规律的兴趣.
当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强烈,学习时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形成主动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
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创造“最真实、最少受干扰”的物理环境,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能够活化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
初中阶段在讲述 “ 沸腾 ” 这个概念时,让学生从开始加热一直到水沸腾后 5 分钟,观察水沸腾前及沸腾后温度的变化、气泡的数量及大小变化、汽化的剧烈程度等,从而得出 “ 沸腾 ” 这个概念,让学生接受物理方法的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
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
由于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十分有益.
例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液体压强的规律.设计在同一深度、同一液体中,改变压强计橡皮膜方向,观察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不变,得出水向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在不同液体、同一深度观察压强计的左右液面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的规范操作及正确引导观察,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相同因素及不同现象,找出规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也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应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
规律的环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可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但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多来自于复杂的运动形态,力、热、光、电等现象交织在一起,本质、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学生在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时常会遇到很大困难,运用实验则可以提供简化和纯化的素材,能让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力”的概念对学生构建整个力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前,学生头脑中已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等概念,这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前期意识.引入“力”的概念时,先做“手推桌子”的体验,这时的手、桌子将被“物质”同化,“推”又能被“作用”同化.而手推桌子,桌子又有一个力作用于手,这种相互的关系要通过大量事实和实验的支持转化为对“相互”的理解.如两段弹簧相连接,自两端拉伸或压缩弹簧时,分别观察两弹簧的形变;固定在小车上的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时,观察小车的运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内涵就丰富了,从而形成正确的“力”的概念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当首先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学生对做实验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进行实验,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验能力.
1.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
教师应重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及兴奋感,尤其对初中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
2.实验是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操作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又可以发展学生对探究知识和规律的兴趣.
当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强烈,学习时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形成主动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
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能够创造“最真实、最少受干扰”的物理环境,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能够活化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
初中阶段在讲述 “ 沸腾 ” 这个概念时,让学生从开始加热一直到水沸腾后 5 分钟,观察水沸腾前及沸腾后温度的变化、气泡的数量及大小变化、汽化的剧烈程度等,从而得出 “ 沸腾 ” 这个概念,让学生接受物理方法的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
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
由于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十分有益.
例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液体压强的规律.设计在同一深度、同一液体中,改变压强计橡皮膜方向,观察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不变,得出水向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在不同液体、同一深度观察压强计的左右液面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的规范操作及正确引导观察,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相同因素及不同现象,找出规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也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应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