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教学实践,详细分析了当前C语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等教学要素进行了改革探讨。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增加上机实操考核比重、小项目实训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教学改革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的培养目标。随着互联网 浪潮的掀起,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应用型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现有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C语言作为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和第一门语言课程,是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原理与应用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c语言作为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对其它语言课程的学习影响巨大,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工作。
1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2017年新人学的大学生以“98后”为主,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较强的适应新事物的能力。C语言课程固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学形式死板,教学内容枯燥,师生互动不够强烈,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影响计算机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规则,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C语言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理论和语法规则。虽然能系统的传授知识,但这种“填鸭式”教学的方式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例如,在讲解 运算符时,过于追求讲解 i和i 的不同之处,忽视了本质上是执行 1的实际应用效果,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语法规则上,在实际编程中使用不当甚至不敢使用,却不知使用优先级更高的括号。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方式过于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忽略了教学的连贯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在一般教室进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思考不多,缺乏師生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有的同学玩手机、睡觉。实践课程在实验室机房进行,将理论课程中布置的实验自主进行上机演练,学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例子,仅能做到验证例子,实际没有进行动手编程的训练思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是照猫画虎,不知其所以然。而且两次课程时间间隔大,往往理论课上熟悉的实验要隔几天才能去实验室上机,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课程连贯性不高,学生实验吃力,教师后续章节教学困难。
3)考核方式过于机械陈旧,疏忽了上级实操。
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笔试的方法,对于平时的学习掌握情况监督不够,没有一定量的上机时间根部无法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更不可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即便临时突击,笔试过关,仍不会编程实则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下降,最终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
2教学改革措施
应用型人才注重于培养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破除传统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思维,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爱上编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学期第一堂课引入C语言实际应用的有趣例子使学生对C语言产生兴趣,进而提出学习方法和教学要求,展开教学。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应用型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应淡化理论注重实践。C语言理论教学中的语法规则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抽象,不动手实践很难真正领悟知识要领,过多的理论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要多动手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带着问题去上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网络资源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C语言编程思维,为今后的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C语言的学习需要经常上机,多写程序才能逐步提高。通过验证性实验、填空性实验、程序改错和设计性实验四个阶段进行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指对书上的例子进行验证,验证这些例子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再通过填空性实验和程序改错进一步巩固提高知识点。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对于抽象的内容,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通过实训小项目的形式,把一章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避免学生陷入知识无用武之地的想法中。在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班级整体水平,以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编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使用纯数学问题的编程习题,比如百鸡百钱等。同时将枯燥的例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求10个数中的最大数,改为求班级成绩最高分。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与实际问题相关联,达到C语言学以致用的目的。
2.2教学计划的改革
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计划,一般安排72学时课程,采用周学时2 2或3 1,即理论讲解36学时、上机实践36学时或理论讲解54学时、上机实践18学时。前一种安排比较重视教学实践,但理论学时往往不够,没有时间深入详解一些重要概念。后一种安排明显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实践的要求。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综合两种计划安排的学时安排方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在前8周由于刚刚接触C语言,主要以理论讲解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3:1。第9-16周为课程进阶阶段,以填空性实验、程序改错性实验为主,由于难度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1。第17周是学生实训周。第18周是课程设计上机考核。这种根据学习进度的方法可安排理论课42学时和实践课30学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完成了教学理论任务,也能够保证一定强度的上机训练,符合培养应用型学生的要求。此外,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安排在机房,可以随教随学随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更好的教学质量。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考勤(30%) 上机作业(30%) 期末笔试(40%)的形式。提高上机实验部分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重点放在实验课堂、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等多方面。笔试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和程序分析能力等。上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调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编程基础,有利于后续相关编程语言如C 、Java等的开设。
3结束语
结合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针对C语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为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出了C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考核方式的改革,简化繁复的理论讲解,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采用注重实践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语法及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理解c语言的高效、简洁的特性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程序、软件、程序设计、计算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教学的改革,培养出专业基础过硬、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教学改革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的培养目标。随着互联网 浪潮的掀起,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应用型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现有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C语言作为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和第一门语言课程,是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原理与应用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c语言作为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对其它语言课程的学习影响巨大,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工作。
1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2017年新人学的大学生以“98后”为主,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较强的适应新事物的能力。C语言课程固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学形式死板,教学内容枯燥,师生互动不够强烈,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影响计算机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规则,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C语言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理论和语法规则。虽然能系统的传授知识,但这种“填鸭式”教学的方式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例如,在讲解 运算符时,过于追求讲解 i和i 的不同之处,忽视了本质上是执行 1的实际应用效果,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语法规则上,在实际编程中使用不当甚至不敢使用,却不知使用优先级更高的括号。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方式过于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忽略了教学的连贯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在一般教室进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思考不多,缺乏師生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有的同学玩手机、睡觉。实践课程在实验室机房进行,将理论课程中布置的实验自主进行上机演练,学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例子,仅能做到验证例子,实际没有进行动手编程的训练思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是照猫画虎,不知其所以然。而且两次课程时间间隔大,往往理论课上熟悉的实验要隔几天才能去实验室上机,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课程连贯性不高,学生实验吃力,教师后续章节教学困难。
3)考核方式过于机械陈旧,疏忽了上级实操。
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笔试的方法,对于平时的学习掌握情况监督不够,没有一定量的上机时间根部无法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更不可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即便临时突击,笔试过关,仍不会编程实则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下降,最终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
2教学改革措施
应用型人才注重于培养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破除传统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思维,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爱上编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学期第一堂课引入C语言实际应用的有趣例子使学生对C语言产生兴趣,进而提出学习方法和教学要求,展开教学。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应用型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应淡化理论注重实践。C语言理论教学中的语法规则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抽象,不动手实践很难真正领悟知识要领,过多的理论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要多动手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带着问题去上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网络资源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C语言编程思维,为今后的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C语言的学习需要经常上机,多写程序才能逐步提高。通过验证性实验、填空性实验、程序改错和设计性实验四个阶段进行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指对书上的例子进行验证,验证这些例子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再通过填空性实验和程序改错进一步巩固提高知识点。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对于抽象的内容,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通过实训小项目的形式,把一章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避免学生陷入知识无用武之地的想法中。在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班级整体水平,以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编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使用纯数学问题的编程习题,比如百鸡百钱等。同时将枯燥的例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求10个数中的最大数,改为求班级成绩最高分。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与实际问题相关联,达到C语言学以致用的目的。
2.2教学计划的改革
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计划,一般安排72学时课程,采用周学时2 2或3 1,即理论讲解36学时、上机实践36学时或理论讲解54学时、上机实践18学时。前一种安排比较重视教学实践,但理论学时往往不够,没有时间深入详解一些重要概念。后一种安排明显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实践的要求。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综合两种计划安排的学时安排方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在前8周由于刚刚接触C语言,主要以理论讲解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3:1。第9-16周为课程进阶阶段,以填空性实验、程序改错性实验为主,由于难度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1。第17周是学生实训周。第18周是课程设计上机考核。这种根据学习进度的方法可安排理论课42学时和实践课30学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完成了教学理论任务,也能够保证一定强度的上机训练,符合培养应用型学生的要求。此外,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安排在机房,可以随教随学随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更好的教学质量。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考勤(30%) 上机作业(30%) 期末笔试(40%)的形式。提高上机实验部分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重点放在实验课堂、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等多方面。笔试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和程序分析能力等。上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调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编程基础,有利于后续相关编程语言如C 、Java等的开设。
3结束语
结合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针对C语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为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出了C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考核方式的改革,简化繁复的理论讲解,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采用注重实践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语法及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理解c语言的高效、简洁的特性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程序、软件、程序设计、计算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教学的改革,培养出专业基础过硬、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