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 故宫大修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ha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故宫古建筑是故宫博物院的一项基本的和重要的职责。自故宫博物院成立至今,这项工作基本没有停止过,只是保护维修的规模和重点不同。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骨架,决定了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审美特点。但是这个体系的弱点也首先来自木结构,木材本身不耐久,容易受到外界恶劣条件的影响,比如受潮而发生腐朽,受外力而变形扭曲,甚至是虫蚁饵料而被蛀蚀等等,都足以造成建筑的破坏。中国古代对此有准确的认识,无论民间还是皇家,都经常对建筑进行维护,叫做“岁修保养”。北京解放之初,梁思成先生为引起社会对保护北京古建筑的重视,专门写作了《古建筑保养须知》请保管机关施行。比如:
  一、瓦顶拔草扫陇。应在每年秋末春初,将瓦顶杂草拔除,打扫干净。布瓦顶以蒜刀青灰查补裹陇,琉璃瓦顶以蔗刀红灰捉节夹陇;残缺勾滴瓦件,亦应酌予配齐,俾可保护连檐椽望等木作经久不朽。
  二、天沟排水。应在每年秋末,将天沟内杂草树叶泥土等物扫除干净。至翌年春季再用蔗刀青灰查补勾缝,或抹光滑,务雨水畅泄无阻,则屋顶即可减少渗漏与伤损木架的害处。
  三、地面排水。宜随时消除垃圾秽土,冬季扫除地面积雪,暑雨之前,应疏溶下水沟眼,起垫地面泛水,通挖璃头水道,如排水力量不足,更须于四周墙垣增辟水沟。务使院内冬季不积雪,夏季不存雨,以期地面保持干燥,既可延续建筑寿命,又可有利卫生环境。
  四、修剪花木。应于冬末舂初加以修剪,或设法移植他处,总期勿以防碍建筑为是。
  五、防止鸟害。凡主要殿堂,均应安装檐网(铁丝网),门窗装修钉补严整,防止鸟类栖居,以免损伤建筑。
  十一、通风事项。应于每年夏秋雨季,将门窗户牖,酌隔数日开敞一次,俾可暴晒通风,驱除潮气,以期木材干燥耐久,得以延续建筑寿命。(参见《梁思成全集》)
  梁先生提倡的保养方法也是故宫博物院常年实施的方法。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每年都要安排此类工作的计划。古建部还有专门人员负责古建筑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安排技术工人处理,称为“古建筑零修”。
  零修和保养主要是预防性措施,实际上古建筑结构和各类材料的老化、退化使它们逐渐发生残损,及时的保养维护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也必然有一部分问题积累下来,逐渐发展,形成隐患。这些隐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及时消除,进行相应规模的修缮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故宫博物院根据国家文物政策和故宫古建筑的实际情况,提出“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方针。1950年代初期,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安排了大量开创性和基础性工程。其中两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一是在故宫内,清理垃圾积土25万立方米;二是疏浚了内金水河2公里,疏浚明暗排水沟17公里。数字固然表现了工程范围之广,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故宫已经凄凉荒芜到什么程度。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故宫引进了现代的市政基础设施,铺设污水管线,建设现代水冲厕所。铺设消防管道,为高大建筑安装避雷针,消除雷击威胁。至于古建筑的维修,则是故宫博物院经常性工作。“安全保固”是第一目标,始终放在最突出位置。1950年代进行的武英殿大木结构加固工程,西北角楼挑顶大修工程,1960年代进行的午门五架梁加固工程,1970年代畅音阁井口梁挖补加固工程和午门角亭大木加固工程都是比较重大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有效地保持了故宫建筑的安全完好。参观路线经由区域为观瞻所系,整修保养工程得到更多重视。屋顶不同程度的检修,揭铺磨损的地面砖,修整直至重新绘制建筑彩画,重新油饰下架大木(木柱、门窗)等等工程是每年都要发生的。
  20世纪后半叶,故宫保护维修工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59年,当时称为“二百年来最大的一次修缮”。这次工程对御花园千秋、万春两亭进行翻修复原,并空前集中地对太和门和三大殿及其周围门廊、崇楼的外檐进行油饰彩画,全部工程6万8千多平方米,工程经费达160余万元。第二次高潮以197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故宫博物院五年修缮保护规划》为标志。该规划开始引进热力管线,彻底结束了院内使用明火的时代;敷设电缆、建设配电室,结束电线凌乱的局面;扩大防雷工程;延伸污水管,增加厕所。全面提升了故宫博物院安全、开放和管理工作的条件。第三次是1998年的护城河(筒子河)治理工程。当时国务院总理决定,中央和北京市财政共投资5亿元,搬迁居住在筒子河与故宫城墙之间的居民和单位,修缮围房和筒子河,河水还清。工程于1999年圆满完成。
  几十年来故宫古建筑保护维修工作的最根本的保障条件是有专业的古建筑研究和维修队伍。虽然机构的规模与名称几经改变,但是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专业技术干部和各工种专业技术工人。单士元、王璞子、于倬云等中国古代建筑学界大师级的人物,为故宫博物院培养出了一批批继承保护事业的人才。自1953年成立的故宫古建工程队则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在瓦、木、油、画、架子(扎)等工种涌现出一批著名匠师,形成传承的机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的实践证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营造技艺的传承是一个事业的两个方面,是保护工程的两个成果。营造技艺的传承是古建筑保护的根本措施,而古建筑保护工程为技艺传承提供了条件。“手艺”如果没有真正的匠师来言传身教,没有传承的链条,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有相应的材料和工程规模,失传和失真是可以预见的。
  2001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在故宫博物院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故宫古建筑维修和文物保护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整体维修保护。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故宫博物院落实会议的各项要求。
  故宫博物院邀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国家文物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函的要求于2005年3月作了批复。《规划大纲》对故宫和故宫博物院作了准确的定位,对故宫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准确评估。《规划大纲》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务院会议的要求,从对“整体维修”的理解入手,提出了“实现故宫完整保护,再现庄严、肃穆、辉煌的盛世风貌,充分展示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的规划目标;“兼顾维修与开放、保护与展示、地面建筑与基础设施配置、统筹安排,协调开展”的保护工程方针。把保护故宫整体布局,彻底整治故宫内外环境;保护故宫文物建筑,全面保护其蕴含的文物价值,研究保护价值的途径;系统改善和配置基础设施;合理解决文物建筑利用功能; 提高展陈艺术品味与改善文物展陈和保存环境等作为故宫保护工程的五大任务。而且把加强故宫博物院管理工作的多项内容与保护规划有机地联系起来。
  按照规划,故宫保护工程分三期:2008年以前为近期,2009~2014年为中期,2015~2020年为远期。2002年10月,故宫博物院在武英门前小广场举行了武英殿试点工程开工仪式,标志故宫整体维修工程开始。近期阶段总共完成古建筑修缮4万余平方米,实现了“祛病延年”,部分展现了昔日皇宫庄严、肃穆、辉煌的风貌。较大修之前,新增加了1.8万平方米的古建筑辟为展室,形成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的新格局。
  钦安殿是御花园的重点建筑,建于明初,主要大木构件都是明代原件,殊为珍贵。钦安殿屋顶为“盂顶”,中央树立一个巨大的青铜镏金宝顶。由于多年维护得法,毫无雨水渗漏。但是在进行勘察时,设计人员发现屋顶下的木顶梁有微小的腐朽木屑。由此进行排查,发现腐朽的面积不小。不得已挑开两陇琉璃筒瓦和青铜板瓦进一步检查,发现腐朽相当严重,从屋顶灰背一直向下到14、5厘米深。于是只好扩大检查面积;最后拆卸了宝顶和全部屋面,才确认全部顶梁都只有露明的一面表面完整,实际糟朽深度已经超过全部厚度的2/31如果不是及时发现、维修,青铜宝顶一旦塌落,钦安殿内丰富的宗教文物会遭到毁灭。类似情况,在武英殿、熙和门等重要建筑都存在。事实证明,国务院关于整体维修故宫的决策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
  午门正楼是清初建筑,内部空间高敞,内檐彩画仍旧是清初所作。191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议将端门至午门一带地方及房屋改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址。国立历史博物馆将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于1924年开放。午门城台上各建筑的内部装修和陈设今日已经难以修复,因此故宫博物院决定在本次维修以后仍旧延续其展室功能。工程首先检修午门正楼,对内檐清代彩画进行清洗和加固,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对外檐彩画,不再保留1977年所绘,按照历史资料复原乾隆中期“龙草和玺”彩画。维修工程结束后进行展厅建设,同时开始对城合承重情况进行科学监测(监测工作持续至今)。展厅建设的目标是:限制展厅内、外空气的交流;展厅内部符合现代化文物展览要求;尽可能展示古建筑特有的环境。展厅设计要求不能对古建筑造成不利影响;结构可逆,如果拆除就可以恢复古建筑原状。午门展厅设计与建设完全符合要求,建成后,成为故宫博物院一处最高标准的展厅,配合国家外交工作举办了若干重要国外文物展览。观众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顶棚欣赏古建筑之美,做到文物展品与古建筑同步展示。午门展厅建设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20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审团创新奖”殊荣。
  倦勤斋工程是故宫古建筑内装修修复的实例。这是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文物建筑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倦勤斋是宁寿宫花园西北端一座规模不大的九间建筑,东侧五间装为“仙楼”,安置皇帝座榻;西侧四间的西端建有一座亭式小戏台,东端是仙楼式看台。倦勤斋室内隔扇、槛窗等全部使用紫檀制作,紫檀表面,再镶嵌上用彩色竹丝拼接的吉祥图案、乌木和白玉雕刻的团花。仙楼槛墙上用“竹黄雕刻”工艺拼贴为大幅“百鹿图”。看台室内的天花和墙壁是整幅的天顶画和壁画,用西方透视法构图和中国画的笔法描绘盛开的紫藤,营造了永远的春天。清宫档案记载,这些装修是乾隆亲自命令由两淮盐政在南方监制的。经过两年时间的调研和制订规划与方案,2003~3月到2008年11月,工程正式实施。工程包括通常的古建筑维修与保护。更复杂和具有挑战意义的,是室内装修及陈设铺垫的修复与保护。这些200多年前的作品已经十分脆弱,任何修复都需要非常谨慎。另一个难点是需要寻找和复原多种古代工艺技术和材料,如竹黄雕刻,隔扇心和铺垫织绣的复杂刺绣,符合乾隆时期特色的高丽纸,等等。为修复工作预先进行了多项科学试验和材料测试筛选,只有确定这些新的材料是无害、有效而且不妨碍对文物再次修复时才允许采用。修复工作还包括在室内安装必要的照明设备和防火、防盗,恒温、恒湿等辅助设施,以利于修复后的宫廷原状能够得到更可靠的保护,并创造条件有限制地向观众开放。故宫古建筑内装修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一笔重要财富,是文物原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文物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体系的一部分。对古建筑内装修进行全面修复应该是故宫整体维修工作的一部分。由于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和归纳工作规则和程序,而且需要大量资金和有经验的修复人员。倦勤斋的修复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对故宫整体维修工程和故宫更长期的保护工作来说都是十分可贵的。
  太和殿维修工程举世瞩目。按照计划,工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的古建筑修缮,一是现代科技保护。太和殿有四次失火重建的历史记载,最后一次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失火,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开工重建,三十六年七月竣工(1695~1697年)。现在暂时还没有查到此后再有重大修缮的记录。
  太和殿修缮工程经过了一年多的勘察设计准备工作之后,于2006年2月17日开始搭盖保护大棚和脚手架。2008年7月15日正式恢复开放。
  太和殿的科技保护是故宫博物院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进行的合作项目。2003年2月,中国文化部把意大利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董贝达先生引见给故宫博物院,参赞表达了意大利政府希望参与故宫整体维修工程的意愿。当年,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考古局长、建筑与景观局长、中央修复中心主任等专家和参赞组成的工作组3次来故宫考察、会谈,最后代表意大利文化遗产部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合作保护太和殿的框架协议书。合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三台石质文物的保护;二,太和殿室内墙面的保护,三,太和殿平台、宝座及屏风的保护。三个任务齐头并进,工作程序是相似的:第一阶段进行现场的调查记录,包括勘察、绘图、记录和取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案头工作,写出详尽的调查报告。第二阶段是提出保护试验工作方案,进行小范围和局部的试验及进一步取样分析。第三阶段扩大试验范围,在材料、工艺等方面进一步总结,正式提出保护设计方案。合作进行的很顺利。在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绘太和殿和三台,做出正射影像图。第一次引进欧洲石质文物勘察记录的标准方式,图文并茂地标注三台现状。第一次将“回贴”的方法引进于古建筑内墙面抹灰刷浆层的保护。第一次用有别于传统木工手艺的方法来修复开裂的宝座平台。故宫博物院的同仁们都感到从意大利专家那里学到了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有意 义的方法。2006年6月,双方正式讨论研究太和殿科技保护方案。后来,双方的合作还延伸为两次为故宫博物院的专业人员组织专题培训班。虽然最后合作制订的保护方案没有能够实施,但是双方合作对于故宫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还是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凡是关心故宫的人都可以看到,那些遍布全宫城的精美石雕构件,正在因为风化而日益失去往日的风采;推而广之,那些露天的青铜、琉璃以及其他材质的文物都在默默地销蚀之中;而且其变化,对于常年在故宫工作的人,仅凭肉眼已经可以明确地观察到,令人无比焦心。
  故宫整体维修工程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200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大会(立陶宛维尔纽斯)特别关注一份“关于目前在北京故宫、天坛和颐和园正在进行的修复工程的报告”,报告称这些修复工程“仓促进行,缺乏文献依据和清晰的原则以指导修复工作”。因此委员会要求中国对这些问题给予澄清;并组织关于亚洲文化遗产地的显著普世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区域研讨会,评估在东亚地区实施国际普遍采用的保护原则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国家文物局邀请到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于2007年5月24~28日共同主办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来自3个国际组织和17个国家的6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并组织各国专家考察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的保护工程,最后形成和通过了《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以及《关于北京世界遗产地保护与修复的评价与建议》两个文件。《北京文件》充满理论色彩。它坚持了以《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也发展了以《奈良真实性文件》为标志的基于文化多样性原则下的真实性标准。它还贯彻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特别指出,“应该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比如在有必要对建筑物表面重新进行油饰彩画时。这些原则与东亚地区的文物古迹息息相关。”《评价与建议》则全面回应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大会的决议。在“总体意见”中文件说:“与会者认可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所确定的国家级框架,这个框架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提供了应有的重视、准确的定义和严格的规定”。在“实地参观得出的具体意见”中,关于琉璃瓦的处理,文件说:“在修复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护所有能够再利用的部件。”关于建筑彩画的处理,文件说:“关于北京故宫的建筑彩画,一向采用的政策是尽特殊努力保护建筑内部的原件……我们可以认为它们的真实性得到很好的尊重。”同时指出对于外檐彩画,应该加强研究重绘以外的保护方法;加强对于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在“总结和结论”中,文件强调:政府应就修复工作出版详细报告;改善信息管理系统以使国际专业人士容易取得信息;完善保护规划;在实施必要的修理和修复时,关于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遗迹的现有政策应得到保持和加强;石质部分的保护应追踪这一领域最新的发展成果,等等。笔者认为,会议的两个文件是东、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一次激烈的碰撞之后,由于进行了真正的深入交流而产生的成果。故宫的整体维修所贯彻的理念和主要技术措施,在这次深入交流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分体式城市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隅,北依燕山,南襟渤海,八公里长城纵贯其间,雄关紧扼要隘。全区面积192平方公里,辖三镇四街,人口14万。  山海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小毛山遗址、将军台遗址和东汉时期的五花城遗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设置山海卫,并筑城为关。山海关关城建筑布局独特,雄伟粗犷,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
期刊
长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它象一条巨龙翻山人海,绵延万里,是华夏儿女用血肉筑成的历史丰碑。审视明长城上千座险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名冠古今、驰名中外,其中山海关又因踞于明长城东部第一座重要关隘,享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山海关古城这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变
期刊
山海关历史悠久、名胜荟萃、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旅游胜地。  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城内,至今仍保持了明清时期街道方格网状布局,漫步在城内窄小的街巷,你会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与自然。许多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民居,透着典雅与温馨。素朴的门楼立在青石台阶上,同门内高大瓦房相呼应。影壁上镌刻有虫鱼草木莲花龙头图案,弥漫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1957年6月初,根据我国文化部和蒙古国有关方面签署的“中蒙文化协定”,文化部指示,由原古代建筑修整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的余鸣谦工程师和笔者(技术员)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对兴仁寺和夏宫两处喇嘛庙进行维修工程前的勘测和设计。勘设工作期间,当时我国驻蒙大使馆的文化专员李先生在多方面给予了支持,蒙方由中央博物馆负责安排生活和工作。  当时蒙古国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上几乎还是空白,工作条件很差。我
期刊
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哈布日山西侧的桑耶镇,寺院周围河渠索绕、农田肥沃、树木葱茂。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群。寺内珍藏和保存着白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文化遗产。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一难以想像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    建寺背景及年
期刊
山海关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它成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也曾是临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关城是古城堡群的核心,四周围有高大的城墙,外有护城河。关城内的城市布局,以东、西、南、北十字大街为骨架,沿南北大街为纵轴线,鳞次栉比的胡同则分散在东西两侧,南北向又配以通天沟和南、北马道等次干道,形成典型的棋盘式道路网络格局。胡同、小巷是市民居住区,连接着北方的典型四合院,青砖灰瓦,红柱绿窗,亲
期刊
有幸结识浙江省绍兴市旅委谢胜先生,他多次热情地诚邀我去感受一下社戏演出的壮观。后来我仔细地看了一遍鲁迅先生的《社戏》,其笔下故乡绍兴的质朴使我强烈震撼,那笔下的故乡社戏更令人向往!  今年的夏日姗姗来迟,五月的绍兴风光正好。从浙江绍剧团朱燕团长处得知,到绍兴周边的乡村和宁波等地的演出已经排到了月底。我立即从北京赶到绍兴,跟随朱燕团长到绍兴的周边乡村观看演出。  从绍兴市区到上虞东关镇,25公里左右
期刊
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此寺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该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北魏灭亡后,离宫成为名僧澄觉禅师的精合,始为佛教场所。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嵩山时,曾至此寺拜道安禅师,并称之为老安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会善寺在唐代最为鼎盛,大加增饰,并新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
期刊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内涵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在中国古建筑的三大部分——台基的须弥束腰、梁柱结构的雕刻彩画和屋面脊饰吻兽中,其文化表现形式异彩纷呈。柱是传统建筑构架中垂直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建筑构架中屋顶部分的重量通过立柱传递到地面,在传统建筑中曾有“房倒屋不塌”之美誉,聪慧的先民们将龙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题材,对柱给予了丰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材质及工艺,塑造出风格迥异的龙柱形象。  以
期刊
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    85年前,一块写着“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的牌匾悬挂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门上。自此,一座守卫森严的明清皇宫成了百姓可以随便参观的开放之所,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家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是紫禁城与皇宫珍藏的结合,并由此构筑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其崇高地位。  故宫博物院在其创立之初,由于北洋军阀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