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核电而言,公众沟通一直是工作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在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更是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
2018年9月16日17时,强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登陆前后,核电基地周边及港澳公众也对核电站面对强台风正面袭击的安全性产生关切。
为树立核电企业公开透明的良好形象,主动回应公众关切,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新浪微博发起#众志成城抗山竹#话题互动,与集团官微一道,在台风期间围绕各大基地的即时应对措施、台风中的核电基地发布微博,并积极号召员工参与话题互动,发布身边的台风动态,让公众能够即时了解:在保障安全用电的第一道防线上,核电人在行动!据统计,#众志成城抗山竹#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
这次中广核利用微博话题公开、即时与公众沟通,不仅吸引了更多名人主动参与话题,更收获了公众对这种新沟通方式的纷纷点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次高效的沟通不仅得益于中广核积极沟通的底气,更来源于创新的方式。
创新是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
为了消除公众“谈核色变”的疑虑,中广核自从2013年将8月7日确定为每年度的“8·7公众开放体验日”以来,持续开展公众沟通活动,不断揭开核电神秘面纱,向公众普及核电科学知识,有效传递了核电“清洁、安全、环保”的属性,拉近了核电与公众的距离。
虽然这些年核电站开放日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开创性地打开了核电科普的全新局面,回应了公众对于发展核电的各种疑虑,取得了核电科普的重要成就,但是挑战依然存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邓理峰认为,当前核电企业在实际沟通中存在两大瓶颈。一是人们主动获取涉核知识的动力不足。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在无涉个人安全或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主动地拿出资源,如时间、钱和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兴趣、信心和效能感),去关注涉核的新闻报道或者参加企业主导的开放日活动。二是日常生活经验难以成为普及涉核知识的通道。日常生活经验往往是普通人风险感知和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与天然气、汽油等能源形态能够进入日常生活不同,作为电力的核能并不直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一提到电,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电网供的,一般不会想到发电企业。
中国广核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这些挑战确实存在,而创新是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中广核努力探索用创新的方式建立核电与公众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增加核电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将核电缺乏理解群体纳入到核电站开放日活动当中,并通过回应公众的疑虑和关切,来提高公众对核电的社会信任度。
创新来自持续探索与踏实行动
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广核为探索更有效的公众沟通形式,让公众理性、客观认识核电,着力打造“8·7公众开放体验日”平台,并持续在沟通策略、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达到了提升沟通成效、激发公众参与、传播核电品牌的良好效果。
一、改变沟通方式,利用新技术讲好核电发展故事,提升趣味性。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公众沟通机器人,以更创新、更亲民的新媒体形态开展科普。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筹备,中广核打造的首个核电行业科普机器人——“核宝”,在第六届“8·7公众开放体验日”当天正式发布。该款机器人搭载了核电常识智能互动问答功能,能将枯燥的核电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配上呆萌的声音,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互动的兴趣。
二、拓展沟通平台,利用新媒体提升沟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目前中广核下属核电企业均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体,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主动沟通,建立超过100个平台的社交媒体矩阵,年阅读量超过上千万人次。另外,中广核还上线了“公众申请参观核电站网络报名系统”、组建国内首个清洁能源新媒体联盟,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特色开展工作。
三、转变沟通方向,从知识科普走向情感培育,拉近沟通距离。核电与公众日常生活缺乏交集是培育积极情感联系的主要障碍,而且并非所有的积极情感类型和强度都适合于核电。鉴于此,核电业界迫切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来建立核电与公众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为此,2017年中广核为纪念大亚湾核电站建设30周年而组织了“最美核电婚纱照”活动,邀请全国30对幸运夫妻前往大亚湾核电基地进行两天一夜唯美之旅拍摄,并在核电基地直播,吸引了500万网友围观,最高峰时有46万网友同时在线。该活动揭开了核电的神秘面纱,让核电基地的美景走进千家万户,传达了温情、美好的形象,向全国公众做了一次最生动的科普。
四、调整沟通策略,尝试跨界合作,开创沟通新通道。2018年8月14日,中广核开启首个“核电级”跨界——与中国最大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供应商华为,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联合举办了品牌跨界技术交流会,向公众推介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民族品牌荣耀手机。这次与华为相互借势借力,让更多的公众对我国的核电发展和核电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广核“华龙一号”这一国家名片也因此获得了千万级的曝光,激发了公众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据悉,在新浪微博,这场“不可思议的跨界”成为超级热门话题,引发1319万人围观互动。
创新需要理念的及时更新
核电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更有赖于公众的接受。当下,对核电行业而言,公众沟通已成为必须重视和谋划的关键命题。虽然公众沟通与核电科普宣传年年做,但公众对核电的误解还是不少,破解核电“邻避效应”仍是全体核电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
黄晓飞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如今中广核对公众沟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加强公众沟通的前提,首先是自己先做好。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主动沟通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主动及时地披露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能赢得公众对企业的好感度,对企业的形象塑造也有正向作用。
他透露,中广核在推进责任沟通、透明建设方面,终极目标是增进公众对核电的积极情感,信任核电,支持核电,愿意接受核电成为公众身边一个长久的陪伴。
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和未来的企业愿景,中广核的工作重心也十分明确,下一个着力点就是积极推进公众对核电的积极情感的培育和唤醒。继续在项目周边开展扎扎实实的社区发展行动,大力推进“安邻、友邻、暖邻”的各项举措,让好企业、好邻居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另外,除了请公众“走进来”参观体验之外,还要增加走进人群中开展互动的频率和探索。走进人群,不仅仅是继续跟公众在社区开展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还要借助公众日常的用品,用跨界等新颖的形式走进公众日常的生活。
编辑 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2018年9月16日17时,强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登陆前后,核电基地周边及港澳公众也对核电站面对强台风正面袭击的安全性产生关切。
为树立核电企业公开透明的良好形象,主动回应公众关切,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新浪微博发起#众志成城抗山竹#话题互动,与集团官微一道,在台风期间围绕各大基地的即时应对措施、台风中的核电基地发布微博,并积极号召员工参与话题互动,发布身边的台风动态,让公众能够即时了解:在保障安全用电的第一道防线上,核电人在行动!据统计,#众志成城抗山竹#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
这次中广核利用微博话题公开、即时与公众沟通,不仅吸引了更多名人主动参与话题,更收获了公众对这种新沟通方式的纷纷点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次高效的沟通不仅得益于中广核积极沟通的底气,更来源于创新的方式。
创新是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
为了消除公众“谈核色变”的疑虑,中广核自从2013年将8月7日确定为每年度的“8·7公众开放体验日”以来,持续开展公众沟通活动,不断揭开核电神秘面纱,向公众普及核电科学知识,有效传递了核电“清洁、安全、环保”的属性,拉近了核电与公众的距离。
虽然这些年核电站开放日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开创性地打开了核电科普的全新局面,回应了公众对于发展核电的各种疑虑,取得了核电科普的重要成就,但是挑战依然存在。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邓理峰认为,当前核电企业在实际沟通中存在两大瓶颈。一是人们主动获取涉核知识的动力不足。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在无涉个人安全或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主动地拿出资源,如时间、钱和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兴趣、信心和效能感),去关注涉核的新闻报道或者参加企业主导的开放日活动。二是日常生活经验难以成为普及涉核知识的通道。日常生活经验往往是普通人风险感知和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与天然气、汽油等能源形态能够进入日常生活不同,作为电力的核能并不直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一提到电,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电网供的,一般不会想到发电企业。
中国广核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这些挑战确实存在,而创新是应对挑战的唯一出路。中广核努力探索用创新的方式建立核电与公众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增加核电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将核电缺乏理解群体纳入到核电站开放日活动当中,并通过回应公众的疑虑和关切,来提高公众对核电的社会信任度。
创新来自持续探索与踏实行动
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广核为探索更有效的公众沟通形式,让公众理性、客观认识核电,着力打造“8·7公众开放体验日”平台,并持续在沟通策略、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达到了提升沟通成效、激发公众参与、传播核电品牌的良好效果。
一、改变沟通方式,利用新技术讲好核电发展故事,提升趣味性。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公众沟通机器人,以更创新、更亲民的新媒体形态开展科普。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筹备,中广核打造的首个核电行业科普机器人——“核宝”,在第六届“8·7公众开放体验日”当天正式发布。该款机器人搭载了核电常识智能互动问答功能,能将枯燥的核电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配上呆萌的声音,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互动的兴趣。
二、拓展沟通平台,利用新媒体提升沟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目前中广核下属核电企业均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体,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主动沟通,建立超过100个平台的社交媒体矩阵,年阅读量超过上千万人次。另外,中广核还上线了“公众申请参观核电站网络报名系统”、组建国内首个清洁能源新媒体联盟,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特色开展工作。
三、转变沟通方向,从知识科普走向情感培育,拉近沟通距离。核电与公众日常生活缺乏交集是培育积极情感联系的主要障碍,而且并非所有的积极情感类型和强度都适合于核电。鉴于此,核电业界迫切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来建立核电与公众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为此,2017年中广核为纪念大亚湾核电站建设30周年而组织了“最美核电婚纱照”活动,邀请全国30对幸运夫妻前往大亚湾核电基地进行两天一夜唯美之旅拍摄,并在核电基地直播,吸引了500万网友围观,最高峰时有46万网友同时在线。该活动揭开了核电的神秘面纱,让核电基地的美景走进千家万户,传达了温情、美好的形象,向全国公众做了一次最生动的科普。
四、调整沟通策略,尝试跨界合作,开创沟通新通道。2018年8月14日,中广核开启首个“核电级”跨界——与中国最大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供应商华为,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联合举办了品牌跨界技术交流会,向公众推介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民族品牌荣耀手机。这次与华为相互借势借力,让更多的公众对我国的核电发展和核电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广核“华龙一号”这一国家名片也因此获得了千万级的曝光,激发了公众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据悉,在新浪微博,这场“不可思议的跨界”成为超级热门话题,引发1319万人围观互动。
创新需要理念的及时更新
核电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更有赖于公众的接受。当下,对核电行业而言,公众沟通已成为必须重视和谋划的关键命题。虽然公众沟通与核电科普宣传年年做,但公众对核电的误解还是不少,破解核电“邻避效应”仍是全体核电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
黄晓飞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如今中广核对公众沟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加强公众沟通的前提,首先是自己先做好。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主动沟通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主动及时地披露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能赢得公众对企业的好感度,对企业的形象塑造也有正向作用。
他透露,中广核在推进责任沟通、透明建设方面,终极目标是增进公众对核电的积极情感,信任核电,支持核电,愿意接受核电成为公众身边一个长久的陪伴。
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和未来的企业愿景,中广核的工作重心也十分明确,下一个着力点就是积极推进公众对核电的积极情感的培育和唤醒。继续在项目周边开展扎扎实实的社区发展行动,大力推进“安邻、友邻、暖邻”的各项举措,让好企业、好邻居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另外,除了请公众“走进来”参观体验之外,还要增加走进人群中开展互动的频率和探索。走进人群,不仅仅是继续跟公众在社区开展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还要借助公众日常的用品,用跨界等新颖的形式走进公众日常的生活。
编辑 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