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身处“底层”之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简单寻常之事。但正是这些寻常人、简单事,连接着社会大舞台,传达着耐人寻味的热点信息,引发人们对多彩人生的深刻思考。中学生应该提升观察思考能力,学会“写简单寻常事,立耐人寻味意”。让我们先欣赏《瓜农进城》。
明前茶
天热透,瓜农一进城,瓜价就不会那么坚挺了。
这两年运西瓜的拖拉机不让进城了,瓜农要么自备面包车,把后面的座位都卸掉,装一车瓜,把车屁股掀开来卖瓜,瓜农搬张躺椅在车后守着,可见一车的花皮西瓜在昏暗窄小的车厢里散发出幽淡的清气;要么就要雇一辆轻卡,把田里摘下的瓜运到定点的瓜摊上。瓜堆得跟小山一样,什么8424、特小凤、黑美人、麒麟瓜、横溪瓜,应有尽有,后两种是按产地命名的,麒麟瓜多是红瓤,横溪瓜多是黄瓤,虽然外行买瓜人看上去只有个头大小的差异。
跟瓜农熟了,他就跟你说实话:“挑个瓜哪里用得着托在手里又弹又听?只需眯了眼往瓜堆上一瞄,八九分熟的就弹到眼里来。瓜纹深,瓜肚圆,皮油亮中带着一层新鲜的霜粉,脐部又小又圆,蒂子半枯,打开包你是沙瓤,还不带一股熟过了头的烂糟味。”
“那你干啥还要弹听一番?”
“让客人买得舒坦放心。”
卖瓜是一件苦事,且不说守夜时被蚊虫咬出一身包;每逢大雨倾盆都是一道坎儿:瓜是不能着水的,一泡就烂,所以一到乌云压顶瓜农就像突击队员一样,手忙脚乱地用塑料布、蛇皮袋、骨架坏掉的大遮阳伞,迅速把瓜盖上。盛夏的雨往往来得十分暴虐,瓜还没有盖完,雨鞭子已经抽打下来;雨水流在发上脸上,过后瓜农的眼睛都要发炎两三天,瓜农老庄就说:“原来你们城里的雨,还真是酸的呀。”
卖瓜人还有一桩辛苦活,就是送瓜上门。新小区有电梯,可那种洋房云集的地方,物业多半不肯让卖瓜人进驻;瓜摊多设在老小区,老小区老人多,75岁以上的人,拎一只瓜爬楼也吃力,卖瓜人就用蛇皮袋装了三五只瓜,扎紧袋口,给送上门去。瓜死沉,爬到五楼,瓜农的蓝背心又一次被汗水洇湿了,汗渍周围,结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壳的盐霜。跟在后面的老人看在眼里,到了门口,卸了瓜,老人不让走,非得让瓜农吃一根雪糕,如若推辞,老人还不高兴:“就算你帮我个忙好不好,买了20根雪糕等孙子来,孙子暑假都被补课排满,恐怕难得来一两次,我们老了,牙弱胃痛,吃不得这样的冰凉东西。”
日子长了,瓜农也知道他送瓜去,耽误不了生意,老小区还是有淳朴的民风。瓜农走开了,自有旁边下棋打牌的老少爷们儿帮他看守,来了客,帮他上秤卖瓜,卖瓜得来的钱都帮他收在小木箱里,比自家做生意还见不得人还价:“两块钱一斤的瓜你还嫌贵呀,你去种种看。”
这次,老庄进城,带了个眼镜小子来:“我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以前只知闷头读书,外头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带他出来走走,补上这一课。”有熟客问孩子将读啥专业,老庄说:“他自己要念国际贸易,说将来要跟老美做生意呢。我说啊,要知道你那贸易的滋味,先跟我卖半个月的瓜吧。”
看得出那男生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中,一下子被推进了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就像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发言人被推到讲台上,有点愣怔,有点力不从心,他的挑瓜、找钱、装袋,都慢上一拍,当父亲的,常会半是嗔怪半是怜爱地在儿子肩背上拍上一掌,像鞭策,又像勉励。
总之,这是老庄十几年来卖得最扬眉吐气的一次瓜,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手停留在儿子肩头的那种粘连和不舍:过了这个卖瓜季,儿子就要到千里之外去上大学了,那会儿,一季的瓜藤都要拉掉,连曾经被瓜叶覆盖得严严实实的大地,也会露出一丝丰收后的疲倦和淡淡的寂寞来了吧。
(选自2014年6月17日《光明日报》)
要能“写简单寻常事,立耐人寻味意”,首先取材须“接地气”。当下中学生往往把“地气”简单地归结为“底层生活”“身边人物”“俗言俚语”,结果写出来的文章重其“外”而轻其“内”,缺失了“接地气”之魂——耐人寻味的立意。《瓜农进城》中的人物不仅有外在“地气”使人耳目一新,更有接“心”之“地气”令人心动,为我们中学生“写简单寻常事,立耐人寻味意”提供了范例。
一、“简单”绝不等同于“草率”,相反,描写外在的“地气”必须细腻逼真,成为立意“丰赡多彩”的一部分
其一,设摊由“不让进城”的拖拉机变为汽车,“瓜农搬张躺椅在车后守着”,品种多,“瓜堆得跟小山一样”,成为城市夏季一景。
其二,虽然被逼换了汽车,但瓜农的辛苦艰难依旧,守夜时蚊虫咬出“一身包”,暴雨中突击盖瓜眼发炎,送瓜上五楼,汗湿背心结出“一层薄薄的、硬壳壳的盐霜”……如此逼真地描写“底层人物”,非仔细观察体验者不能为之。
其三,瓜农的一番“挑瓜经”,什么“瓜纹”“瓜肚”,还有“霜粉”“沙瓤”……不是“老瓜农”能说得如此地道服人么?只知道“弹听挑瓜”的读者读到此处能不感到新鲜么?
其四,老庄教育“眼镜小子”的一段话,特别是“要知道你那贸易的滋味,先跟我卖半个月的瓜吧”一句,“土”而“俗”,却很接地气,蕴含生活哲理,与老庄的身份、经历完全吻合。
二、表现接“心”之“地气”新意迭出,接通社会热点,令人反思、感动
“瓜农进城”本身就是当今城市不可或缺但又事故频发的社会现象。《瓜农进城》通过细节描写从多方面触摸社会热点,体现“立意丰赡多彩”的特色。
其一,买瓜老人见瓜农送瓜之艰辛,执意让瓜农吃雪糕,那一番暖心的话,说出了普通群众真诚的同情,这令读者思考:“城市人”都能这样对待菜农瓜农那该多好啊!
其二,瓜农走开送瓜时,自有“旁边下棋打牌的老少爷们儿”看守卖瓜,还对还价者说一句“两块钱一斤的瓜你还嫌贵呀,你去种种看”,如此朴实之举,着实让听多了“城管暴力执法”“瓜农受辱”一类新闻的读者呼吸到了久违的新鲜空气。
其三,老庄带“眼镜小子”到“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来“补上一课”,常会在“慢一拍”的儿子“肩背上拍上一掌”,这特有的一“拍”,“拍”出了老庄的嗔怪、爱怜、期盼与即将离别的不舍,这令读者思考:儿子能融入大都市生活么?今后他心里还会装着农村么?
其四,是作者心贴心的联想和抒情,借“瓜地拉藤”抒发老庄“丰收后的疲倦和淡淡的寂寞”,当然,这里的“丰收”一语双关,既指瓜事,更指对儿子的养育,交织着喜悦与怅惘的丰富感情。此时的作者,已经走进老庄心底,爱其所爱,怅其所怅。
总之,“瓜农进城”卖瓜这件事本身很简单,但作者却在叙述中引出诸多社会话题,有的文章作了回答,有的留给人们继续思考,这就显示出立意“丰赡多彩”的特色。
(编辑 巧克力)
明前茶
天热透,瓜农一进城,瓜价就不会那么坚挺了。
这两年运西瓜的拖拉机不让进城了,瓜农要么自备面包车,把后面的座位都卸掉,装一车瓜,把车屁股掀开来卖瓜,瓜农搬张躺椅在车后守着,可见一车的花皮西瓜在昏暗窄小的车厢里散发出幽淡的清气;要么就要雇一辆轻卡,把田里摘下的瓜运到定点的瓜摊上。瓜堆得跟小山一样,什么8424、特小凤、黑美人、麒麟瓜、横溪瓜,应有尽有,后两种是按产地命名的,麒麟瓜多是红瓤,横溪瓜多是黄瓤,虽然外行买瓜人看上去只有个头大小的差异。
跟瓜农熟了,他就跟你说实话:“挑个瓜哪里用得着托在手里又弹又听?只需眯了眼往瓜堆上一瞄,八九分熟的就弹到眼里来。瓜纹深,瓜肚圆,皮油亮中带着一层新鲜的霜粉,脐部又小又圆,蒂子半枯,打开包你是沙瓤,还不带一股熟过了头的烂糟味。”
“那你干啥还要弹听一番?”
“让客人买得舒坦放心。”
卖瓜是一件苦事,且不说守夜时被蚊虫咬出一身包;每逢大雨倾盆都是一道坎儿:瓜是不能着水的,一泡就烂,所以一到乌云压顶瓜农就像突击队员一样,手忙脚乱地用塑料布、蛇皮袋、骨架坏掉的大遮阳伞,迅速把瓜盖上。盛夏的雨往往来得十分暴虐,瓜还没有盖完,雨鞭子已经抽打下来;雨水流在发上脸上,过后瓜农的眼睛都要发炎两三天,瓜农老庄就说:“原来你们城里的雨,还真是酸的呀。”
卖瓜人还有一桩辛苦活,就是送瓜上门。新小区有电梯,可那种洋房云集的地方,物业多半不肯让卖瓜人进驻;瓜摊多设在老小区,老小区老人多,75岁以上的人,拎一只瓜爬楼也吃力,卖瓜人就用蛇皮袋装了三五只瓜,扎紧袋口,给送上门去。瓜死沉,爬到五楼,瓜农的蓝背心又一次被汗水洇湿了,汗渍周围,结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壳的盐霜。跟在后面的老人看在眼里,到了门口,卸了瓜,老人不让走,非得让瓜农吃一根雪糕,如若推辞,老人还不高兴:“就算你帮我个忙好不好,买了20根雪糕等孙子来,孙子暑假都被补课排满,恐怕难得来一两次,我们老了,牙弱胃痛,吃不得这样的冰凉东西。”
日子长了,瓜农也知道他送瓜去,耽误不了生意,老小区还是有淳朴的民风。瓜农走开了,自有旁边下棋打牌的老少爷们儿帮他看守,来了客,帮他上秤卖瓜,卖瓜得来的钱都帮他收在小木箱里,比自家做生意还见不得人还价:“两块钱一斤的瓜你还嫌贵呀,你去种种看。”
这次,老庄进城,带了个眼镜小子来:“我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以前只知闷头读书,外头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带他出来走走,补上这一课。”有熟客问孩子将读啥专业,老庄说:“他自己要念国际贸易,说将来要跟老美做生意呢。我说啊,要知道你那贸易的滋味,先跟我卖半个月的瓜吧。”
看得出那男生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中,一下子被推进了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就像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发言人被推到讲台上,有点愣怔,有点力不从心,他的挑瓜、找钱、装袋,都慢上一拍,当父亲的,常会半是嗔怪半是怜爱地在儿子肩背上拍上一掌,像鞭策,又像勉励。
总之,这是老庄十几年来卖得最扬眉吐气的一次瓜,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手停留在儿子肩头的那种粘连和不舍:过了这个卖瓜季,儿子就要到千里之外去上大学了,那会儿,一季的瓜藤都要拉掉,连曾经被瓜叶覆盖得严严实实的大地,也会露出一丝丰收后的疲倦和淡淡的寂寞来了吧。
(选自2014年6月17日《光明日报》)
要能“写简单寻常事,立耐人寻味意”,首先取材须“接地气”。当下中学生往往把“地气”简单地归结为“底层生活”“身边人物”“俗言俚语”,结果写出来的文章重其“外”而轻其“内”,缺失了“接地气”之魂——耐人寻味的立意。《瓜农进城》中的人物不仅有外在“地气”使人耳目一新,更有接“心”之“地气”令人心动,为我们中学生“写简单寻常事,立耐人寻味意”提供了范例。
一、“简单”绝不等同于“草率”,相反,描写外在的“地气”必须细腻逼真,成为立意“丰赡多彩”的一部分
其一,设摊由“不让进城”的拖拉机变为汽车,“瓜农搬张躺椅在车后守着”,品种多,“瓜堆得跟小山一样”,成为城市夏季一景。
其二,虽然被逼换了汽车,但瓜农的辛苦艰难依旧,守夜时蚊虫咬出“一身包”,暴雨中突击盖瓜眼发炎,送瓜上五楼,汗湿背心结出“一层薄薄的、硬壳壳的盐霜”……如此逼真地描写“底层人物”,非仔细观察体验者不能为之。
其三,瓜农的一番“挑瓜经”,什么“瓜纹”“瓜肚”,还有“霜粉”“沙瓤”……不是“老瓜农”能说得如此地道服人么?只知道“弹听挑瓜”的读者读到此处能不感到新鲜么?
其四,老庄教育“眼镜小子”的一段话,特别是“要知道你那贸易的滋味,先跟我卖半个月的瓜吧”一句,“土”而“俗”,却很接地气,蕴含生活哲理,与老庄的身份、经历完全吻合。
二、表现接“心”之“地气”新意迭出,接通社会热点,令人反思、感动
“瓜农进城”本身就是当今城市不可或缺但又事故频发的社会现象。《瓜农进城》通过细节描写从多方面触摸社会热点,体现“立意丰赡多彩”的特色。
其一,买瓜老人见瓜农送瓜之艰辛,执意让瓜农吃雪糕,那一番暖心的话,说出了普通群众真诚的同情,这令读者思考:“城市人”都能这样对待菜农瓜农那该多好啊!
其二,瓜农走开送瓜时,自有“旁边下棋打牌的老少爷们儿”看守卖瓜,还对还价者说一句“两块钱一斤的瓜你还嫌贵呀,你去种种看”,如此朴实之举,着实让听多了“城管暴力执法”“瓜农受辱”一类新闻的读者呼吸到了久违的新鲜空气。
其三,老庄带“眼镜小子”到“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来“补上一课”,常会在“慢一拍”的儿子“肩背上拍上一掌”,这特有的一“拍”,“拍”出了老庄的嗔怪、爱怜、期盼与即将离别的不舍,这令读者思考:儿子能融入大都市生活么?今后他心里还会装着农村么?
其四,是作者心贴心的联想和抒情,借“瓜地拉藤”抒发老庄“丰收后的疲倦和淡淡的寂寞”,当然,这里的“丰收”一语双关,既指瓜事,更指对儿子的养育,交织着喜悦与怅惘的丰富感情。此时的作者,已经走进老庄心底,爱其所爱,怅其所怅。
总之,“瓜农进城”卖瓜这件事本身很简单,但作者却在叙述中引出诸多社会话题,有的文章作了回答,有的留给人们继续思考,这就显示出立意“丰赡多彩”的特色。
(编辑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