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高歌先生走上绘画的道路,还真是机缘巧合。那是1976年,高歌在北京郊区的一个文化部门工作,需要经常下乡做些文艺辅导工作、搜集一些创作素材。一次他被派到门头沟区妙峰山下的南庄村,由于那年代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尤其在偏僻的农村,那里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更没有什么娱乐设施。闲来无事时,对绘画有着一定兴趣的高歌,找来连环画,就照着勾连环画。被生产队长赵富茹看到了,队长认真的看了一会后笑着说,你这画画的不行。高歌看着面前这位地道的农民,不觉发出了疑问:你会画画?队长告诉他,我们队里有一个从城里下放来的画家,据说还是什么美术学院的大教授。听到这话高歌如获至宝,马上请求队长带他去见这位画家。
走进这位画家简陋的草庐,不觉把高歌给惊呆了,只见满屋满墙的都挂满了虎画,虎的造型五花八门,形态栩栩如生,让高歌仿佛一下子走进了虎园。说来也巧,高歌除对绘画有着一定兴趣外,从小对老虎就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此时真是三缘齐聚,犹如三江汇合,立马在高歌心头激起了滔天巨澜。由此,在高歌青春勃发的心灵中就悄悄萌发了画虎的念头。
随后,高歌全身心地投入了画虎。离开妙峰山后,为了求得老师的指点,高歌每周必定往返60多里路去妙峰山一趟。由于这段路多是山路,骑车很艰难,他常常推着自行车向高处走,去一次往往要用上好几个小时,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下雪就更困难了。有一次不巧遇上长时间的大雨,他就只好在人家屋檐下站了好几个小时,还有的时候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就只能找一个山洞躲进去避雨。
因为年少又没有根基,最初那阶段,高歌好不容易赶到老师的住地时,老师的指点往往也就“不行”、“还要练”等一两句很简单甚至显得有些冷漠的话。换了意志不够坚强的人来说,面对这种“待遇”恐怕不退缩也是信心大减,可高歌确是从自身检查。他认为,这只能说明自己基础还太薄弱,说明老师还没有从自己这里看到希望。于是他便进一步加强练笔、加强学习,有时候去了老师住处当天就不回去了,就细心观摩老师作画,还把自己碰到的问题端出来,请老师作针对性的指点。
正是应了“有志者事竟成”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老话,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与细心揣摩,以及每周风雨无阻往返几十公里向老师求教的坚持,在1978年的某一次,高歌向老师展开一幅虎画时,才看到这位老师第一次对自己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高歌深深地记得,那次自己一展开那幅虎画,老师忙搓着手赞美起来:不错!这幅画画的不错!并拿出自高歌拜师以来罕见的热情说,来,我来给你补个景。随后,又为这幅画题了款。这以后,老师对高歌的培养就更上心、更精心了,他把自己几十年来通过继承、学习和探索得之的画虎技法和绝活,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高歌,这是高歌最终能成为画虎大家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因此,高歌对这位恩师一直充满感激之情。
这位老师就是世界级绘画大师张大千的嫡传弟子,中央美院教授、副院长,后来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画虎巨匠、画坛公认的画虎第一人胡爽庵先生。
虎,不是我们随时都能见到的动物,为了画好虎,只能去动物园观察。但是,动物园的虎被长时间的圈养后,已经失去了原生态的那种野性和威猛,已经很难从它们身上找到兽中之王的魂魄和雄风。于是,高歌四处打听,得知在北国的哈尔滨有座纯自然放养的虎园,打这以后,每隔一两个月他就远足哈尔滨一趟。他常常是一大早赶到虎园,一画就是一天。为了更仔细地观察老虎的神态与细末处,高歌在放养地写生期间,有时竟悄悄打开车窗,甚至钻出小车的天窗作观察,惹得虎园管理人员常常为他捏着一把汗。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博学广采,高歌这些年来还拜访过李可染、吴作人、黄胄、董寿平等画坛大家名家,虚心向他们请教,接受他们的指点,为自己的茁壮成长注入了甘霖琼浆。
高歌的虎画,纯用工笔,耗时耗神,但由于他多年苦练和深入观察的深厚功底,所以他的作品画面峻朗、背景简洁,主体形象鲜明突出。高歌的虎造型多姿多彩,能表现不同的情思和主题。高歌的虎栩栩如生,使虎的勇猛、虎的威风、虎的霸气随着虎的各异形态扑面而来。特别是看似细如蛛丝的虎须,竟被高歌画得宛若钢针,直透力度;其虎牙犹似大刀,尽显虎威。凶猛时刻的老虎,目光往往咄咄逼人,充满王者之气度;处于平和状态下的老虎,目光又不时流露出缕缕温情与灵性。
中国画画虎的技法,首创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高歌的虎画,在继承胡爽庵着重笔墨的基础上,更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在突出老虎的神态之时,更追求皮毛之下傲骨的存在。在技法上,高歌深得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胡爽庵的精髓,又融进了自己进一步的发展和创造。这,使他的虎画往往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统一,画面美与蕴含美的有机融合。
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虎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在民间文化中,虎能驱邪镇宅保平安。所以虎的形象是广受欢迎的。这些年来高歌的虎画渐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画名更是如日中天,他的画广受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青睐。1998年春晚,高歌被央视邀去面对全国几亿观众现场泼墨挥毫,他的巨幅长卷《百虎图》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珍藏。这些,都奠定了高歌先生在中国当代画虎领域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
(编辑 李天骄)
走进这位画家简陋的草庐,不觉把高歌给惊呆了,只见满屋满墙的都挂满了虎画,虎的造型五花八门,形态栩栩如生,让高歌仿佛一下子走进了虎园。说来也巧,高歌除对绘画有着一定兴趣外,从小对老虎就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此时真是三缘齐聚,犹如三江汇合,立马在高歌心头激起了滔天巨澜。由此,在高歌青春勃发的心灵中就悄悄萌发了画虎的念头。
随后,高歌全身心地投入了画虎。离开妙峰山后,为了求得老师的指点,高歌每周必定往返60多里路去妙峰山一趟。由于这段路多是山路,骑车很艰难,他常常推着自行车向高处走,去一次往往要用上好几个小时,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下雪就更困难了。有一次不巧遇上长时间的大雨,他就只好在人家屋檐下站了好几个小时,还有的时候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就只能找一个山洞躲进去避雨。
因为年少又没有根基,最初那阶段,高歌好不容易赶到老师的住地时,老师的指点往往也就“不行”、“还要练”等一两句很简单甚至显得有些冷漠的话。换了意志不够坚强的人来说,面对这种“待遇”恐怕不退缩也是信心大减,可高歌确是从自身检查。他认为,这只能说明自己基础还太薄弱,说明老师还没有从自己这里看到希望。于是他便进一步加强练笔、加强学习,有时候去了老师住处当天就不回去了,就细心观摩老师作画,还把自己碰到的问题端出来,请老师作针对性的指点。
正是应了“有志者事竟成”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老话,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与细心揣摩,以及每周风雨无阻往返几十公里向老师求教的坚持,在1978年的某一次,高歌向老师展开一幅虎画时,才看到这位老师第一次对自己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高歌深深地记得,那次自己一展开那幅虎画,老师忙搓着手赞美起来:不错!这幅画画的不错!并拿出自高歌拜师以来罕见的热情说,来,我来给你补个景。随后,又为这幅画题了款。这以后,老师对高歌的培养就更上心、更精心了,他把自己几十年来通过继承、学习和探索得之的画虎技法和绝活,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高歌,这是高歌最终能成为画虎大家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因此,高歌对这位恩师一直充满感激之情。
这位老师就是世界级绘画大师张大千的嫡传弟子,中央美院教授、副院长,后来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画虎巨匠、画坛公认的画虎第一人胡爽庵先生。
虎,不是我们随时都能见到的动物,为了画好虎,只能去动物园观察。但是,动物园的虎被长时间的圈养后,已经失去了原生态的那种野性和威猛,已经很难从它们身上找到兽中之王的魂魄和雄风。于是,高歌四处打听,得知在北国的哈尔滨有座纯自然放养的虎园,打这以后,每隔一两个月他就远足哈尔滨一趟。他常常是一大早赶到虎园,一画就是一天。为了更仔细地观察老虎的神态与细末处,高歌在放养地写生期间,有时竟悄悄打开车窗,甚至钻出小车的天窗作观察,惹得虎园管理人员常常为他捏着一把汗。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博学广采,高歌这些年来还拜访过李可染、吴作人、黄胄、董寿平等画坛大家名家,虚心向他们请教,接受他们的指点,为自己的茁壮成长注入了甘霖琼浆。
高歌的虎画,纯用工笔,耗时耗神,但由于他多年苦练和深入观察的深厚功底,所以他的作品画面峻朗、背景简洁,主体形象鲜明突出。高歌的虎造型多姿多彩,能表现不同的情思和主题。高歌的虎栩栩如生,使虎的勇猛、虎的威风、虎的霸气随着虎的各异形态扑面而来。特别是看似细如蛛丝的虎须,竟被高歌画得宛若钢针,直透力度;其虎牙犹似大刀,尽显虎威。凶猛时刻的老虎,目光往往咄咄逼人,充满王者之气度;处于平和状态下的老虎,目光又不时流露出缕缕温情与灵性。
中国画画虎的技法,首创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高歌的虎画,在继承胡爽庵着重笔墨的基础上,更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在突出老虎的神态之时,更追求皮毛之下傲骨的存在。在技法上,高歌深得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胡爽庵的精髓,又融进了自己进一步的发展和创造。这,使他的虎画往往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统一,画面美与蕴含美的有机融合。
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虎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在民间文化中,虎能驱邪镇宅保平安。所以虎的形象是广受欢迎的。这些年来高歌的虎画渐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画名更是如日中天,他的画广受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青睐。1998年春晚,高歌被央视邀去面对全国几亿观众现场泼墨挥毫,他的巨幅长卷《百虎图》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珍藏。这些,都奠定了高歌先生在中国当代画虎领域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
(编辑 李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