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独运慧心铸华章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创建于1940年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宁夏黄渠桥石咀山,是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为培养抗日将士子弟而创办的。学校随抗战部队转移到绥西陕坝,曾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立学校。1999年,奋斗小学与西城区另外两所小学合并,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一所规模较大、标准高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这是一所拥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是一所拥有独特文化气质的学校,更是一所拥有较高社会美誉度的学校。“做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真是不容易!”学校的李主任这样说。
  说起见培炎校长的不容易,并不仅仅是作为热门学校的校长盛名之下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在奋斗小学发展创新之路上经历的艰辛与坎坷。
  
  一、在历史的兴盛与现实的窘境中思考
  
  说起奋斗小学的历史,见校长如数家珍:“奋斗小学是1940年由傅作义将军联合其几位主要将领自掏腰包创办的学校,奋斗的校名也是傅将军亲自命名的;1942年,又创办了中学。傅将军除了担任学校的董事长以外,还亲自出任学校的校长,可以说非常地重视教育,学校也一直随着傅将军的部队转战而迁移,最后到了北京。‘文革’后,奋斗学校仍然有1800多名学生,在城区里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都比较优秀,是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卢铁军老师是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发展受到影响,到1999年见培炎就任校长时,已经走入谷底,与其他两所学校合并时,奋斗只剩下一百多名学生。当时是因为城市改造,校址被拆,学生分散,还流失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总结当时学校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几个“没有”:没有学科带头人,没有教科研课题,也没有“择校生”。三所学校的学生加起来才580多名,有的班级只有十二三个学生;合校后的教师配置不齐,更不必说有学科骨干;在煤渣操场上孤独地矗立着一座教学楼;全校只有一些386计算机,教师会打字就堪称技术高手了……
  面对当年的兴盛繁荣和这样的现实窘境,见培炎校长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怎样打造这所学校?我觉得首先要基于学校的历史,向教师们讲述学校的光荣传统,树立教师的荣誉感。作为奋斗人必须懂得热爱自己的学校。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教师的心凉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带领全体教师理解区委区政府的合校意图,了解学校光荣的历史,认同学校的文化,是见培炎校长选定的学校振兴之路的起点。
  
  二、带领奋斗人走上振兴之路
  
  奋斗小学来自草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一路走来,她的身上镌刻着质朴、平和以及坚韧。“我认为,质朴、平和、坚韧就是我们奋斗小学的文化。说奋斗小学质朴,是指她注重实事,不慕虚华,追寻教育的本源;说奋斗小学坚韧,是指她不怕困难,懂得奋斗,力争上游;说奋斗小学平和,是指她崇尚友善和尊重,不断积淀学校文化。”见培炎校长这样说。
  1.“不愿来”与“不想走”:见校长的环境观
  李杨老师还记得合校典礼当天的情景:会场周围是一圈拆迁房,老师们站在铺满煤渣的空地上,就这样拉开了学校未来十年奋斗的帷幕!那时的见校长总会展开建筑图纸讲解学校美好的未来,而老师们面对一片尚未竣工的工地,总是有些将信将疑:成为一流的学校,我们行吗?
  面对老师们的疑问,见校长带领大家一边建章立制,一边抓教育常规工作,一边搞基础建设。2001年,学校迎来她61岁生日的时候,奋斗小学的总体建设基本完成,寄宿部开始入住;游泳馆、餐厅、多功能厅等开始启用;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投入运营……随后,篮球馆、科技长廊、专业教室等逐步到位。历经四年半的建设,奋斗小学终于以崭新、现代、充满文化内涵的靓丽形象面向学生、家长和社会。
  对于校园环境,见培炎校长有着独到的理解:学校是一面旗帜,灰头土脸的旗帜下,只能汇聚灰头土脸的人;旗帜靓丽、标准高,汇聚旗下的也必然是靓丽、高标准的人。
  把奋斗优秀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追求铸入校园的景观,从而体现学校文化,宣扬学校文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才是见培炎校长的深层追求。
  2004年进入奋斗小学的周颖老师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踏入学校的感受。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诚和园的‘人’字型甬道,甬道的中间是傅作义将军的雕像。起先我很疑惑:甬道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很快,我就从党课中了解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原来,诚和园的独具匠心,饱含着对学校里每个人的关怀,体现着学校的宗旨。”
  随后,孩子和老师们又见证了新的诚和园、文武苑等校园景观的建成,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在微缩长城脚下庄严地踩下红脚印,象征他们成长的足迹被珍藏起来。这样的开学典礼,真让人羡慕!
  李主任回想起合校初期生源青黄不接,孩子们不愿意到奋斗小学就读的情景,颇有感触。“现在,孩子入学前来我们学校咨询,在学校转了一圈以后就对家长说:我不愿意走了,我就在这儿上学。自从2006年学校改造完,近几年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有1500多名学生。”说起这些,她的脸上不无自豪和喜悦。
  2.“教师管理”与“教师滋养”:见校长的教师观
  在学校的大环境建设到位的同时,见培炎校长对教师成长十分重视。他认为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依靠教师来实现的,而教师的成长正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保障。德鲁克写过一本书叫《有效的管理者》,里边有一句话,说知识分子是不能被领导的。“我面对的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教师是不能被教育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教育者。因此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只能被滋养。”
  “教师滋养观”是见校长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方面深入思考的成果,包含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滋养的含义就是不断地给予和注入。给予和注入什么?给予和注入的最重要的是思想方法。
  “昨天,我们中心组学习了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儿童在教育中是一个自由发展的个体,不是受奴役的对象;是一个行动的主体,不是被支配的对象;是一个自主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实现其他价值的工具。我觉得只有这样理解,才叫以学生为本;用这样的思想方法来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学习中被滋养,慢慢理解和巩固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用正确的观点态度和行为面对孩子,做好教育工作。
  第二,滋养是从情感出发,继而提升品格与气质。所谓感情的滋养就是创设一种氛围,让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在这样的氛围里一点一点被感动和浸染,并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的方式,培养的是和谐的人。这其实就是真正的教育。“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见校长说:“人类的世界是有情感的,有情感的世界才是人类的世界。当老师更要有情感,否则,学生就苦了。有句名言说得好:要想让地高兴,就得让牛高兴;要想让牛高兴,就得让人高兴。这话说得真朴实,道理太通俗了,却是实实在在的。我把这句话引申了:要想让学生发展,要想让学生高兴,得先让老师发展,让老师高兴。老师高兴地、愉悦地进教室,才能教得好学生啊。所以,学校要想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以教师为本。”
  滋养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文滋养方面。这些教育之外的滋养,对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在校内,奋斗小学注重组织文化的熏陶,让教师在活动中展现自己,得到提高。学校每年都举办好几个文化周,“三八节”有教师的“健身健美周”,教师节举办“爱生周”,“七一”有“党建周”,元旦有“诗文朗诵文化周”,甚至在学校每周二的政治学习中,都有一个名篇、名画或名曲欣赏的内容。
  在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过程中,奋斗小学也时时关注让物质环境为教师的滋养提供条件。每周,老师们坐在研讨室舒适的沙发上,听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美文和名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例会学习;在餐厅里,自助餐营养丰盛,而一行醒目的红字“饭前要洗手,盛饭不讲话”则提醒着每一位用餐者要文明用餐。
  在校外,奋斗小学从合校后的第一个元旦,2000年元旦开始,就带领老师们每年进一次国家级剧院,用高雅文化影响和滋养教师。
  见校长说:“首都剧场的《茶馆》新改编之后的第一壶茶,我们去品了;话剧《龙须沟》和芭蕾舞剧《天鹅湖》我们去欣赏了;《名人名篇朗诵会》我们既鉴赏又学习……文学艺术对人的高雅情操是一种熏陶,而且,还深刻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人文精神,特别是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剧目,有令人了解人、认识人的作用。人,最容易认识自己,也最难认识自己。当一个人不能够深刻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不能够认识别人。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帮助教师追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也就是帮助教师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认识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作为教师,具体化为理解和尊重学生、家长和同事等。相反,教师缺乏人文素养,不懂得高雅,不懂得理解和尊重,也就不可能教育出高雅和懂得尊重的学生。”
  “当然,对教师的人文滋养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的,滋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得到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的内心在获得充实和滋养的同时,就理解了幸福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当他给予学生的时候,就会很自豪——因为我拥有,所以我能够给予,而且,这样的给予是发自内心的,是长久的和充满爱的。”
  老师们感到,在奋斗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在工作和学习中,放松了身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自身水平也不断提高。选择了奋斗小学,就是选择了一种幸福;选择了奋斗小学,就是选择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奋斗小学的一名教师这样述说自己在学校滋养的氛围中是如何给予学生的:“师爱是深沉而又真挚的,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旦教师的情感影响并感染着学生的时候,学生就会接受并效仿教师的品德,并在爱心的感召下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们说苹果分着吃更甜,我要把摘到的甜苹果与身边的人分享。见校长常说的‘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一点儿都没错。”
  第三,滋养的较高境界是激发人的自主发展和开拓创新。
  奋斗小学的人文滋养对教师个体而言是提高了素养,加深了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对奋斗小学这个集体而言,则是形成了一种信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那就是自愿地给予——自主发展和开拓创新。
  奋斗小学的一位教师是这样回忆自己争取入党的经历的:“在争取入党的日子里,我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加投入地工作。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都首先做到。见校长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队伍是由优秀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一定是思想进步、业务过硬的优秀教师,在奋斗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老师。因此,在工作中我经常问自己:我是最优秀的吗?一件件工作,一份份感情投入,每天我都在忙碌着,沉浸在投入教育事业的兴奋中。面对学生的一张张笑脸,听到家长一声声感谢,我快乐不已。我在奉献自己的知识、青春和生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产生在对党的教育事业不尽的追求中。每一次锻炼,都使我成长一次,也产生了更新的动力。”
  奋斗小学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开拓创新的个性之强烈,竟然可以影响到在这个学校短暂停留的人。
  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赵曦在奋斗小学进行职前培训。短短一个月后,她就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在奋斗的每一天,我都在学习与工作中得到收获,有时是一些教学的理念技巧,有时是一些温暖的感动,但更多的是让我产生的敬佩。我看到每一个奋斗人都在用奋斗的信仰鞭策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奉献。我也要在这信仰之下,开始自己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历程。”
  3.“制度的力量”与“人文的关怀”:见校长的发展观
  见培炎校长有个“两手硬”,这是了解他的人都清楚的,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强调用人文关怀滋养教师的同时,见校长十分注重发挥制度的作用,并且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达到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
  制度当然是强硬不讲人情的,只有当一套制度规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的时候,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会外化为冷冰冰的不近人情。奋斗小学制度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以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制度为例,奋斗小学有“首席教师”制度、引进优秀人才制度、骨干教师奖励制度、干部自主聘任制度、组内教研制度等。这些制度中无疑具有通过竞争奖励优秀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有竞争就难免有矛盾,有不满。但是,有奋斗小学长期形成的和谐的文化环境做背景,这些制度的执行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尽可能避免了矛盾和不满。
  “首席教师”是奋斗小学授予市级骨干教师和区级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首席教师还享有每月1000元的津贴。但是,由于首席教师们在享受荣誉的同时,担负了相应的职责,学校每学期末还要对他们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同时,首席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所以,首席教师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可。
  除首席教师制度外,奋斗小学的其他制度还体现着“学习型组织”的特色。例如组内教研制度,可以细分为学科中心组活动、年段教研组活动和年级教研组活动。这一系列的组内活动是分层次、多形式的学习研究形式,但共同强调了组内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助发展的“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奋斗小学将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制度化,并长期坚持下来,就是将学校文化具体化或者外化于教学研究领域,使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直接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最终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现在,奋斗小学已经拥有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8人,校级学科带头人7人,奋斗小学已经成为北京家长争先选择的优秀学校。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奋斗小学还强调“细致”,就是要让好的制度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见培炎校长认为,只有把工作做到细致,才能够有效。
  体育课是活跃甚至热闹的时间,但奋斗小学的老师却发现了学生上体育课时经常会犯的一个小毛病,并发明了一套简单的动作改掉了学生的毛病,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原来,学生上体育课前经常会把红领巾一摘,随便揉成小团儿塞进口袋,这是对红领巾的不尊重。虽然学生不是有意的,但老师还是注意到了这个教育的细节和机会。于是,老师要求孩子们在上体育课前,先把红领巾摘下来,平放在课桌的铅笔袋下面,等下了体育课,先把手洗干净,再把红领巾戴好。一个小的细节,一套小的动作,却教育学生懂得了大的道理,养成了好的习惯。奋斗小学在执行制度中关注细节,细致落实的风气,已经深入教师内心,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两大方面。奋斗小学在合校初期,面对基础设施薄弱,教师队伍不整的情况,强调艰苦奋斗,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学校以设施先进、充满文化的美好形象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在学校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强调内涵发展的决定作用,“以人为本”的制度的建立,“教师滋养”的文化氛围的积淀,“学习型组织”的日益活跃,正在推动着奋斗小学向更高、更优质的方向持续发展。
  奋斗小学的发展历程,也是见培炎校长奋斗奉献的历程。作为学校的“领头羊”,见校长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教职员工的普遍赞誉。但是,就像有句话说的:别人只关心你飞得有多高,而家人关心的是你飞得累不累。说起见校长在奋斗小学的10年,学校的老师除钦佩之外,更理解他的不容易:
  学校要想让学生喜欢不容易,见校长做到了;
  真的带着老师干,最后能让老师既信又服不容易,见校长做到了;
  能够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不容易,见校长也做到了……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其他文献
雏菊戒指、风铃草项链、山茶手镯……这些精美绝伦的首饰都是用纸做的,你相信吗?    见过艺术家手中精美的剪纸、纸雕艺术品,见过用纸做成的时尚衣裙……可我从没想过纸也可以如此神奇,竟能设计制作成如此精美的首饰。  当很多人仍在追逐于用冰冷的贵金属来装点脖颈指尖,当很多设计师仍在为黄金美钻的雕琢而挖空心思,这种清新自然、宛如大家闺秀的纸首饰,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和思考。对于设计师,它意味着一种新材
[摘 要]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学生需要的不只是大量的信息,更需要掌握学科思维。本文探讨了学科知识教学的局限性,传统直觉思维的影响,学科思维需要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掌握学科思维,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 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
在北京,南锣鼓巷永远都是热闹的,而隐弊在南锣鼓巷帽儿胡同里的朴道草堂书店却安静得让人很容易错过它。  书店分室内外两部分,室内有沙发区和桌椅区,室外有枣树和凉椅。店内另有两间包间,读者可以在包间内看书、观鱼。书店的装修风格偏欧美化,但店内的原木桌子麻布装饰以及看似随意实则精心摆放在书架上的价值几万元的瓶瓶罐罐,又体现出浓浓的中国风味道。  书店虽小,却设有“十诫”:一是真诚待客;二是保持自然朴素风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已经从理论热点成为学校办学实践的一个普遍行动,这表明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最近笔者参与了某市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评比活动,感受到学校对文化建设的用心、用力,但也发现一些问题。这里试举出其中若干倾向,以求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商榷。    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普遍取向    一所学校的文化现状和建设思路,反映了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
许丽丽 编译    位于美国普林斯顿负责管理托福考试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的统计数据显示,参加托福考试的韩国人从2001年的50 311人增加到2006年的13万人。今年的势头则更为高涨。  韩国为何会陷入“托福危机”呢?  首先,韩国的“留美热”一直不减。据美国移民机构统计,韩国学生已成为留美学生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2006年就约有9.3万人。  其次,近年来,托福成绩甚至成为那些无意出
作者信息:周菡菡(1990),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與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摘 要: 针对教育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分析调整教学模式与思维定式,总结出实践性较强、思政教学目的完成度较高的版式设计课程课题,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以期让学生通过较为合理多样化的课题训练,利用版式设计独特的表现手段,摸索设计规律,启发设计灵感,同时树立学习设计学科为国家为时代做奉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版式设计;德
记者:汪校长,您好!熊岳高级中学作为有着辉煌历史的百年老校,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路,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汪校长:我校自1910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1958年,学校被列为省教育部门直属的7所重点高中之一;1980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2004年,学校又以高标准进入省示范性高中的行列。目前,学校有校级领导3人,中层干部17人,教职员工244人。  我校东
提起肖川君,国内基础教育界人士大凡都对他能耳熟能详。这不仅因为他供职于我国最好的高等师范教育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重要的是,散发着学者所独有的个性魅力的他多年来坚持以自己的思考,不倦地用随笔自由言说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诸如此类事关教育为何而存在的核心命题——像教育的方向应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文明社会培养人”,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年4月第1版)是
9月20日,麦肯锡公司发表了一篇为美国教育改革支招的最新报告——《缩小人才差距:吸引并留住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当教师》。报告中,麦肯锡公司对新加坡、芬兰、韩国等世界一流的教育系统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成功国家的经验—— “top third ”战略    早在2007年,麦肯锡公司在对“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如何保持最优”进行分析时,就发现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