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人对医者的记述看医学知识传承模式的转变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zheng5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至北宋初,“师徒”和“世医”一直是医学知识传承的主要模式。宋代,随着医学文本的迅速增多,“文本阅读”在医学知识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从宋人对医者的记述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转变。如:在张峋撰郝允《墓志铭》中,郝允的医学知识主要源于“师徒授受”,而叶梦得的记述,则在淡化“师徒”的同时,强化了“文本阅读”的作用。“世医”出身的庞安时,却部分摒弃了家传的医学知识,转而通过“文本阅读”来获取医学知识。据张耒撰庞安时《墓志铭》和《宋史·方伎传》,庞安时是通过“文本阅读”成为“名医”的典范,但《墓志铭》在于突出庞安时的高明,而《宋史·方伎传》则注重突显“文本阅读”的重要,进而否定“世医”。宋人记述陈昭遇的神奇医术主要源于“实践”,直接否定了“文本阅读”,或进而借陈昭遇之口,对“文本阅读”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宋人对医者的不同记述,反映了医学知识传承模式的变化。

其他文献
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1912-1932)附设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以下简称滨江医专),是现代东北地区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当年防疫处总办兼总医官伍连德博士任校长,防疫处医官林家瑞任教务长,实际负责学校日常工作。
《救荒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救荒类本草专著,开创了可食用植物研究的新领域。该书大约在17世纪中后叶传人日本,受到日本著名本草学家的重视,不同传本系统的版本都在日本流传。其后,一些日本名家先后从传到日本的《农政全书》中析出《救荒本草》的内容单独校刻刊行,使《救荒本草》在日本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近年来,中医界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1],这几乎是整个中医界的共识.读经典,中医四部经典首当其冲.然而,中医四部经典都是古代文献.“古书流传日久,讹舛滋多,或误夺一字,而事实全乖,或偶衍一文,而意谊失,苟非善读书者,据他书订正之,则无以复古人之旧,此校勘之役所以不可缓也”[2].所以说古书非校不能读.通过校勘能对古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文加
期刊
《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腹诊专著,2书共有腹诊相关图像148幅,可分为部位图、理论图、手法图、疾病图、药物图5类,内容自成体系,涵盖了腹诊的理、法、方、药等多个方面,可用以指导临床医生辨别病位、辨明病性、确定治则、指导用药、判断预后和转归等诊疗工作,有着极高的理论与临床价值,值得现代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洗冤录》白清代康熙年间钦颁之后,即成为审理刑狱、司法断谳的重要准绳和刑事司法检验的权威指针。然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却使传统检验奉行的《洗冤录》饱受非议。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洗冤录》不仅在学理上受到西式化学检验的强烈质疑,遭到知识界的猛烈挞伐,而且以其为指征的传统司法检验方法也备受指责。虽然《洗冤录》跌下神坛,但因科学法医体系未臻确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司法检验实践中依然大
《证治准绳·目》为明代医家王肯堂所撰,成书后屡经翻刻,现存13种版本。其诸多版本大致可分为6大系统:①万历初刻本系统,包括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初刻本、日本宽文朝1670年铜驼书林刻本、清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金坛虞氏刻本、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金坛虞氏修补刻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西蜀善成堂刻本5种;②修敬堂本系统,包含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修敬堂金氏刻本、清光绪
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此病的发生,绝大多数与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昝殷《食医心鉴·论消渴饮水过多小便无度食治诸方》指出:“此盖由积久嗜食咸酸,饮酒过度,无有不成消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蔡景峰先生,1927年8月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54年3月于国立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热带病学专家钟惠澜的指导下,从事热带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1864年,阿尔茨海默出生于德国。1887年,阿尔茨海默在维尔茨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8年,阿尔茨海默来到法兰克福精神病院,并在此工作了14年。其间,阿尔茨海默与弗朗茨·尼氏合作出版了6卷本《大脑皮层的组织学与组织病理学》。1903年,阿尔茨海默来到慕尼黑大学精神病系工作,并于1904年发表了博士后论文《进行性麻痹组织学研究的鉴别诊断》。1912年,阿尔茨海默应邀前往布雷斯劳大学任教。在前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4届1次学术年会,于2014年7月18-2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7月18日晚,医史学分会首先召开了第14届2次常委会,梁永宣主任委员介绍了本次年会的筹备情况,传达了中华医学会2014年上半年的会议精神,还讨论了学组建设和青年委员会改选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