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初中生大都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长在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社会。他们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自主意识强,对事物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喜欢对知识进行批判式学习。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掌握“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这虽然在近几年的教改中有所变化,但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独自唱着主角,学生则是麻木的听众,长此以往势必制约学生天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潜力的发展。早在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就是要真正把学习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老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规划。
学生的自尊心是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教育学生,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从人格上说,尊重与平等是不受年龄、地位和学识差异限制的。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时,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和学生讲平等,说来容易,可是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潜意识却是极顽固地不自觉地流露于我们的行为中。
错误的传统观点是老师是先生,学生是求学者。老师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考虑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中间缺乏沟通。新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了如何将老师的“教什么”、“怎么教”融入到学生的“学什么”、“怎么学”中去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制订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学生之间在沟通与交流中生成新的意义,达到和谐融合的境界。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与学习、接受与表达,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不间断的沟通、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在开放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中,学生借助查阅资料,信息整理,小组成员间的质疑、合作、探究,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理解,做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如研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小组间就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这句话讲得有道理,要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他的长处。另一种认为,不能向所有人学习,有的人的特长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于己无益。在班级组织讨论学习时,就他们的分歧我让全班展开讨论。认为不能向所有的人学习的认为,比如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因人而异,不能不顾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基础而全盘照搬。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又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面对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养成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从这一点出发,对于在讨论中绝大多数人都能认同而少数人不能认同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留到课后与老师私下研讨。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少数人就认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私下研讨时,他们跳出正常思维方式,认为一个组织、社团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就是要将那些自己认为违规以后最不想要的处理措施制定出来,这样做才能对那些违规的人有所惩戒,起到威慑作用。这就是他们全新的观点。它启迪我们:少数学生的不同意见也时常有它的合理性,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不同的意见。这种研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也是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学习的开始。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老师及时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承传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精神。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学习,而首先是一种语言理解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世界观教育。语文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幸福,理解苦難。学语文就是学生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如,学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时,老师就要在讲明古今交友的典型事例的基础上,与学生们就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交朋友做什么上进行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们以参考;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和谐、不适宜的做法,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认清其本质;学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要讲清仁义道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等等。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开展互助式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学生也是合法的公民,他们完全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老师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也要认真对待,真心解答,才能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而且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会更有心地主动地创造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学“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老师、学校只是催化剂是外因。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要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老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规划。
学生的自尊心是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教育学生,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从人格上说,尊重与平等是不受年龄、地位和学识差异限制的。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时,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和学生讲平等,说来容易,可是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潜意识却是极顽固地不自觉地流露于我们的行为中。
错误的传统观点是老师是先生,学生是求学者。老师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考虑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中间缺乏沟通。新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了如何将老师的“教什么”、“怎么教”融入到学生的“学什么”、“怎么学”中去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制订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学生之间在沟通与交流中生成新的意义,达到和谐融合的境界。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与学习、接受与表达,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不间断的沟通、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在开放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中,学生借助查阅资料,信息整理,小组成员间的质疑、合作、探究,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理解,做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如研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小组间就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这句话讲得有道理,要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他的长处。另一种认为,不能向所有人学习,有的人的特长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于己无益。在班级组织讨论学习时,就他们的分歧我让全班展开讨论。认为不能向所有的人学习的认为,比如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因人而异,不能不顾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基础而全盘照搬。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又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面对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养成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从这一点出发,对于在讨论中绝大多数人都能认同而少数人不能认同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留到课后与老师私下研讨。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少数人就认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私下研讨时,他们跳出正常思维方式,认为一个组织、社团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就是要将那些自己认为违规以后最不想要的处理措施制定出来,这样做才能对那些违规的人有所惩戒,起到威慑作用。这就是他们全新的观点。它启迪我们:少数学生的不同意见也时常有它的合理性,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不同的意见。这种研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也是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学习的开始。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老师及时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承传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精神。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学习,而首先是一种语言理解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世界观教育。语文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幸福,理解苦難。学语文就是学生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如,学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时,老师就要在讲明古今交友的典型事例的基础上,与学生们就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交朋友做什么上进行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们以参考;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和谐、不适宜的做法,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认清其本质;学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要讲清仁义道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等等。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开展互助式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学生也是合法的公民,他们完全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老师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也要认真对待,真心解答,才能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而且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会更有心地主动地创造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学“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老师、学校只是催化剂是外因。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要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