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郑月娥于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有人说她的“铁娘子”作风成就了她,我却认为是她的“妇仁之心”成就了她。
1957年林郑月娥出生于英属香港湾仔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由上海而来的移民,林郑一家当时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要和其他六户一共二十多人一起租住在一套破旧的公寓里。小时候林郑没有自己的书桌,只能把双层床的上铺用作书桌,站着写完功课。生活不方便,而且家境困难,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林郑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林郑的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后来林郑的祖母、外祖母、父亲又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也没有怨言,而且没有因为累而对孩子乱发脾气。母亲的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对她影响很大。
林郑小的时候有些好心人会帮助他们家,一次有人给了父亲两个肉包,父亲不舍得吃,拿回来分给四个孩子吃。别人送母亲一把青菜,母亲总会念道着:“又多一个菜了,这人真好,以后有条件了要好好感谢别人。”于是林郑从小就总要看看能不能帮到别人。比如她上课做的笔记最完整、清晰,于是课后不少人向她借笔记,她总是乐意奉献。由于她上课认真听讲,做作业又快又准确,于是很多小朋友便向她讨教,她很乐意教别人。一次她看了电视剧《北斗星》,深受剧中刘松仁饰演的社工的启发,希望将来也做一名社工,服务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她便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工,探访老人院、孤儿院及盲童院等。后来她考取了香港大学,一年级时林郑选修了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科目。在二年级选择主修时,她选择了社会学。
从香港大学毕业时,林郑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要参与公共事务,她便没有考虑到私营机构工作,只报了三份工作:一份是政务主任、一份是行政主任、一份是廉政公署的社区关系主任,结果被录取为政务主任,从此开展她长达36年的公仆生涯。
林郑认为服务社会的前提是要服务好家庭。由于她工作标准高,又做了很多份外事,忙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在每日忙于繁重公事,很多人把年幼孩子送去托管时,却仍坚持回家亲自煮晚饭给孩子吃。在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关口,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进步。2004年,她已经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位处D8首长级,可那时孩子在英国求学,她认为那时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阶段,她不能缺席,于是自愿降级,赴英国出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到D6级。有人为她可惜,她说:“孩子的童年青年只有一次,孩子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是世界的旅游中心,為了香港形象,不少人决定要打击夜宿的流浪者,可林郑在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时,不同意这种做法,她认为应该给予这些人更多的关怀。于是她经常晚上去街道上跟露宿的人交流,聆听他们有血有泪的故事,之后还推行了“露宿者试验服务计划”。不少过去都是“人人喊打”、无处藏身的流浪者把林郑当成了亲人。香港残疾人士权益提倡者罗伟祥曾向林郑提出,希望政府帮助严重伤残人士佩戴呼吸机,林郑说:“好,我去落实。”三星期后,林郑就已经开设相关项目。知道林郑有颗菩萨心,于是很多有困难的人都来找林郑帮忙,香港智障人士体育协会副会长凌刘月芬反映智障运动员要训练成精英运动员非常困难,林郑帮忙申请拨款,成立“香港展能精英运动员基金”。
2003年“非典”期间,林郑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可是当299名港人因“非典”失去生命,她心情非常悲痛,她发现有些父母同时去世,事后林郑又在思考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怎么办。有人说那不是政府的工作,可林郑利用自己的影响与关系联系好友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决定支持因“非典”失去父或母的儿童,直至他们大学毕业。她初步目标是筹资1000万港币,由于她做了件大好事,同事和社区积极响应,居然筹到了8300万港币。此后13年,为监督“基金”使用而设立的顾问委员会一直定期开会,这期间不管担任何职,林郑几乎从未缺席。此外在林郑担任香港扶贫委员会主席的这几年,香港“破天荒”地划定贫穷线,将收入在中位数50%以下的家庭住户悉数纳入扶贫范围,将香港贫穷率拉至7年来的最低位。
工作上的“铁娘子”在朋友眼中,是“出身寒门、为人高尚、有同理心、体恤别人、热心公益”。林郑自己也说:“我最喜欢的工作是出任社会福利署署长,可以更好地服务百姓,为百姓多办实事好事。”竞选时,她表示:“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家,希望香港未来仍可承传一份浓厚人情味。”
就这样林郑竞选成功了,成为了香港第一位女特首,为此有人总结道,林郑月娥具备中国文化中至为推崇的:仁、义、礼等特质,这对于模范领袖至关重要。
(编辑 王玉晶)
1957年林郑月娥出生于英属香港湾仔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由上海而来的移民,林郑一家当时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要和其他六户一共二十多人一起租住在一套破旧的公寓里。小时候林郑没有自己的书桌,只能把双层床的上铺用作书桌,站着写完功课。生活不方便,而且家境困难,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林郑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林郑的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后来林郑的祖母、外祖母、父亲又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也没有怨言,而且没有因为累而对孩子乱发脾气。母亲的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对她影响很大。
林郑小的时候有些好心人会帮助他们家,一次有人给了父亲两个肉包,父亲不舍得吃,拿回来分给四个孩子吃。别人送母亲一把青菜,母亲总会念道着:“又多一个菜了,这人真好,以后有条件了要好好感谢别人。”于是林郑从小就总要看看能不能帮到别人。比如她上课做的笔记最完整、清晰,于是课后不少人向她借笔记,她总是乐意奉献。由于她上课认真听讲,做作业又快又准确,于是很多小朋友便向她讨教,她很乐意教别人。一次她看了电视剧《北斗星》,深受剧中刘松仁饰演的社工的启发,希望将来也做一名社工,服务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她便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工,探访老人院、孤儿院及盲童院等。后来她考取了香港大学,一年级时林郑选修了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科目。在二年级选择主修时,她选择了社会学。
从香港大学毕业时,林郑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要参与公共事务,她便没有考虑到私营机构工作,只报了三份工作:一份是政务主任、一份是行政主任、一份是廉政公署的社区关系主任,结果被录取为政务主任,从此开展她长达36年的公仆生涯。
林郑认为服务社会的前提是要服务好家庭。由于她工作标准高,又做了很多份外事,忙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在每日忙于繁重公事,很多人把年幼孩子送去托管时,却仍坚持回家亲自煮晚饭给孩子吃。在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关口,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进步。2004年,她已经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位处D8首长级,可那时孩子在英国求学,她认为那时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阶段,她不能缺席,于是自愿降级,赴英国出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到D6级。有人为她可惜,她说:“孩子的童年青年只有一次,孩子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是世界的旅游中心,為了香港形象,不少人决定要打击夜宿的流浪者,可林郑在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时,不同意这种做法,她认为应该给予这些人更多的关怀。于是她经常晚上去街道上跟露宿的人交流,聆听他们有血有泪的故事,之后还推行了“露宿者试验服务计划”。不少过去都是“人人喊打”、无处藏身的流浪者把林郑当成了亲人。香港残疾人士权益提倡者罗伟祥曾向林郑提出,希望政府帮助严重伤残人士佩戴呼吸机,林郑说:“好,我去落实。”三星期后,林郑就已经开设相关项目。知道林郑有颗菩萨心,于是很多有困难的人都来找林郑帮忙,香港智障人士体育协会副会长凌刘月芬反映智障运动员要训练成精英运动员非常困难,林郑帮忙申请拨款,成立“香港展能精英运动员基金”。
2003年“非典”期间,林郑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可是当299名港人因“非典”失去生命,她心情非常悲痛,她发现有些父母同时去世,事后林郑又在思考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怎么办。有人说那不是政府的工作,可林郑利用自己的影响与关系联系好友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决定支持因“非典”失去父或母的儿童,直至他们大学毕业。她初步目标是筹资1000万港币,由于她做了件大好事,同事和社区积极响应,居然筹到了8300万港币。此后13年,为监督“基金”使用而设立的顾问委员会一直定期开会,这期间不管担任何职,林郑几乎从未缺席。此外在林郑担任香港扶贫委员会主席的这几年,香港“破天荒”地划定贫穷线,将收入在中位数50%以下的家庭住户悉数纳入扶贫范围,将香港贫穷率拉至7年来的最低位。
工作上的“铁娘子”在朋友眼中,是“出身寒门、为人高尚、有同理心、体恤别人、热心公益”。林郑自己也说:“我最喜欢的工作是出任社会福利署署长,可以更好地服务百姓,为百姓多办实事好事。”竞选时,她表示:“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家,希望香港未来仍可承传一份浓厚人情味。”
就这样林郑竞选成功了,成为了香港第一位女特首,为此有人总结道,林郑月娥具备中国文化中至为推崇的:仁、义、礼等特质,这对于模范领袖至关重要。
(编辑 王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