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小女人的大情怀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120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郑月娥于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有人说她的“铁娘子”作风成就了她,我却认为是她的“妇仁之心”成就了她。
  
  1957年林郑月娥出生于英属香港湾仔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由上海而来的移民,林郑一家当时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要和其他六户一共二十多人一起租住在一套破旧的公寓里。小时候林郑没有自己的书桌,只能把双层床的上铺用作书桌,站着写完功课。生活不方便,而且家境困难,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林郑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林郑的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后来林郑的祖母、外祖母、父亲又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也没有怨言,而且没有因为累而对孩子乱发脾气。母亲的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对她影响很大。
  林郑小的时候有些好心人会帮助他们家,一次有人给了父亲两个肉包,父亲不舍得吃,拿回来分给四个孩子吃。别人送母亲一把青菜,母亲总会念道着:“又多一个菜了,这人真好,以后有条件了要好好感谢别人。”于是林郑从小就总要看看能不能帮到别人。比如她上课做的笔记最完整、清晰,于是课后不少人向她借笔记,她总是乐意奉献。由于她上课认真听讲,做作业又快又准确,于是很多小朋友便向她讨教,她很乐意教别人。一次她看了电视剧《北斗星》,深受剧中刘松仁饰演的社工的启发,希望将来也做一名社工,服务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她便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工,探访老人院、孤儿院及盲童院等。后来她考取了香港大学,一年级时林郑选修了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科目。在二年级选择主修时,她选择了社会学。
  从香港大学毕业时,林郑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要参与公共事务,她便没有考虑到私营机构工作,只报了三份工作:一份是政务主任、一份是行政主任、一份是廉政公署的社区关系主任,结果被录取为政务主任,从此开展她长达36年的公仆生涯。
  林郑认为服务社会的前提是要服务好家庭。由于她工作标准高,又做了很多份外事,忙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在每日忙于繁重公事,很多人把年幼孩子送去托管时,却仍坚持回家亲自煮晚饭给孩子吃。在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关口,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进步。2004年,她已经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位处D8首长级,可那时孩子在英国求学,她认为那时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阶段,她不能缺席,于是自愿降级,赴英国出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到D6级。有人为她可惜,她说:“孩子的童年青年只有一次,孩子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是世界的旅游中心,為了香港形象,不少人决定要打击夜宿的流浪者,可林郑在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时,不同意这种做法,她认为应该给予这些人更多的关怀。于是她经常晚上去街道上跟露宿的人交流,聆听他们有血有泪的故事,之后还推行了“露宿者试验服务计划”。不少过去都是“人人喊打”、无处藏身的流浪者把林郑当成了亲人。香港残疾人士权益提倡者罗伟祥曾向林郑提出,希望政府帮助严重伤残人士佩戴呼吸机,林郑说:“好,我去落实。”三星期后,林郑就已经开设相关项目。知道林郑有颗菩萨心,于是很多有困难的人都来找林郑帮忙,香港智障人士体育协会副会长凌刘月芬反映智障运动员要训练成精英运动员非常困难,林郑帮忙申请拨款,成立“香港展能精英运动员基金”。
  2003年“非典”期间,林郑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可是当299名港人因“非典”失去生命,她心情非常悲痛,她发现有些父母同时去世,事后林郑又在思考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怎么办。有人说那不是政府的工作,可林郑利用自己的影响与关系联系好友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决定支持因“非典”失去父或母的儿童,直至他们大学毕业。她初步目标是筹资1000万港币,由于她做了件大好事,同事和社区积极响应,居然筹到了8300万港币。此后13年,为监督“基金”使用而设立的顾问委员会一直定期开会,这期间不管担任何职,林郑几乎从未缺席。此外在林郑担任香港扶贫委员会主席的这几年,香港“破天荒”地划定贫穷线,将收入在中位数50%以下的家庭住户悉数纳入扶贫范围,将香港贫穷率拉至7年来的最低位。
  工作上的“铁娘子”在朋友眼中,是“出身寒门、为人高尚、有同理心、体恤别人、热心公益”。林郑自己也说:“我最喜欢的工作是出任社会福利署署长,可以更好地服务百姓,为百姓多办实事好事。”竞选时,她表示:“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家,希望香港未来仍可承传一份浓厚人情味。”
  就这样林郑竞选成功了,成为了香港第一位女特首,为此有人总结道,林郑月娥具备中国文化中至为推崇的:仁、义、礼等特质,这对于模范领袖至关重要。
  (编辑 王玉晶)
其他文献
“人是一点灵魂载负着一具肉体”,“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这句话摘自《沉思录》一书,书中如这样朴实却直抵人心的句子非常多。  由《沉思录》中这样的句子想到了蚊子。  一直以来,人们皆以为当暴雨来临时,蚊子和蜻蜓、蝴蝶一样,躲藏在雨淋不着的地方。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的一位叫乔治·库克的工程师对这一说法表示质疑,日前,他借助于高速摄影机,对暴雨中的蚊子进行了观察。果然,暴雨来临时,蚊子并不是藏起
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更喜欢苍凉与悲壮,大凡男人,基本如此。无论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令有泪不轻弹的男儿,难掩几分哽咽。“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虽然是女子的苍凉,却也是壮美的。男人读之,谁不为之动容?  非常感谢唐诗宋词给我带来那么多的苍凉与悲壮之美,让我这个俗世中被俗事缠绕的俗人,多了几分美的感受和心灵的感应。人生有了这样的美的陶冶
抽着烟,披着军大衣  在寒夜在小屋里踱步  我恍如一个将军  在运筹一场战事  望眼我的士兵  ——那一首首诗  一个个聚集的汉字  如何将它们整合  如何使它们鲜活灵动  富有激情和斗志  成為一支胜利之师  我在斟酌,在设想构思  攻克广阔的心灵阵地啊  离不开情感的真挚  思想的深远  也离不开耐心、细致  在反反复复之后  我的士兵们  进入了状态和位置  ——战役就要开始  于是,我仿佛
阳光洒下斑驳的树影,浓密的枝叶间,蝉安安稳稳栖息着,开始了生命的歌唱。  蝉在歌唱什么呢?寂静的夏日午后,暑热蒸腾,一切都安静了。时光悠长的影子缓缓游移,人们都睡了,鸟也歇了,风也远了。只有蝉,还在鸣唱。你听,“知了——知了”,无数蝉声汇集,大合唱一般。夏天,便有了声响。  蝉鸣,是夏的背景。如果没有蝉鸣,夏天还叫什么夏天呢!蝉就是在为夏天鸣唱呢。  蝉与夏天是约好了的。夏天到,蝉声唱。听说一只蝉
一天,在旧书摊淘书,看到一本书脊破损、纸张发黄的《十日谈》,翻开扉页,竟有三个落款,出自三人之手。最下边的落款,时间也最早:“念正版精装久矣,是日偶获,喜不自胜!1992.6.2于西安市新华书店 吴文东”。  是拙朴稳重的蓝墨笔迹,文笔典雅蕴藉,看得出这位吴老兄的古文功底不错。我推想他发现此书时定然如获至宝,把书拿在手里摩玩不已,脸上是绽开的笑意。第二个落款是:“1997年10月3日下午,于济南中
想象中,徽墨是墨中女子,含蓄、细腻、内敛,像极了黄梅戏中的白娘子,水袖轻扬,典雅、美丽。  想象中,徽墨是墨中之王,温润、洁净、一尘不染,让人一握在手,沁心透手,形神俱醉。  想象中,在墨的世界里,徽墨如一阕小词,如李清照的小词,婉约中不失刚健,舒美中富有骨气。  将实用、优美和艺术融为一体,让人坐在小小的书斋中,面对这样一块小小的墨,一颗心竟如走进一片艺术的月光中,蹁跹起舞;如一朵墨梅,淡然开放
有一些人尽管生活在普通民众中间,也一日三餐,但是心灵却被掩盖在苍凉的虚假里。  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不俗和高雅,在书斋里闭门不出或者遁迹山林,与世隔绝,或者仿效古人峨冠博带,常常做隐逸出世状。  这样的方式我不喜欢,我最欣赏陶渊明。他有很大的学问,却过着耕田的生活。他得到朋友的提携做了彭泽令,可是当县吏告诉他应该束带去见督邮的时候,他又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就写下那句著名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运营公众号之难,起初实未料到,彼时,心血来潮,见文友们都在开开心心打理公众号,好玩一样,我也就玩上了。2016年8月底,赶在我秋季开学之前,微信公众号“陈志宏美文馆”悄然开馆,上线运营。自己是第一个粉丝,第二个在哪里,茫然不知,且先不管它,把图文上传再说。  真是激情澎湃。公号徒有其表,竟然对仅有的一个粉丝(还是自己)信誓旦旦,“每日推送一篇!”一个人要做到“日更”,其难度到底有多大,我像鸵鸟一样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全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等职,近期主要从事儿童编程教育、计算思维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计算思维教育》《中小学计算思维教育实践》以及儿童编程系列读本,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当前是否有必要在中小学开展数据科学教育呢?  王荣良:传统的学科如数学、统计学乃至20世纪才出现的计算机科学
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文引领的A-STEM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笔者积极探索在A-STEM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生人文体验的有机融合。本文以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杯水琴声》跨学科融合教学为例,充分展示人文引领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课程过程与效果,并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四大内在原因。  ● 以劣构问题为导向,探索有挑战性的跨越科学与艺术的项目  《杯水琴声》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