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儿童)阶段是小学生品德发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对于儿童时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两者切入,探讨教育方式对儿童道德品行的形成发展,分析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学生品德,言行习惯的深远影响,最后,结合研究需要,提出改进教育方式和提高学校教育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方式 ;小学生; 品德形成
小学生阶段是品德认知与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苦难时期,众所周知我们常说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组成,且大家公认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尤其对小学阶段(儿童阶段)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且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在校的品德是否得到正确的认知和形成,影响深远。
1.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我们所熟知的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显示,现阶段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可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
其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操纵着子女们的所有,强制性就是专制型的特点,家长独裁的无上的权威。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过度的干预,以至于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难亲力亲为,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多表现为缺乏主见,孩子性格无法独立。
其二,放任型教育方式是指孩子在父母就是随缘的变数,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没有合理的关注,对子女的言行沒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由子女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对子女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在精神和沟通上能够平等对待子女、尊重其意愿,愿意倾听子女的心声,让子女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民主型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家庭教育方式与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关系
从“习惯”到“自然”往往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小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一定要完成的家庭任务,没有培养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不利利,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因为认知不正确,习惯自然不科学,言行举止一定会深受其害。
2.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无数伟人和现阶段的成功人士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善于模仿,这个阶段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润物细无声地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子女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阳光、勇敢、坚毅,从容、等良好品质的小学生,大多都来自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用家庭的爱作为先导,因此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在爱意里自然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2.2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多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专制型家庭里儿童性格无法融入集体,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专制型或溺爱型这两极化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家庭里父母子女提出要求严苛或极端的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
其二,放任型家庭教育里跟子女与父母和姐妹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子女的内心多为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随缘,佛系”。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子女无原则地迁就,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必定产生不良影响。
3.提高小学生德育效果的相应方式方法
3.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我们熟知“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首先要从“根本”切入,改变观念从头开始暨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家庭教育来而言,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要以明确培养孩子的品德为第一要求。在满足孩子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关注孩子学习、重视教育的同时,还要更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我们要更加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家庭人文环境的塑造,作为家长必须要树立好家庭里的榜样,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更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提早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和善、创新的现代道德意识。
3.2明确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和学校都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德育的教育大平台,家庭德育和校园德育教育的同步发展,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培养的主要方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多元且复杂的,作为家庭部分,要以正确的价值为导向原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是一种双向性活动。学校德育是大环境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校园的软文化的潜移默化。
3.3提高的榜样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先行者,家庭里最重要的家长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式的走向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家庭教育里父母在很大程度是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这门哲学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的教养,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且提高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时刻具备应有的危机意识,教育方式只是手段,而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但是缺乏科学也许是事倍功半。所以无论是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3.4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里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气氛
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亲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大环境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教育关系。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父母师长不能以高姿态,尽管在称谓上有身份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为人父母暨为人师长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能“一言堂”,日常的关于孩子的校园及家庭组织活动里要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多倾听小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儿童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也使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一个原则:在轻松且和谐自由的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从而形成正直勇敢善良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 金生鉉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2]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3] 王亮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4]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70-72.
[5] 高玉样.个性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6] 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教育方式 ;小学生; 品德形成
小学生阶段是品德认知与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苦难时期,众所周知我们常说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组成,且大家公认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尤其对小学阶段(儿童阶段)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且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在校的品德是否得到正确的认知和形成,影响深远。
1.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我们所熟知的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显示,现阶段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可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
其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操纵着子女们的所有,强制性就是专制型的特点,家长独裁的无上的权威。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过度的干预,以至于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难亲力亲为,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多表现为缺乏主见,孩子性格无法独立。
其二,放任型教育方式是指孩子在父母就是随缘的变数,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没有合理的关注,对子女的言行沒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由子女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对子女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在精神和沟通上能够平等对待子女、尊重其意愿,愿意倾听子女的心声,让子女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民主型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家庭教育方式与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关系
从“习惯”到“自然”往往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小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一定要完成的家庭任务,没有培养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不利利,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因为认知不正确,习惯自然不科学,言行举止一定会深受其害。
2.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无数伟人和现阶段的成功人士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善于模仿,这个阶段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润物细无声地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子女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阳光、勇敢、坚毅,从容、等良好品质的小学生,大多都来自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用家庭的爱作为先导,因此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在爱意里自然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2.2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多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专制型家庭里儿童性格无法融入集体,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专制型或溺爱型这两极化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家庭里父母子女提出要求严苛或极端的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
其二,放任型家庭教育里跟子女与父母和姐妹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子女的内心多为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随缘,佛系”。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子女无原则地迁就,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必定产生不良影响。
3.提高小学生德育效果的相应方式方法
3.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我们熟知“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首先要从“根本”切入,改变观念从头开始暨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家庭教育来而言,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要以明确培养孩子的品德为第一要求。在满足孩子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关注孩子学习、重视教育的同时,还要更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我们要更加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家庭人文环境的塑造,作为家长必须要树立好家庭里的榜样,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更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提早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和善、创新的现代道德意识。
3.2明确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和学校都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德育的教育大平台,家庭德育和校园德育教育的同步发展,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培养的主要方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多元且复杂的,作为家庭部分,要以正确的价值为导向原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是一种双向性活动。学校德育是大环境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校园的软文化的潜移默化。
3.3提高的榜样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先行者,家庭里最重要的家长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式的走向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家庭教育里父母在很大程度是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这门哲学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的教养,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且提高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时刻具备应有的危机意识,教育方式只是手段,而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但是缺乏科学也许是事倍功半。所以无论是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3.4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里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气氛
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亲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大环境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教育关系。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父母师长不能以高姿态,尽管在称谓上有身份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为人父母暨为人师长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能“一言堂”,日常的关于孩子的校园及家庭组织活动里要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多倾听小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儿童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也使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一个原则:在轻松且和谐自由的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从而形成正直勇敢善良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 金生鉉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2]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3] 王亮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4]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70-72.
[5] 高玉样.个性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6] 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