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更承载着发展学生语用意识的重任。然而,我们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过于机械、生硬,将阅读课堂演绎成固化的模式,直接弱化阅读教学的实效,更让学生心生厌倦,内心深处抵制语文学习,使原本兴味盎然的阅读热情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优化方式,活化阅读教学,拒绝模式化,构建真实鲜活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模式化;真实鲜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模式化的教学。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和引导,而不应该用教师的解读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分析和体验。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拒绝各种形式的模式化教学,转而用灵动的问题、个性化的感悟和主题学习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阅读中。
一、设置灵动问题,引导多维切入
模式化解读的源头在于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能更好地回答问题,进而总结出的一整套套路化的分析和理解方式。如果要让学生避免模式化解读,教师还要从问题的源头上入手解决,在设置考试题和日常教学提问时,都要避免套路化的问题,要尝试用灵动活泼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课文。
在学习《孔乙己》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教师若是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则学生可能会运用套路化的方式分析此问题,如套用揭露社会丑恶面目等话语,这样的回答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提问,如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探究“他人眼中的孔乙己”,提出问题:“孔乙己处于好心教‘我’识字,但是‘我’内心却抗拒,而且还暗自讥讽孔乙己,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同样都是读书人,为何丁举人就能随意地责打孔乙己呢?”又如:“为什么吃酒的人都嘲笑孔乙己,将其当为谈资,但是却并不同情他,帮助他呢?”如果学生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是受到封建制度侵蚀之人,通过这些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能看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看到当时世人的愚昧,进而学生能了解作者想要通过这些人物起到控诉社会的效果。
一成不变的考试提问和课堂提问促使学生的阅读进入模式化,教师若要改变这一切,还要从源头入手,在命题提问上做文章,尝试多提出有个性的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倡导个性解读,鼓励多重感悟
个性化解读也是避免阅读模式化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入文本,避免浅层次和简单化的阅读,尝试说出自己的多重閱读感悟。如果学生无法做到多元化分析,则教师可以适当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向着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展开多重感悟。
在阅读《幽径悲剧》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说出自己的多重阅读感受。首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再鼓励学生尝试思考从这些句子中能得到怎样的启迪。如可以提出:“‘吊死鬼’这个词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回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教师问:“这个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回答:“很形象地展现了虬干的形貌。”这样的阅读过于表面化,教师鼓励学生深层次感悟:“只是形貌上像吗?别的方面是否也有什么相似点呢?”学生提出:“吊死鬼的死肯定是很不甘心的,而古藤的死其实也是很不甘心的,作者用吊死鬼能展现出古藤的心理。”教师又鼓励学生从其他的方面入手思考:“那么对于看到古藤的人呢?内心有什么激荡?”学生回答:“看到的人也会感到很恐怖,很难受,就像看到吊死鬼一样,看到古藤的死也会有类似的感受。”这就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获得更为多样化的感悟。
在个性解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这样的解读会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也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品读,构筑起真实的阅读课堂。
三、开展主题学习,辨析文本异同
学者李希贵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展开主题学习活动,认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阅读放在首位,可以围绕各种主题组织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自主得出某问题的答案。大量阅读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积累阅读素材,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阅读《往事依依》《幼时记趣》等课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各种不同的主题阅读活动,进而获得更多的感悟。如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下“名人的童年”,如阅读《年少志高的周恩来》《梁启超童年趣事》等文章,尝试展开对比分析,说说名人的童年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发现,虽然名人各自有自己不同的童年,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童年时期养成了人生最美好的品德,由此学生认识到童年对于人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伴随辨析文本异同的活动展开主题探究,学生不仅对童年有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悟,认识到要如何度过童年,才会不虚此生。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比文章异同等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的主题学习活动更为深入,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提高审美体验。如果能积极展开个性化的教学活动,避免模式化的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僵化的状态,则教师能更好地构筑真实的阅读课堂,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教学;模式化;真实鲜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模式化的教学。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和引导,而不应该用教师的解读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分析和体验。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拒绝各种形式的模式化教学,转而用灵动的问题、个性化的感悟和主题学习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阅读中。
一、设置灵动问题,引导多维切入
模式化解读的源头在于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能更好地回答问题,进而总结出的一整套套路化的分析和理解方式。如果要让学生避免模式化解读,教师还要从问题的源头上入手解决,在设置考试题和日常教学提问时,都要避免套路化的问题,要尝试用灵动活泼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课文。
在学习《孔乙己》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教师若是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则学生可能会运用套路化的方式分析此问题,如套用揭露社会丑恶面目等话语,这样的回答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提问,如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探究“他人眼中的孔乙己”,提出问题:“孔乙己处于好心教‘我’识字,但是‘我’内心却抗拒,而且还暗自讥讽孔乙己,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同样都是读书人,为何丁举人就能随意地责打孔乙己呢?”又如:“为什么吃酒的人都嘲笑孔乙己,将其当为谈资,但是却并不同情他,帮助他呢?”如果学生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是受到封建制度侵蚀之人,通过这些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能看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看到当时世人的愚昧,进而学生能了解作者想要通过这些人物起到控诉社会的效果。
一成不变的考试提问和课堂提问促使学生的阅读进入模式化,教师若要改变这一切,还要从源头入手,在命题提问上做文章,尝试多提出有个性的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倡导个性解读,鼓励多重感悟
个性化解读也是避免阅读模式化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入文本,避免浅层次和简单化的阅读,尝试说出自己的多重閱读感悟。如果学生无法做到多元化分析,则教师可以适当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向着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展开多重感悟。
在阅读《幽径悲剧》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说出自己的多重阅读感受。首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再鼓励学生尝试思考从这些句子中能得到怎样的启迪。如可以提出:“‘吊死鬼’这个词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回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教师问:“这个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回答:“很形象地展现了虬干的形貌。”这样的阅读过于表面化,教师鼓励学生深层次感悟:“只是形貌上像吗?别的方面是否也有什么相似点呢?”学生提出:“吊死鬼的死肯定是很不甘心的,而古藤的死其实也是很不甘心的,作者用吊死鬼能展现出古藤的心理。”教师又鼓励学生从其他的方面入手思考:“那么对于看到古藤的人呢?内心有什么激荡?”学生回答:“看到的人也会感到很恐怖,很难受,就像看到吊死鬼一样,看到古藤的死也会有类似的感受。”这就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获得更为多样化的感悟。
在个性解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这样的解读会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也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品读,构筑起真实的阅读课堂。
三、开展主题学习,辨析文本异同
学者李希贵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展开主题学习活动,认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阅读放在首位,可以围绕各种主题组织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自主得出某问题的答案。大量阅读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积累阅读素材,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阅读《往事依依》《幼时记趣》等课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各种不同的主题阅读活动,进而获得更多的感悟。如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下“名人的童年”,如阅读《年少志高的周恩来》《梁启超童年趣事》等文章,尝试展开对比分析,说说名人的童年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发现,虽然名人各自有自己不同的童年,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童年时期养成了人生最美好的品德,由此学生认识到童年对于人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伴随辨析文本异同的活动展开主题探究,学生不仅对童年有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悟,认识到要如何度过童年,才会不虚此生。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比文章异同等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的主题学习活动更为深入,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提高审美体验。如果能积极展开个性化的教学活动,避免模式化的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僵化的状态,则教师能更好地构筑真实的阅读课堂,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