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建议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发展既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对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的调查发现:儿童情感和意志心理品质较为薄弱;性别、学段、城乡、生活满意度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心理品质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新时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儿童心理成长,塑造关注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环境,强化情感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导向性,提升教师情感育人能力。
  关键词:儿童发展;心理品质;知、情、行、意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建立学生身心发展数据库,基于数据的分析是高质量教育科研、教育决策的前提和基础。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与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了中国儿童专项心理品质调查,旨在建立中国儿童心理品质数据库。
  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调查属于“中国儿童专项心理品质调查”的子项目。2018年,研究者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在辽宁省分城乡、学段、学校采集9~18岁在校生样本23262份。通过调查辽宁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的基本情况,获得相关结论,并分析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建议。
  一、儿童心理品质的相关概念
  (一)儿童心理品质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使儿童成为有道德的人是一个亘古难题。中国的文化塑造了差序格局中的中国人,肯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多重身份,并建立了与身份相符的言行规范体系,奠定了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德目”传统。西方理性传统不断追问人的“德”从何而来,促成了20世纪哲学伦理学与心理学的多方位结合,形成了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繁盛期:发生认识论成就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于“你—我”关系的体谅关怀思想发现了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先在动因;行为主义促成了道德的社会观察学习;而康德的道德律令更是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人的意志为道德立法。人的心理活动——“知、情、行、意”,构成了人的道德品质(品格)的结构,成为分析人的道德活动的四个维度。
  中西方文化从不同角度为当代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儿童品格的形成既需要依托道德规范体系提供核心价值(“德目”),也需要遵循儿童心理品质(知、情、行、意)的发展规律。
  (二)“知、情、行、意”维度下的心理品质
  从“知、情、行、意”四个维度出发,本研究重点研究儿童的自信、专注、同情、包容、冷静、坚韧、求新七项心理品质。其中,自信是指儿童对自身的积极评价和态度,即自己相信自己;专注是指儿童完成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同情是指儿童对他人情感产生共鸣;包容是指儿童对与自己观点、性格、志趣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等各方面的接纳程度;冷静是指儿童待人处事时对自身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控制;坚韧是指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遭遇痛苦压力、困难挫折时的忍受力和耐受力;求新是指儿童愿意尝试或接受新的行为方式或观点。
  二、儿童心理品质的调查结论
  调查采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编制的《儿童心理品质现状调查问卷》,以分组、分层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样本。问卷采用李克特等级量表的形式,共计35题,涵盖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四个维度,包括自信、专注、同情、包容、冷静、坚韧、求新等7项心理品质。为避免儿童倾向于选择中间选项,问卷采用六点量表形式,用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相结合的方式,正向计分题依次计6~1分,反向计分题依次计1~6分,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发展水平越好。调查发现: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与全国整体样本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特殊性。
  (一)儿童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遼宁省儿童心理品质按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行为心理品质4.63分,认知心理品质4.53分,情感心理品质3.68分,意志心理品质3.36分。儿童心理品质在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为失衡。意志和情感维度的心理品质最为薄弱,行为维度的心理品质相对最佳。
  从总体看上,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知、情、意、行四维度均值为4.05分,说明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但是,与全国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辽宁儿童只有自信品质和求新品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余五项心理品质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包容品质和冷静品质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见表1),说明情感与意志心理品质是辽宁儿童心理发展的短板。
  此外,辽宁省儿童求新、自信和冷静品质的内部向度也呈现出地域特殊性。对求新品质内部向度——休闲娱乐求新、日常生活习惯求新和思维方式求新进行分析时发现:辽宁省儿童求新品质呈现出极大的分化,即在休闲娱乐求新和日常生活习惯求新方面全国最佳,但在思维方式求新方面全国最弱。自信品质的内部向度上也呈现出学业自信优于解决问题自信的特征。对冷静品质的内部向度——正义冷静、情绪冷静和应急冷静进行分析时发现:辽宁省儿童正义冷静和情绪冷静最为薄弱,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辽宁省儿童情感心理发展的薄弱。
  (二)儿童心理品质发展存在差异
  1.学段差异
  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随学段上升而下降。小学高年段、初中段、高中中后段是儿童心理品质变动的关键期。小学高年段各项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最佳,初中段各项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急剧下降,高中段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下降趋缓,且呈现出低水平的稳定性。小学高年段到初中学段的心理品质变化小于初中学段到高中学段的变化。
  儿童行为心理品质在各学段间差别不大,但各学段间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维度的心理品质差距较大。认知维度的专注心理品质变化差异最为明显,求新品质变化差异较为平缓。通过对儿童心理品质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时发现:儿童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和意志心理之间显著相关,但与行为心理几乎不相关。
  2.性别差异
  儿童心理品质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同心理品质性别差异的显著程度不同。男生在情感、行为两个维度的心理品质得分低于女生,但在认知、意志两个维度的心理品质得分高于女生。具体而言,男生比女生更为自信、冷静、坚韧,而女生在同情、包容品质方面优于男生;男女生的同情品质差距最大,但专注、求新品质差距不大。   3.城乡差异
  整体上,辽宁省城市和县镇儿童各项心理品质优于乡村儿童此外,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的自信品质发展水平差距最大(见图1)。
  辽宁省城乡儿童在一些心理品质的内部向度上具有不同表现。一方面,在对求新品质内部向度进行分析时发现:城市儿童更倾向于思维方式求新,县镇儿童倾向于娱乐休闲求新,而乡村儿童倾向于日常生活习惯求新。另一方面,在对冷静品质内部向度进行分析时发现:乡村儿童的正义冷静表现优于城市儿童和县镇儿童;城市儿童在情绪冷静和应急冷静方面表现最佳。
  (三)生活满意度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心理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1.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调查发现:儿童生活满意度越高,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越好。生活满意度对儿童自信、专注和同情心理品质的影响最为明显。
  2.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调查发现: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明显优于非原生健全家庭儿童。辽宁省非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只在自信品质方面具有微弱优势,其他各项心理品质发展都不及原生健全家庭儿童。而且非原生健全家庭儿童冷静与包容心理品质得分均低于3分,最为薄弱。(见图2)
  三、提升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教育建议
  2019年11月,《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目标和基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基础教育是区域人口素质的关键,是区域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更是区域发展活力与创新的条件。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短板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基于上述分析,提升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树立全面的儿童心理品质发展观
  从调查结果看,辽宁省儿童比全国同龄人更为自信,更具有求新意识;但同时,专注、同情、包容、冷静、坚韧五项心理品质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情感维度和意志维度,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亟需关注的重点。
  提升薄弱心理品质,既需要了解影响儿童心理品质的因素,更需要清楚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心理品质的养成,实践比‘知道’重要”这一观点总结概括了知、情、意、行在个体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学校教育应摆脱“主知”“主智”的现状。辽宁省儿童心理品质呈现出的认知心理优于情感、意志心理的现象实质上是学校教育“重知轻情”的反应。不过,这并非表明儿童“认知心理品质”完全不重要。品质的形成,既需要个体依托获得的知识形成判断力,又需要个体通过情绪反应的敏感性训练为良好的判断力提供动机。在这一意义上,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不能顾此失彼,需要关注儿童认知心理、情感心理、意志心理和行为心理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基础教育实践看,单纯依靠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促进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大误区。为摆脱这种不良现状,应确立儿童心理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确保心理教育为道德教育和全面育人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基础教育在办学取向上,应当确立情感在知识性教学中的引领性作用,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构建校园各要素之间的情感纽带,塑造情感育人的学校氛围。
  (二)把握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
  从调查结果看,小升初和高中的中后段是儿童心理品质发展变化趋势明显时期,学校应抓住这两个心理教育的关键期。
  1.小升初阶段
  小升初阶段,儿童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趋于急剧下滑态势,整个初中阶段儿童心理品质下滑幅度最大。一方面,此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现象与小学中低段不同,该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与行为往往被概括为青春期现象,即自我意识增强,逐步从小学阶段对于物质需求的重视转变为交往需求、异性关注需求等的重视,自我主导意识凸显。另一方面,初中学校教育发展重心也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初中受到中考影响,学业任务占据了初中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导致儿童心理品质发展处于主观上主体意识、需求增强与客观上不具备支持条件的矛盾中。学业成绩主导儿童生活会导致学校和家庭都忽视儿童心理问题,而其根本是对儿童实际生活需要的忽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最重要的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也就是儿童心理社会同一性问题。儿童获得同一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交往实现的,足够的交往时间与空间是儿童各项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明確同伴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将同伴交往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开拓兴趣交往渠道,鼓励异性正常交往,整体上塑造学校交往文化。通过交往增强儿童情感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多元价值包容能力,提升儿童在兴趣爱好上的自信、专注、坚韧品质,以及冷静解决问题的水平。
  2.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儿童心理品质在达到最低点后,会出现小幅上升态势。这一阶段儿童处于青春期后期向成人期的过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逐步趋于稳定。辽宁省高中段儿童心理品质呈现出低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整体上需要提升。这既需要初中教育为儿童高中阶段心理品质发展奠定根基,也需要高中教育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实现儿童升学和就业的分流,此阶段儿童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困惑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主题。讨论、辨析、解惑等形式较为适用于高中教育。
  (三)重点关注不利处境中儿童的心理发展
  调查显示,心理品质发展薄弱的儿童集中在乡村儿童群体和非原生健全家庭儿童群体。这是当代学校教育亟需重点关注的重要特殊群体。
  基础教育发展倾向于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关注儿童入学问题,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主要也是从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角度展开的。虽然当前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利处境现象有所关注,但在学校层面却缺乏有针对性的决策与管理。此外,尽管科学技术实现了家校间的无障碍沟通,然而大部分“家校沟通”用于学校和教师部署作业与任务,主要是围绕儿童的学业成绩展开。家长、教师更为关注儿童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以及儿童是否遵守纪律和规则,疏于了解儿童态度、行为背后的情绪、动机等心理原因。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师生交往和高效教学创造便利条件。比如,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儿童成长档案,为教师个性化教学和班级管理提供学情资料;要求任课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提供阶段性、周期性评估,汇入儿童成长档案。
  另一方面,要为教师心理教育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机会与途径。首先,扎实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要件;其次,学校专业共同体建设应将教师心理教育素养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最后,将儿童心理发展作为集体备课和授课过程的关键指标指导学校教学育人,通过增强儿童对学科知识内容的个体体验,促进特殊儿童群体心理品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心理品质的养成实践比“知道”重要[N].光明日报,2019-01-15(14).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艾格勒贝奇,多米尼克朱利亚.西方儿童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张玉楠. 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建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赵昆伦)
其他文献
新高考改革为学校办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对新高考改革政策的细致解读和全面研究,我们认为,与以往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改革总体上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培养和特长发展。学校作为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者就应该为学生自主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有选择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有选择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有选择的人生才是好人生。新高考改革,我们必须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各种可能,选择多样化了,人才培养模
期刊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当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即“应使人感性和精神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因此,我们应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体验。只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自主性,才能实现人的多元发展,才可能实现和谐。基于这种思考,我校确立了“和美教育,自主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将“和美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完善“和美课程”“和美团队”“和美德育”“和美课堂”“和美社团”“和美环境”六大
期刊
儿童哲学课程以哲学特有的美,为学生的童年带来了理性之光。这光由哲学发出,集无数智慧的光芒于一体,斑斓炫目,美不胜收,能量满满。对儿童来说,它的美是思辨的,也是慰藉的;它美在释放,也美在成长;它能“通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处,使他们学会关心和照料自己的‘灵魂’,并在探寻真理中享受理性之光的照耀,最终实现‘灵魂’的健康成长与卓越。”应该说,理性光芒的照耀是儿童精神成长必需的养分,不可或缺,也不可太迟;缺了
期刊
推进信息化工作,是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重力加速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是学校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而这种唤醒,既需要外力,借势而行,更需要内力,智慧自觉。2016年初,我们完成了以信息化为重点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我校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定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学校与教师最好的关系就是彼此成就,因此,学
期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与变化,全体中国人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对教育人而言,这一猝不及防的“暂停”键,引发了我深层次的反思与内省,也让我得以重新审视学校的教育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  一、疫情下的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在特定的生活
期刊
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啊!  今天是2月22日,我在学校值班。  雨过天晴,阳光明媚,春天要来了。走廊里的君子兰含苞待放;课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排在那里;黑板上还留着放假前一天家长会的主题画;“班级风采”上你们的笑脸如花朵般灿烂芬芳……我想起了可爱的你们。  你们大约和我一样,怎么也想不到,今年我们会过了这样一个春节——不能走亲访友,不能逛街,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儿,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为打赢这
期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新一轮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亮点。在第三批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期专题文摘聚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框架、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和改进策略。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涵及框架  许鹤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基于信息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认为:  学
期刊
摘要:学校的危机管理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师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从危机的视域入手,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对学校危机的概念范畴、类型表现、基本原则、提升策略等方面的阐述,探讨学校面对危机危害应采取的具体做法,可给学校面对危机教育管理提供全新的视角与启示。  关键词:危机视角;学校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  2020年1月,我国自新型冠状病毒感
期刊
“一以贯之”即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观,贯穿课程、课堂、教研、培训、管理的全过程。“三维同框”即顶层设计、基层执行、督导评估,三维同框;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基层学校,三维同框;两级教研、质量监测、双名工程,三维同框。锦州市古塔区教师进修学校精准施策,让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锦州市古塔区教师进修学校为持续推进全区教育公平、提高教育
期刊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承载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我校在构建综合性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完善“大爱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大爱德育”课程功能,凸显“大爱德育”课程实效,建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秉承“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理念,以“大爱育德”为价值取向,构成“三五”德育课程框架,包括“五维明德”“五育并举”“五课贯通”。“五维明德”即大爱文化熏陶,润德;大爱教师示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