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52-01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从情感理论来看也是如此,学生能主动学习,一般就会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可有效突出学生主体性。以下几种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在自主阅读中学习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人都要有一种危机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前人留下来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才能去创新,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代的教师不单要研究如何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问题的主要依据。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
1.对照课标,圈点读书。
方法: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影响)。
2.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
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学生说出各自答题的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地图式”阅读法。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历史学习中要养成“左史右图”的良好习惯,掌握灵活用图的方法。“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学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 在交流中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能提升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容易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初中生关注现实和社会热点,关注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所以历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要让学生运用这种智慧来关注现实,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三 在体验中学习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浓,积极主动探究事物本源的欲望强烈,能针对一些问题或现象“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以此得出一些结论。如《历史》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的题目,这道趣味性很强的题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用这个瓶子汲水会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呢?”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可得出结论。
四 在探究中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探究。兴趣激发的途径之一是设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因为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所以,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那么应当在何处设疑呢?一般来说,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疑问应该设在导入这一环节中,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疑问,一开始就形成急切的解疑心态;疑问应该设在教学过程的中段,在学生略感疲惫,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重新燃起探索的欲望与热情。从教学的内容看,疑问既必须是老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又要能切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教学的技巧看,设置的疑问不但应当能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疑问之间还应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使其本身能成为一个问题链。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进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新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不仅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更培养了从身边世界观察、思考和发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地位凸显,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从情感理论来看也是如此,学生能主动学习,一般就会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可有效突出学生主体性。以下几种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在自主阅读中学习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人都要有一种危机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前人留下来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才能去创新,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代的教师不单要研究如何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问题的主要依据。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
1.对照课标,圈点读书。
方法: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影响)。
2.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
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学生说出各自答题的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地图式”阅读法。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历史学习中要养成“左史右图”的良好习惯,掌握灵活用图的方法。“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学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 在交流中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能提升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容易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初中生关注现实和社会热点,关注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所以历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要让学生运用这种智慧来关注现实,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三 在体验中学习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浓,积极主动探究事物本源的欲望强烈,能针对一些问题或现象“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以此得出一些结论。如《历史》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的题目,这道趣味性很强的题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用这个瓶子汲水会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呢?”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可得出结论。
四 在探究中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探究。兴趣激发的途径之一是设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因为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所以,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那么应当在何处设疑呢?一般来说,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疑问应该设在导入这一环节中,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疑问,一开始就形成急切的解疑心态;疑问应该设在教学过程的中段,在学生略感疲惫,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重新燃起探索的欲望与热情。从教学的内容看,疑问既必须是老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又要能切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教学的技巧看,设置的疑问不但应当能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疑问之间还应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使其本身能成为一个问题链。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进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新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不仅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更培养了从身边世界观察、思考和发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地位凸显,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