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笔下的“桃花源”意向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透过张大千的《桃源图》,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代文人画家对“桃花源”的向往之心和归隐之情,还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职业画家”宿命的无奈,使我们更加全面、立体地看待张大千。
  关键词:桃花源;摩耶精舍;意象
  [本文系为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青年项目,课题名称:张大千笔下的“桃花源”意象研究,课题编号:ZDQ2016-17。]
  上世纪30年代,张大千曾在一幅石涛风格的《桃花源卷》中题诗一首:“世已无桃源,扁舟欲何往。我更无扁舟,展卷空怅惘。”1983年1月,在定居台湾摩耶精舍时期,张大千在泼墨泼彩代表作《桃源图》中题诗一首:“种梅结实双溪上,总为年衰畏世喧。谁信阿超才到出,错传人间有桃源[1]。”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之后,1600多年来,桃花源经历代名士高宦的诗文点缀,成为人们向往的仙境。历朝历代,人们总是怀着美好的希冀去追寻梦中的“桃花源”。明代画家文征明桃花源国画作品《桃源问津图》、南宋画家陈居中桃花源国画作品《桃源仙居图卷》、清代画家黄慎桃花源国画作品《桃花源图》;同样,张大千也一样,《桃源图》是他所作的众多泼墨与泼彩山水画中比较成功的一件作品。画中大面积的画幅边缘、墨彩交换的桃树与山石的细致描绘,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中的小船、山涧让人不禁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是,张大千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去描绘桃花源的详细景致,而是在画中运用大面积的变幻墨彩,让千年来的桃花源继续保留着它神秘、迷人的魅力。张大千也自比传统高士,如他长须美髯,一身传统文人打扮的形象一生不改;1949年离开大陆之后,张大千无论漂流到哪里,都在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八德园”“环碧庵”“可以居”,以及最后定居台湾的“摩耶精舍”,这些中国式园林无一不体现出张大千对心中 “桃花源”的苦苦追寻。从张大千性格出发,他同时具有外向和内向两种性格特征。既拥有适应20世纪画坛,拥有丰富人脉,通过努力登上中国画坛顶峰,又拥有执着于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和隐居的倾向。当下研究者们对张大千所取得的外在成就着墨很多,这本无可厚非,张大千从二十几岁初入上海画坛到最后终老台湾,为中国画坛贡献一生,其作品更是举世无双。可以用“成功”一词加以概括,实际上,与所有传统文人一样,张大千内心依然有一片宁静的“桃花源”秘不示人,对其的追寻,贯穿了他的一生。
  历史上将“桃花源”与美术相结合的作品比较多。在历史更迭混乱的时期,文人们都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以求自处,对于那些心怀国家的文人画家,朝代的更替无疑是一场噩梦。而历史上的“辋川”“桃源”的意象也仅仅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归宿,企望摆脱心理困境的一种释放途径。张大千笔下的“桃花源”意象,在20世纪中国画坛的大变局中,不仅仅是传统文人单纯的心灵归宿又或者中国山水画在东亚地区传播与发展的范围,而是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然而在张大千的笔下,桃花源意象却有多种复杂的意蕴。“桃花源”的意象体现了张大千退隐避世的思想。退隐与入世一直是张大千一生的主题之一,只是退隐一直是做为隐性的存在而难以为研究者发觉。张大千对当时动荡的政治变幻一直采取小心翼翼的疏离的态度,希望能够摆脱传统文人依附于政治力量的模式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但连年的战乱以及漂泊流离使他一直居无定所,欲寻求一清静地而不可得,“世已无桃源”一诗正作于1932年中日淞沪会战时期,战争毁掉了张大千比拟为“桃花源”的上海画坛,而之后的“客居青城”的经历正是张大千在战争中希望寻求一世外桃源的内心渴望。在1976年张大千正式申请到台湾定居,觅得台北城郊的外双溪,再一次经营他的世外桃源。当他在筹建他自己的“桃花源”——摩耶精舍期间,他同时完成了一幅泼彩的《桃源图》,并且写下诗和长跋,“种梅结实双溪上,总为年衰畏市喧;谁信阿超才到处,错传人境有桃源。摩耶精舍梅甚盛,二三朋旧见过吟赏,欢喜赞叹,引为世外之欢,且谓予曰:自君定居溪上,卜邻买宅种花,鸡犬相闻,灯相照,君欲避喧,其可得乎?相与大笑!”[1]。张大千原本是想在外双溪过自己的田园生活,日日与山水农家田园为伴,过自己的隐士生活,却没有料到他的摩耶精舍被高楼大厦围绕,他建造的“桃园”变成了“鸡犬相闻,灯相照”,他也只能够对来客大笑抒怀。也正是这样自我嘲笑的题词,更加形象地描述了他一生漂泊世界各处,只为寻觅他心中的“桃花源”。他不断地弃地重觅乐土,一直到老死外双溪,仍然没有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他终感慨世上岂有桃源哉?只不过是“错传人境有桃源”,一辈子的苦苦寻找,最终还是回到起点,正如他年少时所说:“世已无桃源”!张大千心中的“桃花源”这一意象并不仅限于他所做的为数不多的“桃花源”题材作品中,他离开大陆后所画作的大量故乡题材山水,都透露出他对心中桃园的追寻。张大千一生表面看起来像是“万里投荒”苦寻他生活和艺术的世外桃源,不想被卷入时代的悲剧中。但是,从他一路寻觅安身之处来看,他还是没能逃脱中国人百年以来的苦难命运,就像是那浮萍,四处漂泊,也是身不由己。除非,他愿意被悲剧时代的烈焰或浊流给吞噬或淹没。张大千苦苦追寻一生的“桃源”,他所做的一切:漂泊、逃荒,只为与“桃源”相守。“桃源”是他一生的追求,又或许终究还是无法拥有的海市蜃楼。
  桃花源的意象也表现出张大千对中国文化的坚持。李永翘这样说道:“张大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单枪匹马高举中国文化大旗,在海外为中国文化打天下,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画展之多,出版之众,影响之大,贡献之伟,古今中外也鲜有人能与他比拟。”离开大陆之后,张大千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到西方文化范围。在西方文化環伺之下,张大千在自己居所大兴土木,建造中国风格园林,这些园林建筑也是张大千对自己心中“桃花源”现实版的追求,是张大千在西方文化之地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张大千一身传统文人的长袍,美髯满面的形象,与他所先后居住的“八德园”“环碧庵”等住处相得益彰,成为张大千“图腾”式的标志。   而后故土的“桃花源”——表达了张大千的思乡之情。思乡是张大千离开大陆最怀念的情丝,由于历史环境的影响,张大千在离开家乡之后,回乡的机会少之又少。八德园是张大千中晚年重要的居所之一,也是他费尽心力所营建的最重要的园林。虽然他一生中历居多处名园,如苏州的网师园、北京的颐和园,甚至晚年台北的摩耶精舍等。八德园位于巴西,在圣保罗市市郊处的摩诘附近,张大千因为此地“极似故乡成都平原的风景”而决定购下建园。当时他的心境可在其题款中表明:“老子平生消受处,随分为欢,百岁如过羽。健饮健谈仍健步,登临何必非吾土。好景留人须且住。买个荒园,笑向儿分付。竹外梧桐栽几树,凤凰栖老休归去。”
  在1949年之前,张大千曾做了一部分怀乡诗,1949年离开大陆,张大千奔波于东西南北美之间,年龄渐长,身体渐衰,思乡之情更切。张大千曾游览过的祖国大好河山,成为张大千的乡愁,“桃花源”的涵义进一步扩大,成为他思念故乡的意象,此一时期做了大量关于故乡山水作品可为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千的思乡之情愈加浓烈,难以化解,20世纪50年代末,他甚至想“焚笔砚”而“长息八德园”;另一方面他深感回归之旅却是“归计尚漫漫”,归之无路,只得在建造自己的 “桃花源”,以寄托屡屡思鄉之情。故乡四川在张大千的画笔下和诗中永远是那么魅力十足,而美丽的家乡永远是他心中顶礼膜拜的圣地和创作源泉!“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1]。”张大千晚年曾有这样的思乡情怀,抒于诗词心胸。
  “桃源”难觅——张大千“职业画家”的宿命。在张大千的怀乡诗中有这样的描述:“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计,梦中满意说乡关。投荒乞食十年艰,归梦青城不可攀。万里故山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梅花落尽杏成围,二月春风燕子飞。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从中可看出张大千思乡的情绪是多么强烈。张大千定居台湾以后,索要他画的人太多,张大千晚年曾不止一次抱怨:“索画索书,纸素堆叠如乱山”“台太热,而求画者太多,执为苦,日前曾去溪头小住,预避应酬,乃居山更忙。昔人‘着了袈裟事更多’,良友以也”。处于此种境况,张大千画了许多自己不愿意画的应酬画。1983年所作《桃源图》正是他对自己“身不由己”的慨叹,而其原因,正是对“职业画家”因画坛商业化所造成的新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自我嘲笑。
  张大千笔下的桃花源意象并不是平面化的,在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大变局中具有了新的意义。它一方面含有张大千对陶渊明“桃花源”的向往之情与归隐之心;另一方面又因为张大千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其中包括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其本人“职业画家”身份的自嘲。
  参考文献:
  [1]李永翘.张大千诗词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石守谦.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M].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
  [3]李永翘.张大千全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4]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01).
  [5]李安源.寻找桃花源——王鉴<梦境图>与“辋川意象”[J].美术观察,2011,(05).
  [6]任欢.近三十年《桃花源记并诗》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7]汪树东.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J].学术交流,2006,(05).
  [8]阎笑雨.论中国现代乡土作家的“桃花源”情结[J].中国文学研究,1996,(03).
  [9]张大千.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0]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徐诗婷,工作于内江师范学院,实习研究员。
其他文献
吞咽困难仅见于食管癌吗?编辑同志:最近几天,每当我吞咽食物时,总有一种阻挡感。听人说,食管癌患者都有此症状。请问,我是否患了食管癌?89324部队任兆军任兆军同志:吞咽困难是食道癌的最常
目的:以半乳糖苷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构建适于探测甲基营养菌MP688启动子的载体。方法:通过PCR扩增半乳糖苷酶基因片段,连入质粒pCM66构建启动子活性探针载体pMPlacZ。根据MP68
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说服力及实效性、针对性,推进高校思
当前老年教育的现实供给水平与需求之前存在较大的差距。推进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改善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供需失衡的现状,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
要结合各个单位实际建立起可行的先进性硬标准;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督查;适时开展经验交流和党务工作者培训活动;群众性团体(私协、个协、中介组织)的党建工
高职教师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基本教学能力、职业教育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欠缺,还
必须多元、多维地广泛吸收各国各民族的艺术精髓,使本民族的艺术呈现出更多的世界艺术的共性的同时,再去不遗余力地强化本民族艺术的个性,这是我们的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在不断地进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而全国性的国际商务专业相关比赛是企
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和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的实际工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识别机制准确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完善、开发考核机制不健全、扶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应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