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姓共“呼吸”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战疫报告文学作家小分队(左起:曾散、李朝全、李春雷、纪红建)在武汉驻地合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齐心抗疫,四面八方,千里驰援。
  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值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
  这中间,有太多的瞬间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感动值得珍藏,有太多的故事需要书写。为此,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合作,从3月2日开始,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开设“抗疫一线的故事”报告文学专栏,组织约请知名作家倾情采写创作,记录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动人事迹和顽强精神。
  ——3月2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登报告文学《千里驰援》,并发表上述“开栏的话”
  《一位叫“大连”的志愿者》《铁人张定宇》《生命之舱》《甘心》……疫情发生以来,一篇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等主流媒体陆续刊发。
  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报告文学作品不仅真实再现抗疫史实,更提炼出支撑人们奋力前行的宝贵精神力量。下面,《人民周刊》就带您跟随武汉战疫报告文学作家小分队,领略这些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

李朝全:把“落难”武汉的志愿者写成了“网红”


  李朝全,50岁,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北京晴暖,武汉多云”,出发当天,李朝全在日记中写道。
  在邯郸东站接上队友李春雷一路往南,抵达武汉已近晚上9点。到达住处“水神客舍”与另两名队友(纪红建、曾散)会合,洗漱完毕,已是子夜时分。
  作为领队,除了单纯的采访、写作,李朝全还要操另一份心。“我得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专门打来电话,询问作家们在武汉期间的身体和采访进展状况,让转达问候和提醒。
  曾散和志愿者群体联系上了,打算去做一回志愿者,体验生活,同时采访他们。“我提醒他,我们要抓住自己的主业,抓紧写作,并叮嘱他如果当志愿者,一定做好个人防护。”李朝全说。
  事无巨细,领队李朝全都得盯着。为了不让福建老家年迈的父母担心,他谎称自己在北京,“形势越来越安全”。
  就是在这样难得安静的情况下,李朝全照样写出了精品力作。报告文学《一位叫“大连”的志愿者》在《光明日报》发表,《“同济”战疫记》在《人民日报》发表。
  “我接触了一些普通人,包括一位误入武汉城又不愿沦落街头的大连小伙子蒋文强,他选择了自愿去医院红区当清洁工的工作。”李朝全将这位在红区自称“大连”的小伙子写进了报告文学《一位叫“大连”的志愿者》。
  评论区,许多人讶异于这位小伙子的生存能力——不仅为自己在武汉封城的特殊时期赚得一日三餐,食宿无忧,更为抗疫斗争作出了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贡献。
  与此同时,“大连”也成为大连的一张城市名片,受到大连市民的广泛赞誉。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武汉漂流记,也是一个普通人人在囧途的经历,但是结局却令人惊喜。”李朝全说,“这是一出悲喜剧,我非常希望这样的题材能够被改编成影视和影像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90后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李朝全还写下一些武汉的普通老百姓,一些新闻界出版界朋友和各地媒体赴汉采访的记者等的故事。“感觉在武汉的每个人彼时都已没有了畏惧和恐惧,都很勇敢,敢于冲在一线深入一线,希望为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那种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情景令李朝全终生难忘。
  先行几天离汉,李朝全还不忘叮嘱队员:“希望大家真实客观地记录和书写这场灾难,尤其应当浓墨重彩地书写医护人员和普通人,浓墨重彩地书写武汉的医护人员和普通人,他们是这场艰苦卓绝战疫的中流砥柱!”

李春雷:坐在食品箱上忘我写作


  李春雷,52岁,河北省作家協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2月26日,再过3天,就是他生日。当被问及愿不愿意去武汉采访,年过半百的李春雷没有半点犹豫:“去!”
  这是“孤胆英雄”第三次“深入虎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晚,李春雷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到达现场的作家之一;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李春雷再次请战,以最快速度赶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震中结古镇。
李朝全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合影。
李春雷坐在食品箱上工作。

  在武汉的30多天里,李春雷完成《三月正青春》《铁人张定宇》《哭笑天使》《男护士》等10多篇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陆续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
  从“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到身患渐冻症的“铁人院长”张定宇,从河北90后医护人员张明轩和肖思孟到武汉姑娘李蓓……李春雷用手中的笔把一个个人物写活了。   “铁人,并非仅仅形容他的意志刚强如铁,还因为他的身体状况。由于病情日益加重,他双腿僵硬,犹如铁具……”《铁人张定宇》里,李春雷将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人物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换言之,人物立得住,作品才立得住。”4月1日清晨,李朝全微信转发李春雷作品《铁人张定宇》。当天,《铁人张定宇》在《人民日报》整版刊发。
  对于好作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期有关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不少,作家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见人见事见细节,有温度有纬度有深度,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俱佳,是新时代抗疫报告文学难得的‘高峰之作’。”读者有感而发。
  之所以能将人物写活,在李春雷看来,深入当事人内心是关键。“我从真诚出发,跟他交朋友,直入他的内心深处,还单刀直入地跟他谈到很多人不敢问甚至很忌讳的话题。”采访张定宇时,李春雷将自己深深融入其中。
  这种融入不仅体现在采访环节,更体现在写作中。从3月21日开始,经过前期充分酝酿,李春雷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短短10天左右,一气呵成写就18篇文稿。其间,废寝忘食是常态。
  要知道,作家小分队去武汉是在2月26日,当时全市绝大多数宾馆酒店早已“名花有主”,他们下榻的小宾馆条件十分简陋。“房间里连桌子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小的茶几,没有坐的地方。”李春雷告诉记者,“我就把当地作家慰问我时发的面包啊牛奶啊摞在一起,坐在上面写东西。”
  两个纸箱,一个矮茶几,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屋子,很难想象,众多精品力作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诞生的。

纪红建:通过“小人物”、小细节再现中国精神


  纪红建,42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去武汉之前,雷厉风行的纪红建已经创作了多篇抗疫题材报告文学作品。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纪红建从老家赶回长沙,马不停蹄开始采访创作。次日,《长沙行动》完稿。1月29日,《长沙行动》经新华社发布。
  就在《长沙行动》写成当晚,纪红建给李朝全发了条信息:
  “……武汉与长沙,历来一衣带水,也就一个半小时车程,湖南的医务人员也去了不少,我特别想去采访……如果在合适的时候,中国作协组织作家采写报告文学,我报名!”
  从信息发出,到真正启程,将近一个月。这期间,纪红建辗转长沙多家医院采访,创作了《湖南行动》《宁静与沸腾》《人民战“疫”》《照进心灵的阳光》4篇报告文学作品。反映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足迹》也在出发前一天完成。
  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纪红建深知这个关键时刻自己决不能缺席。直到出发前夜,他才轻描淡写地告诉爱人:“到武汉,只是坐在宾馆里写写材料,不用出门,也没有其他事。”
  果真如他所说吗?当然不!
  “武汉是我常来的一个大城市,对于她,我满脑子都是繁华热闹景象。然而这个春天,当我再次走进这座城市时,寂静而冷清的街道,令我思绪万千。”如愿以偿来到武汉,纪红建既有感动,也有伤感。
  不过,当他渐渐走进武汉的心灵深处,他发现,武汉并没有沉寂,更没有休眠。“这里并不宁静啊,甚至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喧哗,不,应该是沸腾。”
  这里有千里驰援的奔跑声,白衣战士来回奔跑的脚步声,白衣天使轻柔温暖地安慰和鼓励病人的说话声,一个个治愈出院的患者走出医院时含着泪花的欢笑声,失去亲人、战友、朋友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30多天里,纪红建深入武汉的医院、街道、社区、隔离点,采访干部、党员、患者、社工、工人、居民、教师、学生、司机、志愿者各方人士130余人,写下采访笔记30余万字。短篇报告文学《生命之舱》《春天的声音》《武汉“转运兵”》《一个武汉民警的春天》《湖南援鄂第一人》《战地芙蓉》等陆续发表。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纪红建发现许多细节不为人关注却令人感动,于是他将更多的笔墨放在细节处:“我觉得,通过‘小人物’、小细节,能更加具体而有力地再现温暖,反映中国面貌,凝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扎实的采访也为他即将构建的长篇打下坚实基础。“正在创作一部关于抗疫的长篇报告文学,想从更加细致、深刻与宽阔的角度来写这部作品。”纪红建说。
纪红建在武汉武昌方舱医院采访。

结束隔离点采访,曾散正在接受细致的全身消杀。

曾散:用青春之笔写当代青年


  曾散,34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他是此次武汉之行年纪最轻的作家,不过对于报告文学,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报告文学创作起到了文学“轻骑兵”的作用,作家深入现场、见证历史,不仅记录了抗疫前线的伟岸风景,还挖掘出前线战士个体背后的动人故事,让他们身上映射出的希望之光照耀更多人的内心。在曾散看来,报告文学的最终价值是温暖人心。
  围绕“温暖人心”,曾散进行了一系列暖色调的创作。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的《甘心》《爱的温暖与力量》《温暖的光》,仅标题就给人以暖意融融之感。
  除了“暖”,曾散作品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青春”。《甘心》中,只身一人骑单车4天3晚,逆行300多公里从老家返回武汉抗疫一线的青年女医生甘如意是95后;《爱的温暖与力量》中,大年初一,从长沙开车逆行武汉做志愿者的郑能量出生于1992年;《温暖的光》中,心怀感恩,从汶川来到武汉支援的女医护人员佘沙、张琴都是95后……
  “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在战疫中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应该好好描画他们,他们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到武汉第9天,领队李朝全在日记中写道。
  李朝全日记中的90后正是这次武汉之行曾散采访的重点。“因为所处的成长环境较为接近,青年视角写青年,无论是采访交流,还是创作本身,同龄人的那种感同身受更容易产生共鸣。”曾散说。
  在武汉期间,曾散常常被许多普通人的善良大爱所感动。4.26万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女性医护人员占比超65%,而她们中大部分又是90后。“她们年纪轻轻,她们的事迹或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赤诚之心却灼灼其华,闪闪发光。”还有志愿者,还有更多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在曾散眼里,他们个个都是“小太阳”,个个都是這个时代的英雄。
  置身这样的环境,曾散时常和被采访者打成一片。有天晚上采访,曾散和志愿者先是去给人送盒饭,接着又为某医院搬运物资,然后还去另一家医院送出院患者回家。那天后半夜一直下雨,曾散回到驻地已是凌晨两点多。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身为一名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曾散觉得自己更应该肩负起责任与担当,做好时代的书写者和记录员。
  根据采访收集的素材,目前曾散正在创作一部反映青年抗疫的长篇报告文学,这是他《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暂定名《青春脊梁》。“因为这些青年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也将是我们国家的脊梁。”曾散说。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问题情境放在了首位,直接要求教师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课本提供引入情境的目的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个直接的情境平台,让教师顺利开展情境引入。这些情境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直观地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与生活紧密相连,还能更好地指导生
去年底以来,直播、短视频领域的李佳琦现象、李子柒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还大尺度地“走出去”。这一切都是在完全民间的、市场化环境下“不经意”间完成的,其背后的特点值得我们深思。  李佳琦现象和李子柒现象已经不能简单地套用上一历史周期和传统媒介形态的文化经验。由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快速迭代特征,即便是在直播、短视频领域的内部,从资本运营到内容生产,在过去的三四年里,也都正在发生着多维度
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英语考试的目标。英语情景对话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英语试卷,情景交际已成为中考的热点题目,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英语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题型也日趋灵活和多样化。现行的情景对话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选择填空;(2)完成对话;(3)补全对话;(4)对话配对;(5)对话排序。笔者仅就情景交际单选题的解题误区略作阐释。  情景交际
我们要考虑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就必然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何使班级中每位学生都成为优生,这也是自班级授课制实行之日起,教育要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减少学生间的差异,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具体的讲,是指“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思维品质、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体力等”某一方面或几个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四季花开,果香终年……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德宏。德宏与缅甸山水相连,处处接壤,是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2020年,尽管受疫情冲击和影响,德宏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日前,记者走访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赵刚。解放思想提振精气神  德宏州地处中缅边境,作为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尤为巨大。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书记赵刚说:“在巨大的发
三、四月份正是桃花梨花盛放的季节。清明节放假,我们选择了本地最富有传奇特色的五马看桃花。  我们骑着自行车早早地出发了,早晨乡野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不禁感叹:“好美呀!”学生们也都和我一样发出感叹:“嗯,真的好美呀!”我笑了,说:“你们能不能用具体可感的有文采的词汇来描述一下今早的天气?”学生们开始在大脑里找词了。有同学想起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句子:“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这样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清楚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么重要。缺乏想象,再精彩的文字也只能是白纸黑字,无法形成一幅幅缤纷多彩的画面;缺少想象,斑驳陆离的古墙也只能是一段残垣,璀璨的文化长廊中就会失去一个传奇的故事;没有想象,人类也许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文明没有进步,社会没有发展。
【内容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构成一堂优质课的重要因素,而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领悟做人的真谛、陶冶高尚的情操、理解语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本领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主要表现为三美,即感性之美、抑扬之美、幽默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感性之美抑扬之美幽默之美  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师,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是哪一门?语文排名倒数第二,仅比政治好一点。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大多数是中等偏上的学生,而且数理化越是好的学生越是觉得学习语文没意思,普遍认为——语文阅读题做好之后对自己作出的答案心中没有底,甚至不知道对错;反之数理化习题来得干脆利落,对错了然于胸,遇到了难题,冥思苦想数日突然有了答案,那种感觉比考了第一还要兴奋高兴,事后隔了几天甚至几个月,想起来还觉得特别有成
2010新年的头一个月,教育界爆出的一条最“雷人”的新闻,就是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历来被认为是重要的必考的语文科目,竟然被“抛弃”了!此事一出,激起新闻媒体和网上的一片痛斥讨伐之声,许多专家、教授、教师以及大多数网民,纷纷发表意见,对语文被“踢”出考试科目一事,痛心疾首,大加挞伐。人们表示,作为母语的语文被抛弃,折射出中国语文应试教育的悲哀。还有人认为,语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