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演讲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ou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为基础,探讨了政治演讲语篇《不自由毋宁死》的连贯性。通过分析该语篇的语言特征,揭示出语篇的连贯性是表层/显性衔接手段和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连贯性 政治演讲语篇 认知
  
  一、引言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提出“衔接”和“连贯”概念以来,连贯便成为评价语篇质量的重要标准。连贯指的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互相影响和互相关联的方式。传统语言学认为,语篇意义的连贯性要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出来,如词汇语法层次和音系层次上的衔接机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连贯除了取决于上述这些表层/显性的衔接手段外,主要还是依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还受到深层/隐性衔接方式的影响,如所在社会、特定文化、经历、交际情景等因素引发的隐含意义,这些虽不能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但却影响、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
  演讲是指在公眾场所,以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为手段,针对某个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政治演讲作为演讲的一种,是演讲者公开向听众阐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政策,以期达到说服或操纵听众的目的。《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演说的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同英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政府的压力,极力选择绥靖,而主战派亨利则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帕特里克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战的激情。本文以该演讲语篇为例,探讨了演讲者如何以显性衔接为线索,并运用认知加工、激活机制在听众的心智中建立统一的认知世界,完成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
  
  二、显性衔接手段
  
  连贯首先是意义上的连贯,意义的连贯在语言形式上必须有所体现。认知语篇分析认为,连贯不是建立在文本内部的单个语言表达之上,而是主要建立在文本内部各种所指的实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及文本元素所描述的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上。前者称为指称连贯,后者称为关系连贯。文本的连贯可以通过指称或关系连贯来建立。
  (一)指称连贯
  指称连贯重复文本中同一个所指或“心理对象”的指称。文本的连贯就是指文本中的概念及其所指之间的一致性。在演讲开始,因为形势紧迫,帕特里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The question before the house is one of awful moment to this country.For my own part,I consider it as nothing less than a 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A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subject ought to be the freedom of the debate.It is only in this way that we can hope to arrive at truth,and fulfill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which we hold to God and our country.
  例(1)中帕特里克提出的议题,是主战还是主和,悬系国家生死存亡。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典型的指称连贯关系:question—it—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subject。“question”的指称是代词“it”,而“it”的后续语境是“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接下来“question of freedom or slavery”又成为下句中“subject”的先行语境。后面的名词短语“freedom of the debate”成为介词短语“in this way”的先行语境,从而保持了语义的连贯性。通过这些有形的内运成分衔接手段使听众很容易把语篇解读成一个统一的、连贯的整体。
  (二)关系连贯
  关系连贯使用连贯关系把文本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连贯关系可以是内隐性或暗指性的,但也可以通过连接成分(如连词或副词短语)成为外显或明示性的表达。如:
  (2)If we wish to be free,if we mean to preserve inviolate those inestimable privileges for which we have been so long contending,if we mean not basely to abandon the noble struggle in which we have been so long engaged,and which we have pledged ourselves never to abandon until the glorious object of our contest shall be obtained—we must fight!
  例(2)中通过使用从属连词“if”明确地体现出下位关系。三个从句连贯于一个主句,可以看出从句之间的排比关系。if引导的三个从句之间具有并列地位,共同承担附属成分,提供若干情境,而主句We must fight!是核心成分,处于中心位置,表达作者的意图。附属信息增加听众的心理准备,从而激发听众执行核心信息所描述的行动,即“诉诸武力,为自由而战”。
  
  三、深层/隐性衔接手段
  
  (一)隐喻与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它通过简单的、具体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自然和社会中复杂的问题。隐喻在语篇连贯机制中起着纽带作用,一个隐喻就是一个语义场,制约着整个语篇信息的发展。在政治演讲语篇中,隐喻的解释功能常常服务于说服公众的目的,所以隐喻的情感效果非常突出。隐喻语言的使用对实现预期演讲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They(British navies and armies)are sent over to bind and rivet upon us those chains which the British ministry have been so long forging.
  (4)Shall we acquire the means of effectual resistance by lying supinely on our backs and hugging the delusive phantom of hope until our enemies shall have bound us hand and foot?
  (5)Our chains are forged!Their clanging may be heard on the plains of Boston!The war is inevitable—and let it come!I repeat it,sir,let it come!
  帕特里克为唤醒民众为自由而战的士气,使用了chains(枷锁)这一概念来映射强加于美国的殖民统治,如例(3)所示。枷锁意味着捆绑、奴役和控制,而对枷锁的恐惧和反抗是每个人本能的情感。听众自然会把对有形枷锁的恐惧感和打破枷锁的愿望迁移到对英殖民政府的恐惧与对重获自由的期盼上。源概念殖民统治一词比较抽象,而目标概念枷锁十分具体,用具体世界的概念对抽象的现象概念化,便于听众的理解,并引导听众的思考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chains”这一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同时支配由该中心意象引申出的其他相关的次要意象。如例(4)中并没有出现“chains”这一核心隐喻,但是通过“bound us hand and foot”使听众自然而然产生“chains”的关联意象,把一个简单的解释和强烈的情感效果结合起来。这种扩展式隐喻一方面使隐喻创造的形象完整一致,使隐喻产生的意境和谐自然,另一方面,使语篇结构严谨而浑然一体,达到通畅连贯的效果。
  (二)象似性与语篇连贯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热点和重点话题。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必然联系。象似性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衔接作用。一般来讲,语言的象似性分为三类: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拟象象似对语言和文学篇章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它主要通过语序和对称象似性两个象似原则来实现。以下两个例子同时体现了语序象似性原则和对称象似性原则。
  (6)We have petitioned;we have remonstrated;we have supplicated;we have prostrated ourselves before the throne,and have implored its interposition to arrest the tyrannical hands of the ministry and Parliament.
  (7)Our petitions have been slighted;our remonstrances have produced additional violence and insult;our supplications have been disregarded;and we have been spurned with contempt from the foot of the throne!
  在例(6)中,排比结构的四个单元之间既存在着“n.+ have done”的骨架,又有动词之间的顺序层递关系。为了和英帝国和解,殖民地从“请愿”到“跪求”竭尽所能,动词“petition—remonstrate—supplicate—prostrate and implore”逐一过渡,逐层加深,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7)中,排比结构依赖于“n.+have been done”主结构,也回应了例(6)中各种尝试的结局。从“请愿被轻蔑”到“跪求被一脚踢开”,帕特里克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和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排比句式层层渗透,依序进行,连句成篇,气势流畅,形成了连贯而有張力的表达效果,将演讲者的阳刚、决绝之情传递给听众。
  (三)典故与语篇连贯
  语篇的意义联系应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模式,背景知识对语篇连贯起到重要的激发作用。在交际中使用的成语、典故等负载着深刻的文化涵义。如果演讲者和听众有着共同的认知环境,那么双方的信息交流就会畅通顺利。在演讲中帕特里克多次引用典故,激活听众的已知信息。
  (8)We are apt to shut our eyes against a painful truth,and listen to the songs of that siren,till she transforms us into beasts.
  例(8)出现了一则源自希腊神话中siren(塞壬女妖)的典故。传说西西里岛附近海域有一座塞壬岛,长着鹰的翅膀的塞壬女妖用美妙的歌声勾人魂魄,诱惑过往船员到危险的水域,使驶近的船只触礁沉没,将登陆的人变为牲畜。演讲者通过塞壬女妖的故事让听众产生联想,形象地表达了“迷惑并麻醉于英帝国的伪善所带来的可悲下场”。
  (9)Suffer not yourselves to be betrayed with a kiss.
  联想的展开离不开认知语境,离不开主观认知机制对具体文化背景的解读。例(9)中出现了一则源自圣经故事的有关犹大之吻的典故。《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耶稣的门徒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跟前,要与他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这则圣经故事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亨利引用圣经故事再度激活了语篇的隐含意义,向听众揭示了英帝国阴险、邪恶的嘴脸,告诫国民不要迷惑于英帝国表面的友善和平实。
  帕特里克借助典故激活听众信息储存,激活语篇的隐含意义,使其成为语篇整体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语篇的连贯。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为基础探讨了政治演讲语篇《不自由毋宁死》的连贯性。通过分析政治演讲这一语篇类型的语言使用特征,揭示了连贯性是表层/显性衔接手段和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隐性衔接通过认知隐喻、象似性、典故作为主要的认知原则影响、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同时,本文的分析论证了从认知角度分析和研究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Dre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C].
  London:Longman,1981.
  [2]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
  导论[M].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卢卫中,路云.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2006,
  (1).
  
  (赵晓囡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 10224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慈城古镇为例,深入剖析了宁波旅游景点外宣英语简介存在的词句错误、语法不规范和文化因素缺失等问题并指出了翻译文本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旨在为当前和今后景点简介翻译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慈城 外宣英语简介 景点翻译    一、引言  宁波的旅游业对城市建设与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使宁波更快更好地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旅游景点外宣英语简介这一名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宁波市的著名景点出
期刊
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杰博士新近出版了专著《现代汉语状语的多角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他在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打磨而成的,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以汉语状语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也是汉语语法学界修饰成分研究的最新成果。此书见解独到、论证充分、资料扎实、结构合理、结论可信。    一、较高的选题价值,全新的研究视角    胡明扬先生指出,围绕着句法研究有两大范畴,一是有关核心谓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英汉给予类动词和投掷类动词为例,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利用相关语料集中考察了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差异,并加以认知语义阐释。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动词的双及物结构有不同的语义解读,取决于动词的语义结构具有不同的凸显和侧重。给予类动词其凸显和侧重的语义是隐性语义,具有[+状态]或[+结果]指向。而投掷类动词其凸显和侧重的语义是显性语义,具有[+事件]指向。第二,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差异可以
期刊
摘 要:《說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从它对汉字字形、字义的分析可以窥见古人的价值观。本文试图通过对表示统治者(君,王,帝,皇)和被统治者(臣,妾,童,宰,奴,民,婢)两组称谓字的分析,窥探古人的等级观。  关键词:汉字 字形 字义 《说文解字》 等级观    叶秀山在《美的哲学》中指出:“西方文化重语言,重说;中国文化重文字,重写……中国文化其深层次的结构是以‘字学
期刊
摘 要:本文初步探讨了象形字、形声字的造字法所反映出的汉民族的认知模式。象形这一造字法反映出汉民族在认知事物时,常常把各个事物相互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把事物和文字联系起来,使事物和文字成为一个整体。形声造字法反映出汉民族在认知事物时,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并把含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以形声字的形式归为同一个范畴。  关键词:汉字 造字法 象形字 形声字认知模式    一、引言    目前,
期刊
摘 要: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读者不仅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文本的心理表征,而且对文本意义会形成相应的语义表征。然而语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成功的语义理解基于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因此,本文依据情景语境理论,举例分析了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而构建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关键词:情景语境 语义理解 语义表征 认知心理学    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音韵学、文献学及方言学的角度论证了广东方言中指儿媳的“心布”即古汉语中的“新妇”,同时,从汉外借词的角度进行了佐证。  关键词:心布 新妇 语音演变 借词    南开大学刘叔新先生的《词汇研究》是研究词汇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第287页谈到粤语与少数民族语借词时,认为粤语指儿媳的“心布”一词借自古百越语,对此,笔者不甚赞同,现提出与刘先生商榷,同时也请方家指正。  原书如是论述:“粤方
期刊
摘 要:越南语和汉语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接触,汉越词是两种语言接触的结果。在现代越南语里不仅仅存在着大量的汉越词而且越南人还能利用汉语语素造出自己的词语,即称“越造汉越词”,也称“越创词”。这种造新词的方式在现代越南语里起着很积极的作用,也是越南语造新词的一种趋势,使越南语词汇越来越丰富。新造出的越造汉越词,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  关键词:汉越词 越造汉越词 造词    什么是汉越词?阮如意先生(Ng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国庆社论(1949~2009)作为话语分析对象,对54篇国庆社论中的情态词语“必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必须”的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必须”句从使令用法向事理用法转变;从主要受话对象来看,“我们”的范围从党政干部向人民大众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党政机构与人民大众的对立,淡化了不平等的权势关系。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中,说话者、党政机构以及人民大众三者
期刊
摘 要: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