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乌作为国际有名的小商品贸易中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义乌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然后判断该区域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布局,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义乌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突出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培植支柱产业;扶持调整第一产业,巩固发展基础产业。
关键词:义乌 小商品 区域经济 发展阶段 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119-02
1 义乌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比重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66.8%下降到1992年的40%,其它四业比重,依次由0.8%、2.32%、8.9%、0.3%上升到1.45%、23.9%、31.5%、3.1%。种植业中,高效非粮农业获得巨大发展。粮食作物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77.8%下降为1993年的58.1%,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产值比重相应上升。并且农业,工业,农业,非粮效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商品交易。这是义乌工业的领导者,在1993年,市场总量在全市的营业额为5.6亿人民币,其中4.52亿元左右小商品市场的营业额,社会产品的零售总额达到1.39亿人民币,而且企业1.3亿的附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64.8%。(2)交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一般无铁”三维交叉,以及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它已经成为浙江的重要中心。(3)金融和保险业。 1993年,财政存款余额达2.59亿人民币,工业、金共计1.58亿元的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9%。(4)房地产。这个新兴的行业,在1993年,在同行业中达到5400万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2.7%。
根据义乌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本文收集到1978年~2009年义乌市产业结构演变,如图1所示。绘制2010年~2016年义乌市产业结构比重表如表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义乌从1978年~2016年的产业结构演变展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总体上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但第二、三产业却表现为不断交替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义乌第二、三产业交替的时间节点出现在1987年、1997年和2005年这三年,三次产业结构经历5次变化,即1978年~1987年间的一、二、三;1987年~1989年间为一、三、二,1989年~1997年间为三、二、一;1997年~2005年为二、三、一;2005年至今又为三、二、一的结构。义乌产业结构经历了2次三、二、一的发展情况,这与一般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明显不同。本文认为其原因如下,首先我们可以发现义乌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对义乌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1984年义乌政府明确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放宽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办厂的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这些政策无疑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一时也掀起了经商办厂的热潮,这也解释了为何该阶段二、三产业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1993年义乌提出的“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导致了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于第二产业开始逐渐降低,由图1可以看出来,到1997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又低于第二产业了。但是随着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很快又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且至今仍在逐渐扩大比重。
在就業结构方面,非农就业人口正在迅速扩大,外国工人也在不断涌入。1983年,全社会职工总数29万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80.3%、10.7%、80.3%,农业就业占绝对多数。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出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根据1993年的统计数据,全社会的工人总数是36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60.4%、19.3%和20.3%。在1983年,这一数字分别为80.3%、10.7%和9%,第三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显著增加。根据1992年的第三产业普查,在13.2万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社会工作者的36.8%。此外,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外国劳工就业机会。据估计,义乌有超过15万农民工,其中部分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作。
2 义乌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根据义乌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变情况,我将其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6年为第一阶段,1987年~1992年为第二阶段,1993年~2005年为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6年),这个阶段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占主导地位,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的发展更为重要,第二、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尚未撼动第一产业的地位,因此我将这个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发生了义乌历史上首次具有质的意义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序列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一、三”。本阶段小商品市场逐渐兴起,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替代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发展政策和策略都在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将这个阶段划分为工业化初期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2005年),产业结构发生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产业序列变为了“二、一、三”,该阶段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工业也在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制造业内部也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增长了近一倍,这个阶段划分为重化工业阶段。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在这个阶段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并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义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个阶段划分为工业化后期阶段。
3 政策建议
首先是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突出培育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是义乌市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领导动力。因此,宜从第三产业中选择若干关联度较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
其次要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培植支柱产业。充分提升加工工业的实力,提升技术水平,改善技术结构,建立以轻工业为主题,与本地商品市场相配套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工业结构。
最后要扶持调整第一产业,巩固发展基础产业。努力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和经济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调整第一产业的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好农、林、牧、副、渔的比例,降低种植业比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农业发展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宁,高杨,邓玉娇,等.浙江省义乌市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05(4).
[2] 崔大树.主导产业提升县域城市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2).
[3] 魏超然.义乌产业结构分析及进一步优化的对策[J].中共浙江省党委校学报,1994(6).
[4] 张旭亮,宁越敏.义乌市产业结构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
关键词:义乌 小商品 区域经济 发展阶段 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119-02
1 义乌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比重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66.8%下降到1992年的40%,其它四业比重,依次由0.8%、2.32%、8.9%、0.3%上升到1.45%、23.9%、31.5%、3.1%。种植业中,高效非粮农业获得巨大发展。粮食作物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77.8%下降为1993年的58.1%,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产值比重相应上升。并且农业,工业,农业,非粮效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商品交易。这是义乌工业的领导者,在1993年,市场总量在全市的营业额为5.6亿人民币,其中4.52亿元左右小商品市场的营业额,社会产品的零售总额达到1.39亿人民币,而且企业1.3亿的附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64.8%。(2)交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一般无铁”三维交叉,以及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它已经成为浙江的重要中心。(3)金融和保险业。 1993年,财政存款余额达2.59亿人民币,工业、金共计1.58亿元的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9%。(4)房地产。这个新兴的行业,在1993年,在同行业中达到5400万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2.7%。
根据义乌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本文收集到1978年~2009年义乌市产业结构演变,如图1所示。绘制2010年~2016年义乌市产业结构比重表如表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义乌从1978年~2016年的产业结构演变展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总体上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但第二、三产业却表现为不断交替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义乌第二、三产业交替的时间节点出现在1987年、1997年和2005年这三年,三次产业结构经历5次变化,即1978年~1987年间的一、二、三;1987年~1989年间为一、三、二,1989年~1997年间为三、二、一;1997年~2005年为二、三、一;2005年至今又为三、二、一的结构。义乌产业结构经历了2次三、二、一的发展情况,这与一般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明显不同。本文认为其原因如下,首先我们可以发现义乌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对义乌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1984年义乌政府明确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放宽市场经营户和企业办厂的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这些政策无疑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一时也掀起了经商办厂的热潮,这也解释了为何该阶段二、三产业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1993年义乌提出的“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导致了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于第二产业开始逐渐降低,由图1可以看出来,到1997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又低于第二产业了。但是随着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很快又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且至今仍在逐渐扩大比重。
在就業结构方面,非农就业人口正在迅速扩大,外国工人也在不断涌入。1983年,全社会职工总数29万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80.3%、10.7%、80.3%,农业就业占绝对多数。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出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根据1993年的统计数据,全社会的工人总数是36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60.4%、19.3%和20.3%。在1983年,这一数字分别为80.3%、10.7%和9%,第三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显著增加。根据1992年的第三产业普查,在13.2万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社会工作者的36.8%。此外,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外国劳工就业机会。据估计,义乌有超过15万农民工,其中部分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作。
2 义乌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根据义乌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变情况,我将其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6年为第一阶段,1987年~1992年为第二阶段,1993年~2005年为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6年),这个阶段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占主导地位,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的发展更为重要,第二、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尚未撼动第一产业的地位,因此我将这个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发生了义乌历史上首次具有质的意义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序列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一、三”。本阶段小商品市场逐渐兴起,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替代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发展政策和策略都在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将这个阶段划分为工业化初期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2005年),产业结构发生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产业序列变为了“二、一、三”,该阶段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工业也在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制造业内部也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增长了近一倍,这个阶段划分为重化工业阶段。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在这个阶段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并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义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个阶段划分为工业化后期阶段。
3 政策建议
首先是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突出培育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是义乌市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领导动力。因此,宜从第三产业中选择若干关联度较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
其次要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培植支柱产业。充分提升加工工业的实力,提升技术水平,改善技术结构,建立以轻工业为主题,与本地商品市场相配套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工业结构。
最后要扶持调整第一产业,巩固发展基础产业。努力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和经济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调整第一产业的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好农、林、牧、副、渔的比例,降低种植业比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农业发展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宁,高杨,邓玉娇,等.浙江省义乌市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05(4).
[2] 崔大树.主导产业提升县域城市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2).
[3] 魏超然.义乌产业结构分析及进一步优化的对策[J].中共浙江省党委校学报,1994(6).
[4] 张旭亮,宁越敏.义乌市产业结构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