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绘画美学思想中的道家精神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书画家研究专题
  编者按: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时局动荡,科学救国成为社会各界的头等大事。西方绘画中诸如光影变化、透视原理等科学因素把中国画推到了绝境。是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传统,一时在画坛闹的沸沸扬扬。不论是“革命派”抑或“国粹派”都不能促进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摒除激进与偏见,保守派坚持传统又借鉴西画,身体力行地推进了中国画的发展,他们成为民国时期传统书画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本期推出民国书画家研究专题,以期向读者展示这一时期艺坛面相之一二。
  姚华(1876~1930)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艺术文化名人,是清末民初时期画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画论和绘画实践上。他的画论主要收录在《姚茫父画论》一书中,其中包括《弗堂类稿》中的画论诸篇,汇集了《艺林虎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朽画赋》《中国图谱源流考》等绘画专论11篇,专题画论、人物画论等17篇,选辑画论38篇,有关颖拓的论述9篇,评述画家90篇,题画选论263篇。本文以《姚茫父画论》作为文本,分析得出:姚华的画论来源于中国历代传统画论,并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
  姚华的画论中有着鲜明的文人画格调,这是和他的“士”人身份分不开的。
  就其出身来看,他出身科举;就起教育经历来看,他又是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留洋学者;就其性情品格来看,他性情高洁,潜心治学。所以,我们把姚华界定为“士”阶层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它十分注重物我交融和主客辩证统一境界的体现与彰显,具有引领时代精神的形而上的形态。姚华富有浪漫的审美情趣和向往空灵、洒逸的心境,更能反映出他的思想倾向和其画论的精神实质。
  一、道器论:绘画是天道与人道的和合
  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传统的画论的精神源泉,也是姚华绘画美学思想的源泉。邓见宽在《姚茫父画论》的序言中曾言:“茫父先生画论的美学思想源自我国历代画论,崇尚老子之言。”姚华的画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姚华认为画家和自然外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和谐与统一,只有熟悉自然、心怀自然的画家,才能在艺术殿堂游刃有余并与宇宙、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思高”“趣远”“韵清”“境深”的境界。
  姚华认为,绘画是“道”而非“器”“术”。在《再复邓和甫论画书》一文中,他说:“画非术也。且非学也,性灵也,文章也。如以为术,则必有一定之授受,是画工而已耳。”绘画是“性灵”是“文章”,产生于人类心灵又是对人心灵所感所发的自然书写。画家非画工、画匠,因其深谙此道而非“授受”之法。绘画的功能是从根本上影响到人类的心灵。从《姚茫父画论》中可以看出他从美学的角度区分了绘画和美术的“术”“器”之别:
  (画)不惟非术,且非美也。何者?一有美之见,则雕刻、涂饰据画之领域而封之矣。且美亦因人而所见不同,美术之美,则尽人皆识之矣。文章、性灵之美,则非尽人之所悦,或且遭诋毁焉,呵斥焉,盖尝反于寻常,而以不美为美者也。
  在姚华看来,尽管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各不相同,但绘画不是形而下的“器”“术”,“美”也不是评价作品的唯一的审美标准。美术之美重视外在的形体,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普适美;绘画之美,注重的是气质与神韵,是契合心灵的个性美,不以其外形的美与不美作为评判的依据,只要符合美的本质规律就可以看做美。因而,绘画是学,是性灵,是文章,是形而上的“道”,而非形而下之“器”“术”,是天道与人道的和合。
  二、创作论:绘画是几、气、灵、趣的契合
  绘画在姚华看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想而为之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诸多因素的契合才能发而为画。在《复邓和甫论画书》中谈到绘画的创作过程,他说:
  画于未时,必先之以养几之宜养固已,其次为气,其次为趣。趣与画最近者也,气与人最近者也,两近得养其几动矣。几动而兴会与之生。夫气与趣合,乘几而布之,犹人事也。布之遇与不遇,则天事矣。灵何谓?谓两间之妙用,造化之真宰也。其端曰几,常流行于空中,与心之几同物,欲遇天之几,比养人之几以逆之,苟遇天人合一,则神仙之品矣。
  在这里姚华论述了绘画是成于外物与人事的结论。姚华认为,作画之初即需养“几”,“几”在这里作名词,是苗头、预兆之意。这个过程是绘画创作的发端。作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气”,“气”是中国哲学中蕴含最为丰富的一种元素,在姚华的画论中多次论述到“气”,在这里“气”是与创作主体——人最为切近的元素,是主体创作的发端。“灵”,在这里被姚华看成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天成因素,是流于天地之间的“两间之妙用,造化之真宰”也就是说是宇宙间流行了一种机遇,不可人为,只有际遇。而“趣”,也是作画必不可少之因素,是与创作主体密切相关的另一种重要因素,可以说是成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幅画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按照姚华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绘画是这么一个创作过程:
  他精辟地论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包括“几”“灵”“气”“趣”,这些因素是绘画创作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做到养几、成气、遇灵、注趣,赖天道,成人事才能成就“神仙之品”的画作。
  绘画是“道”的彰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天道的书写,另一方面是对人道书写。《姚茫父画论》对此论述道:
  物理何堪进入画,诗心裁剪贵探珠。象外玄虚太超妙,要人得悟有参无。
  家在万山中,平地无三里。一作江湖游,出林便层水。早觉朝市喧,益知丘壑美。蓄意有时泄,野烟澹然起。
  老来作画无须会,一纸聊吾寄。蕉边趣好,梅边色胜,一样堪师,都来腕底。
  红尘几人闲似我?村舍花出破。渔家好过活,水畔开功课,烟外柳条沙路亸。
  从以上的题画诗词中,姚华描绘出了那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抒写状态。无所谓蕉与梅、趣与色,是丘壑,是野烟,是村舍,是初花,是渔家,是柳条,都需要诗心与参悟剪裁。道家独有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领悟跃然纸上,他将道家的“有”“无”观念引入绘画领域,拓展了视觉画面,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使他们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而驰骋于艺术的广漠之乡。   姚华主张作画要有独立的学术人格和批判精神,放情自然,放情山水万物,在自然造化中放笔,主张作画应自适为本,意到笔随,这一点在《姚茫父画论》中也有精准的描述:
  (作画)正需扫除一切成见,灵机一兆,化境随生,古人自然就我,亦不必闭关而自守也……画无今古人我之见,则画超也。
  在他看来,绘画要遵循艺术的创作的自然规律,不受任何程式的限制,顺其自然地把握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灵感,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进入一种空灵的“化境”。何谓“化境”?化境,是指将外在的自然景物转化成一种意境,让读者看到景物以外的境象,是一个充满诗性的艺术审美空间。作画既不要一味地崇尚“古意”,也不要一味地描摹自然,而是要超越传统的束缚,做到画无古今,画无人我,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关于“自适”,《姚茫父画论》一书中有多处提到这一主张,他认为:
  缘性之所适,人各不同。野性难拘,宁破壁称尊,不耐华屋为客,故不能从大贤之后也。……然是自适之论,果其言是,则易地而观,亦安知高明不为之太息,极谓不适耶。所性既异,其趣自别,此不能强同者也。夫立论既以自适为本,则所造如何,具可无论其成与否,亦至无干。
  在当时的画坛中“师古”与“师造化”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金科玉律,众多的画家不敢有所逾越与突破。但是姚华认为,艺术有其自有的规律,“所性既异,其趣自别,此不能强同者也”,因此,不能一味地师古,从大贤之后,而要做到“宁破壁称尊,不耐华屋为客”。他超越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家的那个无形的枷锁,也表现出了他独立的学术人格。在“师古”与“师造化”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主张“以自适为本”,在传统的自然论与写意说的构架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茫父论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胸无古人,则无藩篱;目无今人,则无瞻徇。此纯是为我之学,兴趣一来,便尽力为之。尝未作画时,古今人苟有好处,凡吾所储材,皆不欲遗。一旦搦管,但自写胸臆,平时材料,听其自然奔赴而已。这与道家认为的自然是美的源泉是一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与真是一致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美与真的和合,在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追求人的精神的自由和艺术美的真谛。在《中国图谱源流考》中他说:“幻文,文之美者也;纯素无文,文之至者也。绚烂之后,归于平淡。故美必复于其至,其未复也。”可谓平添了几分洒脱与高妙。
  三、境界论:一笑相携身入画,渐无尘处渐无闻
  姚华作为一个文人画家,其画论的来源于中国的传统画论,其画论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立论,淡泊高远;创作,率性自适;评鉴,胸无古人目无今人。他常自称:“宁破壁称尊,不耐华屋为客。”因此,其画论的境界更多了几分高远,多了几分逸气。
  姚华推崇绘画创作过程的心意结合与自然奔赴,善于营造画作的诗意审美空间,他认为一幅美的画作应该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他擅长的是意境的塑造,特别强调的是在绝美的意境中体现其高远的境界。在他的画论和题画诗词中我们可窥一二:
  此是陶公旧酒尊,千年化墨有霜魂。晚风坐对疏花寂,时觉秋声一打门。
  野屋朝烟白,山桃宿雨红。田衣初缉草,钓艇乍添蓬。小窗中,和风吹送。天外一声钟。
  由陶公的酒尊说起,追溯千年的诗魂,本已寂寥又对静静的疏花,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之感,可是最后一句“时觉秋声一打门”,使整首题画诗活了起来。同样,第二首题画诗更美:野屋、朝烟、山桃、宿雨、田衣、钓艇多么优美、宁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和风吹送中,幽幽然传来天外一声钟鸣,整首诗跳动起来,有了生命,有了活力。一静一动中,给人以视听觉的冲击,整幅画作陡然增色,境界全出。这就是姚华所谓“心能写,意多远,严严气象是还非。且将画本任裁剪,试与神工论化机”。作画和做文章一样,姚华认为,都要从空处着眼,以少胜多,以简胜繁:
  常示学者,以为文章书画皆需从空处着眼……所谓空处着力也,仍宜于空处着眼论之。
  姚华深悉绘画创作的构建,因此他主张,绘画同文章一样,从空处着眼,以空胜实,追求一种虚虚实实的空灵之美,追求一种画内画外的洒脱真实:
  霜前下笔有秋气,劫后残山又夕曛。一笑相携身入画,渐无尘处渐无闻。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余尝因是而叹立言之不获已也。苟可以已,无宁无言。
  这就是姚华的艺术追求,“一笑相携身入画,渐无尘处渐无闻”,“苟可以已,无宁无言”,或许这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姚华认为:“书画文章皆精神之所制作,故美不于其形质,而惟精神是求。”所以说,真正的画作特别是文人画,追求的是钟灵造化,是为了追求真趣,所摹写的是道之审美。文人画的创作主体是“文人”,“文人”并非画工与画匠,“文人”“智挟非马之材,心娴雕龙之伎,通谱书于虔礼,会品诗于表圣”,他们想象力丰富,可以“由近穷远,即虚取实,冥心独往,博证多资”,能够在事物的形体外抓住其与人类精神的契合之处。因此,文人画超越了物我之间的区别,达到了物我混一的最高境界。绘画是人的性灵的体现与书写,尺幅之间的绘画中,包含着无尽的道理。他将道家的天人合一、空灵、自然、有无、心物关系等概念引入其画论之中,奠定了其画论的重表现轻再现的美学观念,丰富了他的画论体系。
  责任编辑:李方红
其他文献
文字新闻报道是否可以获得著作权保护以及如何保护,一直是业界关心的问题。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情形下,一些新形式的传播行为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调整的范围,同样备受业界关
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的光伏方阵布置以及系统低压侧系统配置系统设计项目进行了介绍,分别从设计优化和施工优化2个方面提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的优化建议,为我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广播影视行业组织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广播影
超市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拥有着广阔的市场。现如今,我国的超市行业已经进入饱和阶段,中小型超市不同于大型连锁超市,往往只在成本上下功夫以提高利益,而忽
目的:对慢支炎、哮喘、肺心病、吸烟者的肺功能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观察呼吸疾病与吸烟者的肺功能测定及变化。进行系统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和用力肺活量的测定。结果:在被
界定了PPP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从公路属性角度分析了PPP模式与公路建设的耦合性,结合公路建设的特殊性就PPP模式的选择及相关核心条款的安排,提出了建设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
全国挖掘机生产企业从110多家降至20多家11月10日,三一重工(600031.SH)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设立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正式对外发行,总发售规模13.15亿元。这也是工程机械行业
2018年10月30日,来自日本三泽空军基地的美空军机组人员首次从三泽任务训练中心的飞行模拟器实时参加了两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办的“红旗”19-1军演任务。这次活动展示了美军
报纸
[目的]探讨伤寒经方以甘草为名的原因与其用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甘草在方中分别起主要作用和辅助作用的用量区间。[方法]鉴于甘草在伤寒经方中出现最多,笔者对《伤寒论》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