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里的父爱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
  鲍鱼和咸鱼
   对于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他爱吃,也爱煮。
   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还是油光闪闪的。
   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篮,上菜市。囊中羞涩,不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瓜果、买蔬菜。
   回家后,把那一大块宛如白玉的肥肉切成细细的小块,然后,起锅,锅热了,便把那堆光澄澄的肥肉一股脑儿地倒进去。
   我站在炉子旁边,饶有兴味地看。
   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滋”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溶了、溶了,溶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溶不了的,就变成了香香脆脆的猪肉渣。这时,整间小小的简陋的厨房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父亲手脚麻利地把猪油渣捞起来,然后,把猪油慢慢地倒进陶钵里。我睁大着眼睛看,觉得那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接着,他用筷子夹起一颗猪油渣,往我口里送。猪油渣在口腔里金碎玉裂,鲜香的味儿在舌面上活蹦乱跳,形成了一生悠长的回味。
   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里去炸,香味就像爆竹,噼噼啪啪地四處飞溅,我想,就算是患了厌食症的人,味蕾在这一刻也会起死回生吧!
   在晚餐桌上,父亲面前就端端正正地放着那个陶钵,他在每个孩子的饭碗里浇上一大匙猪油,再撒上一圈酱油,仔细地拌均匀,让我们配着炸得酥脆的小鱼和烫得碧绿的菜心,大快朵颐。这样的饭菜,简朴得近乎寒酸,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却绽放出艳艳的花朵。那种被香味紧紧拥抱着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到今天,我们四兄弟姐妹一看到猪油渣,双眸依然会大放异彩,而一闻到猪油的香味儿,也还是会心驰神往的。
   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
   有一个很长的时期,父亲在生活线上走得不很顺畅,极早出极晚归,回来时,早已过了用膳的时间。母亲把他的餐食留在一只大碗里──白米饭压得密密实实,上面有卤蛋、咸鱼和青菜。有时,上面放的是煎午餐肉配蛋花;或者,几大匙香菇肉酱(罐头)配长豆。母亲把饭菜热了,在荧荧的灯火下,看着他吃。不管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纵是淡淡的白米饭啊,父亲也能从中尝到饭里泌出的甜味。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一切落入他口中的食物都变得很可口。把碗里的每一颗饭粒都扒得精精光光,父亲很满足地长吁一口气,重又有了奋斗的精力和信心了。父亲认为,日子就算过得很困窘,胃囊是不可以被亏待的。当鱼翅鲍鱼伸手难及的时候,青菜豆腐也别有一番好滋味。味蕾,是应该有能伸能缩的耐力的。
   在父亲的熏陶下,年纪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知道,甜有甜的大魅力、淡也有淡的吸引力。鲍鱼固然美味,咸鱼也不赖;燕窝固然细致可口,锅巴也别有风味呀!
  
  分享的滋味
   父亲工作稳定后,日子像渗入了糖液,越过越甜。
   我们搬家又搬家,愈来愈宽敞的厨房,变成了父亲大展身手的乐园。
   父亲很胖,但是,一进入厨房,他身手之敏捷,让世间所有的胖子看了,只能暗叫一声“佩服”,就算是瘦子吧,也自叹弗如。
   厨房里,有一口大黑锅,沉甸甸的,可是,胖胖的父亲单凭一只手,便轻轻松松地拎了起来,让它稳稳地坐在炉子上,宛若练了轻功一样。靠着这口大黑锅,父亲在闲暇时为一家大小煮出了不计其数的美味佳肴。
   他炒饭,能让裹着蛋液的饭粒在锅里尽情地飞舞;他炒菜,双手转如飞轮,蔬菜在锅里还来不及喘息,便被他铲起放置于盘中,那颜色啊,碧绿得如同春天的树叶。他炒牛肉,更显功夫,只听得“嗤嗤”连声,酒香与肉香并肩齐飞,晶莹的洋葱和柔嫩的牛肉便缠绵缱绻地相拥于盘中了;至于他的干煎大虾嘛,红彤彤亮闪闪,多一分嫌老、少一分不熟,那种恰到好处的鲜嫩爽滑,是味道的极致。
   父亲也常常做一些需要绝大耐性的菜肴,诸如梅菜扣肉、焖牛腩、冬菇凤爪、东坡肉、豆豉排骨、罗汉斋,等等等等。每当菜啊肉啊什么的在锅里慢慢熬煮的时候,他便手执书籍,坐在靠近厨房门口的安乐椅子里,一边舒心惬意地读,一边密切地监督他的菜们肉们,他是绝对不许自己把菜煮糊的。菜们肉们在他周全而又尽心的照料下,总知恩感报地呈现出最佳的光采。
   在屋子里安静地做着功课的我们,浸在无孔不入而又无所不在的香气里,幸福的感觉,特别的强烈。是父亲和母亲用食物的香气把屋子转化为温馨的家园的。
   有些人,在厨房经过一整天的辛劳,胃口会大受影响,总说:“太累了,吃不下。”可父亲不同,他吃得比谁都多,他吃东西时那种全心全意地享受着的样子,食物若有知觉,当会觉得他的胃囊是它们这一生所能追求的最好最圆满的“归宿”。
   父亲宠味蕾,是不遗余力的。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不但宠自家的味蕾,也宠他人的味蕾。
   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期,每逢星期天,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全都会聚集在我们家,共享晚餐。
   主炊的,便是父亲和母亲。
   我清楚地记得,父母亲从菜市回来时,好像两株走动的圣诞树般,左手臂右手臂,还有,左手和右手,全都累累赘赘挂着、提着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
   之后,两人就像两架风车一样,转呀转的,在厨房里不休不歇地忙着。父亲主炊时,充分地展露了他做事富于条理的性格。蒸炸煮炒烩焖烘,各就各位。气定神闲的他,总是先把汤熬了,在汤咕嘟咕嘟地喋喋不休时,他才不慌不忙地切肉、洗菜、剖鱼、剥虾;之后,有条不紊地焖肉、炸鱼、煎虾、炒菜。母亲充当他的助手,两人天衣无缝地合作无间。    当暮色蓬蓬松松地肥胖起来时,亲友也陆陆续续地到了。
   这时,一切菜肴都已准备就绪了。分设几桌,丰盛的菜肴团团簇簇地摆满桌面,笑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在膨胀着香气的空间里飞来飞去,那种花团锦簇的热闹,是记忆里根深蒂固的榕树。
   隔了许多年后的今日回想,当年家里没有请佣人,单凭父亲和母亲的两双手,在短短的一日内,怎么能够弄出大大小小几十个人吃的菜肴呢?他们请客,不是偶尔的一次两次而已,而是周周如此,乐此不疲。
   答案,其实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那就是:分享的意愿。
   父亲喜欢和至亲的手足们分享人生一切美好的甜滋味。
   坦白说,我实在没有父母亲当年在家宴开数桌的能耐,可是,我在结婚后也常常烹制各式各样的点心和朋友们分享,每当看到朋友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的笑脸,便有大朵笑花从我心里茂茂盛盛地绽放出来。这种“分享就是快乐”的心态,其实就源自于父亲当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炊烟里的哲学
   在烹饪这一码事上,有些细节,父母是很坚持的。父亲认为食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必须顺其性子而行,才能带出最佳的滋味。
   比如说,处理辣椒和蒜头,他们不喜欢用搅拌机代劳。辣椒,必须用传统的杵臼,一下一下地用力地舂;蒜头,必须用大大的菜刀,一下一下地重重地剁。父亲说,辣椒和蒜头,都不能舂得、剁得太大太细,必须粗中有细而细中有粗,咀嚼时,这里那里尝及一些小小的颗粒,辣味和辛味才能像涟漪一样,一圈圈地在舌面上荡开;如果使用搅拌机的话,电源一接,哗啦哗啦一阵响,辣椒和蒜头,都成了一堆面目模糊的泥浆,用这些“泥浆”去烹饪,味道平平的,无法造致那种“一浪激成千堆雪”的层次感。父亲说:
   “每种瓜果蔬菜,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我们要让味蕾切实地感受到生命强韧的味道。”
   成长后,我才发现,在父亲的炊烟哲学里,其实是蕴藏着许多教育孩子的原理的。
   每年的大年初一,父親总在阳光还没有泼到床上便早早地起身了,他为全家大小烹煮罗汉斋。白菜、发菜、腐竹、面筋、冬菇、竹笋、黑木耳、红萝卜、白果等等,一股脑儿地放在大锅里熬煮,腐乳浓郁的香气像霏霏细雨密密麻麻地落满一屋,饥饿的空气里孕育着一股等待的感觉。
   中午,煮好了,所有的孩子端坐桌前,每人一大碗罗汉斋。
   在袅袅的香气里,父亲要我们每个人说出新年的愿望。
   小孩子嘛,无非就是说说希望学业进步或是要听父母的话这一类讨喜的话,可是,父亲不要这些陈谷子烂芝麻,他也不要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他要我们切切实实地想,旧的一年,我们的大毛病是什么;新的一年,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孩子经过一番努力的思索之后,总能说出一些比较具体也比较诚恳的话,比如,我就曾经这么说过:“以后,爸爸妈妈骂我的时候,我必须在开口之前,先想想我的过错是什么,再想想怎样去纠正。不经思考便胡乱顶嘴,是没有礼貌的,也是不对的。”(“顶嘴王”是我童年的绰号,我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时,反应之快,无人能及;而顶嘴时所用的词汇,也犀利得像刀像剑。坦白说,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火上加油,常常把原本已经生气的父母惹得跳脚。)
   这时,父亲听了我“忏悔录”,频频颔首,微笑应道:“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记得啊!”这些话,就像是“紧箍咒”一样,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严密地管束着我,每每我张口要顶撞时,这个“紧箍咒”便适时地跳了出来,封住我的嘴。起初当然是不习惯的,就像有人刻意在我张口时用毛巾捂住我的嘴巴,有一种难以透气的感觉,可是,渐渐的,这便变成了我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而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铸造一个新的自己。
   父亲在大年初一让我们吃斋并畅述新年感想,应该是含有“心斋口斋、心诚意诚”的意思在里头吧!
   父亲没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但是,一进厨房,残缺不全的音符便会跌跌撞撞地从他的喉咙里争先恐后地爬出来,它们无比快活地跳进锅内、跑入汤里、落在盘子中,叮叮咚咚、铮铮鏦鏦。这些音符,活泼地穿梭在沾满了油的烟气里,像吸尘机一样把厨房的许多杂音都吸掉了。肉啊菜啊海鲜啊,里面搀和了快乐的音符,因而也变得神采飞扬,散发出熠熠的光采。
   混沌初开之际,我便已经明白,烹饪是很舒心惬意的一桩事儿。
   父亲把食物的香气注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把快乐的元素搀和在内,镶嵌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
   殷山摘自《战地日记与父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我们没多说什么,只是相视一笑,好像千言万语不如微笑,生命里你会遇到一些人,你喜欢他,愿意为他付出,但那不是爱情。  认识L是在大学一年级,当时我们学校中文系与电机系互为友系,一进学校每个人就自动被分配友系的学友一名,中文系女生多,电机系男生多,学友感觉就是“联谊”的代名词。不巧,我的学友是个女孩子,是他们班上唯一的女生,同学都说我很倒霉,因为一开学学友们都忙着送礼物,请吃宵夜,我的学友对我什么表示
期刊
我上五年级时,奶奶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病情仍处于早期。那时我还小。我和所有孩子一样自私,所以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不曾想过这个病会对我的生活、我的家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我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都是因为我奶奶,她是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记得小时候,一有机会我就会去爷爷奶奶的农场玩。奶奶总会给我做巧克力牛奶和花生酱三明治。我们会一起看《小熊维尼》电影以及涂色——我和奶奶都
期刊
今年我已四十有六   我的小兒子0.3岁   这是秋天逼近的果实   说明战事久了也会有幸存   现在我陪他一起开始   再玩一遍   先嚎哭,哭久了偶尔笑   他总是啊哇,我总是温言软语   直到在各自的世界里精疲力竭   他还要在地上爬一阵子   然后才能走才能跑才能飞奔   我愿意等待这种漫长   因为我如今仍在攀爬之中   他的第一个冬天就要到了   恶劣的天气容易感冒   我希望他和我一
期刊
差不多10年了,我一直保存着一张便条。  当时,我在北京工作。停车位是租用的,在地下停车场。每个单元格三个车位,两边是实墙,我的车位在左边靠墙。而停在我这个单元格中间车位的,是一辆体积较大的“悍马”。因此,我每次停车时,尽量将车体往墙的那一面靠,尽可能地为停在中间车位的“悍马”腾出一些空间。  便条是折叠插在我的车窗上,展开来,是一句留言——感动于你的好意。谢谢你!落款是:相邻车位的车主。显然是“
期刊
为山风找到自由路径  比往事飛出记忆  更能激起全新想象  水汽蒸腾,漫过夏天  山谷,扛着锄头  沿青石板穿过高低蜿蜒的年龄  一根藤条勾住故乡那头  铁器敲在故乡的回音  多少年来一直把荡漾的意境带回今天的灵魂  斑驳的背景  下了一个坡  转过几道弯  跳过几座河面的石凳  在一个岩屋前  挑起两捆放了一年的干柴  就来到娘亲两眼看得到的地方  面朝吊脚楼的方向  喊了几声娘  现在,长满回
期刊
1   娘不能像送姐姐她们那样  把我送到村口  轮椅把她的视野控制在  转弯处  我走出了娘的视野  走不出这段湿漉漉的路程   2   装着糖果饼干的盒子空了满,满了又空  娘的六个儿女回了走,走了又回  只有,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走不了  娘把他们装在糖果盒里   3   陪着娘的  还有门前不到杯口粗的皂角树  枝条柔软,一如娘看我的眼神  如今,皂角树已经一人抱不攏  很粗很粗  粗得已经阻
期刊
正是如此,我们更要保持干净清爽的外表,剔除生活中多余的杂质,还自己一个干净的圈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对自己的居所也要用心打理。  前两天,好友跑来和我倾诉:她和合租的室友闹掰了,正为找房子而发愁。   “客厅就像垃圾场,换洗的衣服直接扔在沙发上,用完厨房总是拖到有异味了才去清洗。”好友坐在沙发上,扭过头对我说。   相反新来的男同事却让她连连称赞,喜欢穿白衬衫,袖口处总是平整干净,她停顿
期刊
你在杭州待了三天,帮我的出租屋安了空调,修了马桶,换了灯泡。临走那天,你说:“丫头,累了随时可以回来。”   一   2014年3月20日,是我二十六岁的生日。但我在生日这天,因为你而选择了离家出走。   抵达杭州后,我将你的电话号码放进黑名单,发了一条微信给我妈报平安。很快,你用我妈的手机打过来,一开口就是臭骂:“你这个死丫头,翅膀硬啦,竟然敢屏蔽我!”   那一刻,我很绝望。这不是我第一
期刊
抱怨有五个原因,当你听到自己或者他人抱怨时,大都是基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  寻求关注   有的人之所以会抱怨,可能仅仅是出于对别人关注的需求。这样的人习惯于通过抱怨获得关注,以至于他们从没想到过还有别的方式能让他们与人建立积极的联系。   对于这种人可以采取措施,主动问问比如他的爱好、家庭、健康状况等。主动给他关注,这样他就不再需要通过抱怨这种方式寻求你的关注了。  推卸责任   抱怨的
期刊
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是背后温柔的双手,而对于一个家来说,母亲是遮风挡雨的屋顶,对于一个国来说,母亲是亘古的大地,而对于一个民族,那是生生不息的江河。  妈妈的回话   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我们无法抗拒:死亡,和你妈妈的电话。   前天我正在赶稿子,我妈电话打进来了:“孩子,我刚刚给你准备了一些南瓜和红薯,都是我自己院子里边种的。”  “谢谢啊妈,我现在在赶稿子,我来不及了。”   “这南瓜你要几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