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的乌审旗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m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色彩好简单,绿色、蓝色、白色,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行走在乌审旗大地,大把揉碎的绿延伸着目光,毛乌素沙地居然有了江南的韵味。同行的山西大姐,一路上都在找寻沙漠的影子,看到一团团突起的沙丘,她会兴奋地问:“那是沙漠吗?” “不是,那是沙地。以前这里是沙漠,但经过几代人植树种草,沙漠的面貌已然变化,只有到沙漠的腹地才能看到沙漠的样子。”山西大姐听了,不免有些失落。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的一个旗县,地处毛乌素沙漠。沙漠的记忆在这里越来越浅,沿途居住的生活区,已然草木葱茏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自驾到了乌审大地。在乌审旗博物馆看到乌审召镇的一组数据:从1959年到1966年,乌审召治理沙漠23万亩,兴建草库伦24万亩。一改往日“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场景。
  肖亦农老师在《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中写道:“当时整个乌审旗就没有树苗子,要想栽树,都要拉上骆驼翻越几百里大沙漠去陕北榆林买。那时沙漠上哪有路?唯一的路标就是牲畜的粪蛋子。行路的艰辛就不说了,就是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来回驮一趟也得半个月时间。听去榆林拉树苗的人讲过,每根树苗子的根部都得用湿麻布捆绑着保湿,路上遇到水洼子都得把树苗子放进水里浸湿。就是这样,还有不少树苗子不等回到乌审召就让黄风吹成了干柴禾。树苗栽下了,水跟不上旱死的,被沙埋的太多了,好不容易长出树芽了,又被牲畜啃死了。这些活下来的树棵棵都是九死一生。”
  如今遍野的杨柴树,成了当地居民最喜欢的树木。一个敦实树桩上面盛开着无数粗壮的枝条,枝枝都像是一棵独立的树。被截断枝条的,秃秃的样子像是身体里长出了若干个平铺的盘子,这样做,为的是让它们枝枝粗壮,长大再长大些,就可以做椽子盖房了。
  凝视着车窗外呼啸的绿色,我似乎看到了背着树苗行走在大漠中长长的人群,队伍一个姿势一个动作,顶风,背苗,前行。时光压弯了脊背,北风吹皱了面庞,年老的退下,年轻的继续,岁月的交叠,绿色的梦没有断。如今,在鄂尔多斯,植树依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今天我们作为观光者,目睹它的美好,无法真正体会他们在荒漠中的孤独,对那一丝绿色的焦灼与渴望。但是这里异常整洁,没有垃圾,没有异物,确是他们珍爱家园无声的语言。
  蓝
  这里的天,蓝得会让你心醉。天空全部属于蓝色,连云朵都不好意思占用一丁点的空间。过多的色彩在这里都显得复杂。我的花裙子愈加浓烈了。同行的孟大哥,总是在问我:“你不热吗?看你穿得好厚。”色彩的叠加,加重了温度,暖得没有对应的季节。
  敖包、查汗苏勒德、查汗庙、乌审庙、陶日木庙、海流图庙是这块土地神圣的载体。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是保存敖包文化最丰富的地方,以十三敖包为代表,是乌审召内最大的敖包。
  那天,我们恰好赶上一家牧人在高胡日呼敖包的祭祀活动。此时,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白酒、砖茶、鲜奶、黄油、饼、奶食品,专管祭祀的三个男人盘腿坐在敖包左侧开始诵经,念的是《成吉思汗颂》。身旁的一位喇嘛向天空撒着谷物,一位喇嘛敲击插着孔雀羽毛的净水壶,一位喇嘛敲铃击鼓,一位喇嘛手持白色的海螺,向西方吹响。长长的法号声音浑厚低沉,尘世的杂念散落在空中。
  對蒙古人来说 ,敖包是神殿,是祭坛。一般是用石头堆放成圆形敖包。但在陶日木庙,我们看到了一个造型奇特的敖包,一个方形敖包,里面祭祀的是孔夫子。据格桑喇嘛说,在若干年前,寺内活佛在梦中与现在的敖包相遇,次日梦醒之后,寺院按照活佛的梦建造了这个敖包。
  书敖包,则是乌审旗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同于普通的敖包,是一座展示乌审旗书籍的敖包。每一位本旗籍作者的出版物都会被收藏在这里,上面披洁白的哈达,远在外地从事与文化有关工作的游子,只要有所成就,他们的画像就会被请到这里。敖包内蒙汉文字作品,像一颗颗星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敖包,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神圣。
  旷野的风是强硬的,从不拖沓。我的脸庞完全裸露在天地之间,发丝在风中飞舞。极目蓝天,从未有过的安宁飘然而至,流畅的蓝倾泄在体内,暖阳在脉管中欣欣然地流动。心中的敖包在一点点坚实,飘动的哈达,让我又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远方。
  白
  白色,是这片土地上最圣洁的颜色。同行的王艳一直在说:“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查干苏力德。”“查干?不就是蒙古语中的白色吗?白色的苏力德,有什么样的故事?”凝视着她向往的面庞,我充满了好奇。
  次日中午,我们来到了查干苏力德。这里大而宽广,景区门口设计简单,人群稀少,但明确地标注着“4A”。景区负责人身着蒙古袍,领着马队,早早地在那里迎接着我们。一阵寒暄,马队率领着越野车,蜿蜒前行在草原。行至草原中段,停靠在一片蒙古包前,景区的负责人,为我们敬献了圣洁的鲜奶。他说:“下马酒并不是迎接客人的礼仪。真正迎接客人的是鲜奶。”
  他的一席话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景区负责人用手指着前方,告诉我们,查干苏力德在那里。顺着前方,我看到了一座金顶大帐,威严静默,在阳光下像一位睿智的老者。来到近前,拾级而上,九九八十一级台阶。帐内三个白色的苏力德,高大,周围几员大将立于它的两侧。供桌前摆满了祭品。
  查干苏力德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国旗和国徽,是国家的标志。蒙古人尚白,认为这种颜色代表着纯洁和至尊至贵。查干苏力德经玄铁制成,至尊九数,旗杆高十三尺,天驹白鬃为缨,旗面幅宽五尺,镶有三寸长的齿状深蓝色边,为直角三角形白旗。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当年成吉思汗因要西征,将国旗交与他的爱将木华黎。后来木华黎早逝,成吉思汗为褒奖他的丰功伟业,准许查汗苏力德放在他的家族。历经若干动荡的岁月,真正的查汗苏力德已不知去向,但它的故事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里的人们依据它原来的样子,制作了现在的查汗苏力德。 ?
  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春夏秋冬四时大祭,但每逢农历辰年十月初三,则要举行查干苏力德威猛大祭,这是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隆重的祭祀。   蒙古人说:“查干苏力德立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故乡。”无论多么遥远,在祭祀查汗苏力德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蒙古人,身着节日的盛装都要回到这里。
  在离查汗苏力德不远的地方,一个不大的蒙古包内有木华黎塑像,他直立的身姿,脚踏大地,目视草原,遥望着查干苏力德。世代跟随木华黎的畏兀儿沁部落,出于敬畏,他们从不愿意直呼木华黎的本名,而冠以一个崇高的称谓“金肯巴特尔”。
  在蒙古包外,沙葱苦菜在没有雨水的春季,稀稀落落长了出来。同行的鲜然姐姐突然惊喜地说道:“这里的马兰花开了!”我低下头,在一片沙地当中,马兰花果然舒展着身姿,虽然仅仅是两朵。
  纯
  乌审旗是寂寥的,宽大的。行走在路上,周围的景致不停地复制,像是相机里的慢镜头,它有着充足的曝光。这里混居蒙古族、汉族,两种文化缝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文化,纯朴的民风,自由的呼吸,是这里的一大特质。
  本土民间艺人朋苏格脑日布在音乐之路上不断探索,创制长120公分宽10公分,有4根琴弦的乌审古筝,并创建了乌审古筝展览馆。他成功培养了50名尖子学员,活跃在全国各大舞台上,让乌审古筝在原有古筝的基础上焕发了青春,有了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在书敖包的后边,有一座漂亮的博物馆,吸引着我们。它的设计大方得体,里面淡黄色的灯光柔和温暖舒服,非常适宜参观阅读。这里收藏了大量的蒙文图书,蒙文字画,众多作家的原始手稿,还有一套400多本的新版《甘珠尔经》。
  若大的博物馆仅有一个工作人员,显得有点儿空荡。在攀谈中得知,这个博物馆竟是面前这个工作人员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从建筑的设计、书籍的收集整理、到资金的准备。我们以为他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没有想到,他说:“不好意思。我没有文化,看不懂这些,我就是喜欢书,把这些书都收集了起来。”这个长相憨厚的蒙古人,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一脸憨笑地看着我们。我惊奇地看着他,一个普通的牧民,居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当我問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书,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珍宝。我从来不扔书、不扔有字的纸片。后来攒得多了,家里放不下了,我就想把他们放在一个大房子里。”听着他质朴的言语,只因一个喜欢,便执着于此,二十多年的心愿,让大漠飘进了书香。
  他微笑着告诉我们:“昨天席慕容来到了这里。”身处大漠中的书敖包,已经漂洋过海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像是生命的密码寻找到了自己的知音。我们只能轻轻地遗憾,此生擦肩而过,但席慕容的声音气息却留在了这里,能与心中的偶像在这里有一个交织点,我已很知足了。鲜然姐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作为资深书虫,一定要和这位牧人合影留念,绽放的笑容为自己读书喜书的坚持找到了动力。
  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建造这样的图书馆费时费力,稀少的人烟对它的存在更是一种无言的挑战,从经济角度来说回报几乎为零。但这些可敬的民间人士,仍将大把的资金投入到音乐、书籍,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曾经有过的人文精神传扬给后人。
  行走在这片阔大的土地上,没有车就无法抵达的行走,给予了我无数新鲜。一遍遍挑战生活堆叠起的欲望,它的不喧哗直抵内心。原色的生活,单一却不单调,多姿却不浓烈。瞬间我理解了生命中的一种状态,如朝圣的人、攀登珠峰的人,挑战生命极限的人、灯下苦读的人,他们在人们的不解中还原着生命的本真。执着于心的纯净,享受到原色带来的丰裕。
  这一份浓重的思考,是乌审旗之旅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庆幸让我又一次拥有了发芽的心情,欣喜于春天带来的温暖。
  高娃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15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曾在《鹿鸣》《延河》《六盘山》等发表作品。出版个人散文集《阳光下的苏鲁锭》。
其他文献
此地。在此存在的所有物种都昭示着此地会出一个风云人物。这些物种有山,名菊花山,有与山相依自成一脉的埠,名龙王埠,有水,名古有泉,有树,名柳。他们错落有致,各自据守一方,何况,我们都信风水一说。毕竟汉文化历上下五千年变革穷通,世人最推崇, 最讲究,最认可这一学说。  去祝家村,有的人源于出生,这是无法逃避的事情。他诞生于此,不仅仅是别人的媾欢,还有一个家族传宗接代,光耀门楣的期望。有的人源于游历,却
期刊
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说,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相互谅解。  所以呀,不要奢望完满人生。认真地将人生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时段过好,也是一种完满。  1  洒满阳光的路上,身着红条居家服的老者,要么坐在轮椅上,慢慢地转动着轮椅的轮子,
期刊
河流是一种有灵性的东西,也是一座城市生存的命脉。一座城市如果离开了河流,也就必将失去了滋润,失去滋润的城市是没有灵性的城市,是缺少活力的城市,河流是整座城市搏动的脉率。  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一直与那条著名的河流缠绵而共存,在漫长岁月的剥蚀下,黄河,总是若即若离地徘徊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默默地流淌于呜咽抑或奔腾的旋律之中。  直到现在,每在黄河流凌的时候,我都要到黄河,去领受那种雄浑古拙的气势,
期刊
小时候母亲常说这样一句话,饥荒富余水够吃。这话的意思是家里缺钱花或向别人举债借钱是经常的事,只有不用花钱随意担挑的井水充裕够用。母亲说这话有两层含义,一为调侃二是表决心。本质上说母亲生性乐观豁达,又是个极其勤快的人。家里常缺钱,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了的,一则是社会原因,当时村里走集体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们的劳动积极性,村集体经济长期搞不上去,再加上交国家的公粮也多。二是家里的孩子多,既要给两个哥娶媳
期刊
偶尔在家拾掇屋子,一会儿蹲,一会儿站,腿弯之处又酸又痛。猛然联想起少年时候薅谷子的经历,那是苦涩和劳累交织;是留在我记忆深处一段酸酸的痛楚……  那时候,我十四五岁,就跟家父学薅谷子,不到二十岁我已经是一个薅谷子的老手了。在村里,像我这般年龄的娃娃们没有学薅谷子的,因为薅谷子蹲着腰腿疼得厉害,有时候攥薅锄的手会打起血泡,有劳力的人家孩子不干这受罪的活儿。村里人每每路经我家的谷地旁,总是投来赞许的目
期刊
我一向不太喜欢鲜花店的鲜花,因为花店的花大多是温室种植的。温室种植的花,与田野阳光下生长的花不一样。田野的花,枝茎壮实,色纯质朴,花香浓郁,插瓶久开不败,且香味悠长。温室里的花,花枝虚弱,色泽娇艳,花香淡然,到了花瓶花朵很快虚脱凋落,且香味无踪。都市里很难买到来自田野的花,所以我不到特别需要它的时候,几乎不买温室种的花。我对温室的花和人造的假花,有种抵触、反感和轻视的情绪。这也是因为我在农村长大、
期刊
今天是星期天。  我们一家人尽情享受暴风雪带来的安逸,蜷缩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管不顾地睡到九点多。我拉开窗帘的一瞬间,强烈的阳光射进房间,精神为之一振。楼顶和街道铺着皑皑积雪,天空洗过一般透澈澄净……这是风雪莅临后的第一个大晴天,是农历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离过年还有十五天。  前天的大雪,出乎人们的意料,零下16度更是创下渤海沿海地区近15年来最低 。我在微信上看到,同学所在的呼伦贝尔温度骤然降
期刊
马宝山 蒙古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嘎达梅林》;长篇报告文学《丁新民与他的民工兄弟》;中篇小说集《乞王天下》等十多部作品集。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沉香佛珠  诗人来到常熟城外小村已经两个月了。他租住在村外两间茅屋里,远处一面湖泊,门前有一条小河,流水潺潺,清净极了。诗人每天呼吸清新的空气,听着水流和小鸟的声音,很是安然
期刊
走出门的一瞬间,我突然被门前的一盆花点亮了,这盆花把人去楼空的寂寥和惆怅点亮了。  那是一盆滴水观音,它静静地呆立着,静寂、柔情,枝叶以富有情调的伸展方式向我微笑着……我想起来了,四年前,它的枝叶还很小,我曾给它浇过水,那年离开的当天,我也是给它浇满了水才离开的,万物有情,今天它以让我惊喜的姿态闯进了我的视线,于空旷中伫立,我不由得停住脚步,扔下行李,走过去,走到它的面前,轻轻地抚了抚它的叶子,摸
期刊
从大山走出来,已经20多年了,不说日月快,是我的思维慢,心一直未从大山里走出来,特别是过年!  一闭眼,其实不用闭眼,眼前就是大山。漫天的雪,把山封了,看不出天,看不出地,整个一个大玉雕。  大山静极了,车停了,马歇了,人儿都不见了,连唧唧喳喳的麻雀都放年假了。一年的忙碌,都结在这静静的、净净的山里。  炊烟!炊烟!袅袅升起,飘着飘着,飘成了冰晶的诗行。可那是大山的生气,大山的生机,大山活灵的诗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