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的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努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增强培养能力,扩大招生规模;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中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费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培养各种复合型、实用型的蓝领人才,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显得更为突出。教育部曾经要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三个战略重点,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人,达到650万人。经过几年努力,到2007年争取达到850万人,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这是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举措。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中央这样的舆论政策导向必将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国家已经认识到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增加才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1)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和其他收入。学杂费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随着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学杂费收入也在逐年降低,勤工俭学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教育经费的比重更是甚微,以某县为例2006年财政拨入的教育经费中86%左右是人员经费,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经费占的比例更大,公用经费少之又少。
(2)职业教育的现状。
①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保证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 中央和地方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等等。教育部 2005年2月28日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要发展,就“举债兴教” ,巨额本息的支付使学校加大了财务费用,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影响了教育资讯的合理配置。
②办学条件差培养能力弱。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十分薄弱,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紧缺,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和现代服务型人才;另一方面,多数职业学校又不具有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条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不如对普通高中投入的多,这就造成了不少职业中学严重缺乏所设专业必需的实验和实训设施设备,有的即使有些设备也都是陈旧落后的设备,与生产现场和职业现场的差距十分明显。这样的条件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呢?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像发展重点高中那样发展职业教育。
③教育经费比例失调。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事业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由于基建费主要由国家单独拨款,分配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事业费支出,而事业费又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和学生补助,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业务支出(主要是教学)、设备修缮等,是最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但是许多地区学校平均规模偏小,造成师生比例低,因而人员开支居高不下,挤占了公用经费。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教室、教师及活动设施,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各种设备,因此需要更高的公用经费作为支持,否则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公用经费比例过低会使教育投资只能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而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2 中职教育经费缺乏的对策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有限的教育经费应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这不但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同时也符合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知道战后德日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责任,就要不断加大对其投入。
(1)首先要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在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方面,应该按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扩大财政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尤其要加强对公用经费中正常教研经费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从财力上形成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2)加强职业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要大力整合各地的基础教育资源,使教育经费的使用主体尽量避免低效、无序,学校要认真核算办学收入与办学成本,使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办学成本,要改革学校分布很散,规模很小,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严格把好师生比例关,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精减机构,精减人员,留用精兵强将,让学校的多余人员参加校办企业的发展,为学校创收。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目前庞大的教师队伍给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力十分有限,要求国家在短期内大幅度加大对中职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反我们要利用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中职的投入。所以职业教育要解放思想,不断地开发新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动态变化,坚持“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的原则,培养各种有技术专长的蓝领人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但学校每开发一个新专业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如教师的培训,设备的配置等。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的对口企业沟通和联系,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团体、个人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根据谁受益谁买单的经济原则,企业这个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而且也有能力为中职发展出一份力。进而增加职教的经费总量,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费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培养各种复合型、实用型的蓝领人才,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显得更为突出。教育部曾经要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三个战略重点,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人,达到650万人。经过几年努力,到2007年争取达到850万人,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这是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举措。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中央这样的舆论政策导向必将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国家已经认识到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增加才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1)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和其他收入。学杂费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随着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学杂费收入也在逐年降低,勤工俭学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教育经费的比重更是甚微,以某县为例2006年财政拨入的教育经费中86%左右是人员经费,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经费占的比例更大,公用经费少之又少。
(2)职业教育的现状。
①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保证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 中央和地方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等等。教育部 2005年2月28日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要发展,就“举债兴教” ,巨额本息的支付使学校加大了财务费用,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影响了教育资讯的合理配置。
②办学条件差培养能力弱。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十分薄弱,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紧缺,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和现代服务型人才;另一方面,多数职业学校又不具有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条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不如对普通高中投入的多,这就造成了不少职业中学严重缺乏所设专业必需的实验和实训设施设备,有的即使有些设备也都是陈旧落后的设备,与生产现场和职业现场的差距十分明显。这样的条件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呢?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像发展重点高中那样发展职业教育。
③教育经费比例失调。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事业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由于基建费主要由国家单独拨款,分配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事业费支出,而事业费又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和学生补助,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业务支出(主要是教学)、设备修缮等,是最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但是许多地区学校平均规模偏小,造成师生比例低,因而人员开支居高不下,挤占了公用经费。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与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教室、教师及活动设施,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各种设备,因此需要更高的公用经费作为支持,否则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公用经费比例过低会使教育投资只能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而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2 中职教育经费缺乏的对策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有限的教育经费应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这不但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同时也符合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知道战后德日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责任,就要不断加大对其投入。
(1)首先要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在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方面,应该按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扩大财政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尤其要加强对公用经费中正常教研经费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从财力上形成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2)加强职业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要大力整合各地的基础教育资源,使教育经费的使用主体尽量避免低效、无序,学校要认真核算办学收入与办学成本,使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办学成本,要改革学校分布很散,规模很小,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严格把好师生比例关,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精减机构,精减人员,留用精兵强将,让学校的多余人员参加校办企业的发展,为学校创收。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目前庞大的教师队伍给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力十分有限,要求国家在短期内大幅度加大对中职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反我们要利用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中职的投入。所以职业教育要解放思想,不断地开发新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动态变化,坚持“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的原则,培养各种有技术专长的蓝领人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但学校每开发一个新专业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如教师的培训,设备的配置等。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的对口企业沟通和联系,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团体、个人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根据谁受益谁买单的经济原则,企业这个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而且也有能力为中职发展出一份力。进而增加职教的经费总量,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