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教学资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学生教学资源,旨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其次使学生真正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再者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探究语文课堂开发学生教学资源的策略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学生的知识资源
  
  开发学生的知识资源就是把显示教师知识渊博的时间,变成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课前背景介绍、课中适度联想、课尾相关拓展,学生能说的,都让学生来说一说。
  上课开始,我总习惯地问:“关于此文,关于作者,有谁知道相关情况吗?”如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中涉及到许多世界级文学大师。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粗略了解外国作家名作,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我问,有谁了解文中作家及作品情况时,一个同学说,莫泊桑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福楼拜,另一个是屠格涅夫,是从《词语手册》里看到的。学生就兴趣盎然地翻看有关材料。接着,另一同学又站起来说自己看过莫泊桑的《项链》《羊脂球》。应同学们的强烈要求,她生动、流畅为大家讲了两个故事。上《伟大的悲剧》时,我问,南极是怎样的。班上最差的学生也能说出“滴水成冰”,在我表扬后,他整节课都在微笑着学。课中学到对“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的理解时,我没有自己介绍融情入景的写法,而让学生说说与学过的哪些句子写法相同。学生就联想到了“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并概括出相同点。课后拓展也由大部分学生来说。
  现在有些学生知识面很广,他们会在课外,在老师布置任务之外,了解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所以教师看似随意的问题,往往会有一些预设之外的收获,有些甚至是教师所不知道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现在的学生不是臭皮匠,教师也不是诸葛亮。让学生说,不仅可以扩大信息来源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发言的同学有成就感,激发继续求知的欲望,也能使其他同学既学到知识又想自己去探求更多课外知识。而这一切,是老师单方面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让学生说,利用学生的知识,却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之效。
  
  二.开发学生的能力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学的,往往会精心钻研教材,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精讲细解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讲说只适合于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有些难度较大的文言文等,但对于文字浅近的现代文,其实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在这一方面,我最常用的方法有提问法。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重点,就是分析闻一多先生形象,体会他的崇高人格。而文章结构,内容都很清晰,就是先写闻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以及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据此,我对全篇课文设计的问题就是“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的说和做分别有什么特点?”主问题还可以生发出学者闻一多的说和做,革命家闻一多的说和做。前后说和做是否一致等次问题。总之,这一个问题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本文的方向、线索、拐杖。与此相类,《我的信念》一文,我让学生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探究:“是什么使居里夫人成为这样一个伟人,在文中,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既是全局把握又能深入课文语言。刚刚教完的《社戏》,我的问题是:《社戏》中“人、事、景”分别是怎样的?问题清晰明了,以此为纲,就能感受到《社戏》所展示的整体形象。学生探究出民风淳朴、热情善良的人,自由自在,充满童趣的事,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心中的那一片乐土,那一个世外桃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用诗意的语言总结升华,效果很好。
  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能设计出这样一个覆盖全文的问题,那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探究课文之门的钥匙,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就等于送给学生一根拐杖,成为学生阅读课文的好助手;就等于指给学生一条路,告诉他们该如何学其它相类的课文。至于课文的具体解读,感悟,赏析就可以由学生在问题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去完成。提问法是有效利用学生教学资源的方法之一。
  
  三.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资源
  
  一个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能力,他就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他本身就成为一种更高级的教学资源。因此,要求他们调动自己的反思自己的学习,用理性来指导感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的规律性,如发现自己身上的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还有各种不同思维方法适用哪些情景等等。
  2.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对别人有效的方法不一定就适合你。所以每个学习者都应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不断地实践中可以获得不断进步,一旦能自定目标,那教师就真的可以放手了。我经常在课堂总结时,与学生一起回顾结论得出的过程,特别强调出学习过程里所用到的方法,所发现的规律。或者做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回顾做题目的思路。目前,学生常做的是寻找学习规律,如学了写人的文章之后,反思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人物,语言赏析,反思如何赏析。
  懂得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积极性,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去展示他们的才华,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应秀燕,教师,现居浙江仙居。
其他文献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后的阅读材料和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在2000字以上,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900字)选文前后的文字约有2500字,比选文还长,而苏教版教材在选文前没有导读材料,在选文后设置几道思考题,少则几十字多则四五百字,比如,《象山那样思考》课后只有不到100字的问题设计;显然,《美国语文》的设计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而苏教版教材设计要简单粗疏得多。  与以往教材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际,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意,从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没有很好的语感,如何把握文学作品?既然不能把握又谈什么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阅读也许正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视野的开拓,情操的熏陶,是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阅读,走进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篇语言精华,品味生活,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引导中,首先,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学生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过多的镣铐,
“《金米》是一部以油菜坡为背景的乡村题材小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人性的讽刺与嘲弄,以及同情和悲悯。”这是2007年12月第三届湖北文学奖评委会献给晓苏的颁奖词。2008年3月,这部短篇小说集又获得了第六届屈原文艺奖。正如颁奖词中所说,《金米》这部小说集所收入的28篇短篇小说都是围绕鄂西北的农村油菜坡展开叙事的。在他乡村题材的短篇小说中,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社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体验课程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