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一吓

来源 :故事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城出筆。虽不是名满天下,但在北直隶,那还是首屈一指。明朝嘉靖年间,一天早上,在新城各个城门的门口,都贴出了一张告示:两个月后,本县将举办擂台赛,谁家的笔做得好,就会获得“笔冠”称号,知县大人亲颁金匾。
  


  消息一出,即刻在制笔界引起了轰动。谁都明白,拿到这块金字招牌,那就是新城制笔界的老大,想不赚钱都难啊。为此,各家制笔行摩拳擦掌,蠢蠢欲动,都想拔个头筹。
  荣达笔行的东家宋荣达,更是想借此机会打个翻身仗。几年前,荣达笔行的笔还是新城老大,但后来竟被东进笔行给超过去了。如果再不借此机会反败为胜,荣达笔行就有可能永远被压下去了。他把家里的事安排给儿子宋义光,自己则骑上毛驴,背着褡裢出了门。
  笔中上品,便是狼毫;狼毫之最,又是辽毫。虽说也有贩子带着辽毫到新城来贩卖,但那都是俗货,品相差了,要想选到上品,还得自己去挑选。宋荣达此行,就是要亲自挑选上好的辽毫。
  他一路向北,过了京城,又出了山海关,进到辽东地界。这里山峦叠嶂,野物众多,那黄鼠狼给养得膘肥体壮,毛色润滑,做出来的笔也就更加润泽舒畅,宜书宜画,乃笔中极品。来到横山镇上,宋荣达住进了悦来客栈,他就跟老板打听,谁家做狼毫生意。老板说,李成家,还指引他怎么走。
  宋荣达找到李成家,却见李成正在鞣制黄鼠狼皮,不禁一阵高兴,连忙说明自己的来意。不想,李成却为难地说,他没有多余的狼毫了。宋荣达一愣,指着那几只黄鼠狼说:“你手上不是就有吗?卖给我就行了。”
  李成说,新城的方东进方老板,已经定下了他所有的狼毫。他要信守承诺,一根都不会卖给别人了。宋荣达听了,不觉暗暗欢喜。原来方东进的狼毫就是从李成这里进的。他眼珠儿一转,马上就生出了一个坏主意。
  从李成家出来,宋荣达就寻到一个猎户家,见他家院子里晾晒着很多种毛皮,便全都买了,回到客栈,悉心剪下,收好。然后,他就潜伏在李成家门外,等着那个送货人。
  方东进也要参加制笔的擂台赛,就给李成捎信儿,让他快送些货过去。李成整理完一批货,就雇来了走家李九良。李九良接了货,正是半布袋狼毫,回家又收拾了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
  宋荣达悄悄地跟了上去。
  行至中午,却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地方,李九良寻了个背风的地方坐下来,边吃干粮边休息。宋荣达骑着毛驴赶上来,见到李九良,就喝住了毛驴,跳下驴背,高兴地说道:“这一路上都没碰到人,闷得要死。兄弟,咱俩说说话吧。”
  李九良独自行路,也是苦闷,就邀宋荣达坐下来,还把干粮递给他。宋荣达从褡裢里拿出小菜和酒,就跟李九良边喝边聊。他已在酒里放了蒙汗药,李九良喝了没几口,就迷糊过去了。宋荣达拿走他布袋中的狼毫,换成了他剪下的那些杂毛,然后扬长而去。
  宋荣达得到了上好的狼毫,他毫不耽搁,日夜兼程,赶回新城,施展开他家传的本事,做起笔来。
  半个月后,他就做好了三只笔,果真是柔软细腻,润滑而富有弹性,正是笔中精品。宋荣达好不得意。他派了手下悄悄地盯着方家的情形。几天之后,就听说方东进收到了半口袋乱七八糟的杂毛,气得他大发雷霆,但再去采买上好的狼毫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在存货中挑了些狼毫,暂且一做。宋荣达听了,心里暗暗得意起来。方东进乃是最厉害的竞争对手,而今不战而败,他拿这个笔冠,如探囊取物了。
  就在众人的期盼中,擂台赛如期举办。知县大人亲自主持,各个制笔行都交上了得意之作,请了几位评委,优中选优。毛笔就是用来书写和绘画的,因此,以使用为评选标准。这几位评委,那都是州县里的书画名家。他们在书案上铺好宣纸,研好墨,依次用打擂的笔,书的书,画的画,而后根据手感,评出笔冠。
  两个时辰后,几位评委已评出了三支笔作为笔冠的候选,请知县大人定夺。知县大人没看笔,却回身招呼道:“吴先生,请你最后试笔吧。”众人的目光一齐向下望去。却见当朝大儒吴先生款款地走上台来,知县已命差役重新铺上了新宣纸,又摆好了砚。吴先生挽起一只袖管,缓缓地砚着墨,目光却落在评委们选出的三支笔上。他研好了墨,然后就拿起一支笔来,蘸饱了墨,在宣纸上勾勒涂抹。用完了大笔,又用笔尖在上面题了蝇头小楷。三支笔一一试过,一幅水墨山水完成了,题字也有百余。他看着那三支笔,凝眉沉思了好一会儿,才扭头对知县大人说道:“这三支笔难分伯仲,都是笔中极品。”
  知县大人笑道:“既然吴先生都说难分伯仲,那就不分伯仲了。只是本官要破费些,再做两块金字招牌,日后一齐颁发吧。”他命差役打开笔杆上糊着的纸条,念出上面的字来:“荣达笔行!”“荣达笔行!”“荣达笔行!”原来这三支笔,都是宋荣达所制。
  众人先愣了一下,然后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知县大人也释怀而笑,马上给宋荣达颁发了“笔冠”金匾。宋荣达接过金匾,乐得嘴巴都咧到耳朵根儿上去了。
  擂台赛后,知县大人对宋荣达说,赶快给吴先生做十支极品狼毫。这就要到皇上大寿了,各地都要呈送寿礼。可新城县穷乡僻壤,实在没啥好送,他灵机一动,就想到给皇上送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聘请当朝大儒吴先生用金粉在红纸上写一百个造型各异的“寿”字,皇上必定喜欢,也能免去百姓们交捐买寿之苦。吴先生要写好字,自然先要有好笔。
  宋荣达不敢说个“不”字,满口答应下来。
  回到家,宋荣达不敢懈怠,赶紧制笔。制笔之事说着简单,做起来却难。单就这个挑毛,那就要粗细长短都搭配好,重时要匀,轻时又要锋利,丝毫马虎不得。更何况,这又是给皇上写“寿”礼呢。
  宋荣达又忙了半个多月,这十支极品笔总算制完了,宋荣达把它们交给了知县大人。知县大人很高兴,马上封好,令差役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原来,朝中的一位官员主张天地分开祭拜,皇上跟内阁讨主意,内阁中的几位大学士也争论不下,莫衷一是,最后决定请大儒吴先生给个说法,就把吴先生请进京城去了。   宋荣达就派了聪明机灵的家佣宋大明赶到京城找吴先生,等他传回皇上见到“寿”礼时的话语。只要皇上说个“好”字,他就敢传出话去:皇上说吴先生用荣达笔行写的字好呢!沾了皇上的光,不愁老宋家不飞黄腾达啊。
  几天之后,宋大明却惊慌失措地跑了回来,结结巴巴地说:“老爷……大……大事不好啦!”宋荣达一愣:“怎么啦?”宋大明说,那笔惹大祸了!
  宋荣达也给吓了一大跳,忙问他是怎么回事。宋大明镇静了一下,这才原原本本地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吴先生很重视给皇上写“寿”礼这事儿。这天上午,他沐浴更衣,又焚香祭拜,然后才恭恭敬敬地铺开红纸,用鱼鳔研磨了金粉,这才写起字来。一篇字就要写完了,房顶上忽然走过一只猫,“喵”“喵”地叫了两声,吴先生却给吓得手一抖,字就写坏了。吴先生“咕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说道:“我写坏了字,这可是大逆不道啊。恳求皇上只罚我一人,放过我全家老小吧。皇上,这笔是新城荣达笔行所制,与我以前所用狼毫甚是不同,料想其中必有蹊跷,还望皇上明察!”宋大明吓了个半死,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报信儿了。
  宋荣达一听这样,也吓得两腿一软,“咕咚”一声跌倒在地。宋大明连忙扶着他。但宋荣达的腿软得像面条一样,根本站不住。宋大明只好把他搀到太师椅上坐了,宋荣达扶住了椅子的把手,这才没滑下来。他强撑着又把这事儿想了一遍,更感到事态的严重了。给皇上的“寿”礼写出了岔子,龙颜震怒,还有他的好果子吃吗?弄不好真得株连九族了。他忙对宋大明说:“快把全家人都叫过来吧。”
  很快,一家人都过来了。他们看到宋荣达的样子,都给吓了一大跳。宋荣达把事情简单地讲了讲,然后说道:“咱们宋家,这回是遭受了灭顶之灾。能不能逃过这一劫,全看你们的造化了。能拿啥就拿啥,然后就走吧,马上就走,走得越远越好,千万别再说是宋家的人。”
  大家明白了眼下的处境,那就不是说客气话的时候,就拿了些金银细软,仓皇逃命。不到一刻的工夫,家里就一片凌乱,人也都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子,还有心如死灰的宋荣达。他艰难地站起身,晃晃悠悠地朝着外面走去。
  宋荣达来到东进笔行。方东进看到他的样子,吓了一大跳:“天,老宋,你怎么这样了?”宋荣达痛苦地说:“我们宋家,惹到了皇上,这就要家败人亡了。老方啊,看在咱们多年的交情上,我问你句话,你老实告诉我,行不?”方东进点了点头,凝重地说道:“我保证老实告诉你。你说吧。”宋荣达盯着他,问道:“你从李成手里进来的,是什么毫?”
  方东进迟疑了片刻,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说:“是松鼠毫。”
  宋荣达一惊,不解地问道:“怎么会是松鼠毫呢?”
  方東进说,按说应该是用黄鼠狼的尾巴毫,但辽东地方,人们把黄鼠狼当成了仙啊,不愿惹,更不肯杀,就没处去淘换尾巴毫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才想到了用松鼠毫代替。他从别处买来几只黄鼠狼,交给李成,让他在院子里表演鞣皮子,其实是给那些买货人看的,大家就都以为,他家用的是真正的狼毫。
  宋荣达瞬间明白了。松鼠毫再怎么鞣,都会带着特有的鼠味儿,虽然人闻不到,但猫却能闻到。那猫才猛地叫了两声,吓到了吴先生,才会把“寿”礼写坏。那些鼠毫,却正是自己劫来的呀。自作自受,自作自受啊!他觉得自己再也没脸去面对老祖宗了,两眼一闭,一头就往墙上撞去。方东进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老宋,你这是干吗?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你遇到啥难事儿了?说出来呀,咱一块儿想想办法。”
  宋荣达又把事情讲了一遍。
  方东进抬手就给了他一拳:“你傻呀你!”宋荣达愣住了。方东进说:“那寿礼又不是当着皇上的面儿写的,也没送给皇上,写坏了不打紧,重新写个好的不就行了吗?我家还留有两支上好的狼毫,那是祖上传下来的,多少银子我都舍不得卖,现下就赶紧给吴先生送去。再给他个金元宝磨金粉,只多不少。买两条鱼就能熬鳔胶了。离皇上的生日还有些日子呢,这都来得及,你慌什么慌?看你那样子,我还以为天塌下来了呢。”
  宋荣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给方东进磕了两个响头。这时,他才万分羞愧地想到,自己这么大岁数,真是白活了……
其他文献
1、不速之客  靠山屯有个刘老实,是个侍弄田地的好手。无奈家里只有几亩薄田,再怎么侍弄也打不出金子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这天,刘老实正在地里耪地,他儿子小石蛋一边喊着一边跑过来。刘老实忙着问他有什么事,小石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家里来了个人,要买他家的蜜桃,娘做不了主,让他赶快回去。  刘老实家的院子里有棵蜜桃,是他爹小时候栽下的,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结出的蜜桃又软又甜,卖了桃子,也是
期刊
1  清朝末年的一个冬日。  挂了碡枷巴,颗粒归仓,这一年就算过去了。长工刘成全又要告别娄家庄,回老家刘各庄偎冬了。他站在娄财主面前,显得局促不安,像是有什么话想说,却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刘成全家住直隶河间府,是10多年前来娄家做工的。娄财主中年丧妻,只有一子,家里再无其他人。刘成全为人稳重,办事牢靠,不耍滑,不取巧,他们关系处得不错。前年,又把他儿子刘康带了来,帮着忙里忙外的。  娄财主看他那难为
期刊
在烛光的包围中,病榻上的大富翁史密斯先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了。整个房间顿时一片哀嚎,站在一旁的管家杰克更是心痛得差点一头栽倒在地上。    让杰克如此心痛的可不是他主人的离世,而是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  原来,史密斯先生在临终前立下了一条遗嘱,要将一条项链作为自己的陪葬品。那可不是一般的项链,那是1000多年前的古董,拿去拍卖至少值1亿,是整个史密斯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家宝。史密斯先生没有
期刊
这天早晨,河望村的晨钟老汉早起后打开大门,突然发现大门口放着一辆崭新的电动车。他以为是有人来找他,看他没开大门,就把车停在门口到小巷外面去了。于是,他赶紧到胡同口查看。可是,胡同口外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晨钟老汉有早起的习惯,现在路上还没人,他就站在路口等,想看看是不是来人临时干什么事去了。    左等右等不见来人,太阳都升起来了,晨钟老汉沉不住气了,就到街坊邻居家里去问。邻居们一听此事,都
期刊
李晓岚前几天在家收拾东西时,找出两个核桃。这两个核桃是爷爷留下来的,听父亲说,爷爷在世的时候,天天盘打这两个核桃。李晓岚把这两个核桃放在手里仔细端详,它们已经变成深褐色,外面的棱角几乎被磨平,油光铮亮,红里透着紫,玛瑙一样,放在手里轻轻盘起来,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周末有时间,李晓岚到公园去散心,手里盘着这两个核桃。公园里的人渐渐多了,大家看到李晓岚手里的核桃,都很好奇。老王几年前在一个古玩
期刊
赵大棒做梦都想发财,可惜他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只得脚蹬三轮车贩卖点水果蔬菜、打个零工什么的,收入少不说,还常常被城管驱赶。  这天晚上,赵大棒在手机QQ群里看到一则重金寻女的启事,不仅有女孩的照片,还有联系电话。3万元奖金,让赵大棒心里直痒痒,他用心记下女孩的相貌,决定碰碰运气。    第二天卖水果,他便开始留心观察从身边经过的女孩。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不远处经过,那不是刘晓娟吗?赵大棒心中一喜,急
期刊
chapter 11  北方的高温像是节日里刚被燃起的焰火,“噌”一下冲出去,在人潮的观望中迅速达到最高点,尔后又在一片漆黑里销声匿迹。叶岚喜欢焰火,虽然短暂,但是却美丽得不可方物。  “丫头,你是焰火吗?”苏寒这样问的时候,叶岚正安静地靠在他怀里,呆呆地聽着他平稳的心跳声。  “不,我不是焰火。我是飞蛾,喜欢扑火的那种飞蛾。”是啊,叶岚真的是飞蛾,一只灰棕色的,喜欢去扑火的飞蛾,义无反顾地扑向苏
期刊
梁途是一家筑路公司的老总,50多岁,事业有成。令他苦恼的是,85岁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丢三落四,顾前忘后,常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发呆,嘴里念念有词:“阿布洛哈,阿布洛哈,阿布洛哈……”  阿布洛哈是啥玩意儿?问父亲,父亲只空洞地看着他,半天喃喃道:“你是哪个?”  得,连自已的儿子都不认得了。  这时手机响了,是妻子程菲打来的,叫他到岳父家来一下。原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太白市对口帮扶
期刊
这天一大早,政法委肖书记的办公室进来了两位急匆匆的客人。领头的一个30岁左右的男人,叫龙飞虎,是新成立的猎鹰安保公司的经理;跟在后面的是他叔叔,叫孙康国,今年已50多岁,是一位在公安战线工作近30年的“老革命”。孙康国与肖书记是多年的老朋友,当年两人从部队一同转业,孙康国进了公安系统,肖书记则去了检察院,后调到市政法委工作至今。今天孙康国带侄儿找上门来,为的是一件事情,寻求支持。    原来,龙飞
期刊
那年6月,夏雨路过了我的全世界,而你,却从我的全世界走了。你抱着开始泛黄的课本,拖着行李箱,一步一步,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站在夏雨走过的林荫道上,张开双手,我想拥抱你,可我拥抱的却只有凉凉的夏雨。  6月里,流苏树开花了,一场来不及防备的夏雨,把白流苏花瓣一片片打落,就像我的梦想树,也被我自己一片片打落,然后渐渐地与你远了,更远了。  你与我渐无联系,我把高中3年的课本一摞一摞搬回那空荡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