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时期江州周氏宗族的迁徙及相关问题考述——以族谱记载的周敦颐后人为中心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州周氏宗族是指宋儒周敦颐定居江州之后的族人,他们在南宋至元明时期数百年间多次迁徙.两宋之交的战乱对其打击巨大,周子长子周寿一系遭受重创,六子中五子不见有子嗣,第五子季仲之子周兴裔(周子四世孙)或背井离乡,约在南宋中期卒葬苏州(时称平江府)常熟县;兴裔长子周昺续任常熟县尉,遂家于此,兴裔后被尊为苏州周子后裔的始祖.留居江州的周子次子周焘一系在南宋晚期再有迁徙,其中周子五世孙周洵携全家返回道州;续居江州的周子后裔则在元朝末年受到兵乱冲击而散走他方,其中周子九世孙周铅得避居江州瑞昌县.至明代中期,道州的周洵后人周伦(周子十三世孙)又迁回江州(时称九江府)为周子守墓,并与瑞昌的周子后裔相认,共续濂溪血脉.而迁至常熟的周昺一系,从宋末元初的周才(周子七世孙)到明朝后期的周与爵(周子十七世孙)一辈,历时数百年,先后有族人迁居吴县县城和长洲县城,实际均在苏州城内移徙.
其他文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历经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革命型价值观、革命与建设型价值观、改革与建设型价值观和复兴型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实现以价值追求为不竭动力,以价值自觉为加速驱动,以价值自信为精神力量.综合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是在批判与超越中回应现实,在自省与革命中完善自身,在为民与奋斗中永葆初心,这既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亦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未来征程中的基本逻辑遵循.
在线教学质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在线教学评价模型;结合对国外在线教学评价相关指标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了适用于在线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4个维度,涵盖政策背景、课程背景、系统要素、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在线课程、教师支持、学生支持、在线教学交互、专业产出、通用产出和绩效产出在内的12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关注在线教学各阶段的持续监控,综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在线教学决策和改进,可以为我国在线教学评价相关研
供应链生态系统监管失控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创新大数据时代供应链生态系统监管的信息组织建设研究框架,建立区控中心“互联网+SCER追溯平台”的运行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互联网+SCER追溯平台”供应链生态的发展模式,探讨区控中心“互联网+SCER追溯平台”的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建模仿真分析来证明大数据平台下信息共享中信息流传递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价值的增值与创造.进一步提出建设路径:加快完善对大数据时代供应链生态系统监管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大力促进大数据时代的新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生态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文明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包括人际交流、餐饮文化、节庆民俗、文体活动、宗教信仰、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二元性、亲近性、融入性和永恒性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值得不断深入探索.
唐宋时期,官宦世家缔结婚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时代转变.唐代官宦世家婚姻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崇尚阀阅,表现为旧门间互通婚姻、新贵攀附旧门以及新贵间互通婚姻.宋代官宦世家则崇尚人物,表现为对婚配对象的才能、修养、资财和家世的重视.这种转变是与唐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相一致的,其核心取向仍然是人们的社会地位.
本研究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原则和内涵的双重维度探讨了外语课程所担当的育人功能,并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视角,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实现和优化育人功能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进一步发挥外语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期刊发的9篇笔谈文章,对我国法学课程体系改革、法治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王轶教授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培养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为题,提出法学课程体系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三全育人”的主要依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课程体系改革,致力培养德才兼备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势在必行.清华大学申卫星教授以《为什么是计算法学?——兼论法律与信息科技交叉的学科命名》为题,以法律与信息科技交叉的学科命名为切入点,回应了在法律与信息科技交叉学科的发展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计算法学”的问题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可教、可习和可迁移的能力,与具有静态、抽象品质的素质形成互联互动关系.基础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为高等学校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提供了借鉴.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跨文化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应该包含过硬的政治素养、宏阔的格局素养、坚实的学科素养、融合的媒介素养、深厚的人文素养、赋能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的实践素养.其中,政治素养是根本,贯穿于立德树人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媒介素养是关键,是外语学科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急需补齐的短板.应通过核心素养的系统性教育,使跨文化传播
企业动产动态质押质物的流动性与设立方式的特殊性,有效平衡了企业经营自由与融资担保的双重需求.在质押期间,担保存货实体特定与价值特定呈现动态匹配关系.与浮动抵押相比,动产动态质押具有其独特价值,实为功能化的动产质押.动产动态质押权设立的判断标准应为监管人实际控制质物,其公示方式应为“占有”而非“登记”.“占有”包括质物处于第三人仓库①内时质权人和出质人共同间接占有质物、质物处于出质人仓库内时监管人与出质人共同直接占有质物两种模式.此类占有能够起到质权公示作用,提示潜在再融资债权人以及交易第三人.即使监管人未
本期刊发的9篇笔谈文章,对我国法学课程体系改革、法治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王轶教授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培养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为题,提出法学课程体系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三全育人”的主要依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课程体系改革,致力培养德才兼备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势在必行.清华大学申卫星教授以《为什么是计算法学?——兼论法律与信息科技交叉的学科命名》为题,以法律与信息科技交叉的学科命名为切入点,回应了在法律与信息科技交叉学科的发展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计算法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