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研究认为:在过去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新的体育教学体制,是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体育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和通过身体活动对身心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身体的教育,即促进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形成健康而美的体格;二是为通过身体教育促进体力、智力、情感、意志等的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中学体育课于2001年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最终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减少学生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课时;“危险”的运动项目遭到禁止;为了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体育课不再要求运动量、运动强度等指标。有的学校体育课甚至成了“自由活动课”。这些改革措施有一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上体育课不积极、作风散漫等。我们不禁疑问:这些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吗?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吗?能使学生体质得到全面提高吗?这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1.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告别了枯燥的强制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短期内,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有效的。然而要长期维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则很困难。首先,学生从自己兴趣出发只会参加一到两个运动项目,这不仅对中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认为该运动项目没有挑战性,自己没有进步,从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其次,中学一个班级通常有四、五十名学生,多的甚至达到六十人,一节体育课四十五分钟,平均对每名学生的指导不足一分钟,对学生的鼓励、激励更是微乎其微,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当学生发现某一运动项目对他没有挑战性后,就无法从运动中获得社会赞许,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参加锻炼的时间减少,无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要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其核心是科学、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保持身心健康,受益终生。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形成适应终身需要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必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建议中学体育教学采用小班上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的指导。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具有多种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要。
2.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遗传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现代的健康观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研究认为:体质是一种“特质”,健康是一种“形态”,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体质则具有维持这种运动平衡的能力。
如果学生只从兴趣出发锻炼身体,在这种过于宽松的环境下,则不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导致锻炼的时间减少,并且养成自由散漫的作风。没有运动量、运动强度对机体的刺激,学生体质将会下降,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日本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时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由教员为中心改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学内容上废除了武道,由原来的体操为主改为了以球类、游戏、田径等为主。然而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发现学生体质下降。体育教学又恢复了武道,增加了体操内容和健康教育内容,学生体质得以逐步提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不应等到学生体质下降之后才觉醒,而应该借鉴别人的经验以避免发生这样的失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仍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体质,达到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然而中学生对过去体育课的考评制度有疑问,调查发现,同意以身体素质评价体育课成绩的中学生仅占4.4%,所以应该完善体育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建议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的锻炼进行理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锻炼。
3.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
人格即个性,是针对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言的。人格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在人的幼年时期逐渐发展形成的。中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学校体育是通过身体锻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掷铅球,并非是让学生掷多远,更重要的是通过掷铅球的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不畏困难、勇敢果断的精神。
一些学校把教学责任划归到任课老师。一旦出现教学问题,任课老师将成为第一责任人。受此影响,体育老师为了不出问题,一再降低动作难度,禁止“危险”的运动项目,降低要求以求安全。有的领导甚至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有没有锻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出安全问题。然而正是那些相对危险的运动项目更能提高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一名游泳教练在学生练习游泳时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法:如果学生只能游二十二公尺,而游泳池长二十五公尺,让学生从浅处向深处游。他解释说:“虽然这样训练危险些,但学生进步快。当学生游到最后是深水区,游不动就会沉下去,所以他会发挥最大潜力游完整个池子。如果由深水游向浅水,就算原先能游二十二公尺,恐怕游不到二十公尺就会站起来。”让学生从失败中品味挫折,从胜利中品尝成功,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建议不要禁止带有危险性的运动,而是通过加强安全措施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同时寻找各种途径,如让学生买人身安全保险等,让学校、体育教师及社会共同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而不是把安全责任简单地划归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改革面临许多问题。在未建立新的完善的教学体制之前,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经验。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应该保留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逐步完善教学体制。
4.结论与建议
4.1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仍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才能提高学生体质,达到身心健康。
4.2建议小班授课。小班上课不但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强化学习效果。
4.3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培养教师多方面的运动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4.4进一步完善体育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加强安全措施,保证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螽庆.中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探讨.体育与科学,2002(2).
[2]何仲恺.体质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科学,2002(3).
[3]钟光明.健康体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3).
[4]陈静霜.浅析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体育师友,2000(5).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体育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和通过身体活动对身心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身体的教育,即促进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形成健康而美的体格;二是为通过身体教育促进体力、智力、情感、意志等的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中学体育课于2001年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最终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减少学生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课时;“危险”的运动项目遭到禁止;为了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体育课不再要求运动量、运动强度等指标。有的学校体育课甚至成了“自由活动课”。这些改革措施有一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上体育课不积极、作风散漫等。我们不禁疑问:这些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吗?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吗?能使学生体质得到全面提高吗?这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1.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告别了枯燥的强制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短期内,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有效的。然而要长期维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则很困难。首先,学生从自己兴趣出发只会参加一到两个运动项目,这不仅对中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认为该运动项目没有挑战性,自己没有进步,从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其次,中学一个班级通常有四、五十名学生,多的甚至达到六十人,一节体育课四十五分钟,平均对每名学生的指导不足一分钟,对学生的鼓励、激励更是微乎其微,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当学生发现某一运动项目对他没有挑战性后,就无法从运动中获得社会赞许,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参加锻炼的时间减少,无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要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其核心是科学、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保持身心健康,受益终生。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形成适应终身需要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必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建议中学体育教学采用小班上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的指导。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具有多种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要。
2.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遗传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现代的健康观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研究认为:体质是一种“特质”,健康是一种“形态”,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体质则具有维持这种运动平衡的能力。
如果学生只从兴趣出发锻炼身体,在这种过于宽松的环境下,则不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导致锻炼的时间减少,并且养成自由散漫的作风。没有运动量、运动强度对机体的刺激,学生体质将会下降,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日本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时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由教员为中心改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学内容上废除了武道,由原来的体操为主改为了以球类、游戏、田径等为主。然而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发现学生体质下降。体育教学又恢复了武道,增加了体操内容和健康教育内容,学生体质得以逐步提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不应等到学生体质下降之后才觉醒,而应该借鉴别人的经验以避免发生这样的失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仍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体质,达到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学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然而中学生对过去体育课的考评制度有疑问,调查发现,同意以身体素质评价体育课成绩的中学生仅占4.4%,所以应该完善体育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建议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的锻炼进行理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锻炼。
3.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
人格即个性,是针对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言的。人格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在人的幼年时期逐渐发展形成的。中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学校体育是通过身体锻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掷铅球,并非是让学生掷多远,更重要的是通过掷铅球的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不畏困难、勇敢果断的精神。
一些学校把教学责任划归到任课老师。一旦出现教学问题,任课老师将成为第一责任人。受此影响,体育老师为了不出问题,一再降低动作难度,禁止“危险”的运动项目,降低要求以求安全。有的领导甚至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有没有锻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出安全问题。然而正是那些相对危险的运动项目更能提高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一名游泳教练在学生练习游泳时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法:如果学生只能游二十二公尺,而游泳池长二十五公尺,让学生从浅处向深处游。他解释说:“虽然这样训练危险些,但学生进步快。当学生游到最后是深水区,游不动就会沉下去,所以他会发挥最大潜力游完整个池子。如果由深水游向浅水,就算原先能游二十二公尺,恐怕游不到二十公尺就会站起来。”让学生从失败中品味挫折,从胜利中品尝成功,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建议不要禁止带有危险性的运动,而是通过加强安全措施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同时寻找各种途径,如让学生买人身安全保险等,让学校、体育教师及社会共同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而不是把安全责任简单地划归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改革面临许多问题。在未建立新的完善的教学体制之前,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经验。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应该保留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逐步完善教学体制。
4.结论与建议
4.1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仍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才能提高学生体质,达到身心健康。
4.2建议小班授课。小班上课不但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强化学习效果。
4.3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培养教师多方面的运动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4.4进一步完善体育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加强安全措施,保证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螽庆.中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探讨.体育与科学,2002(2).
[2]何仲恺.体质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科学,2002(3).
[3]钟光明.健康体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3).
[4]陈静霜.浅析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体育师友,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