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和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少国家在融入世界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令人堪忧: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淡忘本民族历史,远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节不浓。语文教学,因为千百年来诗词文章本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拥有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渗透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渗透,如何切入爱国主义德育渗透,作者做了一些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已经被时代卷进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就让世界的经济整体走进低迷。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在“入世”后,也受到了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广泛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强势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德客士、耐克、阿迪达斯等饮食品牌、服装品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韩剧、日剧、美国大片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被孩子们看轻甚至漠视,不少孩子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不知道中国年的内涵,不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意义。许多学生在羡慕发达国家先进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对本民族的东西了解得少,逐渐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产生隔膜,使得爱国情结有了被淡漠和丢失的危险。
二、渗透爱国主义德育成为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连绵不断,千万里同化同文。这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它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供了文化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将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激发起真正的爱国热情。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在拥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方面,优势巨大,得天独厚。
国际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放眼于世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人类”意识,更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通过学习中国语言,锤炼一颗“中国心”,使学生成为心理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中国人。
因此,国际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也能够担负起这样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以祖国优美丰富的语言文字,伴随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思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忘肩上的历史重任,振兴中华,开创未来,为世界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渗透的几个要点
李岚清在谈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个话题时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国际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放眼于世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人类”意识,更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提炼语文教材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华人的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灿烂的文明历史:远在二三千年前,当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民族还处于洪荒、蒙昧状态,没有国家,也没有文字的情况时,我国就已经有了《诗经》《楚辞》这样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有了《周易》和诸子百家这样高水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华佗和李时珍的医学和药学、郑和的航海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事实;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汉文、晋字、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艺术上的奇葩硕果;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至直到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唐人”,由此难道我们的学生能不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中国人确实值得自尊、自豪吗?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意识
翻开语文教材,当我们的学生读《史记屈原列传》和屈原所写的诗篇时,能不被他那种一心系念楚国安危存亡,虽遭两次放逐仍然不愿像战国时其他策士那样投奔异国,而决心以身殉国的诚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吗?同样,《苏武传》中所表现出的苏武那种不为威胁和利诱,持汉节牧羊十九年,始终拒绝劝降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指南录后序》《过零丁洋》中所反映出的文天祥那种矢志救国、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精神;《谭嗣同传》中所记述的谭嗣同那种变法失败后拒绝东渡日本,甘愿“从容就戮”,以期唤起民众、昌盛国家的刚烈气概;《与妻书》中所表达的林觉民那种“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崇高理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后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的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踵武前贤的宏愿,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文学的教育作用和鼓舞作用。
3.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热爱与继承
语言是有国界、带有民族性的,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从思想意识上加入这种语言所属的国家和民族,接受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教学民族语言,是在传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塑造未来的民族魂和国魂。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母语,达到读书美身的目的,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乐善好施的道德规范、见义勇为的做人品性、忠孝两全的基本尺度、礼仪修身的伦理准则等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
1.拓展语文课堂,将活的生活引入课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代读书人尚且能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教育学生树立“中华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课堂向生活这个外延拓展。扎根于生活,关心祖国的统一,关心祖国的建设,关心祖国的可持续发展,关心祖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关心人民的幸福安康,把自己的语文学习和生活这个“源头活水”联系起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读新闻联播,读焦点访谈,读国际时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跨进世界强国之林。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29届北京奥运会并完满举办了一届“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中国在2008年这一年,经历了南方的雪灾、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奥运火炬受阻、汶川大地震等天灾人祸,可是,我们的民族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在灾难中越挫越勇。国内外华人手挽手、肩并肩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场面;中国军民在雪灾中相互援助,在大地震中抢险救灾,创造的一个个令世人惊叹的关于生命的奇迹,无不令人感动不已,潸然泪下。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的今天,在不少发达国家陷入危机个别国家甚至面临政府破产的今天,我们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我们的国家能够继续走在发展的道路上,足以增进我们对祖国的信心。爱国主义精神也就在对时事的关注与分析当中潜滋暗长了。
2.文史结合,引导学生亲近中华历史,形成中国精神
通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介绍,拓宽学生视野,减少学生和历史人物的时代隔阂,使他们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理解他们高尚的人格操守,理解他们炽烈的民族情怀,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操,促使他们高洁自守、见贤思齐。例如,我们在学习《离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往往会质疑屈原的“投江汨罗”的选择,有学生甚至认为屈原的死是不尊重生命的选择,是不理智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屈原的坚守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理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所形成的爱国传统,认识到爱国精神给中国的安定团结、稳步发展所带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敬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它的基本内涵是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及利益的强烈关怀和责任感。传诵千年百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一种深层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终极关怀。在语文教材,蕴含这种中国精神元素的地方是很多很多的,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
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少国家在融入世界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令人堪忧: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淡忘本民族历史,远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节不浓。语文教学,因为千百年来诗词文章本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拥有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渗透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渗透,如何切入爱国主义德育渗透,作者做了一些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已经被时代卷进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就让世界的经济整体走进低迷。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在“入世”后,也受到了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广泛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强势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德客士、耐克、阿迪达斯等饮食品牌、服装品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韩剧、日剧、美国大片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被孩子们看轻甚至漠视,不少孩子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不知道中国年的内涵,不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意义。许多学生在羡慕发达国家先进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对本民族的东西了解得少,逐渐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产生隔膜,使得爱国情结有了被淡漠和丢失的危险。
二、渗透爱国主义德育成为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连绵不断,千万里同化同文。这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它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供了文化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将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激发起真正的爱国热情。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在拥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方面,优势巨大,得天独厚。
国际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放眼于世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人类”意识,更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通过学习中国语言,锤炼一颗“中国心”,使学生成为心理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中国人。
因此,国际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也能够担负起这样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以祖国优美丰富的语言文字,伴随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思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忘肩上的历史重任,振兴中华,开创未来,为世界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渗透的几个要点
李岚清在谈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个话题时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国际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放眼于世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人类”意识,更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提炼语文教材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华人的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灿烂的文明历史:远在二三千年前,当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民族还处于洪荒、蒙昧状态,没有国家,也没有文字的情况时,我国就已经有了《诗经》《楚辞》这样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有了《周易》和诸子百家这样高水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华佗和李时珍的医学和药学、郑和的航海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事实;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汉文、晋字、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艺术上的奇葩硕果;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至直到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唐人”,由此难道我们的学生能不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中国人确实值得自尊、自豪吗?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意识
翻开语文教材,当我们的学生读《史记屈原列传》和屈原所写的诗篇时,能不被他那种一心系念楚国安危存亡,虽遭两次放逐仍然不愿像战国时其他策士那样投奔异国,而决心以身殉国的诚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吗?同样,《苏武传》中所表现出的苏武那种不为威胁和利诱,持汉节牧羊十九年,始终拒绝劝降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指南录后序》《过零丁洋》中所反映出的文天祥那种矢志救国、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精神;《谭嗣同传》中所记述的谭嗣同那种变法失败后拒绝东渡日本,甘愿“从容就戮”,以期唤起民众、昌盛国家的刚烈气概;《与妻书》中所表达的林觉民那种“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崇高理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后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的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踵武前贤的宏愿,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文学的教育作用和鼓舞作用。
3.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热爱与继承
语言是有国界、带有民族性的,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从思想意识上加入这种语言所属的国家和民族,接受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教学民族语言,是在传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塑造未来的民族魂和国魂。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母语,达到读书美身的目的,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乐善好施的道德规范、见义勇为的做人品性、忠孝两全的基本尺度、礼仪修身的伦理准则等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
1.拓展语文课堂,将活的生活引入课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代读书人尚且能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教育学生树立“中华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课堂向生活这个外延拓展。扎根于生活,关心祖国的统一,关心祖国的建设,关心祖国的可持续发展,关心祖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关心人民的幸福安康,把自己的语文学习和生活这个“源头活水”联系起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读新闻联播,读焦点访谈,读国际时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跨进世界强国之林。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29届北京奥运会并完满举办了一届“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中国在2008年这一年,经历了南方的雪灾、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奥运火炬受阻、汶川大地震等天灾人祸,可是,我们的民族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在灾难中越挫越勇。国内外华人手挽手、肩并肩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场面;中国军民在雪灾中相互援助,在大地震中抢险救灾,创造的一个个令世人惊叹的关于生命的奇迹,无不令人感动不已,潸然泪下。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的今天,在不少发达国家陷入危机个别国家甚至面临政府破产的今天,我们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我们的国家能够继续走在发展的道路上,足以增进我们对祖国的信心。爱国主义精神也就在对时事的关注与分析当中潜滋暗长了。
2.文史结合,引导学生亲近中华历史,形成中国精神
通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介绍,拓宽学生视野,减少学生和历史人物的时代隔阂,使他们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理解他们高尚的人格操守,理解他们炽烈的民族情怀,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操,促使他们高洁自守、见贤思齐。例如,我们在学习《离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往往会质疑屈原的“投江汨罗”的选择,有学生甚至认为屈原的死是不尊重生命的选择,是不理智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屈原的坚守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理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所形成的爱国传统,认识到爱国精神给中国的安定团结、稳步发展所带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敬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它的基本内涵是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及利益的强烈关怀和责任感。传诵千年百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一种深层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终极关怀。在语文教材,蕴含这种中国精神元素的地方是很多很多的,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