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烈的竞争让“活下去”成了2009年户外产业的关键词。
“自2000年产业成型以来,户外用品以年均48.9%的平均增长率在发展,这甚至超过了同期的IT业”,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常务副会长韩云钢这样对《英才》记者表示。
2009年2月20日,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英文简称COCA)对外正式发布《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08年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2008年,全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达到36.5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同期增长53.3%;全国户外用品出货总额达到21.8亿元,同期增长54.6%。
与韩国户外用品最多时拥有近2000个品牌相比,中国2008年拥有415个户外品牌并不算多。但是激烈的竞争,让“活下去”成为这个在中国仅有10年左右发展历程的行业关键词。
但正如英国诗人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有人在直奔天堂,有人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在目前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里面,与“活下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逆市扩张与增长。
作为国内户外用品行业零售领域领军企业的三夫户外,在2008年实现了逆市扩张,新开6家直营店,在全国的直营店增至18家;与此同时,作为领先的本土户外用品制造商——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路者),其2008年全年销售额却达到了2.05亿人民币,而这一个数字在2007年还是1.17亿。
在全球经济危机日益深入,行业凋敝之时,三夫和探路者逆市发展的原因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两者都得到了资本市场规模化的介入。
“行业时间发展较短,企业的盈利发展空间很大,竞争格局比较分散,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前景广阔”。在三夫户外的投资方——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眼中,这无疑是一片蓝海。
争取4年上市
“户外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的‘乐活’生活,投资户外是一种大势所趋。”
清科集团和三夫户外从谈判接触到最终2008年2月达成合作,总共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时间稍微有点长”,倪正东向《英才》记者表示,“户外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的‘乐活’生活,投资户外是一种大势所趋。”
“成长性”是倪正东选择三夫户外和它所在的户外行业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看出来,现在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前夜。”
而在韩云钢看来,国内金融资本“对户外产业的关注略显滞后”,“规模化的介入应该说是从2007年才刚刚开始的。”
国际知名的跨国集团VF(威富)集团,在10多年前就把旗下的The North Face以分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一种资本的变相介入。韩云钢认为这种以品牌为依托的外来资本注入是资本介入的一种形式,类似的还有Lafuma集团等。而产业资本介入的成果已经显现。现在,先行一步的The North Face等已经成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中的佼佼者,“不但为其本身品牌的发展扩展出来很大的空间,而且也为中国户外用品整体市场带来了动力”。
相对产业资本进入中国户外市场而言,PE的介入则更看重投资回报。但是2008年,三夫出现了自成立以来第一家亏损的店面,对此倪正东表示丝毫不动摇对这笔投资的看好,“我们会继续关注户外行业,继续支持三夫的发展”。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店面扩张和内部运营团队的培训管理,扩张的成本在这个时期是比较低的,然后争取用4年的时间上市,争取成为行业的一个标杆”,三夫户外总经理张恒毫不掩饰“三夫户外”的雄心。
兼并时代即将到来
结束这种乱象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资本的力量。
像所有依靠代工起步的中国制造业一样,“不可思议的性价比”似乎成为了本土户外品牌的生存利器。
在欧洲户外集团前主席、亚洲户外用品展创始人克诺特·耶格看来,“(中国)原来那种5万块钱做一个品牌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也不应该发生,中国户外应该追求品牌价值。”
克诺特·耶格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的认同。“没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是难以长久的。”正因如此,探路者200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业的研发中心,一支由68名专业人员组建的研发团队来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其实,所谓的性价比背后掩盖了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两大软肋:一个是材料研发,一个是产品设计。
“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几乎肯定存在不可避免的混乱与无序,缺乏专业的设计师,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很多所谓的设计师其实都是工业设计出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户外用品经销商表示了对这个行业的担忧。
“对于目前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来说,最为需要的是出现一家向李宁那样的大企业来唤醒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业内人士如此表达行业“早日结束春秋混战”的渴望。
而结束这种乱象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资本的力量。据业内人士透露,在2008年的6家“销售额亿元俱乐部”中,有两家在上半年就已经获得了数目可观的风险投资,深圳火狐狸与上海源天户外,也与资本市场有过密切接触。
“仅仅依靠企业本身有限的资金是难以取得质的突破的”,清科集团高级投资经理武乘锋向《英才》记者说,“资本的介入可以说标志着国内专业户外店零售渠道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资本能否长期支持?
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以长期效益为目的的资本投资。
当《英才》记者问及克诺特·耶格中国户外用品本土制造商的出路是什么?这个可爱的德国老头,伸出右手做了一个数钱的动作,然后回答。
“一个户外品牌的诞生需要资金来支撑,支撑它的产品设计、品牌包装和售后服务”,克诺特·耶格的语气不容置疑,“我几乎见证了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国企业需要花钱、花精力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户外品牌的成熟时期比普通的体育运动品牌要长得多,更长的周期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支撑。”
在盛发强看来,国内著名运动品牌“李宁”在品牌塑造上的方式值得学习。与探路者的方式不同,“李宁”采取的是衍生战略,在自己的运动用品旗下直接加入户外的品类,利用自己原有的品牌认知度进军市场。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资本的介入对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影响的如何,我们可以从近邻韩国户外用品行业的发展中得到启示。
在1997年之前,韩国的户外用品行业并不发达,行业竞争秩序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之中。但正是在亚洲金融风暴肆虐的这一年,其本土户外用品产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纷纷出现,健康的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究其原因,业界普遍观点是大规模的国外资本借金融风暴之际进入了这个领域。
从今天韩国户外产业的现状来看,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以长期效益为目的的资本投资。韩国本土品牌销售量排名前十名的品牌中,几乎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相应的资本介入,而这些资本的介入又都是长期性质的,其回报自然也是丰厚而长久的。
“自2000年产业成型以来,户外用品以年均48.9%的平均增长率在发展,这甚至超过了同期的IT业”,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常务副会长韩云钢这样对《英才》记者表示。
2009年2月20日,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英文简称COCA)对外正式发布《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08年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2008年,全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达到36.5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同期增长53.3%;全国户外用品出货总额达到21.8亿元,同期增长54.6%。
与韩国户外用品最多时拥有近2000个品牌相比,中国2008年拥有415个户外品牌并不算多。但是激烈的竞争,让“活下去”成为这个在中国仅有10年左右发展历程的行业关键词。
但正如英国诗人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有人在直奔天堂,有人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在目前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里面,与“活下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逆市扩张与增长。
作为国内户外用品行业零售领域领军企业的三夫户外,在2008年实现了逆市扩张,新开6家直营店,在全国的直营店增至18家;与此同时,作为领先的本土户外用品制造商——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路者),其2008年全年销售额却达到了2.05亿人民币,而这一个数字在2007年还是1.17亿。
在全球经济危机日益深入,行业凋敝之时,三夫和探路者逆市发展的原因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两者都得到了资本市场规模化的介入。
“行业时间发展较短,企业的盈利发展空间很大,竞争格局比较分散,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前景广阔”。在三夫户外的投资方——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眼中,这无疑是一片蓝海。
争取4年上市
“户外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的‘乐活’生活,投资户外是一种大势所趋。”
清科集团和三夫户外从谈判接触到最终2008年2月达成合作,总共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时间稍微有点长”,倪正东向《英才》记者表示,“户外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的‘乐活’生活,投资户外是一种大势所趋。”
“成长性”是倪正东选择三夫户外和它所在的户外行业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看出来,现在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前夜。”
而在韩云钢看来,国内金融资本“对户外产业的关注略显滞后”,“规模化的介入应该说是从2007年才刚刚开始的。”
国际知名的跨国集团VF(威富)集团,在10多年前就把旗下的The North Face以分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一种资本的变相介入。韩云钢认为这种以品牌为依托的外来资本注入是资本介入的一种形式,类似的还有Lafuma集团等。而产业资本介入的成果已经显现。现在,先行一步的The North Face等已经成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中的佼佼者,“不但为其本身品牌的发展扩展出来很大的空间,而且也为中国户外用品整体市场带来了动力”。
相对产业资本进入中国户外市场而言,PE的介入则更看重投资回报。但是2008年,三夫出现了自成立以来第一家亏损的店面,对此倪正东表示丝毫不动摇对这笔投资的看好,“我们会继续关注户外行业,继续支持三夫的发展”。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店面扩张和内部运营团队的培训管理,扩张的成本在这个时期是比较低的,然后争取用4年的时间上市,争取成为行业的一个标杆”,三夫户外总经理张恒毫不掩饰“三夫户外”的雄心。
兼并时代即将到来
结束这种乱象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资本的力量。
像所有依靠代工起步的中国制造业一样,“不可思议的性价比”似乎成为了本土户外品牌的生存利器。
在欧洲户外集团前主席、亚洲户外用品展创始人克诺特·耶格看来,“(中国)原来那种5万块钱做一个品牌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也不应该发生,中国户外应该追求品牌价值。”
克诺特·耶格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的认同。“没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是难以长久的。”正因如此,探路者200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业的研发中心,一支由68名专业人员组建的研发团队来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其实,所谓的性价比背后掩盖了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两大软肋:一个是材料研发,一个是产品设计。
“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几乎肯定存在不可避免的混乱与无序,缺乏专业的设计师,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很多所谓的设计师其实都是工业设计出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户外用品经销商表示了对这个行业的担忧。
“对于目前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来说,最为需要的是出现一家向李宁那样的大企业来唤醒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业内人士如此表达行业“早日结束春秋混战”的渴望。
而结束这种乱象的力量正是来自于资本的力量。据业内人士透露,在2008年的6家“销售额亿元俱乐部”中,有两家在上半年就已经获得了数目可观的风险投资,深圳火狐狸与上海源天户外,也与资本市场有过密切接触。
“仅仅依靠企业本身有限的资金是难以取得质的突破的”,清科集团高级投资经理武乘锋向《英才》记者说,“资本的介入可以说标志着国内专业户外店零售渠道发展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资本能否长期支持?
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以长期效益为目的的资本投资。
当《英才》记者问及克诺特·耶格中国户外用品本土制造商的出路是什么?这个可爱的德国老头,伸出右手做了一个数钱的动作,然后回答。
“一个户外品牌的诞生需要资金来支撑,支撑它的产品设计、品牌包装和售后服务”,克诺特·耶格的语气不容置疑,“我几乎见证了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国企业需要花钱、花精力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户外品牌的成熟时期比普通的体育运动品牌要长得多,更长的周期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支撑。”
在盛发强看来,国内著名运动品牌“李宁”在品牌塑造上的方式值得学习。与探路者的方式不同,“李宁”采取的是衍生战略,在自己的运动用品旗下直接加入户外的品类,利用自己原有的品牌认知度进军市场。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资本的介入对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影响的如何,我们可以从近邻韩国户外用品行业的发展中得到启示。
在1997年之前,韩国的户外用品行业并不发达,行业竞争秩序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之中。但正是在亚洲金融风暴肆虐的这一年,其本土户外用品产业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纷纷出现,健康的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究其原因,业界普遍观点是大规模的国外资本借金融风暴之际进入了这个领域。
从今天韩国户外产业的现状来看,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以长期效益为目的的资本投资。韩国本土品牌销售量排名前十名的品牌中,几乎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相应的资本介入,而这些资本的介入又都是长期性质的,其回报自然也是丰厚而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