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iuya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l,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 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一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3.7±2.6)h、消除相半衰期(92±12)h、表观分布容积(26±6)L、曲线下面积(1279±256)μg·h·ml^-1,总体清除率(0.40±0.08)L/h。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使用万古霉素后,该药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有利于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近期的烧伤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5年12月从笔者单位492例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粪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中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292株,分离率最高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7%),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占82.5%;革兰阴性菌372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从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中分离出20株铜绿假单胞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后将多重耐药菌株挑出,采用PCR检测其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CTX-M-Ⅰ、IMP、VIM、SPM、GIM、DHA、MOX、FOX和oprD2和aac(3)-Ⅰ、aac(3
钙、镁制剂均为处理氢氟酸烧伤创面的中和剂,疗效相近。但两者对全身氟中毒解救效果的比较,目前尚罕见报道。本文比较了等摩尔Ca^2+、Ng^2+防治氢氟酸烧伤家兔氟中毒的效果,报告如下。
患者男,38岁,全身多处被铁渣火焰烧伤后1h入院。烧伤总面积80%,其中浅Ⅱ度7%、深Ⅱ度19%、Ⅲ度54%TBSA。创面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患者入院后立即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气管切开等治疗,伤后第1个24h补液16425ml,第2个24h补液9040ml。伤后7h患者呕吐咖啡色胃液,镜检:红细胞每高倍视野5个,白细胞每高倍视野3个;大便隐血试验2+。诊断:应激性溃疡出血。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上海瑞金医院烧伤中心院内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WHONET5统计软件分析2003-2005年瑞金医院烧伤中心MRSA的分布状况;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本中心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7株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分离的17株MRSA为同一RAPD型(引物为ERIC2、RAPD7)。结论 本中心多年来持续存在和流
患者男,24岁。因项枕部不慎触及接通1kV直流电的铜板,伤后即昏迷约10min,运送途中呕吐3次,伤后8h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60~80次/min,呼吸14~20次/min,血压104/73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楚,心率60~80次/min,各瓣膜区顺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征未引出。烧伤创面分布于项部及枕部等,面积约3%TBSA。
目的 验证所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模型在病理性瘢痕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0.8cm×0.8cm×0.5cm的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皮下,大体观察裸鼠及植入物情况。移植后第16天取出移植物与原标本进行下列指标的比较:体积、瘢痕的镜下特征、酸性黏多糖含量及Ⅰ、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移植后裸鼠全部存活且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酸性黏多糖含量移植前分别为3448±1
1 临床资料; 本组头皮缺损并颅骨外露患者12例,填中男11例、女1例,年龄6~5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8例、火焰烧伤2例、恶性肿瘤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缺损创面1例、良性肿瘤外敷中药致慢性溃疡创面1例,伤后2h~5年就诊。头皮缺损面积为8cm×6cm~16cm×10cm,颅骨外露面积为2.2cm×1.0cm~8.0cm×6.0cm.11例行头颅CT检查,示颅骨外饭部分坏死或缺损9例、腑组织受损1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