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差异评价,又叫“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指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注意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评价学习者,那么,比过去那种“强调统一标准”的做法要富有时代性,改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发展进步,容易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个性开口创造性。
[关键词]语文学习 差异评价
一、对学困生进行差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的内容,提出了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这个教育理想,我们不一定在能够一节课里做到,但是对学困生进行差异评价,以表扬为主,肯定其进步,在老师的激励中,消除其自卑感受,让其看到希望,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是可以做到的。如高三语文复习课里,我们让学困生针对下面的读音来告诉同学们——“每一项中,我觉得xx字的读音是复习中的难点,因为……”。
下列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磨盘 茉莉 蓦地 秣马厉兵 暮鼓晨钟
B、拜谒 疮痍 逶迤 颐指气使 遗世独立
C、仙境 翩跹 鲜艳 纤尘不染 先睹为快
D、绮丽 畸形 奇数 掎角之势 羁旅之愁
这样纯粹属于记忆性的知识,让学困生去主动找难点、找重点,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几分自信,不至于一直处于“陪学”状态,促使他们有一阵子处在“清醒”状态。
我们运用差异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使多方面的、及时的、具体的、积极的有分寸感的差异评价落到实处。更加关注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管理评价的氛围,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对中等生进行差异评价
对中等生进行差异评价,以激励为主,指明努力方向,使其不甘落后,积极向上。下面,我们结合相关的案例来谈谈:
“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年级读书报告会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绝对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论“人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针对上述语言现象,有一位中等生愿意把自己的答案放在“实物展台”上展出。其答案是:“材料三没有扣住优化读书方法、或者端正读书态度来选材,因为‘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与优化读书方法、或者端正读书态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证明不了他的观点。如果使用此材料,就会失去说服力。”
针对学生的思考,我表扬这位同学能够理解“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的内涵,指出“优化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能够从三则材料的比较中发现异同,发现第三则材料的“个性”,能够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探讨第三则材料的使用价值。我说该同学比自己的过去,对论点与论据的认识更清楚了,阅读更有深度了。
我们面对中等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差异评价,首先看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一面(评价的标准是他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然后指明努力方向,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优等生进行差异评价
对优等生进行差异评价,以竞争评价为主,坚持高标准要求,促其更加谦虚、努力、向上。
在论说文文本“阅读评讲课”里,我们学习张柠的《文化恋母情结和重拍经典的危险》,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以后,有一位同学提问:老师,文本在第四段中说《红楼梦》“是一个空空道人的幻梦,仿佛是一个偈语,一个箴言,一个卦象,或者说是一个中国历史的命运密码系统”,请问:这里的“偈语”“箴言”“卦象”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优等生提到的几个词语的意思真不好回答,我首先充分肯定他读文本细心,善于思考,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红楼梦》的内涵。然后,我要求他们查辞典解释“偈语”“箴言”“卦象”意思,再联系《红楼梦》发现这三个词语深层涵义。希望他以后能够提出更多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我代表同学们对他的良好表现表示谢意。至于怎么样理解这三个词语才能到位,请同学们给我点时间思考,下节课我会向同学们解释的。
我后来经过阅读与思考,对这三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偈语,本来是指佛经中预测的话。《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有四句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告诉我们解红楼梦,只能紧紧抓住作者心中住不下金陵亡国史这个纲,与作者通意。红楼梦从无生有,读者是可以证明的。只有让人无法证明此书是反书,才能立足流行保存。流行保存以后,真正解透作者在《红楼梦》中设置的各个关卡(瞒天过海的技法),这样就了却作者最大的心事。
箴言,是指规谏劝诫的话。《红楼梦》的箴言表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疯道人念着的一首歌《好了歌》中,跛足疯道人以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人性的软肋——权欲、物欲、色欲、情欲,以“世人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来警示人们,要看破红尘,甘居淡泊,不为名利所惑,不为金钱所困,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亲情所累。
卦象,是指物之象,象有“群”义,它对物对事包含多种意义和多种事物。《红楼梦》整部书作为离卦卦象,离卦具体指先聚后散,聚是为了散,有聚才有散,有聚必有散。如贾宝玉与林黛玉,各自讲过自己对待聚散的看法。《红楼梦》结局上的散,“一如食尽鸟头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照应了离卦的主题。在易经中讲,离卦表示红色、火、战火硝烟。又夹杂了两个相互抵消的震卦,震卦与离卦纷呈,已经决定了一部《红楼梦》,成为战争中的《红楼梦》。
在第二节课里,我将上述分析给同学们听了。然后,我对提问的同学这样评价:要老师解释“偈语”“箴言”“卦象”的同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谦虚、上进的表现。但是,我们在课外,还要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完,或者沉下心来再读一遍。边细读边思考,在这个“精神乐园”里找到人物、国家命运的密码箱。对优等生进行差异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知满足,继续求知。
总之,在实际评价操作中,我们发现,要处理好差异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关系,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其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他们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在及时评价过程中,我们真正尊重差异,激励发展,真正让他们学有所得,看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引导归因,激发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评价方法也不例外,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问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好,这种评价方式还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毕竟,它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样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以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编辑 张华利
[关键词]语文学习 差异评价
一、对学困生进行差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的内容,提出了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这个教育理想,我们不一定在能够一节课里做到,但是对学困生进行差异评价,以表扬为主,肯定其进步,在老师的激励中,消除其自卑感受,让其看到希望,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是可以做到的。如高三语文复习课里,我们让学困生针对下面的读音来告诉同学们——“每一项中,我觉得xx字的读音是复习中的难点,因为……”。
下列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磨盘 茉莉 蓦地 秣马厉兵 暮鼓晨钟
B、拜谒 疮痍 逶迤 颐指气使 遗世独立
C、仙境 翩跹 鲜艳 纤尘不染 先睹为快
D、绮丽 畸形 奇数 掎角之势 羁旅之愁
这样纯粹属于记忆性的知识,让学困生去主动找难点、找重点,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几分自信,不至于一直处于“陪学”状态,促使他们有一阵子处在“清醒”状态。
我们运用差异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使多方面的、及时的、具体的、积极的有分寸感的差异评价落到实处。更加关注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管理评价的氛围,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对中等生进行差异评价
对中等生进行差异评价,以激励为主,指明努力方向,使其不甘落后,积极向上。下面,我们结合相关的案例来谈谈:
“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年级读书报告会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绝对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论“人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针对上述语言现象,有一位中等生愿意把自己的答案放在“实物展台”上展出。其答案是:“材料三没有扣住优化读书方法、或者端正读书态度来选材,因为‘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与优化读书方法、或者端正读书态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证明不了他的观点。如果使用此材料,就会失去说服力。”
针对学生的思考,我表扬这位同学能够理解“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的内涵,指出“优化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能够从三则材料的比较中发现异同,发现第三则材料的“个性”,能够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探讨第三则材料的使用价值。我说该同学比自己的过去,对论点与论据的认识更清楚了,阅读更有深度了。
我们面对中等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差异评价,首先看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一面(评价的标准是他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然后指明努力方向,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优等生进行差异评价
对优等生进行差异评价,以竞争评价为主,坚持高标准要求,促其更加谦虚、努力、向上。
在论说文文本“阅读评讲课”里,我们学习张柠的《文化恋母情结和重拍经典的危险》,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以后,有一位同学提问:老师,文本在第四段中说《红楼梦》“是一个空空道人的幻梦,仿佛是一个偈语,一个箴言,一个卦象,或者说是一个中国历史的命运密码系统”,请问:这里的“偈语”“箴言”“卦象”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优等生提到的几个词语的意思真不好回答,我首先充分肯定他读文本细心,善于思考,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红楼梦》的内涵。然后,我要求他们查辞典解释“偈语”“箴言”“卦象”意思,再联系《红楼梦》发现这三个词语深层涵义。希望他以后能够提出更多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我代表同学们对他的良好表现表示谢意。至于怎么样理解这三个词语才能到位,请同学们给我点时间思考,下节课我会向同学们解释的。
我后来经过阅读与思考,对这三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偈语,本来是指佛经中预测的话。《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有四句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告诉我们解红楼梦,只能紧紧抓住作者心中住不下金陵亡国史这个纲,与作者通意。红楼梦从无生有,读者是可以证明的。只有让人无法证明此书是反书,才能立足流行保存。流行保存以后,真正解透作者在《红楼梦》中设置的各个关卡(瞒天过海的技法),这样就了却作者最大的心事。
箴言,是指规谏劝诫的话。《红楼梦》的箴言表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疯道人念着的一首歌《好了歌》中,跛足疯道人以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人性的软肋——权欲、物欲、色欲、情欲,以“世人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来警示人们,要看破红尘,甘居淡泊,不为名利所惑,不为金钱所困,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亲情所累。
卦象,是指物之象,象有“群”义,它对物对事包含多种意义和多种事物。《红楼梦》整部书作为离卦卦象,离卦具体指先聚后散,聚是为了散,有聚才有散,有聚必有散。如贾宝玉与林黛玉,各自讲过自己对待聚散的看法。《红楼梦》结局上的散,“一如食尽鸟头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照应了离卦的主题。在易经中讲,离卦表示红色、火、战火硝烟。又夹杂了两个相互抵消的震卦,震卦与离卦纷呈,已经决定了一部《红楼梦》,成为战争中的《红楼梦》。
在第二节课里,我将上述分析给同学们听了。然后,我对提问的同学这样评价:要老师解释“偈语”“箴言”“卦象”的同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谦虚、上进的表现。但是,我们在课外,还要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完,或者沉下心来再读一遍。边细读边思考,在这个“精神乐园”里找到人物、国家命运的密码箱。对优等生进行差异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他们不知满足,继续求知。
总之,在实际评价操作中,我们发现,要处理好差异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关系,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其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他们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在及时评价过程中,我们真正尊重差异,激励发展,真正让他们学有所得,看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引导归因,激发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评价方法也不例外,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问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好,这种评价方式还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毕竟,它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样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以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编辑 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