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审美素养的提升,与他们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各科教师来讲都要高度重视。而在审美教育视域下,探寻美术和音乐学科的融合路径,对于提升美术与音乐学科的审美教育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音乐;融合;路径
音乐、美术都是学校美学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将音乐教学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可以拓展其学科教学的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由来已久,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他对于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即音乐有着极大地陶冶情操、修身养心的作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同样对音乐推崇备致,他强调“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效。
音乐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借助音乐教学,学生能够感受“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使得自己的心灵得到浸润,让学生感受到美,进而逐步学会欣赏美,并会主动地将美吸收到自己心灵之中,使得自身的心灵、性格、品质都变的高尚优美。所以,音乐对人的品行的培育不是强制的,而是以靠其美来净化和感化人的心灵,使“美”成为人们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教学中,教师注重音乐审美教育,就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美术的审美作用
美术的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厚重,美术之美,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再熟练的技艺、再精巧的作品,如果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不能称其为一副成功的绘画作品。美术的美不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灵体操,促使人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纯美、信念端正。
美术不是脱离于人们生活高高在上的孤美,它从实际生活中来,又因为反应生活、启迪生活而美。所以,美术的美不仅是一种轻松、逸然、欣喜,更是一种感动、呼唤、振奋,它以它的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将陷入挫折失败的失败情绪沉积静化,慢慢将其变为生活的感悟,或激励人们不断前进,或督促人们改掉不良习惯。初中生正处于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大多追求前卫思想,对问题的看法和判断大多是非对即错,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绩与他人相比,因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自满心理。对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的美来引导学生,用美术欣赏来感化学生,促使他们的心智和行为,不断向着“美”前进。
三、美术与音乐学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审美教育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和音乐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不太重视美学教育,很多学生将音乐教学简单地看成学唱歌,将美术教学单调地认为就是画画课。这就使得美术课与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更少有去探寻它们之间的学科融合以增强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一)从视觉到听觉,共同构建美的情境
美学教育要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就是要使审美教育在审美主体身上得到效果反馈,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完善美的客体,并使这个形象性的客体能激起主体的浓厚兴趣与愉快的感受。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使得美术的美与音乐的美同时呈现再学生面前,给学生更强的冲击,使得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更自然、主动地完成自身心理与情感的發展,从而收获更好的美学教育。如,要学习《绚烂的民族服饰》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阿里山的姑娘》《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借助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加深学生对民族服饰的认识,从更多角度来理解和欣赏民族服饰,从而领悟名族服饰的绚烂多彩不仅体现在颜色和外形上,更来源于各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此也就升华了学生的审美。
2.注重美学欣赏,多方位促进学生感悟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对美的感悟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更需要艺术作品借助其独特的力量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生心灵的撼动。美术作品的美多依靠其形来展示,而音乐作品的美要从其曲调、节奏、效率中聆听感悟。艺术作品的“美”各不相同,但许多作品的主题是相同的,其所要渲染和传唱的“美”是相同的。教学中,教师将这些主题相同的“美”一起展示给学生,就会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而美术和音乐作品的共同展示,丰富了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体验,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得以被学生感知。
(三)强调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人们在日常也有情感,但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学生的审美情感也要加以培养。如,在教学《月之故乡》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细细体味歌词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将这份意境画在脑海之中。然后,再让学生倾听范唱,感受乐曲中渐慢的速度、渐弱的力度,渐渐地将自己所听到的歌声与脑海中的画面重合,如此也就达成了学生情感与歌曲情绪的共鸣。
教师用“美”将音乐学科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同时也是艺术作品的“美”引发学生想象、促使学生感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就实现了教师将绘画技法、音乐节奏以及审美意识和情感同时注入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2]王道俊,郭文安.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2010.
作者简介:姬贝贝,女,1986年2月生,汉,山东新泰人,本科,新泰市楼德初级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音乐;融合;路径
音乐、美术都是学校美学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将音乐教学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可以拓展其学科教学的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由来已久,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他对于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即音乐有着极大地陶冶情操、修身养心的作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同样对音乐推崇备致,他强调“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效。
音乐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借助音乐教学,学生能够感受“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使得自己的心灵得到浸润,让学生感受到美,进而逐步学会欣赏美,并会主动地将美吸收到自己心灵之中,使得自身的心灵、性格、品质都变的高尚优美。所以,音乐对人的品行的培育不是强制的,而是以靠其美来净化和感化人的心灵,使“美”成为人们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教学中,教师注重音乐审美教育,就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美术的审美作用
美术的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厚重,美术之美,是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再熟练的技艺、再精巧的作品,如果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不能称其为一副成功的绘画作品。美术的美不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灵体操,促使人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纯美、信念端正。
美术不是脱离于人们生活高高在上的孤美,它从实际生活中来,又因为反应生活、启迪生活而美。所以,美术的美不仅是一种轻松、逸然、欣喜,更是一种感动、呼唤、振奋,它以它的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将陷入挫折失败的失败情绪沉积静化,慢慢将其变为生活的感悟,或激励人们不断前进,或督促人们改掉不良习惯。初中生正处于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大多追求前卫思想,对问题的看法和判断大多是非对即错,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绩与他人相比,因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自满心理。对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的美来引导学生,用美术欣赏来感化学生,促使他们的心智和行为,不断向着“美”前进。
三、美术与音乐学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审美教育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和音乐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不太重视美学教育,很多学生将音乐教学简单地看成学唱歌,将美术教学单调地认为就是画画课。这就使得美术课与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更少有去探寻它们之间的学科融合以增强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一)从视觉到听觉,共同构建美的情境
美学教育要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就是要使审美教育在审美主体身上得到效果反馈,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完善美的客体,并使这个形象性的客体能激起主体的浓厚兴趣与愉快的感受。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使得美术的美与音乐的美同时呈现再学生面前,给学生更强的冲击,使得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更自然、主动地完成自身心理与情感的發展,从而收获更好的美学教育。如,要学习《绚烂的民族服饰》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阿里山的姑娘》《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借助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加深学生对民族服饰的认识,从更多角度来理解和欣赏民族服饰,从而领悟名族服饰的绚烂多彩不仅体现在颜色和外形上,更来源于各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此也就升华了学生的审美。
2.注重美学欣赏,多方位促进学生感悟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对美的感悟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更需要艺术作品借助其独特的力量深入学生内心,引发学生心灵的撼动。美术作品的美多依靠其形来展示,而音乐作品的美要从其曲调、节奏、效率中聆听感悟。艺术作品的“美”各不相同,但许多作品的主题是相同的,其所要渲染和传唱的“美”是相同的。教学中,教师将这些主题相同的“美”一起展示给学生,就会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而美术和音乐作品的共同展示,丰富了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体验,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得以被学生感知。
(三)强调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人们在日常也有情感,但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学生的审美情感也要加以培养。如,在教学《月之故乡》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细细体味歌词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将这份意境画在脑海之中。然后,再让学生倾听范唱,感受乐曲中渐慢的速度、渐弱的力度,渐渐地将自己所听到的歌声与脑海中的画面重合,如此也就达成了学生情感与歌曲情绪的共鸣。
教师用“美”将音乐学科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同时也是艺术作品的“美”引发学生想象、促使学生感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就实现了教师将绘画技法、音乐节奏以及审美意识和情感同时注入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2]王道俊,郭文安.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2010.
作者简介:姬贝贝,女,1986年2月生,汉,山东新泰人,本科,新泰市楼德初级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