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非洲第一经济大国尼日利亚频频发生恐怖袭击,一天之内发生两起重大恐怖事件,引起世界严重关注。4月14日早上,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伤;当晚,东北部博尔诺州一所女子学校遭武装分子袭击,100余名学生被劫持,多名学生下落不明。分析人士认为,尼日利亚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嫌疑较大,意在影响2015年的总统选举。事实上,仅仅就在几天之前,尼日利亚多个地区还发生数起因暴恐袭击、教派纷争和部族冲突导致上百人死亡的恶性事件。特别是活跃在尼东北部山区的“博科圣地”,近年来更是屡次发动针对强力部门、政法官员、基督教信众以及普通平民百姓的暴力恐怖袭击。2013年4月,尼日利亚东北部巴马镇遭到袭击,55人死亡;2013年7月,尼日利亚贝州玛姆多村的一所寄宿中学发生血腥屠杀,30多名师生遇难……
而与此同时,今年4月6日,尼日利亚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核算数据显示,该国2013年GDP高达5099亿美元,一举超过南非(3703亿美元),首次跃居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宝座,同时也标志着尼日利亚正式成为世界第26大经济体。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尼日利亚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年均6%以上的较高增速,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超过8%,堪称整个非洲乃至全世界新兴经济体中发展势头最迅猛强劲的一员。尼日利亚经济的优异表现,使其先后跻身倍受瞩目的“薄荷四国”(MINT)和“未来11国”(NEXT-11)这两个前程远大、潜力无限的新兴经济体名录,众多评级机构也纷纷调高对尼日利亚崛起的预期。
一面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一面是日渐失控的安全形势。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尼日利亚?
“非洲睡狮”
尼日利亚系非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西部非洲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国之一,曾经创造出悠久显赫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自1960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后,尼日利亚依托丰富优厚的资源禀赋和超群出众的综合国力称雄西非地区,与雄踞北非之角的埃及和扼守南端门户的南非并称非洲“三巨头”。
尽管尼日利亚凭借远胜周边邻国的人口体量,能够长期把持西非“霸主”地位,但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尼日利亚的国家发展进程时常因频繁爆发的军政党争、教派冲突和部族矛盾而被迫陷入停顿、中断的境遇。特别是1967年因种群族裔之间的权益分配矛盾和行政统属分歧,引发联邦政府军队与地方割据武装长达三年之久的比夫拉内战,更是让整个国家滑向分裂解体的边缘。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冠以“沉睡中的非洲巨人”称号的尼日利亚,虽然拥有成为洲际大国的先天禀赋和潜在实力,但其战略辐射力和综合影响力总是走不出西非一隅,始终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潜质和抱负以及国人期盼相匹配的作用。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新南非诞生后,尼日利亚在同南非进行的黑非洲“盟主”地位竞争中落处下风,光芒几乎彻底被实现民族包容和解的南非新政权所盖过。而与此同时,尼日利亚又因军人独裁统治而遭受国际社会的孤立和制裁,置身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
正在苏醒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通过民主选举胜出的奥巴桑乔就任第四共和国总统,开启了尼日利亚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新篇章。但此时上台的尼日利亚人民民主党政府,面对的是大量外债违约积压、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的不利局面。在此严峻形势下,奥巴桑乔履职后即对内启动大刀阔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以周边地域和非洲大陆为战略立足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外交,极力扭转国际地位大幅滑落的颓势。在政治领域,通过缩编军队人数、裁减公职冗员,不仅有效地降低财政预算开支,而且极大地提高行政机构效率。在经济方面,依循现代化、自由化的顶层设计和路线指引,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全力为外国和私有资本营造安全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防止不均衡差异造成贫富鸿沟进一步拉大。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尼日利亚经济摆脱衰败阴影开始企稳回升,国家发展重新步入良性循环的正轨。更重要的是,在人民民主党执政期间,尼日利亚遵照政党活动的议会民主模式进行了三次全民普选的政权换届更替,实现最高元首职位的和平让渡和常规交接。尼日利亚趋于稳健的民主政治不仅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还有效改善了因军政府独裁统治造成的不良国家形象,并且成为中西非地区诸多饱受军事政变和政治迫害困扰的民主后进国家取经效法的“先锋模范”。
自恢复民主制度以来,尼日利亚经过三任总统的励精图治和改良振兴,经济总量比世纪之交翻了近四番,昔日的“西非病人”崛起为助推区域经济倍增的“驱动引擎”。现今,尼日利亚不但坐拥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一经济大国的“双冠王”头衔,而且独享非洲最大产油国的殊荣,同时还头顶非洲最大民主国家的光环。尼日利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厚,石油储量位列非洲第一、世界第九,天然气储量则居处全球第五位。尼日利亚由此稳坐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四把交椅。近年来,除油气生产和矿石采掘等传统行业之外,尼日利亚还大力培育和扶持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帮扶下,尼日利亚的金融、通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超越南非和埃及成为整个非洲手机保有量和网络覆盖面最高的国家,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金融强国。在外交领域,尼日利亚进一步巩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老大地位,强化主导西非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时,作为非洲联盟的核心成员,继续扮演引领非盟航向的舵手角色。毫无疑问,尼日利亚正在从沉睡中苏醒。
依旧脆弱
虽然尼日利亚已经步入崛起之路,但其发展进程依然存在巨大的现实阻碍,重重难关继续考验着领导阶层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第一,国家建构的政治根基薄弱。尼日利亚在历史上并非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是英国殖民者在短期内强行将隶属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部落组织捏合杂糅,才渐成一体的年轻民族国家。英国殖民当局根据宗教将尼日利亚划设为以南部基督徒和北方穆斯林为主体的南、北两个保护区,随后又划分出以拉各斯为中心的西南沿海直辖区。因此,尼日利亚其实是由三大高度自治的行政辖区拼合而成的联邦制国家。此外,尼日利亚尽管拥有250多个民族,但势力最大的只是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三个部族。这种“三足鼎立”的族际结构,聚合尼日利亚“三分天下”的区际划分特点,形成三大地方行政机关以各自所属部落族群为靠山、抢夺圈划势力范围的政治生态,并最终演变为豪萨-富拉尼人主宰北方、约鲁巴人主控西南、伊博人主政东南的权力分布格局。各地区执政当局虽然名义上直属中央政府管理,但实际上却是享有极高自主和自治权的割据政权,不仅削弱了中央权威,稀释了国家认同,还给派系斗争埋下祸根。1967年的比夫拉内战就是在此背景下爆发的,虽然最终以尼日利亚政府的胜利告终,但内战遗留的巨大族裔裂痕已经成为国家重建进程中不易愈合的伤疤。 第二,国民经济竞争力偏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尼日利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类原辅材料的开采和初级制成品的出口,油气加工炼化及其外销配套产业更是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也是联邦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片面发展能源工业和过度依赖矿藏出口,导致尼日利亚国民经济形成门类相对单一、油气比重超高、结构配比极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尼日利亚工业体系不健全,虽然贵为非洲原油产销的领军大国和西非唯一的产煤国家,却时常遭遇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供给短缺的尴尬。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布局不仅严重削弱尼日利亚的综合竞争力,还随时面临资源枯竭导致经济总量萎缩衰退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恐怖袭击频发、暴力滋扰不断。有报告显示,尼日利亚业已成为遭受恐怖袭击次数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其中尤以“博科圣地”的活动最为猖獗。从深层次来看,“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尼日利亚活动猖獗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根源。首先,尼日利亚北部以穆斯林为主体,南部以基督徒为主体,一直持续不断的宗教矛盾为极端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2002年诞生于尼日利亚北部的“博科圣地”,在当地豪萨语中意为“西方教育的罪恶”,该组织反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宣扬西方教育是亵渎伊斯兰教的罪恶之物。因此学校是其主要袭击目标之一。“博科圣地”的目标是推翻尼日利亚现政权,建立伊斯兰神权国家,因而有着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其次,石油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尼日利亚产油区主要在南部,其收入只有很少部分惠及北部。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占有了石油收入的主要部分,很少提供能够真正帮助北方的项目。因此很多北方人感到被边缘化,转而同情“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所以“博科圣地”在经济不发达的北方偏远地区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还有,尼日利亚政府的行政治理能力低下,腐败现象也比较普遍,许多尼日利亚人深感社会不公,从而激起了政治上的不满。有分析说,这种状况一旦与组织程度较高的宗教相结合,就为极端组织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2009年“博科圣地”接受“基地”组织改编后,其行动手法、活动范围以及袭击规模都较以往具有实质性升级,仅2011年制造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就导致数千人伤亡,其中2011年8月针对联合国驻尼分支机构的“人弹”袭击更是震惊世界。去年5月以来,尼日利亚政府加大了对“博科圣地”的清剿力度。不过今年3月,由于以“博科圣地”为首的极端伊斯兰武装分子先后袭击了尼东北部数所学校,上百名无辜学生被杀害,校园被夷为平地,尼日利亚恐怖袭击重灾区、东北部的博尔诺州政府不得不宣布关停境内所有高等中学。有评论认为,此举意味着尼日利亚政府开展了将近一年的反恐战争遭遇标志性失败,恐怖主义重灾区仍然处于失控状态。只要贫穷落后、社会不公、政府控局能力弱等容易滋生恐怖主义的环境一直存在,“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就难以根除。
由上可知,尼日利亚的国家崛起不易,民族复兴更难,未来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且行且珍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而与此同时,今年4月6日,尼日利亚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核算数据显示,该国2013年GDP高达5099亿美元,一举超过南非(3703亿美元),首次跃居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宝座,同时也标志着尼日利亚正式成为世界第26大经济体。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尼日利亚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年均6%以上的较高增速,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超过8%,堪称整个非洲乃至全世界新兴经济体中发展势头最迅猛强劲的一员。尼日利亚经济的优异表现,使其先后跻身倍受瞩目的“薄荷四国”(MINT)和“未来11国”(NEXT-11)这两个前程远大、潜力无限的新兴经济体名录,众多评级机构也纷纷调高对尼日利亚崛起的预期。
一面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一面是日渐失控的安全形势。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尼日利亚?
“非洲睡狮”
尼日利亚系非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西部非洲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国之一,曾经创造出悠久显赫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自1960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后,尼日利亚依托丰富优厚的资源禀赋和超群出众的综合国力称雄西非地区,与雄踞北非之角的埃及和扼守南端门户的南非并称非洲“三巨头”。
尽管尼日利亚凭借远胜周边邻国的人口体量,能够长期把持西非“霸主”地位,但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尼日利亚的国家发展进程时常因频繁爆发的军政党争、教派冲突和部族矛盾而被迫陷入停顿、中断的境遇。特别是1967年因种群族裔之间的权益分配矛盾和行政统属分歧,引发联邦政府军队与地方割据武装长达三年之久的比夫拉内战,更是让整个国家滑向分裂解体的边缘。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冠以“沉睡中的非洲巨人”称号的尼日利亚,虽然拥有成为洲际大国的先天禀赋和潜在实力,但其战略辐射力和综合影响力总是走不出西非一隅,始终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潜质和抱负以及国人期盼相匹配的作用。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新南非诞生后,尼日利亚在同南非进行的黑非洲“盟主”地位竞争中落处下风,光芒几乎彻底被实现民族包容和解的南非新政权所盖过。而与此同时,尼日利亚又因军人独裁统治而遭受国际社会的孤立和制裁,置身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
正在苏醒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通过民主选举胜出的奥巴桑乔就任第四共和国总统,开启了尼日利亚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新篇章。但此时上台的尼日利亚人民民主党政府,面对的是大量外债违约积压、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的不利局面。在此严峻形势下,奥巴桑乔履职后即对内启动大刀阔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以周边地域和非洲大陆为战略立足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外交,极力扭转国际地位大幅滑落的颓势。在政治领域,通过缩编军队人数、裁减公职冗员,不仅有效地降低财政预算开支,而且极大地提高行政机构效率。在经济方面,依循现代化、自由化的顶层设计和路线指引,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全力为外国和私有资本营造安全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防止不均衡差异造成贫富鸿沟进一步拉大。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尼日利亚经济摆脱衰败阴影开始企稳回升,国家发展重新步入良性循环的正轨。更重要的是,在人民民主党执政期间,尼日利亚遵照政党活动的议会民主模式进行了三次全民普选的政权换届更替,实现最高元首职位的和平让渡和常规交接。尼日利亚趋于稳健的民主政治不仅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还有效改善了因军政府独裁统治造成的不良国家形象,并且成为中西非地区诸多饱受军事政变和政治迫害困扰的民主后进国家取经效法的“先锋模范”。
自恢复民主制度以来,尼日利亚经过三任总统的励精图治和改良振兴,经济总量比世纪之交翻了近四番,昔日的“西非病人”崛起为助推区域经济倍增的“驱动引擎”。现今,尼日利亚不但坐拥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一经济大国的“双冠王”头衔,而且独享非洲最大产油国的殊荣,同时还头顶非洲最大民主国家的光环。尼日利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厚,石油储量位列非洲第一、世界第九,天然气储量则居处全球第五位。尼日利亚由此稳坐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四把交椅。近年来,除油气生产和矿石采掘等传统行业之外,尼日利亚还大力培育和扶持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帮扶下,尼日利亚的金融、通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超越南非和埃及成为整个非洲手机保有量和网络覆盖面最高的国家,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金融强国。在外交领域,尼日利亚进一步巩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老大地位,强化主导西非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时,作为非洲联盟的核心成员,继续扮演引领非盟航向的舵手角色。毫无疑问,尼日利亚正在从沉睡中苏醒。
依旧脆弱
虽然尼日利亚已经步入崛起之路,但其发展进程依然存在巨大的现实阻碍,重重难关继续考验着领导阶层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第一,国家建构的政治根基薄弱。尼日利亚在历史上并非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是英国殖民者在短期内强行将隶属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部落组织捏合杂糅,才渐成一体的年轻民族国家。英国殖民当局根据宗教将尼日利亚划设为以南部基督徒和北方穆斯林为主体的南、北两个保护区,随后又划分出以拉各斯为中心的西南沿海直辖区。因此,尼日利亚其实是由三大高度自治的行政辖区拼合而成的联邦制国家。此外,尼日利亚尽管拥有250多个民族,但势力最大的只是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三个部族。这种“三足鼎立”的族际结构,聚合尼日利亚“三分天下”的区际划分特点,形成三大地方行政机关以各自所属部落族群为靠山、抢夺圈划势力范围的政治生态,并最终演变为豪萨-富拉尼人主宰北方、约鲁巴人主控西南、伊博人主政东南的权力分布格局。各地区执政当局虽然名义上直属中央政府管理,但实际上却是享有极高自主和自治权的割据政权,不仅削弱了中央权威,稀释了国家认同,还给派系斗争埋下祸根。1967年的比夫拉内战就是在此背景下爆发的,虽然最终以尼日利亚政府的胜利告终,但内战遗留的巨大族裔裂痕已经成为国家重建进程中不易愈合的伤疤。 第二,国民经济竞争力偏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尼日利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类原辅材料的开采和初级制成品的出口,油气加工炼化及其外销配套产业更是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也是联邦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片面发展能源工业和过度依赖矿藏出口,导致尼日利亚国民经济形成门类相对单一、油气比重超高、结构配比极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尼日利亚工业体系不健全,虽然贵为非洲原油产销的领军大国和西非唯一的产煤国家,却时常遭遇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供给短缺的尴尬。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布局不仅严重削弱尼日利亚的综合竞争力,还随时面临资源枯竭导致经济总量萎缩衰退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恐怖袭击频发、暴力滋扰不断。有报告显示,尼日利亚业已成为遭受恐怖袭击次数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其中尤以“博科圣地”的活动最为猖獗。从深层次来看,“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尼日利亚活动猖獗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根源。首先,尼日利亚北部以穆斯林为主体,南部以基督徒为主体,一直持续不断的宗教矛盾为极端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2002年诞生于尼日利亚北部的“博科圣地”,在当地豪萨语中意为“西方教育的罪恶”,该组织反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宣扬西方教育是亵渎伊斯兰教的罪恶之物。因此学校是其主要袭击目标之一。“博科圣地”的目标是推翻尼日利亚现政权,建立伊斯兰神权国家,因而有着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其次,石油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尼日利亚产油区主要在南部,其收入只有很少部分惠及北部。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占有了石油收入的主要部分,很少提供能够真正帮助北方的项目。因此很多北方人感到被边缘化,转而同情“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所以“博科圣地”在经济不发达的北方偏远地区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还有,尼日利亚政府的行政治理能力低下,腐败现象也比较普遍,许多尼日利亚人深感社会不公,从而激起了政治上的不满。有分析说,这种状况一旦与组织程度较高的宗教相结合,就为极端组织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2009年“博科圣地”接受“基地”组织改编后,其行动手法、活动范围以及袭击规模都较以往具有实质性升级,仅2011年制造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就导致数千人伤亡,其中2011年8月针对联合国驻尼分支机构的“人弹”袭击更是震惊世界。去年5月以来,尼日利亚政府加大了对“博科圣地”的清剿力度。不过今年3月,由于以“博科圣地”为首的极端伊斯兰武装分子先后袭击了尼东北部数所学校,上百名无辜学生被杀害,校园被夷为平地,尼日利亚恐怖袭击重灾区、东北部的博尔诺州政府不得不宣布关停境内所有高等中学。有评论认为,此举意味着尼日利亚政府开展了将近一年的反恐战争遭遇标志性失败,恐怖主义重灾区仍然处于失控状态。只要贫穷落后、社会不公、政府控局能力弱等容易滋生恐怖主义的环境一直存在,“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就难以根除。
由上可知,尼日利亚的国家崛起不易,民族复兴更难,未来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且行且珍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