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尼日利亚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非洲第一经济大国尼日利亚频频发生恐怖袭击,一天之内发生两起重大恐怖事件,引起世界严重关注。4月14日早上,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伤;当晚,东北部博尔诺州一所女子学校遭武装分子袭击,100余名学生被劫持,多名学生下落不明。分析人士认为,尼日利亚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嫌疑较大,意在影响2015年的总统选举。事实上,仅仅就在几天之前,尼日利亚多个地区还发生数起因暴恐袭击、教派纷争和部族冲突导致上百人死亡的恶性事件。特别是活跃在尼东北部山区的“博科圣地”,近年来更是屡次发动针对强力部门、政法官员、基督教信众以及普通平民百姓的暴力恐怖袭击。2013年4月,尼日利亚东北部巴马镇遭到袭击,55人死亡;2013年7月,尼日利亚贝州玛姆多村的一所寄宿中学发生血腥屠杀,30多名师生遇难……
  而与此同时,今年4月6日,尼日利亚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核算数据显示,该国2013年GDP高达5099亿美元,一举超过南非(3703亿美元),首次跃居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宝座,同时也标志着尼日利亚正式成为世界第26大经济体。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尼日利亚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年均6%以上的较高增速,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超过8%,堪称整个非洲乃至全世界新兴经济体中发展势头最迅猛强劲的一员。尼日利亚经济的优异表现,使其先后跻身倍受瞩目的“薄荷四国”(MINT)和“未来11国”(NEXT-11)这两个前程远大、潜力无限的新兴经济体名录,众多评级机构也纷纷调高对尼日利亚崛起的预期。
  一面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一面是日渐失控的安全形势。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尼日利亚?
  “非洲睡狮”
  尼日利亚系非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西部非洲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国之一,曾经创造出悠久显赫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自1960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后,尼日利亚依托丰富优厚的资源禀赋和超群出众的综合国力称雄西非地区,与雄踞北非之角的埃及和扼守南端门户的南非并称非洲“三巨头”。
  尽管尼日利亚凭借远胜周边邻国的人口体量,能够长期把持西非“霸主”地位,但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尼日利亚的国家发展进程时常因频繁爆发的军政党争、教派冲突和部族矛盾而被迫陷入停顿、中断的境遇。特别是1967年因种群族裔之间的权益分配矛盾和行政统属分歧,引发联邦政府军队与地方割据武装长达三年之久的比夫拉内战,更是让整个国家滑向分裂解体的边缘。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冠以“沉睡中的非洲巨人”称号的尼日利亚,虽然拥有成为洲际大国的先天禀赋和潜在实力,但其战略辐射力和综合影响力总是走不出西非一隅,始终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潜质和抱负以及国人期盼相匹配的作用。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新南非诞生后,尼日利亚在同南非进行的黑非洲“盟主”地位竞争中落处下风,光芒几乎彻底被实现民族包容和解的南非新政权所盖过。而与此同时,尼日利亚又因军人独裁统治而遭受国际社会的孤立和制裁,置身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
  正在苏醒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通过民主选举胜出的奥巴桑乔就任第四共和国总统,开启了尼日利亚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新篇章。但此时上台的尼日利亚人民民主党政府,面对的是大量外债违约积压、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穷困潦倒的不利局面。在此严峻形势下,奥巴桑乔履职后即对内启动大刀阔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以周边地域和非洲大陆为战略立足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外交,极力扭转国际地位大幅滑落的颓势。在政治领域,通过缩编军队人数、裁减公职冗员,不仅有效地降低财政预算开支,而且极大地提高行政机构效率。在经济方面,依循现代化、自由化的顶层设计和路线指引,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全力为外国和私有资本营造安全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防止不均衡差异造成贫富鸿沟进一步拉大。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尼日利亚经济摆脱衰败阴影开始企稳回升,国家发展重新步入良性循环的正轨。更重要的是,在人民民主党执政期间,尼日利亚遵照政党活动的议会民主模式进行了三次全民普选的政权换届更替,实现最高元首职位的和平让渡和常规交接。尼日利亚趋于稳健的民主政治不仅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还有效改善了因军政府独裁统治造成的不良国家形象,并且成为中西非地区诸多饱受军事政变和政治迫害困扰的民主后进国家取经效法的“先锋模范”。
  自恢复民主制度以来,尼日利亚经过三任总统的励精图治和改良振兴,经济总量比世纪之交翻了近四番,昔日的“西非病人”崛起为助推区域经济倍增的“驱动引擎”。现今,尼日利亚不但坐拥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一经济大国的“双冠王”头衔,而且独享非洲最大产油国的殊荣,同时还头顶非洲最大民主国家的光环。尼日利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厚,石油储量位列非洲第一、世界第九,天然气储量则居处全球第五位。尼日利亚由此稳坐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四把交椅。近年来,除油气生产和矿石采掘等传统行业之外,尼日利亚还大力培育和扶持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帮扶下,尼日利亚的金融、通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超越南非和埃及成为整个非洲手机保有量和网络覆盖面最高的国家,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金融强国。在外交领域,尼日利亚进一步巩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老大地位,强化主导西非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时,作为非洲联盟的核心成员,继续扮演引领非盟航向的舵手角色。毫无疑问,尼日利亚正在从沉睡中苏醒。
  依旧脆弱
  虽然尼日利亚已经步入崛起之路,但其发展进程依然存在巨大的现实阻碍,重重难关继续考验着领导阶层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第一,国家建构的政治根基薄弱。尼日利亚在历史上并非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是英国殖民者在短期内强行将隶属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部落组织捏合杂糅,才渐成一体的年轻民族国家。英国殖民当局根据宗教将尼日利亚划设为以南部基督徒和北方穆斯林为主体的南、北两个保护区,随后又划分出以拉各斯为中心的西南沿海直辖区。因此,尼日利亚其实是由三大高度自治的行政辖区拼合而成的联邦制国家。此外,尼日利亚尽管拥有250多个民族,但势力最大的只是豪萨-富拉尼、约鲁巴、伊博三个部族。这种“三足鼎立”的族际结构,聚合尼日利亚“三分天下”的区际划分特点,形成三大地方行政机关以各自所属部落族群为靠山、抢夺圈划势力范围的政治生态,并最终演变为豪萨-富拉尼人主宰北方、约鲁巴人主控西南、伊博人主政东南的权力分布格局。各地区执政当局虽然名义上直属中央政府管理,但实际上却是享有极高自主和自治权的割据政权,不仅削弱了中央权威,稀释了国家认同,还给派系斗争埋下祸根。1967年的比夫拉内战就是在此背景下爆发的,虽然最终以尼日利亚政府的胜利告终,但内战遗留的巨大族裔裂痕已经成为国家重建进程中不易愈合的伤疤。   第二,国民经济竞争力偏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尼日利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类原辅材料的开采和初级制成品的出口,油气加工炼化及其外销配套产业更是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也是联邦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片面发展能源工业和过度依赖矿藏出口,导致尼日利亚国民经济形成门类相对单一、油气比重超高、结构配比极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尼日利亚工业体系不健全,虽然贵为非洲原油产销的领军大国和西非唯一的产煤国家,却时常遭遇电力供应不足和燃料供给短缺的尴尬。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布局不仅严重削弱尼日利亚的综合竞争力,还随时面临资源枯竭导致经济总量萎缩衰退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恐怖袭击频发、暴力滋扰不断。有报告显示,尼日利亚业已成为遭受恐怖袭击次数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其中尤以“博科圣地”的活动最为猖獗。从深层次来看,“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尼日利亚活动猖獗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根源。首先,尼日利亚北部以穆斯林为主体,南部以基督徒为主体,一直持续不断的宗教矛盾为极端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2002年诞生于尼日利亚北部的“博科圣地”,在当地豪萨语中意为“西方教育的罪恶”,该组织反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宣扬西方教育是亵渎伊斯兰教的罪恶之物。因此学校是其主要袭击目标之一。“博科圣地”的目标是推翻尼日利亚现政权,建立伊斯兰神权国家,因而有着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其次,石油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尼日利亚产油区主要在南部,其收入只有很少部分惠及北部。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占有了石油收入的主要部分,很少提供能够真正帮助北方的项目。因此很多北方人感到被边缘化,转而同情“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所以“博科圣地”在经济不发达的北方偏远地区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还有,尼日利亚政府的行政治理能力低下,腐败现象也比较普遍,许多尼日利亚人深感社会不公,从而激起了政治上的不满。有分析说,这种状况一旦与组织程度较高的宗教相结合,就为极端组织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2009年“博科圣地”接受“基地”组织改编后,其行动手法、活动范围以及袭击规模都较以往具有实质性升级,仅2011年制造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就导致数千人伤亡,其中2011年8月针对联合国驻尼分支机构的“人弹”袭击更是震惊世界。去年5月以来,尼日利亚政府加大了对“博科圣地”的清剿力度。不过今年3月,由于以“博科圣地”为首的极端伊斯兰武装分子先后袭击了尼东北部数所学校,上百名无辜学生被杀害,校园被夷为平地,尼日利亚恐怖袭击重灾区、东北部的博尔诺州政府不得不宣布关停境内所有高等中学。有评论认为,此举意味着尼日利亚政府开展了将近一年的反恐战争遭遇标志性失败,恐怖主义重灾区仍然处于失控状态。只要贫穷落后、社会不公、政府控局能力弱等容易滋生恐怖主义的环境一直存在,“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就难以根除。
  由上可知,尼日利亚的国家崛起不易,民族复兴更难,未来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仍需“且行且珍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05年10月22日,美国南加州的华人华侨,在李登辉出席晚宴的会场外举行示威活动。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台湾光复是全体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中,用巨大的牺牲代价换来的胜利成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投降;同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宣告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
宋选铨在民国外交界的地位并不高,却是通过参加外交官考试进入外交部,从外交部最基层做起的外交官。他留下的《宋选铨外交回忆录》,翔实细致,记载他本人的外交生涯和民国外交的诸多精彩片断,为民国外交史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历史记录。  参加外交官考试  宋选铨,幼名双喜、泮林。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郎岱县二塘乡桥梁堡村。先后毕业于贵阳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三个师范学校,主修英文。1927年起,
美国国务卿克里自去年2月走马上任以来,短短一年内十次出访中东,其穿梭外交耗时之长、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实属罕见。从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看,截至2014年2月初,克里出访总里程已累计超过52.3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赤道13圈,比其前任希拉里·克林顿第一年多飞了19万公里,可谓实至名归的“外交劳模”。  过去一年中,混沌复杂的中东局势也确实出现了些许曙光:巴以和谈在时隔三年后艰难重启,叙利亚化武危
巴勒斯坦国旗9月30日首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升起,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当天在联合国表示,既然以色列拒绝履行巴以协定,巴勒斯坦也将不再受相关协定的约束。以色列必须作为占领方而负起一切责任。阿巴斯是在当天的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做出上述表示的。他同时呼吁联合国根据国际人道法保护巴勒斯坦人民。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回应称,阿巴斯的演讲扭曲事实,充满欺骗性,并指责巴勒斯坦当局根本无意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  
1月9日中午,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克里斯蒂在位于特伦顿的州府大厦举行紧急记者会,彻底澄清过去一个月来不断发酵的“封桥门”事件。按照这位共和党新星的说法,他此前对这件事情毫不知情,更不存在任何程度、任何方式的介入。不过,克里斯蒂还是做出了一系列旨在息事宁人的决定,其中包括将直接相关的助手辞退、要求负有间接责任的政治顾问停止谋求更高职位,并正式向新泽西州公民和被影响城市的市长及市民道歉。然而,“封桥门
9月28日,位于美国纽约的茱莉亚学院宣布在天津成立研究院。这是茱莉亚学院在美国本土之外的首家学院,标志着茱莉亚学院在亚洲全方位拓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茱莉亚学院院长约瑟夫·波利希说,该研究院将设立有美国资质认证的硕士学位项目,这在中国音乐艺术院校中尚属首例。除此之外,天津分院将面向各年龄段和不同水平的艺术爱好者,为其提供音乐入门、公开表演和互动性展览。  茱莉亚学院始建于1905年,有舞蹈、戏剧
据外媒近日报道,俄罗斯一位86岁高龄的老奶奶日前成功登上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乌呼鲁峰,成为最年长的登顶者。  据报道,86岁的安吉拉·沃罗比约娃来自俄罗斯布里亚特,是一名退休教师。她说,她这一生都在工作,在某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78岁了,然而还没怎么看过世界,于是她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过去几年中她去了十几个国家:赞比亚、阿根廷、智利、保加利亚、波兰、韩国等。登顶乞力马扎罗山是从今年2月
里德率领的高规格、跨党籍参议院代表团访华,传达出美国国会重视中国议题的明显信号。    4月2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分别会见了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哈里·里德率领的参议院代表团,双方就经贸、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等议题交换了看法。在中国高层积极肯定中美关系发展的同时,里德也表示“国会参议院愿为促进美中关系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这个由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亲自带队、10位
近期,岛内因《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简称服贸协议)审查问题,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之中。一些对服贸协议不满的亲绿民众(主要为学生)先后冲击台湾“立法院”与“行政院”,并占据“立法院”,与马当局形成僵持局面。该事件引发了岛内民众对服贸协议及两岸合作的激烈争论,其中有少数声音恶意扭曲服贸协议的正面意涵,无视两岸深化经济合作的良好前景。究其根本,这是一种“逢中必反”的心理作祟;探其根源,这是一
【印】《今日印度》2015 年8月31日  创造历史与成为历史之间往往仅有一步之遥。已经完成总理任期1/4的莫迪,对此应当更加谨慎小心。毫无疑问的是,莫迪仍是那个精力充沛、魅力十足的莫迪。《今日印度》民调显示,被莫迪称为“印度队”的十多亿民众依旧对他充满信心。57%的受访者对其执政表现评价为“优异”,相较于今年4月的民调仅下跌三个百分点,莫迪仍然是印度民众心目中总理的首选,莫迪的领导地位在党内外都